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购物券发行

“自即日起,凡在三司店铺买货者,货值二十贯以下概不送货,有确需送货者,按路途远近收取现钱不等。二十贯足钱以上,依旧送货到户,一律收现钱,并不许用其他货物折支。……因现钱携带不便,为方便京城人等于店铺买货,三司按诏敕发纸券。纸券仅于三司店铺使用,挪作他用者三司概不担责。……年月日,榜示官民知晓。”

州桥前的铺子外,一个国子监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颇有节奏地读着三司铺子外的榜文。周围聚了一大群闲汉百姓,议论纷纷。

一个商人模样的员外道:“这才多少日子,铺子里面怎么就不送货了呢?城中雇驴雇车,可是要花不少钱呢,多么不方便!”

旁边一人道:“不是二十贯依旧送吗,你偌大的员外,每次进去,只管买够二十贯钱的货物不就便了。像我们这样小门小户,进去也就花个一贯两贯,自己拿了就走,向来也不用铺子里的小厮送。”

商人连连摇头:“二十贯,你说得好轻巧!我起早摸黑,做死做活,要做多久才能赚出二十贯来?再者说了,不送货是一,以后进铺子得带现钱啊,哪个出门带十几贯的铜钱在身上?有那钱你也拿不动不是?”

周围的人一怔,突然一下子醒悟过来:“知道你们这些员外拿不动现钱,所以三司弄了什么纸券让你们换哪!走,走,我们且去看看这纸券是个什么样子。”

就有人问摇头晃脑读榜文的国子监学生:“这位秀才,敢问在哪里换纸券?”

“榜文上有写,纸券一律由铺子旁边的三司金银铺兑换,其他地方兑来,真假三司可是不担责。还有,纸券上要盖三司、库务司和开封府的印,少了一印就算假货。”

“恁地不方便!再说这是官家发出来的物事,哪个敢作假!”

“嘿嘿,这券在三司铺子里能当钱用,真金白银的东西,怎么没人作假?告诉你,凡是作假纸券的一律按盗铸铜钱论,要掉脑袋的呢!”

京城里面最不缺的就是凑热闹的闲人,不大一会功夫,消息便就传了半个东京城。有那些手里有几个闲钱又爱凑热闹的人,呼朋引伴地到了店铺旁边的金银铺,都换几张纸券拿在手里。不是为了用这买货物,纯粹就是好奇弄两张在手里,人前也显摆一下。

店铺对面的一家茶铺的棚子下面,徐平、郭谘和刘沆三人占着一张桌子,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对面的动静。这是发行购物券的第一天,到底情况如何,三人心里也没底。

不大一会,一个盐铁司的公吏急匆匆地从对面过来,到了三人面前,行礼道:“副使,两位判官,金银铺里面虽然进了不少人,看着热闹,纸券却没换出去多少。”

“知道了,你依然回去守着,每过半个时辰过来报一下换出多少纸券。”

公吏应诺,转身向对面去了。

刘沆道:“看起来,这纸券要行用开来,并不容易。”

徐平喝着茶水,沉声说:“这是自然,用手里的现钱去换几张纸,平常百姓的心里自然是有疑虑,一开始哪里肯信。总得过上一段时间,慢慢熟悉了,三司的信眷起来,买货的人又确确实实见识了纸券的方便,才会慢慢行用开来。”

郭谘在一边说道:“第一个月只有一万贯,再怎么也换出去了,也不需着急。”

“有什么好急的?等到了月末几天,有多少没换出,我去一起换了就是!”徐平笑道,“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这一万贯换出去,而是为了让人习惯用纸券,两回事。”

听了徐平的话,刘沆和郭谘一起笑了起来。倒是忘了副使一家去换个万把贯就不是什么难事,月底剩多少,徐平一个人就去兜底了。

这纸券换到手里又不会亏,而且细算起来是有好处的。铜钱难于携带,相应地除了在市面上一般使用,很多场合折算都是要收手续费的。三司属下的飞钱业务,一千文只收二十文的手续费,已经是最低的了。民间的金银铺,收费更加高昂。

