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买马

五月的邕州既是夏季,又是雨季,天气闷热而又潮湿,是最难熬的季节。

徐平已经搬到了太平寨,主持这里的蔗糖务。一个新机构开始的事情千头万绪,人员的招募,各级官吏的安排,新田地的开垦,忙得不可开交。

这天上午,徐平坐在蔗糖务的长官厅里,看着手里的信出了一会神。

信是王素写来的,说自己一个外甥中了本科进士,指射了同提举邕州蔗糖务的差使,托徐平关照一下。

信的语气很平淡,说得也很简单,与一般的同年往来书信没什么区别,但徐平总觉得有些没说出来的东西在里面。

王家是北宋一朝新崛起的大族,尤其是王旦主政多年,根深叶茂,不说现在宰执大臣很多都是从他手里提拔起来,就是太后与皇上也看王家的人与其他人不同,很有些通家之谊的世俗情感在里面。

这样的一个大家族,会让自己的亲戚来邕州这个鬼地方?

更何况来人韩综也不是平常出身,父亲韩亿,娶的是王素的姐姐,咸平五年进士,现以枢密直学士判大理寺。这样的出身,来邕州干什么?

认真地说,同提举邕州蔗糖务是个好差使,但邕州这个地方太差了,想当年徐平来的时候母亲张三娘哭得要死要活,来这里可是冒生命危险的。

按惯例,每年收入三万贯以上的监务不会让地方官兼提举,应该由朝廷派京朝官来主持。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远超这个数字,全是因为徐平一手发展起来,看他面子才由邕州通判兼职。等他卸任,朝廷必然派新的官员来任职,与邕州地方脱开关系。那个时候,作为副职的同提举就极有可能扶正,以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还有可能超阶升迁,是仕途不错的跳板。

可韩综与平常寒门进士不同,他早就通过荫补得官,中进士前已升迁为大理评事,有进士出身直接就可以做大州的通判了。他的资历,他的出身,根本不需要来这里镀金,来这里图什么?

他们图个什么呢?徐平很烦恼,自己当年要不是被审官院吓住了,打死也不来这个鬼地方,这些大族子弟怎么反而这么热衷?

不仅仅是一个韩综,知州曹克明也已经确定几个月后离任。因为荆南梅山蛮闹事,他被调去任潭州知州。谭州就是后世的长沙,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的繁华,周边全是苗蛮,并不比邕州的形势好到哪里。

接替曹克明的是现在的宜州知州冯伸己,多带了邕、钦、廉三州巡检的职衔。冯伸己的父亲是故去的宰相冯拯,又一个大家族出身的子弟。

与曹克明虽然也有点小矛盾,但总体上徐平与他合作还算愉快。不过他在邕州前前后后任知州十几年,调走纯属正常。可调走一个出身不高的曹克明,换来的搭档和副手都是出身豪门,令无根无底的徐平很失落。

在岭南做官,想一任之后就脱身可不容易,徐平挂上了蔗糖务提举的兼职,最少还要做一任,哪知又碰上了这种局面。

徐平很烦恼。

谭虎在外面禀报:“通判,李安仁一行已经到了,正在前厅等候!”

徐平回过神来,随口应道:“哦,让他们稍待,我马上就到。”

此时徐平的待遇已经超过了知州,随身兵士增加到了近百人,谭虎也水涨船高,加官进爵,授本官三班借职,正式有了官身。升了官,事务也多,徐平的一应杂事几乎都是谭虎在管,反而不如无官一身轻的高大全和孙七郎逍遥。

把手里的信收起来,徐平叹了口气。官场就像一张网,自己不知觉地渐渐被粘在了这张网上。官场又是个大泥潭,呆得越久,陷得越深。

这种日子他很不喜欢,又不知道怎么摆脱。

前面客厅里,李安仁一见到徐平从后面转出来,眼睛发亮,急忙起身行礼:“学生见过通判,恭喜通判步步高升。”

徐平的本官已升至殿中丞,进入朝官序列。同一届进士里,除了状元王尧臣,徐平和改知榆次县的文彦博同为殿中丞紧随其后,越过了刚升为太子中允的韩琦,进入了第一梯队。天圣五年的进士同年,前面三人隐隐已经成为领袖,只是徐平僻处天南,与同年来往不多,影响力比王尧臣和文彦博差得远。

徐平坐下,看还有三人与李安仁站在一起,一个蛮人少年李信是见过的,其他两人年龄也不大,却是第一次见面。

李安仁急忙介绍:“这位李信,通判在邕州是见过的。这一位是波州知州长子李道李衙内,还是第一次出波州。”

两人一起向徐平见礼。

李信上次吃了点苦头,看徐平的样子还有些怯怯的,李道则要从容得多。

李安仁又指着另一人道:“这一位是田州知州长子黄楷衙内。”

田楷一样行礼,神情更加倨傲一些。

徐平点头:“都一起坐吧。”

四人告罪谢过坐下。

徐平道:“这次找你们来是有事情商量,因为是做生意,叫了李安仁一起过来。你们都是本州知州最信得过的人,想来能够做主吧?”

