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事不怕细

徐平说得苦口婆心,韩琦却听得一头雾水。在韩琦看来,军队就应该是招之能来,来者能战的,哪里还有什么聚散如意的问题?致于握起拳头打人,就更加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比平常读的兵书上讲的差得远了。

虽然没有说出来,徐平也从韩琦的神情读出了他的意思,最后只能无奈地住口。还能够怎么说呢?徐平自己是从十年前在蔗糖务手把手招兵、带兵,一点一点地总结出了这些经验,就这还要加上前世的见识。韩琦除了任地方官,朝堂中多是任台谏词臣,实务接触的就不多,对军事就更加是一窍不通。光看兵书就能打仗?纸上谈兵的故事白学了。

兵书说的有没有道理?对不对?实事求是地讲,大部分是有道理的,是正确的,但真正用于实际中,必须要跟自己的军队、自己所面对的形势相结合。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你凭什么让手下的军队做到这一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军队数千年都没有几支,想让自己所带的军队做到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血。

握成拳头打人,换一种说法就是进攻时要集中优势力,力求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防守时要有实有虚,有重点布防,而且要保持随时集中兵力反击的能力。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可就千难万难,不是你说一句话所统的军队就能够做到的。

节制两路兵马,指的是统一指挥军事行动,平时的带兵他是不管的,不然徐平也没有必要跟韩琦苦婆心说这半天了。他最怕的,是到了战时,自己布置了军事任务给韩琦,他没有办法保证让泾原路的军队去完成。事后追究责任有什么用?仗打败了,自己同样要跟着背锅。一年多打两场胜仗,千能万难,把战绩败光却只在转念之间。

这些在历史上留下偌大名头的人,大多内心都有自己的坚持,不是轻易能够被人说服的。这不是坏事,徐平也有自己的坚持,正是有这种坚持,才能在经过磨练之后,成为栋梁之材,撑起一方天空。可恶变可恶在,韩琦的磨练跑到徐平这里来了。

最后,徐平无奈地道:“这一年多我在秦州,以来西北的宣威军和归明神武军为本,加上本地驻泊禁军,以及蕃兵和自川蜀新招士卒,整训部伍,扩到了五六万人。几个月间两场大胜,这支军队尚算能战。做这些事,我也算是有了一些心得。这样吧,明天我们一起到定西城去,那里新招来的川蜀新兵正在训练,老部伍正在整训,希望予你有所启迪。”

韩琦拱手道:“云行厚爱,我自当不负所望!”

徐平微微摇了摇头,不再提起两路公事,只跟韩琦喝酒,说些旧事和同年间的见闻。

自秦州出发,过长山寨,走青鸡川,走新建的者达堡,到定西城的大道已经修通。秦凤路跟其他几路不一样,徐平的原则是能不修的堡寨尽量不修,治理防御以合并族帐之后的村为主,即使修起来的堡寨,防守也主要是靠本地乡兵,参以一部分厢军。禁军序列以大队驻扎于几处交通方便的军事据点,必要时配合厢军和乡兵对付地方叛乱。

主力军队如此布置,是先前跟韩琦说的聚散如意的组织和制度基础。招之则来,来者能战,你凭什么要求军队做到这一点?你下令集结军队的时候,他们却各个都有自己正在执行的作战任务,不是剿灭这处族帐,就是应付那处叛乱,军令一下他人就能够来了?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制度相配套,这就是一句空话。

韩琦骑在马上与徐平并排走在山谷中的大道上,见道路平坦,时不时还能见到运输大批物资的车队,与路上的行人各走一边,并行不悖,对徐平道:“我出京时,人人都说西北川谷纵横,道路崎岖不便,以我在泾原路所见,确实如此。却没想到秦凤路这里,道路如此宽阔,而且平坦灵镜,交通便捷,实出乎意料之外。有了这些大道,行军便就容易了许多,想来经略下了无数功夫,费了心血。”

徐平道:“不管于军于民,道路都是第一要务。于军自不必言,所谓军情如火,有了大道才能快速行军,快速集结,而且物资运输便利,消耗也少。实不相瞒,同样是一万人的大军,我这里用到的军粮不及其他三路的一半,用到的民夫更是他们的十分之一。所以其他三路每每都上奏粮草不足,我这里却还有富余,都是靠着修好的道路。于民来说,有了道路,便就有了商贾,可以把本地富产的土产运出去,把需要的货物运进来,就比其他的地方富裕。百姓富裕,驻军便就有了支撑,不会因为驻军激起地方百姓不满。稚圭,到了地方先修路架桥,实是我们在地方为官的第一要务,你要记下了。”