资金的流动是有成本的,金融越不发达,资金的成本越高。刚开始觉察不出来,只要三司的这些实业正常发展下去,经商的人就会慢慢发现纸券会降低他们的成本。

徐平对纸券真正的信心并不是用现钱兑换,而是跟纸券发放跟金银铺的其他兑换业务连在一起,可以在金银铺里直接用金银和布帛等常见轻货兑换纸券,而不再收额外的手续费。这对于外地来的商人非常有利,他们可以节省费用直接从三司铺子进货。

只要这第一步走开,纸券易于携带的优点就会显现出来,特别是等到三司的铺子开到外路州府,这一点的优越性就更加明显了。

前两月徐平已经开始筹划在西京洛阳开三司的分铺,上个月杨告代替王雍出任权京西路转运使,再加上以转运判官分司襄州协助新茶法的方偕,京西路的条件已经具备。

东西两京,豪门富户众多,是此时天下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只要在这两个地方立下脚来,特别是如果能够再扩到襄州去,三司就掌控了天下最心脏地带的商业。

以此为基础,这条农工商连接起来的链条就丰满了。

过了半个时辰,守在金银铺的公吏又来报了一次,情况依然是没有起色。

徐平三人相视微微摇了摇头,看来也只能是这样了。最开始的日子也就造个舆论,让京城百姓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普及怕是还要等上些日子慢慢来。

突然,刚刚离去没多久的公吏又急匆匆地转了回来,到了桌前,行过礼,站在那里怔了一会,才大出一口气道:“副使,金银铺里剩下的纸券被人一下子换走了!”

“什么?!”徐平三人都吃了一惊,一起站了起来。

见公吏还是有些神色不属,徐平强行平静下心神,对他道:“不要急,慢慢说,是多少人去换的?那些人是一起的吗?”

“就只是一家。”

“哪一家?”

“八大王家,到铺子里换纸券的是他家的知院,用的都是布帛香药珍珠等等,并不是现钱。而且把金银铺的纸券换完,他家还剩了一些宝货,都寄在铺子里了。”

原来是他们家,那倒怪不得了,一万贯对于八大王家来说也不是特别大的数目,拿出来不算什么。而且全部是用宝货,明摆着是去占三司便宜的,反正他也不怕三司敢吞了他的钱不认纸券的账,怎么算都不会吃亏。

第99章 坏事总容易第158章 机器作业第95章 河边的官署第26章 前奏第126章 选差外州第305章 《景祐会计录》第221章 细腰城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300章 相国寺书会第47章 吃点苦头第54章 买马第98章 三人成虎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6章 活在洛阳第85章 闲适日子第118章 突围第99章 搞事情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39章 锄头要挥好第17章 卿非别人可比第162章 风波骤起第133章 广源州南衙王第57章 两只大肥羊第306章 狮子搏兔第135章 边民的选择第122章左弼右辅镇南关第125章 归正人第104章 往事难忘怀第269章 对峙第43章 第一笔横财第171章 大战将起第139章 朝争第138章 愤怒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84章 沿边入中的弊端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26章 庆祝第185章 恶人自有恶人磨第335章 钱粮准备第215章 合伙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66章 无所建明第172章 夜战第75章 林素娘的火气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93章 威胁王城第21章 矛盾第11章 泼皮第160章 谁的官大?第36章 酿酒第135章 节制两路兵马第125章 谁得罪谁?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149章 且去读书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110章 政事不过耍把戏第9章 白沙镇第37章 中牟主簿第249章 示之以强第180章 投名状第31章 探花郎第8章 读书第26章 秀秀啊秀秀第24章 赌斗第216章 新的货币第331章 东头西头?第199章 三司的难处第247章 大变将临第314章 话不投机第118章 事情闹大第22章 大秦国故事第314章 话不投机第64章 一拍两散第233章 郭谘归来第69章 姚黄魏紫第32章 五等户制第83章 地形沙盘第124章飞来横财第92章 余波未了第195章 简在帝心第295章 强兵策第138章 文明之师第80章 契丹的压力第12章 空调第143章 幕后主使第24章 留客第308章 战争也要本钱第184章 自伤身世第71章 战场第56章 国柄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170章 思家的情绪第32章 五等户制第79章 后苑饮宴第52章 酒鬼亭第29章 生活不易第83章 以打促和第43章 赐姓第158章 渌州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