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二次空战

已经进入电子时代的今天,谁能巧妙地运用导弹,谁手里就有锋利的剑。谁能严密地组织电子干扰系统,谁就有最坚固的盾。————刘亚洲《这就是马尔维纳斯》。

就在库赛?阿卜杜拉将军及其手下紧锣密鼓的稳定自己在南阿塞拜疆地区的统治时,美国和苏联在边境上的军事行动已经开始逐渐升级。

5月7日,苏联外高加索军区第13军军属远程炮兵的BM-28“飓风”远程火箭炮以猛烈的炮火打击了土耳其境内20多公里处的地带,给正在围剿苏联特种部队的美国和土耳其部队造成了相当的损失,有130多名北约士兵伤亡。这标志着苏联将不再畏惧和美国的正面碰撞,而将使用自己的肌肉和斧头来解决问题。

苏联人的愤怒让形势就开始按照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5月7日夜,美国驻土耳其司令部下令适当反击,美国空军的F-4G战斗机对边境上正在监视苏联雷达站进行了空袭,战斗机发射的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成功的摧毁了苏联的三台地面监视及搜索雷达,11名苏联官兵伤亡。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维奇还没有来的及发怒,美国空军的F-16战机就沿着刚刚被打开的电磁通道进入苏联境内,使用空对地导弹摧毁了白天进行炮击的一个火箭炮阵地。

虽然在第13军强大的防空能力的威慑下,在苏联空军和防空军的威慑下,美国人只是炸掉了整个13军十个火箭炮阵地中的一个,但苏联人仍然暴怒无比。天刚一亮,也就是五月八日白天,在边境及南阿塞拜疆的上空就又爆发了一场空战。

这次空战是美国空军的F-15、F-16的混合机群进行的拦截苏联前线航空兵的作战,苏联方面则主要由米格-23,米格-25,苏-15护卫着苏-22、苏-24和图-26“逆火”式轰炸机准备打击美国前线地面部队,以找回昨晚失去的面子。

这次空战苏联人充分吸取了上次空战的教训,准备了大量的地面雷达和抗干扰设备,同时将自己先进的地对空防空导弹拉到了边境附近。这种代号为C300P的新式防空导弹射程达到100公里,苏联人利用它和其他防空武器构建了完整的高中低防空网络,可以说此时想使用反辐射导弹或者自杀式无人机对付苏联人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苏-15也好,米格-25也好,都属于截击机的范畴,而截击机则是高度依赖于地面指挥的。上次空战中苏联人由于失去了地面指挥和引导,导致战机在空中变成了瞎子和聋子,着实被美国人教训了一通。但现在拥有了强大的地面指挥措施后,截击机的作用就开始逐渐显示出来。

这是一次典型的的空中对抗,这次美国人的EF-111A和EA-6B电子战机全部出动,强大的电子干扰也压制对苏联空军的战机和地面雷达造成了很大威胁。但苏联人也算是有备而来,地面上的大批反干扰设备一起开动,强大的功率使得技术人员们纷纷后退到一个安全距离外进行操纵。电子战上美国人略占优势,拥有了主动权,但是却并没有压制住苏联的通讯和探测系统,所以双方的叫较量主要来看空中战机的表现了。

这一次美国人没有再象上次一样的客气,F-15C型战斗机组成的鹰之墙完全的发挥了它的威力。“鹰”式战斗机群不再象上次一样轻敌,只是以平面编队的方式进入战区,而是以高中两个编队协同作战。一个位于4万英尺的高空,一个位于1万2千英尺的高度上,交替掩护作战。

双方的战机拉开大编队,全副武装、咬牙切齿的相向飞行。当距离接近到20多公里时,开始相互发射导弹,一时间天空中弹道纵横,导弹的火光亮成一片。在E-3预警机的支援下,美国空军战机发射了AIM-7“麻雀”中程空对空导弹,而苏联战机则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射了AA-7“尖顶”空对空导弹。

此时的中距离空战主要集中在15到25公里之间的距离上,飞行员用肉眼已经可以发现远处的敌机,所以还谈不上超视距空战。但无论是中距离空战还是后来的超视距空战,导弹自身的性能和载机雷达的性能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国F-15战斗机的雷达自然不必说,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军事装备,而战机搭载的麻雀空对空导弹也是性能不凡。

麻雀空对空导弹是世界上的第一种空对空导弹,它的历史可上溯到1946年,刚拥有独立地位的美空军委托道格拉斯公司研制一种无线电制导的高速火箭(HVAR,后正名为空空导弹),这种火箭主要用于攻击敌方的轰炸机和战斗机。

它的最初编号为KAS-1,到1947年9月编号改为AAM-2,并开始有“麻雀”代号,1948年美军实行新式编号制度后又改为AIM-7。但是直到1959年,第一种AIM-7“麻雀”A型空空导弹才装备美空军战斗机。