韩琦点头,这道理确实不错,整修道路、桥梁、码头这些交通设施是便民之举,跟兴学、劝农不相上下,是做地方官最快见效的三大政绩。不过说起来容易,要修出这样宽阔的道路来,时间如此之短,其他地方只怕很难做到。而且秦凤路耗费钱粮较少,还在于对沿途运输做了合理规划。自嘉陵江到西汉水的水道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而且水道在山中水急滩险,运输能力比平原河流差了许多。徐平让庞籍对此做了具体规划,乘着水急运到哪里存到仓里,水量合适立即调集人和船进行转运,沿途和徐平的前线军中,对储粮都有明确统计和计划,尽量杜绝突发性地大量运粮。如此便就避免了陆路运输,从川蜀来的物资都是从水路运来,而且充足。宋军在西北的驻扎其实大多都是位于河边的,但其他三路没有统一计划,往往是在水量足的时候没有运用水利,等到秋冬打仗急需军粮,便广调民夫陆路运输,由此造成的损耗数额惊人。徐平跟韩琦说的还是过于谦虚了,同样人数的军队,其他三路所耗费的物资要在秦凤路的三倍以上。军队的训练,行军打仗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没有技术人才相配合,做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

行进间,韩琦见每有大的马队或者车队迎面相会,都是主动避到自己的右侧,并行不悖地交会而过,不像其他地方一样让道,不由问徐平:“经略,车队马队交会,各自避到道右交会而过,也是这里定下的规矩吗?倒是跟其他地方不同。”

徐平点头:“这是为了交通便捷。常言道,行路不怕慢,就怕站,你在路上停几次,多少时间便白浪费了。这样交会而过,只是大家都稍慢一些,不至于停下来,自然就比平常快速许多。至于避到道右,只是为了骑马和赶车的人喝斥牲畜方便罢了。”

这个年代也是有交通规则的,比如川蜀北上的道路,便就把交通规则刻在石碑上,立在大道边。不过这个年代的规则,是以民避官、官民避军为主,并不讲左行右行。徐平定下走在道路右侧,只是他前世带来的习惯,实际这个年代以左为尊,左行才是合理的。

第28章 殿中议事第62章 新场务第18章 娱乐与学习第170章 早晚会反第117章刀锋下的小山村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15章 分工第227章 超市第228章 大战将临第140章 先声第113章 游骑遍布第125章 归正人第37章 阶级法第90章 公人世界第6章 召对第70章 风波起第5章 人与人不能比第80章 小人难缠第50章 牛羊满栏第202章 换相(上)第91章 猛虎入狼群(九)第155章 解套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236章 堵截第33章 公事中没有我觉得第36章 酿酒第225章 四轮马车第18章 种士衡第27章 夜宴第42章 动荡第13章 治术(四)第20章 定计第112章 黑吃黑第104章 黄从贵的末日第143章 举手之劳第289章 唐龙镇第109章 怪兽蔗糖务第148章 由他们去吧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担当!第158章 机器作业第217章 追猎第100章 小人难防第153章 顺势而为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126章 时机到了第67章 选择第73章 地方反应第20章 税赋何所出第190章 新的机遇第147章 称提之术第53章 万民云集第128章 有什么诀窍?第262章 应对之策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21章 矛盾第67章 挖三司墙角第52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第283章 斩于军前第126章 你在骗我们?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06章 败在哪里?第218章 银行(下)第7章 杂谈第31章 霸王鏖兵处第34章 移民第30章 烈士暮年第77章 诀别第29章 生活不易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52章 纠缠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绢第317章 苟且岂能偷安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146章 印钱吧第200章 各怀心思第198章 劳动创造价值第147章 渌州被攻第173章 再起波澜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92章 世事谁能预料第46章 谁能一定对?第82章 别机机杼第90章 各让一步第11章 德政第223章 军国两张皮(下)第132章 战争的脚步第162章 枢密院都承旨第102章 一针回魂第295章 强兵策第106章 桑怿南来第21章 欧阳修的疑惑第157章 手艺差了些第227章 拼桌第1章 桂州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207章 离别第49章 应有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