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两全其美

改革军制,最难的其实还不是制度,而是不合适的人到何处去。新的制度之下,原来的将校士卒很多都不合适。对他们的改造学习,及其后续安排才是最棘手的。

徐平最终想通,不能把禁军的现状归结于某一个人的错误,或者某一群人的错误,要充分地认识到,禁军的将校士卒同样是旧制度和军事文化的受害者。这样一种思想,是禁军改制全面展开的基础。如果把禁军现在的局面,归结到是禁军中人的错误,从而把他们一脚踢开,完全另起炉灶,是不合适的。这样做政权不负责任,也表现了当权者没有政治担当,最终后患无穷。理政者把政治原因转稼到人的身上,不把这些人当自己人,让他们为政治行为背黑锅,或许能一时解决问题,但也种下了祸根。你不把别人当人,那他们视你为仇寇就理所当然,骂是轻的,真逼得活不下去了同归于尽也是天经地义。

制度是管人的制度,文化是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的落后由特定的人群表出来,错误却不应该由这特定的人群还承担。认识到现在的禁军同样是落后的制度和文化的受害者,当政者便当怜之爱之,而不应当把他们当垃圾扫到一旁。他们不能够适应新的制度和文化,朝廷应当为他们找出路,让他们能够开始新的生活。改革制度和文化,同时完成人的改造,才能够最终完成军制的改革。

禁军原有上层将领的能力不足,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管理体系。新的制度,要求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要求有较高的协调组织能力,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行不通了。很大一部分人转变不过来,即使组织学习,也只有少数人能转变,大部分人终究还是要被淘汰。这是事实,当政者没有权力抱怨,应当给转变过来的人以新生,也要给转变不过来的人以另一种生活。埋葬旧的文化和制度,把人从那种制度和文化中解放出来。

底层的士卒也有同样的问题,在禁军旧制度和文化下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对他们的改造同样非常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军制改革全面铺开,可能会面临大量旧军人除役,要安排出路的问题。这跟历史上新中国改造旧军阀军队不一样,那时候军阀部队的军人多是参军未久,不足一代人的时间,现在的禁军却有数代一两百年的从军家族,而且为数不少。让他们适应新的军事制度和文化,非常困难。他们浑身不自在,困苦难当,军队也受不起折腾,不如别寻出路。

几个军中最重要的人物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还是旧军人的出路问题。全国二十余万厢军已经为数不少,无法再向里面大量增加人员,淘汰的旧军人最终要离开军队。

最大的去处无非是营田务和三司属下的场务,营田务还好,三司场务是不愿意接收这些人的。难管理,不愿意干活,游手好闲自由散漫惯了,不适合工场。

明镐道:“前日程参政从京城发来公文,三司已挪出六十万贯现钱,用于安置除役禁军士卒。只是这些人向何处去,中书一直定不下来,着实难办。”

徐平道:“河北禁军多是本路人氏,让他们离乡土多不愿意。中书和枢密院先前问过几次,欲招人去西北,只得不足万人,杯水车薪而已。要安置他们,还是先从河北路想办法。等他们离开了军营,慢慢习惯,再劝其向其他几路去。”

“留在河北路也不是不行。由于黄河决堤,大名府以东以北被淹地方不少。今年河水已经退去,归于新河道,有不少土地要重新开垦。可以让三司在这一带建几处营田务,引一些除役兵士去。依先前安置的人来看,他们还是愿去营田务的。”

河北路流民回乡,是由杜衍在督促安排,对此了解较多。百姓受灾,流落到其他州县渡荒,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回来。总有人留在外地不回乡,是以闲田众多。只要三司肯拿钱出来,收买土地,营田务建起来并不难。营田务是半军事化管理,生活有保障,虽然不如地方上自由,但很多禁军兵士喜欢,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

按照安置标准,凡是除役的兵士入营田务,每一家人分三间房,另有三十贯钱作为安家费。这个标准可是不低,相当于中等户。营田务生产资料,如田、牛、犁等农具,都是营田务所有,不需要农户自办。进营田务的除役兵士,基本是拿着钱,带着行礼,与家人到地方便可以开始新的生活。这种安置方法,是比较顺利的。

只是营田务能够接收的人终究有限,整个河北路,最多也就接收五六万人,使劲向里面塞也突破不了十万人。禁军一人到地方就是一户,十万户相当于大州,已是不容易。

说起安排禁军士卒入营田务,徐平不由摇头叹气:“现在最让人觉得难办的,是想入营田务的士卒,也多是军中想留下来的人。愿意种田过活的,多忠厚老实,哪个军官不想把这些人留下来?反而是那些不适合在军营的,怎么劝都不愿意走,最是麻烦。”

几人深有同感。愿意干活的人哪里都想要,军中也想留下来。真正神憎鬼厌,游手好闲惯了的,地方不想要,军中同样不想要,偏偏他们不愿意走。在军营,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份固定口粮,到了外面可就未必。不管营田务还是三司的场务,再是说得天花乱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干活多的多得,干活少的少得,不耕不稼者不得食。

见了几个人的样子,赵祯有些着急,道:“军中兵士,俱都一样,委实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之徒,终归少数。这些人也要安排去处,万不要马虎大意。留在军中为害,断然是不可以的,不然军中改制会成为空谈。不给后路,赶出军中来更是不行!”

