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2)

李多祚有一个很汉族的名字,却是出身靺鞨族酋长的少数民族将领。李多祚投奔唐朝,屡经军阵,骁勇善射,逐步升迁到右羽林军大将军的位置,长期执掌禁兵,受李唐王朝厚恩。

张柬之找到李多祚问:“将军掌管进军多长时间了?”

李多祚回答:“三十年了。”

“将军官职先要,贵重一世,难道不是李家的恩遇吗?”

李多祚一听到李家的恩情,眼泪就哗啦啦地流下来了。他说:“死都不敢忘李唐厚恩!”

张柬之趁热打铁,说:“将军感恩,就应该知道怎么报答。现在的东宫太子是李唐王朝之子,现在的朝廷是嬖竖擅朝,危逼社稷,国家的废兴大业就操控在将军手里。将军难道没有救危扶难的意思吗?舍今日尚待何日?”

一席话,张柬之把李多祚争取到了造反的阵营中来。通过李多祚,张柬之委任心腹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以及李湛等人都进入禁军担任首领,谋划起事。

李显对政变是知情的。事先,桓彦范、敬晖两人谒见皇太子李显,告知了政变计划——复辟唐朝的计划需要推出一个李唐的皇子,太子李显是最佳人选。一边是复兴父祖基业的大事,一边是失败后全家诛斩的噩运,李显经过短暂的犹豫,毅然经受了。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瑋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急行至玄武门,攻入皇宫。同时,李多祚、李湛以及驸马都尉王同皎率人迎接皇太子李显出来给造反者“当头”。关键时刻,懦弱的性格在李显身上起作用了。他打起了退堂鼓,吓得不敢开门接见李多祚等人,只是隔着门板推辞说:“听说圣躬(武则天)近日身体不适,我怕此行惊动她老人家,不利休养。大家还是等等吧,待日后再说。”

李多祚等人一听就抓狂了。这是政变,不是请客吃饭,一旦发动就不是说想停止就能停止的!最后,王同皎急了,撂下狠话:“先帝把宗庙社稷都托付给了殿下,现在天下横遭蹂躏,人神共废,已经23年了。如今,京城各处将士同心协力,发誓要诛杀凶竖,复辟李氏社稷。您犹豫不决,是想置我们于死地,是想置祖宗社稷于不顾吗?”

李显说不上话来了。

李湛高声喊:“诸将弃家族性命于不顾,与宰相等人同心协力,匡辅社稷,殿下为什么就不可怜我们的一片至诚之心,忍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死不足惜,但也请殿下出来说明一下。”

李显羞愧得难以回答,半晌才打开宫门,随着李多祚等人赶往玄武门,“领导”政变。一行人走到玄武门时,官兵们看到太子出面,山呼万岁。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就簇拥着李显冲向迎仙宫。在宫门口,守卫与叛乱者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张柬之簇拥着李显轻易就斩关而入,将张易之兄弟当场杀死,并威逼武则天归还国政。病中的武则天无力与政变势力对抗,被迫将国政交给李显监国,并在不久之后禅位给了李显。

这场政变就是历史上的“神龙政变”。

李显重新做了皇帝,恢复了大唐帝国,大赦天下。自此,天下重归李氏,李显还是被称作唐中宗。

枕头下的悲剧

李显当了皇帝后,大权都落入皇后韦氏的手里

李显每天上朝,韦皇后都坐在他身后的帷幔中,随时对政事发表意见,搞得比垂帘听政还要过分。大臣桓彦范上书劝谏,李显不予采纳,反而对韦皇后言听计从,一点都不在意大权旁落。李显开始疯狂对韦氏家族报恩,宠爱安乐公主,追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王。

如果韦氏是一个能干贤明的皇后,那么她垂帘干政的危害性会小很多。可问题是韦氏既不能干,又不贤明,整个就是一“野心家”加“享受狂”。随着丈夫李显流亡的日子让韦氏极度害怕物质匮乏,重见天日后,抓紧享受,恨不得把失去的好日子都补回来。她教唆唐中宗李显说:“十多年的苦难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就要过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李显也跟着韦氏到处玩,宫里宫外,各种花样,玩个遍。

