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左右虞侯

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徐平坐在校场旁边的案后,看着贾逵带队与对方厮杀。

越是离着秋后近,徐平就越是觉得心里没有底,他总觉得军制改革还缺点什么。最明显的就是军队各级编制还是定不下来,总觉得不合适。当然,徐平可以根据大家的提议定一个看起来合理的方案,但却觉得说服不了自己,讲不出个道理来。

事务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战争也是一样。

这个年代文人谈兵的极多,是中国历史上兵书出炉最多的时期之一,朝廷组织编写的不算,文人自己编的兵书就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是徐平的同年阮逸根据历史资料和自己的阐述发挥,托名李靖所作的《李卫公问对》。这书总体是他从各种历史资料中辑录出来的,大致还是代表李靖的军事思想,毕竟这个年代李靖的兵书流传下来的还有。再一个就是科场不得意的梅尧臣,重注了《孙子兵法》。徐平前世《孙子兵法》比较全的版本一般是《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就是十一家中的最后一家。

此时这两本书都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其中的一些篇章徐平已经看过。作为年少有为的边帅,一些有志沙场的人会把自己的著作寄到秦州来,托名请徐平指教,实际上是想谋一个进身之阶。这是常事,历史上梅尧臣跟范仲淹从亲密朋友到翻目成仇,导火索之一就是范仲淹作帅臣之后死活不肯招梅尧臣入幕,欧阳修从中斡旋都没有用。

现在梅尧臣的心情还没有那么迫切,他叔叔梅询还在是一,再一个他跟徐平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思。梅询年少的时候喜谈兵,梅尧臣是受叔叔的影响,对军事感兴趣,多次科举不中,让他的心思动到军功上来。当年元昊的祖父赵继迁在灵州叛宋,梅询便建议太宗皇帝,联络河西六谷蕃部侧击党项,并自请出使。有这一个渊源,梅尧臣同样建议联络青唐唃厮啰,背击党项。

讲真话,现在徐平的选择跟历史上范仲淹的选择一样,也不会招阮逸和梅尧臣到秦州来。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双方的思想不合。这两个人都到写兵书的地步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徐平军制的改革和军事思想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招人来是做事的,不是来争吵的。

这两人的兵书是很优秀的著作,足以跟先秦诸家的兵书列在一起,但书是如此,时代却已经变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战争早已经不是先秦时候的样子,大的原则有意义,一些细节就大相径庭。历史虽然有反复,但残酷的战争还是使战争实践不断向前,特别是晚唐五代一百多年的混战,催生出了很多实践经验,徐平不需要再走回头路。

最重要的问题,战争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要总结客观规律,按照战争本身的客观规律去改变制度,改变组织形式,改变战斗方式的时候,古典兵书意义已经不大了。

太宗时期对外战事不顺,为了掌控军队,出于控制的目的对军制多有变更,使宋军的军制相对于五代出现了倒退。过去了几十年,不管文武,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为尊者讳,不好讲出来罢了。历史上再过几十年,太宗对宋军军制的变革,破坏大于建设就会成为朝野共识,文武讨论就差直接说太宗是军事白痴了。

徐平现在要做的,是让军中多多演练,特别是对战,从中把失去的客观规律再总结出来。只有掌握了战争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先择,而不是平空想象,空发议论。

贾逵现在是都头,目前编制中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徐平从基本做起,这几天一直观看都一级的对战。贾逵的排兵布阵很有意思,他总是把部队分成三个部分,自己带中军,与前军一起,或进或退,中军总是粘住前军的。

徐平看得津津有味,心中感到已经有些摸到了这基本战斗单位的作战原则。

与前军粘在一起的时候,贾逵永远是处于稍微偏左的位置,而前军永远偏右。随着战斗的进行,前面慢慢就到了中军的正前方。而在这个时候,后军又开始偏左了。

看着贾逵带队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过程,徐平突然一拍大腿,对身边的桑怿道:“我明白了!先前一直有些迷惑,最近几天看你们的演练,终于解了心中一个难题!”

桑怿有些摸不着头脑,对徐平道:“节帅明白什么?可是想到了对敌妙策?”

徐平摇了摇头:“对敌妙策哪里是这样空想出来的,我想通的是为什么军中会设左右虞侯。自古以来,军阵分九军、七军、五军、三军,兵书记之甚详,但最其本的是五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再简略一些就是前军、中军、后军。但军中设的却是左虞侯和右虞侯,为什么不是前、后虞侯呢?”