徐平等人苦笑。外朝大臣难不难皇帝先不管,得把他的威望保住,把这些人的人心笼络住。禁军,特别是驻开封城的禁军,闲汉着实不少,赵祯也知道得很清楚。改制为新禁军之后,这些人绝不许留在军中,这一点赵祯明白得很。把他们赶出军营,一定要安置得当,不然闹出事来不行。怎么安排,那就不是皇帝操心的事了。

最后,徐平道:“不如这样吧,把这些不适合在军中,又无处可去的人,暂时不除去军籍,别编为一军。自滑州以下,黄河泥沙年年淤积,如今河道已高于两岸甚多,下游又岂能够不决堤?新冲出的河道,中书派人查探,入海处又已开始堆积泥沙,只怕安稳不了几年。这别编出的一军,就让他们清理黄河水道,不要再成大灾。具体办法以后再想,由三司拿出一些钱来,先把这些人养起来。”

只要上游的泥沙不断,治理黄河就无法一劳永逸,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让除役无处可去的禁军士卒,先做这一件事,用几十年的时间,把问题解决掉。等到这些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习惯了地方生活,慢慢引导到其他地方去。那个时候,治理黄河就交给地方上就好了。惟一的问题,就是三司要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每年编列一笔数目不菲的治河经费。

想了一会,杜衍道:“如此做也不是不行。治河花钱再多,还能比养军更多?便从孟州一直到河口,编成一支治河大军,设一提举官员,安置无处可去的禁军士卒。”

赵祯道:“如此可行。若三司钱粮艰难,可从内库助一些。”

说完,赵祯热切地看着几位宰执,想让他们谢一谢自己。却不想徐以下,几个人都没默不作声,没那个意思。

把人从禁军中剥离出来,用于治河,自然就成了厢军。厢军的待遇比禁军差,但为了安抚人心,中书不会降他们的俸禄。三司的钱没有省下来,真正省钱的,是从此不用给他们发赏钱了,省下来的是赵祯内库的钱。恶人由宰执们去做,省了赵祯的钱,他拿内库的钱助三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凭什么要谢他。

赵祯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再提。道:“提举河事必须重臣,朝中谁可当此任?”

杜衍道:“王沿曾与昭文相公一起相度导洛入汴,当时或有小错,此时却为行家。

提起王沿,包括赵祯在内,一起看着徐平。当年两人一起勘探河道,不少矛盾,最后王沿闹得灰头土脸。现在徐平做到了宰相,不知怎么看当年的这个老冤家。

徐平笑了笑:“此一时彼一时,王沿先到岭南,再到西北,所到之处有政声。可招其回朝,若对河渠事真个熟悉,自可用他。”

第167章 血肉屠场第242章 交涉第2章 这个技术不好细说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186章 刻摆错了第63章 天大的功劳第77章 交涉第251章 多争堂除第39章 黄师宓第163章 邕州旧军第191章 反击第64章 不同的生产方式第17章 干脆搞大第5章 人与人不能比第185章 倾国之战第16章 岭南故人第241章 白壁题诗第16章 煤球炉第72章 夜袭第18章 草市第213章 速回庆州第176章 钱粮为纲第98章 定策第9章 进殿面对第170章 曲线挽留第22章 清路第130章 饮鸩止渴第190章 新的机遇第153章 尘埃落定第258章 有一种态度叫沉默第70章 风波起第30章 端午(中)第144章 各司其职第279章 黑吃黑第149章 伏閤夜对第122章 烈火烧城第165章 试探第51章 大案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232章 培训中心第98章 一起发财第126章 时机到了第125章 谁得罪谁?第3章 一路千里第57章 钱往哪里去第129章 刻漏社第35章 灾民第170章 曲线挽留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76章 钱粮为纲第31章 端午(下)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41章 永宁侯不得意?第95章 迁隆峒第168章 田园风第133章 无妄之灾第13章 粽子第86章 你有什么可说的?第225章 四轮马车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第68章 冬日牡丹第116章 对冲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第40章 军令之外第195章 简在帝心第16章 越次入对第241章 有人骗贷?第326章 要交给你了第176章 静守岁月第111章 根源第150章 各有各的难处第127章 步步紧逼第118章 渐有头绪第64章 一拍两散第192章 豪客购物团第110章 政事不过耍把戏第25章 廷辨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240章 道理第262章 战是义战第10章 治术(一)第155章 解套第123章 出书第126章 不是盗贼的盗贼第50章 牛羊满栏第24章 大动作第101章 新法可验第17章 回声第72章 底气第72章 三个关节第2章 中子贵且显第107章 再见已非当年第2章 以盐制蕃羌第37章 阶级法第87章 言官的反击第38章 再见故人第119章 月黑杀人夜第90章 病来如山倒第45章 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