黄楷和李道一起点头:“当然能!”

“直说了吧,我这里蔗糖务新开,需要大量马匹,田州和波州都是大州,又在要道上,事情便想托给你们。如何?”

黄楷道:“些许小事,怎么敢劳动上官把我们叫来亲自吩咐!田州到邕州的路大半已通,只要上官吩咐一声,多少马都能从大理贩来!”

田州是大州,又在边疆,挨着特磨道,与大理来往最方便。往年从大理贩马,一直是一路走田州,沿右江而下到邕州,另一路则走广源州,过波州之后再分卖到各地。现在广源州被侬存富占据,道路不通,大多都要靠田州了。

徐平点点对头:“那就好。”

黄楷这才小声问道:“不知上官这里每年要多少马匹?”

“越多越好,不过怎么也不能少于一千五百匹吧。”

听徐平淡淡地说出这个数字,黄楷张大了嘴,一下怔在那里,过了一会才道:“这——这数量有些大了,一年就要数万贯,田州哪里有这么多本钱?”

徐平看看一直冷在一边的李道:“这不还有波州吗。”

李道先是一喜,接着神色一黯:“波州还没有田州的本钱厚,再说还有广源州阻路,这生意却有些不好做。”

“本钱好说,我可以用白糖先预付给你们一些,就是不知你们能不能把这生意做下来。一两千匹马,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就看你们用不用心了。”

徐平的表情一直没什么变化,李道和黄楷两人也拿不准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尤其担心这生意黄了徐平再去找其他路子。

两人对视一眼,一起咬牙点了点头:“上官答应预付本钱,这生意我们勉强就能做。再说上官开了金口,多少难处我们也不能回绝,一千五百匹就一千五百匹,总要替上官把马赶到邕州来。”

徐平点头,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两人。

买马一是蔗糖务确实要用,再一个则是因为这两年广源州着实咄咄逼人,不得不想办法限制一下。大理能够卖出来的马总是有限的,徐平这里买了来其他地方就要减少,尤其是广源州那里。哪怕大理的马能够供应上,价钱也会抬上去,广源州有多少沙金可以从河里捞,哪里能跟年年增长的白糖财富相比。

曹克明要调走了,冯伸己到底不熟悉,徐平只好暂时连右江那里一起管了起来。现在他的本官已可与知州平起平坐,再加上提举蔗糖务,在职务上实际已经凌驾于知州之上,并不算是擅权。

仁宗朝还是有不少通判本官高于知州的,甚至有的通判是任过知州的,职责划分并不明确,还要看两人的相处。

李道和黄楷被徐平看得心里发虚,李信在一边手足无措,气氛一下沉闷下来,李安仁觉得有些尴尬。

突然,徐平对两人道:“你们说得好,做着朝廷的官,就要朝廷排忧解难。放心,对于心向朝廷的人,朝廷一样不会亏待了你们。如今邕州市价,大理马一匹约二十贯到三十贯,今年先定一千五百匹,每两个月五百匹。我先付你们一半的本钱,要糖要盐还是缎匹你们自己决定。马价两种算法,一种现在就定死,合马格的统一二十五贯一匹,不管市价如何,我都按这价付钱。还有一种是随行就市,马到了按市价算钱,你们觉得如何?”

两人一起道:“一切依上官吩咐!”

徐平点头:“价钱怎么算你们想好了没有?能不能做得了主?”

李道和黄楷对视了一眼,俱有些犹豫。

徐平笑了笑:“现在决定不了也不要紧,可以考虑清楚再跟我说。但是,一旦定下来就不要反复,需知朝廷做事都有规程,最忌讳婆婆妈妈!”

“上官恩典,我们明白!”

对于两州来说最有利的自然是固定价格,不然徐平可以用手里的马匹操纵市价,再者贩来的马多了市价也会自然下降。不过在徐平想来,黄家和李家大多还是会选择随行就市,无他,怕自己吃亏而已。这些人小便宜占习贯了,大账却算不过来,徐平让他自己选择,也不算坑他们。

大的方向谈定,剩下的小事自然有下面公吏去谈,徐平还没有那么多闲功夫跟他们什么都说。交待过了,便把这一层揭过。

喝了口茶,徐平又对两人道:“贩马虽然是生意,朝廷借重你们的地方还是不少,说吧,你们希望朝廷给你们奖赏什么?”

话一出口,李道和黄楷两人都是眼睛一亮,徐平只作没看见。

奈何两人只是兴奋,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开口说话。

这种时候,就用着李安仁了,他站起身来,向徐平行礼道:“通判,来之前两州知州向学生提过,他们为朝廷做事,难免穿州过县,现在的身任有些尴尬,只怕其他土州土县要找他们麻烦。”

徐平不动声色:“那他们要怎样?”

