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廷投降、失败而结束,在西太后的暗中支持下,李鸿章、孙毓汶、徐桐等人疾呼议和,光绪皇帝虽极力主战,但终究他抵不过手握重兵的西太后,他被迫答应签订《马关条约》,签约后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啸:“朕无力保护国土、无力保护臣民,朕何以为君!”
一连三天,他滴水未进,一想起《马关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就泪如雨下。他在师傅翁同龢面前,面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大叫:“倭人欺我太甚,条约中那一项都令朕难以接受,尤其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赔偿军费二万万两,准许倭人在中国口岸制造工艺等款项,这分明是掠夺与强暴。难道太后认识不到这一点吗?”
翁同龢与光绪皇帝并排坐下,说:“皇上,《马关条约》签订后,京城掀起了‘公车上书’运动,皇上未曾听说过吧!”
“什么‘公车上书’,爱卿快讲给朕听一听,朕急于了解外面的世界。”
翁同龢看了看光绪皇帝,他叹了一口气,轻声说:“皇上竟不知此事,可悲可切也。”
接着,他讲述了什么是‘公车上书’:当光绪皇帝挥泪签约后,在京的一百多名大小官员纷纷上奏朝廷,要求废约。可是,他们的奏折全被军机处扣留了。恰巧此时京城聚集了一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他们正准备一年一度的会考。签约的消息传开后,他们议论纷纷,有的甚至是痛哭流涕,其中有一个人,他慷慨陈言,痛斥李鸿章等‘后党’的无耻卖国行径,呼吁大清皇帝猛醒,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这个人便是康有为!
在爱国志士康有为的号召下,京城一千三百多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废除《马关条约》,他们还提出了改革政治要求,建议将赔款转为战争经费,暂时迁都上海,与日本人斗争到底。
可惜上书被军机处扣留了下来。
康有为等人两次上书均为到达光绪皇帝的手中,可见‘后党’势力之强也。
听完翁同龢的讲述,光绪皇帝震惊了,这么大的事情,身为一国之君的他连一点儿也不知道,可是西太后却装作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过,原来她暗中操控着一切,光绪皇帝真切的对翁同龢说:“爱卿,你设法联系康有为,朕想见他一面。”
翁同龢沉思了一下说:“皇上近日内不可能见到康有为,大清祖制:四品以下不得入朝觐见。不过,臣可以想方设法让康有为上书朝廷。”
“爱卿尽快着办此事。”
“嗻”
很快,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通过翁同龢之手秘密传到毓庆宫,光绪皇帝急切的堵着。读着,读着,光绪皇帝露出了赞许的微笑,他对坐在身边的翁同龢说:“此人奇才也,朕若早一天见到他的上书,早一天顿悟。”
光绪皇帝望着窗外飘落的柳絮,感慨万分:“朕亲政已六年有余,从未见过到如此大胆陈言的人,历史惨痛的教训告诉朕:那些昏庸之徒不可用,此等明智之士须重用。”
“皇上,康有为只是个工部主事,他官职太低,怎么能重用?”
“官位是朝廷给的,朕可以立刻达二品。”
翁同龢直摇头:“不妥,不妥,皇上事事应该禀告老佛爷,万万不可擅自行动。
“朕是皇上,早已亲政多年,难道亲爸爸她还要野蛮干涉。”
“皇上,小心为好。”
光绪皇帝无奈地点了点头,他说:“此上书誉录副本三份:一份立刻送到太后手里、一份存放乾清宫,一份送与军机处。让太后仔细读读,或许她与朕也有同感。”
不久,西太后便读到了康有为的上书,她对军机大臣奕劻说:“皇上近来在搞什么名堂,区区小吏的上书也送到这儿。朝政那么繁忙,他还有闲暇去研究什么‘上书’,哼!”
奕劻虽然亲近西太后,是‘后党’的首要分子,但他对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光绪皇帝也颇有感情,他打个‘圆场’:“皇上广开言路也是为君之道,不过,对于此事,太后不可掉以轻心。这个上书的小吏康有为不是个平凡小辈,前一阵子闹腾的沸沸扬扬的‘公车上书’,就是他领头干的。”
西太后一怔:“啊?‘公车上书’是他发起的?”
奕劻点了点头,西太后沉思了一下,说:“密切监视皇上的行动,可别让这个康有为再上什么书了。”
“嗻”
奕劻走后,西太后还是不放心,她令李莲英请来了恭亲王,西太后将光绪皇帝上书递与恭亲王,恭亲王仔细读了一遍,他暂没开口。西太后问:“老六,你什么看法?”
