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大变将临

远在西北的徐平还不知道朝中的这场大争论,他也顾不上。泾原路的军政关系要仿秦凤路理顺,数万禁军等着整训,天都山一战要论军功,发赏钱,还要顾及大量军队驻扎对地方的影响,徐平忙得脑袋发晕,哪里还能够掺合那些事情。

千年后的思想也让徐平在这场争论中插不进去话,贞观四年的政争,对后来近千年的影响已经被后世遗忘了。后人只记得唐太宗有一个“天可汗”的荣耀,却已经忘掉直到唐玄宗,那几个皇帝的正式称号是“皇帝天可汗”。唐朝是胡汉大交流大融合的朝代,只是这种交流与融合绝不只是限于唐朝时期,历史上最少要到明朝才最后完成。

党项哪里来的?唐朝迁进来的。幽燕被宋朝认为是汉人故土,一定要收回来,但那里的人是不是心向大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里的汉人,未必就真的是汉人。就是那里现在身份显赫,被认为是汉人的所谓“燕四大族”,祖上也可能本来是胡人。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包括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不同的时期各占上风。胡族内迁,年深日久,北方新的民族再次兴起,南迁的胡族便就成了汉人。后晋的石敬塘本是沙陀人,其所依赖的军事力量也以沙陀人为主,向契丹称“儿皇帝”的时候,契丹人便就认为他是汉人。这个年代人们口中说的汉人胡人,未必能够当得了真,不只是血统,还包括文化。禁军系统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便就大量保留了这种五代遗风,是一种胡风汉风搀杂的产物。

从贞观四年起,唐朝向内地整体迁入的番胡以百万计,以这个年代的人口密度,这些人最少可以牢牢占住后世几个省的地盘。安史之乱后,中原的汉人排胡,大量内迁的胡人迁往了河东路和河北路,与大量收容异族内迁的陕西路一样胡风浓烈。后来的禁军以招这几路的人参军为主,不只是认为那里人身材高大,能打敢战,还有背后的文化因素。

徐平的军制改革,其实改的制度还是次要的,触动最大的还是军事文化。只不过徐平自己没有这种自觉,前世的思想根深蒂固,他反而认为这不重要。

胡汉之争,一直到这个年代,其实都是伏在表面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宋人尊韩愈,后世不再提起的一个原因,是韩愈复兴儒家背后有很重要的排胡的用意。韩愈为什么呼吁“灭佛”?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认为佛教是胡教。后来三教融合,一个大背景是完全本土化的禅宗一家独大。胡汉矛盾,在宋朝是与重文轻武、儒家再兴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上在北宋灭亡,禁军彻底完蛋之前,以汉人为主的文官一直想向禁军下手,一直不成功,背后同样有这种影响。现在徐平证明了汉制之下,军队一样能打,由此引起的风波就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

这个年代正是欧阳修成长起来的时候,历史上的欧阳修之所以是一代文宗,其他大家都不可比,不只是文章写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确定了儒家在宋代的主流地位。正是他的“正本清源、以意逆志”的主张,确立了宋儒的大方向,历史上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均深受其影响。宋代儒家崛起的背后,便有争正统,排斥胡风的文化因素。

这场大争论不是徐平的一句话引起的。更根本的原因是他对财政的改革,带来了经济上的自信,陇右的胜利,带来了军事上的自信,而欧阳修这些人,一向又都有文化上的绝对自信,已经酝酿许久。徐平的那一句话,只是一个导火索。

徐平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改革,总的来说是就事论事,不过多发挥。但以欧阳修为主的一批年轻官员,正在把这场改革深化到文化层面。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未必就与徐平相同,但却更加激进,很刀都挥到了徐平想不到的地方。

以百万计的胡人内迁,还曾经在近二百年的时间当了政治舞台上的主角,由此带来的制度与文化惯性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清除掉的。这种影响其实无处不在,哪怕就是在徐平的前世,涉及历史的影视文字称呼官员时一律为“大人”,然而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这样称呼只有不足百年,然而大家却都认为这样才正常。“老爷”、“少爷”“太太”“小姐”这些称呼曾在短时间内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很快就死灰复燃。这个年代,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从生活习惯,到日常称呼,那两百年的影响处处可见。