夫妻两人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国政,也不愿意出力国政。唐中宗时期的政治黑暗可以想见。

李显的无能给了潜伏在朝廷中的武氏力量“翻盘”的机会。唐中宗虽然复位了,武则天不久也死了,但朝廷中武氏的势力还很大。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被封为德静郡王,官拜左散骑常侍,依然列位朝堂之上。武三思善于观风使舵,赶紧让自己的儿子武崇训娶了李显和韦后最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同时,武则天提拔的公众女官上官婉儿继续被留用,负责掌管宫中文件,还被拜为昭容,参与诏书的草拟工作。

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就和武三思勾搭成奸了。现在,武三思和上官婉儿两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联系得更紧密了。上官婉儿把武三思介绍给了韦皇后。武三思眉来眼去,很快就把韦氏勾引上床了。上官婉儿则去勾引李显,两人关系暧昧。一时间,皇宫大内一片乌烟瘴气,不堪入目。

也许是压抑久了导致心理变态,也许是享受惯了导致缺心眼,李显心甘情愿地戴着武三思送给他的绿帽子,还认为武三思是“大大的功臣”,任命他为宰相。平日里,韦皇后与武三思喜欢玩双陆棋。玩的时候,两个人眉来眼去,打情骂俏。韦皇后撒痴撒娇,武三思动手动脚,而唐中宗李显则在一旁握着一把牙签儿替奸夫****算着输赢的筹码,堪称是千古奇闻。

武三思在皇宫里连皇帝的床都随便坐,上有李显的信赖,下有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协助,自然是呼风唤雨,指鹿为马,无人敢说个“不”字。武三思“内行相事,反易国政”,当权用事,称为天下大患。

改朝换代了,前朝余孽武三思的势力反而比武则天时期更为显赫了。

武三思为什么会恶化成朝廷一患,不在神龙政变的时候把武氏残余一网打尽呢?

当初,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兄弟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二凶虽除,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可敬晖多次提醒张柬之诛杀武三思等人,张柬之都不同意。敬晖也没坚持。张柬之幻想把武三思等人留着,给李显“练练手”。他天真的人为李显重登宝座,可以通过杀武三思等人来“扬名立威”。薛季昶知道后,傻眼了:“唉,我不知道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了。”

李显和武三思关系好得不能再好了,哪里会杀他;相反武三思一直把张柬之等人作为死敌,欲先除之而后快。武氏党羽一有机会就谮毁张柬之等人,最后抓住敬晖的一个把柄告发了张柬之等五人。

唐中宗李显偏听偏信,顺着武三思的意思下诏说:“则天大圣皇后,往以忧劳不豫,凶竖弄权。晖等因兴甲兵,铲除妖孽,朕录其劳效,备极宠劳。自谓勋高一时,遂欲权倾四海,擅作威福,轻侮国章,悖道弃义,莫斯之甚。晖可崖州司马,柬之可新州司马,恕己可窦州司马,玄暐可白州司马,并员外置。”张柬之五人都被贬官外放。

张柬之这时才说出当初不乘胜追击,顺便将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铲除干净的原因:“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皇上还是皇子的时候,以勇烈闻名(不知道张柬之从哪里得出的错误印象)。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现在大势已去,再来说这些都没有意义了。”而敬晖在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推床嗟叹惋惜,直至弹指出血。但是,***往往是残酷的,没有后悔药可吃。

敬晖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李显是糊涂蛋,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却精明得很。

婆婆武则天给韦皇后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同样野心勃勃的韦皇后也想效仿婆婆,做中国第二个女皇帝。武三思的儿媳安乐公主骄横,难伺候,而且权力欲极强,也异想天开地想做中国第三个女皇帝。为此,安乐公主要做“皇太女”,做母亲韦皇后的“皇太女”。她的胆子很大,竟然公开扬言说:“则天大圣是卑微的伺妾出身,尚能做皇帝,我是公主出身,为什么不能当皇太女呢?”因此,韦皇后到处抓权,想复制武则天的道路;安乐公主则缠着老爸李显,要求立自己为“皇太女”。

