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平策

今时不同往日了。

以前的季汉,受限于实力不足,光复河山需要时间,也能理解。

可如今,大汉已经占据天下一半,实力一家独大,如果再这么磨磨蹭蹭的拖下去,确实对一统天下的大业没什么好处。

一统天下,有时候就是凭着一口气,而这口气一旦断了,很有可能几代人都续不上。

曹操当年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平定中原,一统河北,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曹操才是最后平定天下之人.可偏偏曹操在赤壁一战中被人打断了这口气,导致后来曹魏三代人,都没有能够把这口气重新续上,如今更是落魄到只能退守河北了。

而如今,大汉也到了这个关键节点,因此,不管诸葛亮用什么方法,他都必须促成这次北伐。

这口气,真的不能断。

虽然说,多少是有点冒险,但诸葛亮知道,有些事情,真就必须去做。

这次北伐,在诸葛亮拉下老脸,搬出先帝的知遇之恩后,勉强算是决定了下来。

但怎么打的问题,还得继续商量.但不能急于一时。

北伐可不是什么小事,事关数十万士卒的生死存亡和大汉国运,不能不慎重。

之前包括张溪在呢,谁都没有想过要打这一仗,所以对北伐的战略方向,考虑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真要打了,可不能仅仅依靠一时的感觉就去制定战略。

还是需要仔细认真的思考一下的。

为此,张溪等人在长安暂时住下了,各自思虑北伐方略,十天后,再次在丞相府齐聚,共同讨论北伐的具体战略。

其实吧,单纯的从军事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话,大汉出兵北伐,能走的现成路线,一共就两条。

一条,是仿照当年曹操平定河北的策略,从兖州出兵,渡过黄河.但这条路,要面对的就是郭淮率领的十万守河魏军。

这是一条反向官渡之战的道路,集结重兵攻击河北,在黄河沿岸进行决战,一战击溃魏军主力后,就可以顺势横扫河北了。

但是吧,这条路不太好走,有很多兵家忌讳。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粮草补给的问题。

当年袁绍是怎么在官渡之战大败的?!

因为乌巢被袭,军中断粮。

而袁绍为什么要把屯粮重地放在黄河南岸的乌巢?!

因为从河北邺城运粮到黄河南岸,补给线太长了,远不如曹操从许昌运粮到东郡来的近,必须要寻找一个屯粮地。

而如今的情势是反过来的,大汉要进攻河北,哪怕从洛阳运粮,因为黄河的阻隔,运粮也不方便。

因此,要进攻河北,就必须先在黄河北岸打下桥头堡,然后运粮过河囤积,补给线拉长。

而相反,曹魏方面,从邺城运粮到前线,补给线可比大汉要短的多。

这就等于是一个翻版的官渡之战,而曹魏有老祖宗的先例可依,又有郭淮这样的名将坐镇,哪怕大汉军中没有许攸,郭淮也会伺机寻找大汉在黄河北岸的屯粮地,争取一战而破之.这样的话,大汉就无力继续进攻河北,只能退回河南自守。

从东郡渡河北伐,就需要面临这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风险很大。

而另一条路,是从孟津渡北岸出兵,先攻略河内郡,然后从河内郡北上,直接进攻邺城。

可这条路,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目标过于明显。

从河内郡大军登陆,虽然可以缩短从洛阳到孟津渡的补给距离,但同样,需要同时面对并州和河东郡魏军的夹击。

先不说能不能击破河内的秦朗和夏侯霸.就算可以,也必须时刻担心从并州来的骑兵和河东郡郡兵的夹击。

好,就算能同时挡住并州骑兵和河东郡兵,然后分兵东进,进攻邺城郭淮也可以回军救援,堵在朝歌,阻挡北伐军前进。

这么一来的话,就会变成了曹魏集结兵力,三路围困河内郡,把北伐军堵死在河内郡不得寸进。

这也是一条非常难打的路线,可变化的地方太少了,几乎只有直来直去的战术选择,就算击破了曹魏的三路大军围剿,最后也肯定无力去进攻邺城。这两条路线,各有缺点,都不太好打而这个,就是这次北伐,需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

而要避开这两条路线缺点的办法,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略两路齐进。

也就是说,两路同时进军,制造局部突破,造成魏军防守顾此失彼。

这个方案,其实不难想,参加军议的人都想过这个主意。

只是这个主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徐庶和张溪是主张把主要兵力集中在东郡一带渡河,正面碰撞郭淮的守河部队,吸引曹魏主力集中到冀州进行决战,然后再派出奇兵突袭邺城,一战而定。

