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南下大道

春风迎面吹在脸上,没有丝毫的凉意,带着清新的草木气息。春天来了,如同大花园一般的洛阳城到处都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赏花而回的徐平看着路两边,见依然还是有些冷清,对杨告道:“天气暖起来了,市面上怎么也没见热闹?反倒比冬天的时候还差了些。”

杨告笑道:“那是自然,年前可是有几万京东灾民在城里呢!现在那些人大多跟着王拱辰去了营田务,剩下不足万人,也被都漕安排到了城外去,哪里还有那般热闹。”

这倒是实情,到了春天忙耕种的时候,王拱辰早早就把人都接走了,他那里可是一刻都耽搁不得。农业不比其他,一过了季节,就要荒废一年。留在洛阳的,也都编进了各个新建的场务,因为要挨着水渠,自然都是在城外。至于洛阳的本地人,一年又能增加多少?

有地的地方没有人,有人的地方没有地,这个年代还真是难两全其美。

回到转运司衙门,早有公吏上来禀报:“都漕,现有唐州方城知县李觏,有事禀报!”

徐平听了,忙让公吏把李觏带到自己长官厅的会客花厅,又对杨告道:“这个李觏不比别人,与我多年相识,不必拘礼,我们就不回去换公服了。”

说完,与杨告一起到了小花厅。两人刚刚坐好,李觏便由公吏带着,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向两人见礼。徐平让李觏坐下,吩咐公吏上了茶来。

喝过了茶,李觏拱手:“都漕、副使,下官前些日子得了整修由河南府到邓州道路的差事,最近有了些眉目,特来禀报。”

徐平笑道:“刚才回来的路上,我还跟杨副使说起此事呢。现在正是春忙时节,虽然不能征发差役,但还有厢军可用,能做的事情不妨先做起来。”

“都漕说的对,下官前些日子去鲁山和南阳两县,他们也都说这个时节民间不宜征发徭役,无论如何要等上一两个月。依下官的意思,那一段的道路先放一放。”

河南府到邓州的南下大道并不走方城,而是过了汝州之后到鲁山县,过三鸦口走鲁山关到南阳县,这也是江汉一带勾通中原的古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逐鹿中原的要地。之所以派不在沿途的李觏去主持,一个是为了不过多考虑地方利益,更好一协调,再一个也是徐平给李觏展示自己的机会。知州的独立性强,而且地位高职权较大,转运使司是不好随便调派的,通判和知县用起来就相对容易。

听了李觏的话,徐平想了一会道:“也不能全部放下,沿线的徭役可以先不征发,但要派桥道厢军去先把道路勘查好。包括路线,要用的人力物力,都先要有规程。过不了多少日子就要发桃花水,虽然北方雨水不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早作准备总是好的。”

李觏应诺,把事情记了下来。现在能够动用的厢军,除了鲁芳手下的桥道厢军,还有每州都有的壮城、牢城等指挥。壮城是专门修筑、维护城墙的,牢城自然就是配军,别的州军发配来的囚犯,也是平常人口中的“贼配军”。因为只有牢城厢军是充军发配来的,每州都有,算是固定编制,其他的无论禁军厢军都不属于“贼配军”的范畴。

这些人力,如果安排好了,先把路线勘查清楚,得出大致的劳动量还能做到。

说过这些,徐平又道:“西京城周围,新安到渑池间多煤矿,采了可以沿谷水而下,顺水路运到城里来。惟一就是缺铁,近一些出铁较多的,只有汝州的宝丰,先前建的铸小铁钱的钱监也在那里。鲁山到南阳的道路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洛阳到宝丰一段却必须尽快修筑起来。新的场务不管用多少,总是缺不了铁的,不能耽误了。”李觏应诺,仔细记下。这一段相对山都不高大,沿途人口也密集,驻军也多,人力还算充足,提前开工是可以的。

徐平对杨告道:“先秦之时,自管仲为相,齐国富甲天下。因为其不仅有盐铁之利,更重要的是货殖四方,聚天下之财。惟有道路修通,商贾来往方便,互通有无,才能真正聚起财来。如果天下百姓,仅仅是自耕自食,家无余财,这道路便就没有用处。但那样天下能称富足吗?最少最少,除了税算田租,还要种三年有一年积蓄,才能抗得到天灾。而一旦有了剩余,便就要互通有无。不然再是有用的东西,找不到人使用,最后无非是朽烂不堪用,有等于无了。我们在洛阳城建新场务,通四方的道路便就马虎不得,不然的话我们东西造出来,却不能运出去卖掉,新场务又有什么用?”