可惜,韦皇后也好,安乐公主也好,谁都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魄力和政治手腕。同时,李显虽然糊涂,但对武则天篡唐的事情印象深刻,断然不会再让“女主当国”的情况的出现。他攻破压力,坚持立儿子李重俊为皇太子。

李重俊是安乐公主庶出的哥哥。但是安乐公主对太子李重俊一直看不起。现在见这个混蛋哥哥竟然抢走了自己的接班人位置,安乐公主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和丈夫武崇训经常辱骂太子,口口声声叫太子李重俊“奴才”。

李重俊这个孩子从小跟着父亲李显受了很多苦,因此不幸没有接受正常的教育。李重俊从小溜狗跑马,游戏流荡,成为了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的性格冲动,遇事感情用事,不愿意多用脑子想想。安乐公主对接班人位置念念不忘,李重俊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现在安乐公主夫妇对李重俊的奚落侮辱,让李重俊恨入骨髓。李显虽然让李重俊当了太子,但没有给李重俊配备优秀的辅助人才,没有人在重要时刻给李重俊出谋划策。

李重俊这个冲动无知的孩子,做出了发动政变,杀死政敌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的决定。

李重俊也是个手无兵权的孩子,需要拉实权将领一起干。他拉拢的对象,也是李多祚。

李多祚是神龙政变的核心人物,指挥着政变的主要军事力量。政变成功后,李多祚受封为辽阳郡王,食邑实封八百户;李多祚的儿子李承训也被提拔为卫尉少卿。李多祚是东北少数民族人,但唐中宗李显在祭祀太庙的时候竟然是李多祚和宗室亲王一起同车随驾,给与了莫大的荣耀。这一切李多祚都感恩在心。现在见皇太子李重俊过来诉说武氏余党把持朝政、韦后和安乐公主想做“武则天第二”,李多祚爱国忠君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也冲动起来,对太子的政变计划不仅赞同,还主动联络禁军将领李思冲、李承况、独狐之等人参与政变。

神龙三年(707年)7月的某夜,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假称奉圣旨,调拨羽林军诛杀武三思。很快,数百禁军精锐杀向武三思府而去。当时安乐公主在宫中,没有回家,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则在家里和一帮党羽饮酒行乐。禁军破门而入,武三思父子措不及防,束手就擒。众官兵将武三思等人绑到李重俊马前。李重俊痛骂武三思父子,一剑捅一个,亲手杀死了武三思和吴武崇训。武三思全家和在场的武氏党羽都被造反的官兵杀死。

初战告捷后,李重俊、李多祚等人将下一步矛头对准了宫中的安乐公主、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等人。李重俊分兵守住各处宫门,同李多祚一起杀入皇宫,直奔唐中宗、韦皇后的寝殿而去。

右羽林将军刘景仁慌忙跑去报告李显,说太子谋反,已率军杀入皇宫。

李显一家三口人吓得目瞪口呆,呆若木鸡。

还是上官婉儿镇静,临危不惧,劝李显说:“皇宫的玄武门坚固可守,请皇上皇后立即登上玄武门城楼,暂避凶嫌,同时紧急宣诏,征调兵马讨逆。”

李显慌忙命刘景仁召集宫中的禁军官兵护驾,掩护着一行人登上玄武门城楼。

李显门楼上花了好长时间,才从下面乱哄哄的景象中分清楚敌我。他冲着李多祚,斥责说:“我平日待你不薄,你为什么助太子谋反?”