桑怿愣了一下道:“军中自来如此,却没有想过为什么。”

“因为右本就是前,左本就是后,左和右本就包含了前后的意思,才如此设置。五代乱战数十年,他们设左、右虞侯绝不是没有来由的,本朝军制数次变更,虽然留下了虞侯的官位,但却不再匣务,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左、右虞侯之设,则两军对阵,不管本部有军队几多,必分为三军。右虞侯统前军,左虞侯统后军,主将自帅中军,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秀才你是带兵的人,想一想自己排兵布阵是不是如此?”

桑怿想了想道:“大略如此,只是却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只是军阵就当这样布置。”

徐平连连点头:“五代军头虽然大多粗鄙不文,但他们都是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官位设置从于实战,不是没有来由。实际上右军不一定在右,左军也不一定在左,但右军当敌正面,左军在后掩护总是不错。人大多是右手用力,虽然有善用左手的,总是不多,军阵之中不可能考虑他们。所以正面迎敌,必是在右,当敌的前军,归为右虞侯辖下,才是理所应当。后军为左虞侯所辖,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禁军中虞侯或是不设,或是虽然设了只是备位,作为官阶升迁而已,就失去了虞侯本应该有的作用。”

原因当然不是仅仅如此,更重要的原因是太宗对军事无知且刚愎自用,最喜欢将从中御的把戏,把军中本来这一灵活性的设置给取消了。禁军出征,太宗经常给阵图,还要派人监视布阵,称为排阵使,使禁军的军阵成了死阵。大军阵势排开,很难移动,甚至到了十万、八万人的大阵,绵延数十里,一动就全军乱了。

从阵图上看,一切都很完美,敌人从哪里来,军阵怎么应对,不管怎么算都没有失败的道理,可算是万无一失。太宗皇帝对这阵图极是自负,被他称为“平戎万全阵”。惟一的问题就是,敌人不按你规划好的出牌怎么办?

(备注:五代和宋朝军队的右军实际上是前军,左军实际上是后军,根据战斗情况会做变化。当然是不是因为人善用右手才这样布置,只是作者的猜测和推理,读者不用太过当真。本书中涉及到军事部分,是参考《战略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等正规的军事教材,和建国以来的军事文选,结合地理条件和当时历史记载做的推演,本就是理论上的想象。一切情节都是在这个范围的想象当中,请读者理解,不在这范围内就超纲了。)

wWW• ttκa n• C〇

第115章 诗文精进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36章 他乡遇故知第270章 震慑第51章 三路布防第163章 邕州旧军第177章 天下大义第87章 地方耆老第184章 自伤身世第50章 京城故人第197章 最后时刻第293章 敕勒川第132章 战争的脚步第181章 天章阁夜对(中)第226章 果酒烧烤第85章 闲适日子第18章 种士衡第240章 道理第29章 孙沔的麻烦第96章 三司刻书局第8章 还是找自己人第102章 钱法类书第174章 公事公办第201章 两个合一第192章 不许调一兵一卒第92章 世事谁能预料第68章 别跟着我第18章 徐昌定亲第67章 猜测第104章 往事难忘怀第2章 中子贵且显第215章 合伙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228章 人事变动第15章 历史唯物主义第2章 夜谈第65章 离开河阴第27章 西南边事第9章 准备抓人第188章 怎么还是如此!第262章 战是义战第61章 转机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35章 诡异的局势第53章 一条出路第68章 军民鱼水第60章 阳光明媚第204章 焦虑的林素娘第190章 请废西水磨务第3章 护卫铁骑第138章 要考核了第205章 夫妻对话第217章 王拱辰开店(下)第109章 恩例同执政第137章 疯狂时代(八)第172章 夜战第30章 日月当空,洞烛万民第83章 炸城门第78章 刘小妹的愿望第242章 交涉第183章 演一场戏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93章 猛虎入狼群第167章 准备做大事第96章 改天换地第5章 高大全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209章 阶下囚第187章 时代特色第181章 陈公永归宋第121章 风高放火天(下)第202章 李觏的去路第137章 何为神?第110章 小大人第60章 骚乱第18章 父母妻小第202章 李觏的去路第141章 永宁侯不得意?第22章 两个小孩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141章 甲峒低头第117章 门外来了青罗伞第67章 晾到一边第225章 四轮马车第214章 蜡丸第2章 父老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63章 两府议事第112章 黑吃黑第30章 分道扬镳第135章 节制两路兵马第97章 黄金彪的难处第44章 嫁女瞻前顾后第46章 我们只收钱第28章 唐大姐第215章 统一指挥第54章 家贼第113章 教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