“两州知州的意思,希望朝廷授他们正任刺史,也好节制周边,安抚地方。再者最近时间广源州势大,有了刺史职衔,也能与侬家抗衡。”

徐平看了看几人,似笑非笑地道:“你们可知道,本朝的刺史是个什么意思?可知道正任刺史的州是个什么情况?”

黄楷抢着说:“唐朝时候,我们黄家就是田州刺史!”

“你让本朝,封你们前朝的官?”徐平看着黄楷,几乎要笑出来。

黄楷被徐平看得很不自然,犹自嘴硬:“本朝也有刺史,别欺负我是蛮人,就不懂本朝官制!”

徐平点头:“不错,本朝确实有刺史,不过凡有刺史在任,政务全都委通判处理。那你们愿不愿意,朝廷向你们两州里派通判去?”

县的主官有县令和知县,州的主官也分刺史和知州,不过与县不同,刺史在任的州必设通判,而且权责放大,监视和强力牵制刺史。说开了,刺史是晚唐五代的藩镇官,宋朝不允许藩镇存在,再是得宠的刺史,也不允许独掌一方大权。这一是防止割据,再一个是朝廷终究不相信武臣治理民政的能力。此时还有不少州是不设通判的,但刺史在任的州和武臣任知州的州,除极特殊的情况,都会设置通判管理民政。当然也不是政务全委通判,这只是徐平吓他们两个,刺史位高爵显,又大多是皇亲国戚,通判也只能牵制而已。

黄楷和李道听了徐平的话,对视一眼,俱都愤愤不平,却不敢回嘴。

两州要做正任刺史,一是名正言顺地巩固自己的权威,再一个是循前朝故例,节制周围的土州土县,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偏偏是宋朝最忌讳的,要做就得自己足够能打,朝廷奈何不了你,别说刺史,节度使也能做。比如以前的交趾,比如以前的党项,就都是实任的节度使,半独立的地位。再有能耐,实任的国王也能做,比如现在的交趾。

总而言之,你得有能耐实际独立才行。这两州也配?

徐平摇摇头:“人贵有自知之明,你们为朝廷做事,朝廷也不曾亏待了你们。切要记住,不要提那些不着边际的条件,不然会吃苦头的!”

李道和黄楷都不说话。

徐平冷笑一声:“话我说在这里,老老实实为朝廷管理地方,不要做割据一方的梦。不然的话,刀到了你们头上,不要怪我言之不预,不教而诛!”

李安仁见气氛尴尬,急忙圆场道:“通判说得重了,两州也是不明白朝廷典制,随口提一提而已。现在明白了,就不会再有那些想法了。”

徐平看着李安仁道:“他们不明白,你是过了发解试的,理应明白,以后有了空闲多教教他们。好了,该说的已经说过,我这里准备了酒筵,大家坐下来喝两杯,不痛快的事情就不要记在心上了!”

第109章 补天裂第92章 世事谁能预料第20章 税赋何所出第272章 换将第66章 无所建明第17章 回声第63章 天大的功劳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68章 交权第72章 废后风波(中)第78章 入瓮第223章 各军持重第132章 兑水再卖第17章 最难是缺人第14章 茶法第140章 党项细作第307章 来了就要打仗第138章 文明之师第37章 闲散日子第236章 狂徒第19章 匪讯(上)第76章 那些同年第258章 有一种态度叫沉默第230章 众矢之的第38章 军法第118章 突围第55章 左右虞侯第85章 猛虎入狼群(三)第23章 秋意第82章 立足于打第168章 大新闻第253章 亮剑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结局第153章 攻城(上)第164章 运筹帷幄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65章 名将第91章 轩然大波第161章 有样学样第210章 我为什么跟个阉人谈?第7章 第一权臣第78章 入瓮第311章 全国统筹第51章 三路布防第28章 出使归来第78章 入瓮第10章 野味第15章 分工第25章 廷辨第29章 邕谅路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28章 月夜第187章 包拯第5章 人与人不能比第93章 王师北来第24章 嫉妒第234章 独自撤退第88章 改制第270章 以仁为本第15章 理政(一)第23章 这就是侠客?第170章 文人的优越感第55章 合作社第324章 各扫门前雪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25章 你不明白第83章 猛虎入狼群(一)第107章 再见已非当年第73章 童大官人第53章 甘谷归附第96章 移风易俗第100章 铸钱第95章 契丹的算盘第190章 新的机遇第196章 神针第39章 李参的任务第325章 还可以做朋友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143章 推卸责任第190章 谷口初战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74章 今夜别出宫了第197章 最后时刻第147章 称提之术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第14章 赐名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28章 殿中议事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49章 串连第42章 酒名第136章 握成拳头打人一点说明(前面误发收费章节报歉,补偿方法见内容。)第61章 意外第153章 顺势而为第159章 新的考验第305章 《景祐会计录》第9章 准备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