“此人不可轻视,康有为再民间文人中很有影响,他崇尚西学,据说也谙熟西征,万一他打动了皇上的心,大清朝岂不西洋化了!”
“正是,哀家也是这么认为的。”
“臣早就听人说过,皇上宠爱珍妃,不但因为她长大漂亮,还因为珍妃的十分文廷式也是个西学分子,她受到文廷式的影响,常常在皇上面前鼓吹西学,竟迷惑皇上的心。现在若大清朝再来个康有为,岂不更影响皇上!”
“如此说来,应阻止皇上接触什么‘上书’才对。”
“臣也这么认为”
西太后与恭亲王又达成了一致,在政治生涯中,他们之间反复角落,斗来斗去,总以恭亲王的退缩、失败而结束。恭亲王已经怕了,他对西太后言听计从。
此时,已经是光绪二十年冬(1897)。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国内危机四伏,康有为从广东再次进京,他向光绪皇帝呈上了第五书。这第五书起初被军机处扣留下来了,翁同龢知道此事后,他想方设法,四处打听,终于从一个广东籍大臣口中得知康有为的住处,他立刻赶到了南海会馆。
工部主事官职低微,翁同龢不仅是帝师,他还是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他的官职比康有为高得多。所以,南海会馆内,康有为连忙下跪施礼,说:“不知翁大人至此,康某有失远迎。”
翁同龢上前拉住比他小近二十岁的康有为,忙说:“不必多礼,不必多礼!”
两个人一见如故,他们谈的很投机,翁同龢耐心的听着康有为的讲述:“康某认真研究了西学以及日本国的历史,形成一点新的认识,西方美、法、意等国三百年前尚不如我国,为何他们近日如此猖狂,皆因变革政治、发展经济,使得国力日益强盛,倭人效仿法英、也赶了上去。我大清乃泱泱大国,却被一个小日本打败了,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啊!”
翁同龢频频点头,他看到康有为的床头摆放了几本书,从书的装潢上看出应属新潮书籍,他试探性的问:“康子在读新书?”
“是撇人所编”
“可否借去一读?”
“可以!”
康有为拿过《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孔子该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递到了翁同龢的手中,说:“这些皆是撇人研究了中西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后得出的心得体会,翁大人笑了。”
翁同龢敬佩的望着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康有为,真诚的说:“老朽久居皇城,耳目闭塞,外国之事竟无所知。今天听康子一言圣读十年书,回去后,老朽定当竭力推荐康子,皇上对西学一定会感兴趣的。”
康有为站了起来,他显得有些激动,高兴地说:“惟愿圣上开明通达,若能变法,我大清定能强国富兵。”
离开了南海会馆,翁同龢径直到了皇宫,由于他是帝师,出入宫廷十分方便,他很快见到了光绪皇帝,六十多岁的老翁,今日容光焕发,他激动地像个年轻人。
“皇上,臣带来康有为所撰的几本书,皇上不妨一读。”
光绪皇帝也被十分的情绪感染了,他兴奋的问:“爱卿与康有为谈及变革一事儿,他怎么说?”
翁同龢押了一口茶,说开了:“康有为认为大清非变法不可,古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昔两宫太后垂宫之初略有变法,出现了同治中兴局面,今西太后老朽僵化,以至清廷上下死气沉沉,国力日趋衰落。”
“对,康有为讲的对。”
翁同龢见光绪皇帝的态度很明朗,他也就无所顾忌了,接着说:“康有为认为变法有三策:一曰采法、英、日、俄以定国是;二曰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三曰听任疆臣自行变法。此三则,若采用了则国力变强,大清朝由衰势转成盛势;如果行不同,我大清将日益衰亡,后果不堪设想。皇上,三思啊!”
光绪皇帝握着师傅的手,他诚恳的说:“师傅,朕的决心已定,变法图强,无人能阻挡。”
“好!有皇上这话,臣愿追随皇上,至死不渝。”
“康有为这个人聪明机警吗?”
“康有为的才能远远超过臣。皇上,臣认为皇上可以召见他,让满朝文武都听听他的见解。那些只会磕头,口口声声称‘嗻’的老朽们太闭塞了。”
“准奏”
光绪皇帝龙颜大悦,他与师傅偶尔也开一句玩笑。翁同龢也来了一句戏语:“谢主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