不过“麻雀”的起步比较坎坷,无论是在越南战争中,还是在其他的场合,它的表现非常糟糕,基本就是一枚无控大火箭,命中率很低。以至于它的大用户伊朗空军对它深恶痛绝,有一次,伊朗国王巴列维问本国空军参谋长AIM-7“麻雀”导弹表现如何。这位参谋长回答说:“陛下,我的飞行员宁可在空战中向敌人战斗机扔石头,也不愿意使用‘麻雀’导弹。”

面对这种情况,麻雀导弹的生产商雷神公司感到了压力,他们不断的使用各种新技术对导弹进行改进。虽然初期的麻雀型号性能一般,体积大、笨重、所需设备复杂,但在雷神公司的努力下,这种导弹的性能在逐步的提升着。

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大量的新式电子技术出现,这也给麻雀导弹带来了福音。雷神公司终于在1977年推出性能全新的升级版“麻雀”即AIM-7F“麻雀”空空导弹,随后又在1980年推出了它的升级版——AIM-7M导弹。它们主要是换上脉冲多普勒兼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复合制导,飞行马赫数提高到4。新导弹操纵灵活,可靠性强,抗干扰能力增加,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对付多个目标。

新麻雀一出现便有惊艳表现,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贝卡谷地之战第一天中,以色列空军使用麻雀导弹击落了十多架苏制战机,麻雀导弹天下扬名。而现在,美国人和苏联人的空战中,自然不能少了这位历经坎坷,但终于进化成不死凤凰的小麻雀了。

如果说1982年6月的贝卡之战是以色列和叙利亚这两个学生之间的战斗,而战斗的结果是以色列痛揍了叙利亚一顿,那么1985年5月的这次空战就是两个老师之间的决斗。这一次是双方都进入了最佳状态,面对面的激烈空战。美国人使用先进的预警机搭配一定数量的高性能战斗机进行空战,而苏联人则依靠地面引导和指挥,在地面支援下进行对抗。

可以说,这是一次完全两个风格,两种思想,两种体系的对抗!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以反应当前及未来空战的发展方向。

空战开始于麻雀——因为苏联的AA-7“尖顶”空对空导弹也有着大量的麻雀基因,它是在1971年苏联得到的美国麻雀导弹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其实开发的是K-25,而AA-7原形代号为K-23,改进型K-24,但它们也使用了大量研究麻雀导弹的成果。在试射对比中,K-23/24的表现要好于K-25,所以苏联人放弃了K-25,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美国人后来能把“麻雀”导弹能改到那么强的程度)。

AIM-7M“麻雀”导弹和它的远方亲戚AA-7“尖顶”空空导弹在空中划出了靓丽的火线,随后爆炸成了一个个火球。整个天空中不断闪现出刺眼的闪光,美苏第二次空战开始了。

第112章 西北天狼来第15章 交代第51章 义无反顾第22章 东方有火龙第31章 联防协定第19章 胜利突击第22章 工作第一第140章 约旦河南线第35章 钢火(四)第90章 巴拉迪卫星第135章 飘逝的雪花第28章 螳螂捕蝉第87章 一声雷鸣第24章 驱虎吞狼第62章 云波水魅第3章 北方的芥蒂第12章 七月逆流第30章 瞒天过海第34章 钢火(三)第87章 海空霹雳第4章 一日烽烟起第100章 法老王行动(下)第91章 希望在心第110章 反政府武装第103章 三岛登陆战第31章 巴格达来客第46章 宝刃刀光敛第30章 王对王(三)第20章 空袭第115章 风波将起第6章 卖鱼丸姑娘第69章 公路建机场第78章 锡兰空战第8章 装甲突击战第80章 引蛇出洞第42章 春兰秋菊第53章 初步交锋第15章 迷蒙第10章 北方朔风起第120章 帝国战略第143章 战争的目的第23章 瑞玛尔出逃第106章 天隼的回忆第27章 会见戈比第57章 航母打虎第6章 圈套第33章 水下杀手第53章 祈祷第10章 阿巴丹(一)第72章 遍地狼烟第13章 和平之路第60章 抢设备第102章 春秋战国第36章 加火第32章 必要第8章 密雨第29章 药品第90章 挥戈之前第104章 水下格斗(下)第19章 国家之利刃第83章 空袭猛虎(下)第81章 杀破狼第51章 片言苟会心第110章 反政府武装第56章 抽刀天地摇第87章 群策定计(上)第79章 一诺千金第31章 后勤基地第39章 劫道第12章 新机会第31章 置之亡地者第62章 库尔德第21章 伊朗门(三)第58章 全球大势第48章 进攻阿巴丹第41章 雨前第74章 阿拉伯天空(上)第51章 东岸登陆战第9章 人情债难还第14章 攻克利雅得(下)第54章 断腕(下)第10章 集团(上)第41章 两个婚礼第67章 浴血萨珊(一)第15章 存亡在于将第93章 南疆攻城第15章 伊拉克海军第90章 忙碌之中第48章 胜利第45章 咽喉铁钉第74章 波拉德末日第65章 战和之间第81章 斧头镰刀第11章 阿巴丹(二)第82章 二合一第76章 新生(一)第46章 行动(下)第110章 战前准备(下)第93章 军营夺权第83章 越境侦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