这么做有几个好处。

首先是可以把并州和幽州的魏军全都集中到冀州和青州北部,减轻其他地方的防守压力这样才能够河内郡突破的偏师主力,只需要去应对河内郡和河东郡郡兵的威胁就可以了。

如此两线突破,如果两线都能获得突破的机会,则曹魏必灭,如果只有一线有突破的机会,也能吸引魏军退守邺城,完成对邺城的包围。

这样,就算这次打不下邺城,也能在黄河北岸占据落脚点,进一步压缩曹魏的地盘。

而李严和姜叙却认为,因为集中兵力在河内郡,争取在河内郡造成大军压境的紧迫感。

因为河内郡有现成的北渡据点,再加上用兵手段单一,曹魏方面在防守的时候,基本也能做到重点防守,这样可以轻慢曹魏的防守决心。

而一旦汉军大量在孟津渡北岸登陆的话,限制魏军防守的唯一因素,恐怕就只有兵力不足这种情况下,魏军肯定会抽调距离河内最近的郭淮军团前往河内郡协防。

这么一来,曹魏在黄河防线的兵力势必会遭到削弱。

这时候,在河东郡派遣偏师渡河,直接突破曹魏已经很薄弱的黄河防线,就会容易得多。

一旦突破了黄河防线,偏师就可以直接进军攻打邺城,这可比在河内郡突破夏侯霸和秦朗的防御,才能勉强威胁到邺城要有效的多。

而到了那个时候,河内的大战,就不是曹魏军队要围堵大汉的军队,而是大汉军队要拖住魏军回援邺城的步伐了。

而且,偏师兵力不多,需要运输的粮草也不用太多,以洛阳的运输能力,哪怕隔着一条黄河,这点运力还是能做到的,也就不需要再额外建立一个军粮囤积点,也就不存在后勤补给的隐患了。

两种方案,各有千秋.诸葛亮一时间,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决断。

或者说,其实两种方案,都有些太过于显眼了,诸葛亮两个都不想选。

这两个方案吧,其实区别不过是重点兵力的部署而已,差别只在于到底是强攻河内,还是偷渡黄河以郭淮,司马懿等人的战略眼光,不至于这点事情都看不出来。

也就是说,不管诸葛亮最后采取了哪一种作战策略,郭淮和司马懿都会提前有所防备,而一旦正式开打,只要战场上有些蛛丝马迹,他们立刻就能洞悉到整个战略的重心所在,从而做出有效的调整。

曹魏真的还没到彻底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旦这次北伐让曹魏守住了,那么曹魏就算是缓过了一口气来,接下来局势会发展成什么样,那就真的不在诸葛亮的控制范围内了。

因此,诸葛亮这次,本能的在寻求一些奇策,寻求一些可以避开司马懿和郭淮预料的可能,直接进攻邺城。

可.这是灭国战。

自古以来,灭国战,基本就没有采用什么奇策的。

倒不是说灭国战不能用奇策,只是奇策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重点是高风险,而不是奇策本身。

灭国战是不能轻易失败的,一旦失败,灭国战打成溃败战,政治风险就会变得非常的大,以如今的天下局势而言,真的让曹魏缓过这口气来,依然还占据着三州半之地的曹魏,真的有可能重新起势这对平定天下不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李信灭楚,二十万大军全军覆灭也就搭着始皇帝是奋六世之余烈,他的底子是真的厚,又在短时间内给王翦凑了六十万大军,否则的话,楚国就真的缓过来了。

所以啊,诸葛亮心里也在犹豫,到底是不是用这样明显,但相对来说更加平稳的策略,来打这一场灭国之战。

第625章 遇事不决就突阵第462章 突破第534章 陈仓道第918章 商议四伐第890章 朱然挂帅第166章 暴露第200章 涪城相会第926章 羞愧第703章 疲蜀之计第520章 张溪定计第2章 面试第1089章 阴差阳错第908章 请帖第49章 大胜第705章 女儿事第64章 博望之战第381章 对外第1126章 互相犹豫第6章 这个世界不太对劲第467章 凉州人选第859章 潼关之战(十四)第722章 东吴有变第1082章 战略制定第704章 挑明第567章 五丈原撤军第28章 兵法第1047章 南征第590章 还有一条路?!第225章 处置第819章 曹魏骑兵第1113章 失算第1038章 东吴退兵第916章 摩擦结束第720章 雍州防务第465章 张溪和魏延第133章 亲事第599章 突破第417章 出城作战第990章 曹魏的困难第214章 劝降?第1105章 骑兵对决第451章 双方开战第922章 江陵水军第879章 各自的选择第898章 东吴的盘算第389章 替代战略第730章 领兵人选第942章 守关第290章 战报第1178章 追击和破城第375章 战事渐平第1140章 退兵和追击第170章 再次离家出走第229章 结束对峙第823章 重泉县内第311章 曹操头疼第614章 乱战第664章 槐里之战第672章 魏吴和议第890章 朱然挂帅第721章 不是办法的办法第363章 议策第640章 再见第833章 诱饵第269章 清闲第873章 南门决断第861章 潼关之战(十六)第685章 考题第921章 出使归来第502章 重想第227章 和谈第172章 兄弟见面第659章 持节军令第839章 战略改动第1243章 三大变故第609章 到来第10章 新年第686章 公平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701章 刘备病重第425章 寻仇第799章 陆逊的心态第949章 孙权的固执第706章 拖第808章 添油第902章 折中第928章 授徒第475章 三国时代第1153章 撤军第440章 略阳遭遇战第1225章 贸易战(二)第1147章 破关第199章 营中琐事第423章 鏖战第208章 雒城第1034章 功亏一篑第1128章 蒋济的策略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380章 南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