杨告道:“都漕说得是,没有道路,一切终究是无用。现在有洛河汴河通京师,有黄河通关中,惟一缺的就是南下大道,李知县担子着实不轻。”

重农抑商的基础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够自足当然不需要交换,如果有了剩余官府征走就是,不需要你去售卖互通有无,商人当然就是无用的。这是法家的思想,秦国用之一统天下,从此也就成了天下的主流思想了。

商品经济的基础就是生产者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之物才需要交换,才需要商业。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就开始社会分工专门生产这些用于交换的剩余物资,自己需要的去交换就是。到了商品经济这一步,经济中心首先要求的就是商业交换方便,交通必须发达,洛阳现在急需的就是打通与江汉水系的联系。

这一带的河流不少,但由于地形关系,有黄河、淮河和汉水几大水系,河流之间的贯通相当复杂。伊水离着汝河并不远,但一个属于黄河支流,一个属于淮河支流,想联起来便就涉及到跨流域调水。黄河水系的水怎么敢外调?一个引洛入汴还要用汜水在中间隔起来,尽量使用山洪等等蓄水,并不敢把洛河直接引到汴河去。

向南汝河的支流离着白河的支流也不远,千年来一直有政权想把两者联结起来,便就是太宗时最后一次大规模动工的襄汉漕渠,最后以失败告终。这联系的是淮河与汉水两大水系,利处自然巨大,但同样是跨流域,工程艰难,后患也多。

徐平已经放弃了这种跨流域的运河工程,中间没有调水湖泊,运行成本大,一不小心还遗祸子孙。最后还是决定由各水系发展内部水运,关键的地方用陆路联结,这便就是李觏现在正修的道路,把黄河、淮河、汉水三大水系用路联起来。

第72章 底气第65章 名将第61章 官吏斗法第32章 各怀心思的同僚第187章 头重脚轻第14章 茶法第62章 这有何难?第115章 徐昌听到的消息第244章 愿为天子牧牛羊第162章 你的尴尬我的机会第59章 扫雪第229章 讲不清楚第50章 大典(上)第303章 崇善州进士第24章 祖先的呼唤第87章 言官的反击第6章 拦路的强盗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243章 算账第63章 瞎毡来归第284章 新军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95章 荒芜的土地第296章 舆论争取第50章 大典(上)第6章 酒第19章 理通事顺第69章 做做样子第43章 重逢第74章 无妄之灾第140章 党项细作第25章 廷辨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4章 炒花生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国?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92章 世事谁能预料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34章 期集第171章 陇右都护府第30章 攻略(二)第74章 无妄之灾第46章 外戚第80章 花开富贵第32章 各怀心思的同僚第44章 增兵第4章 风雨邕州路第230章 约定第77章 未虑胜,先虑败第20章 西行第1章 徐家庄第52章 如和风光(上)第123章我们不能置之不理第53章 甘谷归附第64章 编修三司条例第20章 早朝第130章 刘太师的烦恼第93章 王师北来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89章 猛虎入狼群(七)第34章 磨炼第34章 杂事第157章 花纹不甚美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54章 买马第142章 想去五台山第66章 文臣武将第110章 过河拆桥第216章 王拱辰开店(上)第143章 新车新炮第159章 乔大头进京第30章 端午(中)第277章 狼狈为奸第297章 伎艺人第70章 两个榜样第66章 无所建明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93章 王师北来第312章 你们去偷袭第66章 新鲜第141章 永宁侯不得意?第167章 血肉屠场第153章 顺势而为第269章 推开一扇门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吗?第161章 有样学样第186章 世道要变第66章 文臣武将第195章 反攻第33章 得失之间第69章 姚黄魏紫第13章 诸事要请示第241章 白壁题诗第196章 机遇第320章 一切要讲好第253章 亮剑第207章 离别第107章 新钱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