跨越千年而来的徐平没有这种认识,欧阳修这一批人可不同,他们有极为强烈的文化自觉。一方面他们在慢慢地接纳徐平的施政举措,并且从历代儒家经典、名臣言论中找根据,把徐平本人纳入儒家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把徐平的所作所为向更深的层次发挥,上升到文化层面,跟汉以后的千年历史作切割。

所谓三不朽,《富国安民策》可作为徐平的立言,平定西北可为立功,而深深影响后世的立德,就是不他自己的作为了。欧阳修这一批在政见上其实跟他有众多不同的官员,正在为了各种目的,把他推向一个他自己万万想象不到的地位上去。

徐平为官从政以来,一直不做词臣言官,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做不好。但最后,他却成了词臣言官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杀向了那些拦在他面前的人。

这是一个政治改革最为频繁的时代,背后实际上表现的是文化的大变革。一大批成长起来的读书人,在晚唐乱世之后,正在追寻一个可比“三代”的理想家园。这是时代的必然,不管是这个时候,还是一千年前,还是一千年后,都是一定会出现的。徐平的前世人们从洋人那里找这个精神上的家园,这个年代,人们从遥远的古代去找。

这个理想家园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一种文化与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才有欧阳修“以意逆志,祖追孟子”的思想脱颖而出。

徐平怎么想不重要,这个年代的人会在意他的言论,朝廷会重视他的意见,但在后世他必然是被欧阳修为代表的一群人塑造出来的。这个塑造出来的徐平,是一个重现了大汉雄风,扫清千年胡风遗毒,完美无缺的人。这个人,实际上跟现在的徐平无关。

十数年来一直埋头做事,徐平根本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不知道,这次的天都山大战影响远远不是他想象的,这场大胜即将带来整个时代的彻底变革。以前他认为跨越不了的障碍,都将被迅速崛起的欧阳修等人用文章言论清扫掉。

徐平埋头做事,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为其前驱,哪怕断头流血也在所不惜。这个民族曾经一次又一次跌倒,甚至跌入深渊,又能够一次又一次爬起来,便就是有许多这种危难时刻赴汤蹈火的人。他们或许做事不够好,为人有很多缺点,但确实有一把硬骨头。

(上一章的匈奴当为突厥,我一时脑抽写错了。当然唐朝当时人的言论,是以匈奴代指突厥,当时是正常的。)

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53章 尘埃落定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28章 月夜第40章 冬雨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第32章 东华门第102章 人情世故第283章 斩于军前第33章 你是官了第140章 先声第81章 谈不拢第197章 马肉不好吃?第118章 老臣的劝告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9章 白沙镇第91章 灾年第14章 故人第54章 解散佛社第34章 土豪的地盘第167章 情报第157章 清场第246章 轩然大波第45章 白砂糖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86章 考虑问题的角度第135章 疯狂时代(六)第151章 论事不得论人!第185章 三司商铺第288章 分岐第250章 露布报捷第38章 出仕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2章 新米第122章 白发浪荡才子第12章 治术(三)第15章 军改第1章 徐家庄第59章 分歧第168章 田园风第65章 永宁侯府第10章 野味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17章 事情败露第85章 孙七郎的差事第161章 开课第234章 导洛入汴第107章 谁会那么蠢?第43章 熊二焦五第43章 熊二焦五第71章 两只鸡惹出的惨案第132章 柳八娘第174章 公事公办第90章 各让一步第108章 另一个世界第164章 口袋阵第188章 怎么还是如此!第52章 一指点出佛主第71章 战场第14章 规划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4章 边乱第38章 出仕第23章 秋意第318章 解甲第151章 论事不得论人!第302章 青冢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34章 移民第240章 观念冲突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152章 横死第118章 老臣的劝告第194章 富矿之地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1章 徐家庄第109章 不如结社第21章 割稻第81章 试探第4章 针尖对麦芒第98章 东南茶法第210章 有来有往第114章 甲峒来的少女第211章 权三司使公事第275章 驱虎吞狼第55章 官衙送别第55章 官衙送别第22章 大秦国故事第178章 大获全胜第253章 收网第40章 清香白酒第93章 王师北来第104章 往事难忘怀第97章 雪中论兵第25章 要不我们换换?第160章 吕公绰第137章 事不怕细第52章 从此各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