李多祚仰头回答:“武三思后宫,把持朝政,臣等奉太子令,已将武三思父子正法。太子与臣等并未谋反,只是奏请陛下肃清宫闱。”李显被韦皇后、上官婉儿等人劫持,登上了玄武门,而且还公开向造反者喊话,大大出乎了李重俊、李多祚等人的预料。李重俊志大才疏,遇到如此突发情况,一时不敢进逼。李多祚则临时更改了政变目标,高呼:“上官婉儿勾引武三思,祸乱后宫,罪不可恕,请陛下速速将她交出来!”

城楼上的上官婉儿急中生智,没等李显说话,马上跪在李显脚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我看观太子的意思,是要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一一捕弑皇后和陛下。”

李显惊问:“那,我应该如何回答?”上官婉儿忙上前指点,李显鹦鹉学舌一般,向城下大喊:“御林军听着,你们都是朕的亲信宿卫,为何跟从李多祚谋反?若能及时反正,捕杀李多祚等人,朕不但不计前罪,还另加封赏,不吝惜荣华富贵!”

参与造反的羽林军官兵们,原本以为太子和李多祚是在传唐中宗李显的圣旨来调拨自己杀人,谁知道一不小心卷入了造反事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吃惊,第二反应是无助。听到李显承诺只要捕杀了领头的李多祚等人,就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心理都活动开了。要不要反戈一击呢?

有个职位很低的太监、宫闱令杨思勖趁造反者懵住了,主动出战,一举斩杀了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羽林军的士气更加低落,有官兵拥向李多祚,将他乱刀砍死,其他官兵见有人挑头,也纷纷乱刀砍死李思冲、李承况等人。太子李重俊慌忙带着几十名侍从突围而出,逃向终南山。

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迅速控制了局面,发兵平息了叛乱。没多时,李重俊被侍从割下首级,献给了朝廷。李显这个没心没肺的父皇,竟然将太子的脑袋放到太庙中,告祭被杀的武三思。

李重俊造反失败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两人去除了一大障碍,更加紧了篡位夺权的步伐。

景龙元年(707年)2月,韦氏自称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令画工画下图像,传阅文武百官。一批无耻官僚纷纷上前给韦皇后“捧臭脚”,溜须拍马,说韦皇后是天生贵人。情况已经很清楚了,野心勃勃的韦皇后是在给自己造舆论,希望如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

如果韦后想再进一步,活得好好的唐中宗李显是最大的障碍。

景龙四年(710年)的一个秋夜,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一起来看李显。李显很高兴,吃下了韦皇后递上来的一块饼,顿觉腹中疼痛难忍。他痛苦地让妻子和女儿给自己拿水来,同时传御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交换了一下眼色,突然将李显按倒在床上,用一个枕头紧紧压住李显的头部。不多时,李显不知是毒发身亡,还是窒息而死,“龙驭归天”了,享年55岁。

害死丈夫后,韦皇后计划先扶持自己的儿子李重茂当几天傀儡皇帝,再像武则天对待唐睿宗李旦那样,把儿子踢下去老娘自己当回皇帝。结果韦皇后娘俩都小看了李家皇室的年轻一代: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李隆基发动政变,先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再杀上官婉儿和争权的姑姑太平公主,人家自己当了皇帝。

李隆基一定程度上还要感谢懦弱的伯伯李显和冲动的堂兄李重俊给自己出头的机会。

久乱必治,大唐帝国迎来了辉煌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2)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27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1)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17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1)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第1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27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2)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第27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15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宫中的过客——唐中宗李显的起伏人生\t(2)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28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2)第24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1)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1)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25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2)第19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1)第17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1)第5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1)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第6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1)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2)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19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1)第27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1)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1)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1)第4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2)第19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1)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2)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第26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3)第6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2)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13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2)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1)第25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2)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4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选择——孙权晚年选立太子风波(2)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第7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17章 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团重重的朱常洛(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册立太子的标准立愚不立贤(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1)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27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1)第24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1)第6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泪——西晋弱智太子司马衷(1)第2章 风潇潇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责任与复仇(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们(2)第3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1)第20章 养在深宫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户生涯(2)第25章 亡国太子必须死——明亡国太子朱慈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