而教练何志华给大家做了一点总结提醒,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他单独把刘龙拉出来聊了聊,让他下半场继续上场,面对那个周武,要尝试找出应对的方法。
随着比赛场次的增多,核心进攻球员总会碰到像周武那样的人,如果逃避始终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付这种人更重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篮球方面的东西。
刘龙听闻之后也是点点头,表示下半场会好好打。
全队的精神都处在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按照这个势头打下去,不出意外,这场比赛是可以轻松拿下的。
这就是游刃有余的表现,队内的外线打法和内线打法都已经较为成熟,而且还有一个大杀器在国外没有回来。
这些都是何志华底气的来源所在,换成以前只有内线为主的打法,如果被对方的兑子这么搞核心球员,他早就闹翻天了。
下半场,宜南二中换回了上半场的首发阵容。
而炎武高中的教练曾叶西却并没有再将周武拿上场,一是他在上半场已经做得够好了,小动作玩的太多,也会让人觉得不好意思,要是把对手搞出点伤病来,那两家的怨就结得深了。
二是对方有应对的方法,在明知高难度难以抗衡的情况下,还不如选择低一点的难度,让对方的中锋祁伟在下面坐着更好。
谁知第三节没打多久,刘龙没有周武的防守,不知道是不是不适应了。
在一次突破中底线拉杆上篮时,为了躲避对方封盖而迫使动作做得太极限,落地把脚给歪了!
当时他在空中出手后还冒着个头,看球进了没有,下一刻脚上就是一阵疼痛感袭来。
炎武高中的防守球员脚下很干净,要说离刘龙更近一点的人,是冲过来准备抢篮板的队友张承。
没有踩到其他人的脚,这一下扭得不严重,但刘龙依然表情痛苦,看来暂时是打不了了。
炎武高中的教练曾叶西不知道应该庆幸还是难过,庆幸的是幸好周武没有上场防守对方,如果因为周武的原因刘龙把脚给扭了,那现场估计得打起来。
难过的则是对方因为客观原因把难度调高了,因为对方的中锋祁伟又上场了。
。。。。。。
UCLA的保利球馆,下半场的比赛继续。
在双方球员重新入场的一瞬间,现场好似加了水的油锅,突然就沸腾了起来。
很多在场的球探都没有想到,赛前推算实力悬殊巨大的两只球队,竟然会打成这个样子。
一切当然是因为坎贝尔高中那个身着30号球衣的中国小子,他在上半场的表现无可匹敌,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已经开始有大学教练和球探,打听这个球员的信息,从哪里毕业,来自何方,有什么特点。
但事实上,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是空白。
这就让这些专业的大学球探、教练们感到惊奇了,这家伙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同时杨霖登场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他们的议论。
因为杨霖在更衣室的时候,通过其他球员口中得知,科比也在现场看比赛!
这可把杨霖吓了一跳,同时也兴奋不已,那可是科比!他上半场专注于赛场上,根本没有注意到!
所以下半场登场的时候,杨霖可以瞄向场边那些显眼的地方,果然,科比就坐在裁判席上。
见杨霖望向自己,科比还朝他点头致意。
从对方的神色来看,科比显然还记得自己,杨霖非常兴奋,也朝对方挥了挥手。
这个互动在球探们眼中则有了不同的解读!
他们之前都以为科比是特地来观看橡树山高中的球员的,比如比斯利。
但这个互动让他们忍不住猜测,难道科比是为了这个亚洲小子而来,他们在这之前就认识了?
这个消息可大可小,足够让他们猜测好一阵了。
上场后的杨霖立刻调整心态,脸上再次变得毫无波澜,让人猜测不出他心中在想什么。
其他球员都差不多,双方都有不能输的理由!
无论是坎贝尔高中还是橡树山高中,他们的好胜心已经彻底激发了出来。
下半场的第一球,杨霖接球运过半场,比斯利直接迎了上来!
现在,橡树山已经由比斯利亲自来防守杨霖了,虽然在场下,本·赫兰德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布置,可是架不住这场比赛比斯利是主角,现在有很多球探、教练都是来看迈克尔·比斯利的。
无论如何,比斯利都必须有所表现,而且应该是最突出的表现,否则,不论输赢,这场比赛都是失败的。
杨霖这个锋锐的箭头,必须让比斯利去阻挡,只是很多人没有想过,挡住锋锐的箭头可以扬名立万,挡不住,可就成为对方的踏脚石了,而且是‘最高级别’的踏脚石。
经过中场休息,杨霖的体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按理说应该控制比赛节奏,慢慢地磨阵地,能多传几次球更好,但杨霖他并没有选择传球,相反,他下半场的第一次选择竟然是直接强攻!
杨霖拥有三分射程,比斯利不得不防得很靠外,所有人都知道,橡树山高中打得很难受。
如果杨霖一味进攻,除非他天神下凡,那总有办法阻止他。可如果他还能带动队友,这场比赛,就没那么简单了。
比斯利已经通过上半场的对阵中了解到,对面的杨霖和自己一样,是个左撇子选手,所以他有意无意总会放他的弱侧手方向,鼓励杨霖从那边突破。
杨霖也不是省油的灯,对方的小心思他自然了解。
但比斯利不知道中国有一计叫做将计就计!
杨霖一个横向犹豫步往左边移动,作势要走强侧手,接着就压低重心胯下变向往右侧冲去!
三分线外的防守范围太广,比斯利没想到杨霖毫无前戏,下半场一开场就攻的这么坚决!他没有跟上杨霖的脚步。
过掉比斯利很快杨霖又面对上内线的中锋鲁道夫·格里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