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三)

流内铨的衙门,就位于宫城内,这是因为流内铨本就是中书门下的下属机构,自然不能离着政事堂太远。自从日前过来递过家状后,韩冈天天来流内铨报道,熟门熟路。从右掖门查验了身份后进入宫城。正面的文德门过去,就是每月举行朔望大朝会的文德殿。而韩冈要去的地方,则是要再往西,处于大宋的政治军事中枢——别称政事堂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合称也正巧就是中枢。

流内铨衙门前有凉亭一座,号为阙亭,但这个阙不是宫阙,而是官阙。亭子也并不让人歇脚,是为张榜所用。就在亭中,并排着挂了一圈水牌,有十几块之多。上面贴满了近日在流内铨登记过、尚未注人的官阙单子,以示公正之意。

这等自撇清的做法,究其因,还是因为如今官场上是僧多粥少,主管低品武臣的三班院中总有三五百个闲官,而统管选人的流内铨之下,同样有着三五百人。天下官阙不过一万多,而文武官员加起来超过两万。一个好官阙,总是引来多少闲官争抢。有多少人自入官以来,一直没能等到个好差遣,更是心中不耐。

可韩冈完全不需要等,从张守约、王韶,到天子赵顼和王安石。都为他的差遣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即便参加铨选,也只是照规矩要走个过场——这是昨日,接待他的一位小吏所言,还说是因为主考的刘令丞不便在考前见面,所以让他转告。不过韩冈一向谨慎,并没有因为一句陌生人的话而放松心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昨日他便特意从程颢和张戬那里问了不少消息,也清楚了铨选的大致内容。

武官姑且不论,文官铨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选人改官,从地方幕职改为京官。另一种是新进选人注官,是新进官员进入官场的考试。

如果是选人改官,照例要判案四道。成绩合格者,方能改为京官。这是为了测试被考者的政务处理能力。因为由选人转为京官后,便可以出任知县、通判甚至知军知州这样的亲民官。亲民官集行政、民政、司法甚至军事于一体,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必须要检验一下他们署理公事之才是否能胜任这一关系重大的职务。

相对而言,初出官选人的铨选难度就低了很多,如果是有出身,如进士科或是制举,就没有铨选,直接授职。剩下需要参加铨选的,大部分都是荫补官。集中在这个档次的荫补官,虽然他们的官品不高,但身后都有着一个或几个高品的父兄亲族,为难他们,等于是找不自在,所以考试的难度很低。

韩冈从程颢和张戬打听来的消息就这么多,但具体的考试科目他们却没提,只说让他按照参加明经科考试来复习就行了——韩冈不通诗赋,这一事几天来已经被他们看透了。

在守在流内铨门房中的一众闲官们又羡又妒的眼光中,韩冈被一名小吏领进了衙门。不过他没有被带进主厅,而转了几转,到了一间偏厅中。

厅内只有两名身穿青袍的文官。韩冈猜测,其中一个应是昨天传话给自己的刘令丞,另一人跟他平齐坐着,应是同一级别的官员,难道他是流内铨的主官?

走进厅中同时,韩冈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他昨夜听张戬说过,初出官选人的铨叙都是要由一名两制官来监考,也就是翰林学士或是中书舍人。而以两制官的阶级,都是司马光、王珪那个等级的人物,有哪个没有一身朱袍穿,腰间没有金鱼袋?更何况怎么才他一个人来,应该是一批人一起考试才对!

“刘令丞,程令丞,秦州待铨选人韩冈带到。”吏人禀报了一声便退了出去。

证实了两人的身份,韩冈更加疑惑了。流内铨的主官是判流内铨事,而张戬昨日也说了,判流内铨的秘阁校理陈襄是正人,让他无需担心其他。但没有想到,那位陈校理并不在,而是两位令丞在候着他。

韩冈上前行了礼,低首垂眼地退后一步,等着两位流内铨令丞的发话。只是在他低下头的那一刻,两名流内铨令丞互相之间交换了一个眼神,脸上都多了一点忧色。

“韩冈?”刘易声音低沉。

“正是在下!”

“哪里人氏?”

“本贯密州胶西【今山东胶县】。出身秦州成纪。”

确认身份的对话,说了几句便结束了,单纯地走过场而已。放下手上的家状,刘易换上一副笑脸,“韩兄来京也有多日了,怕是等不及了吧?”

“不敢!”

“没什么敢不敢的!外面的一众官人天天骂,也不照样没事吗?”刘易哈哈地说笑了两句,不知为何笑声中有些发干,又道:“既然韩兄有天子特旨,这铨选也就走个过场而已。毕竟朝廷本有条贯在,无出身者必须考上一次,我等也不好违背。不过韩兄既然能得三人齐荐,又得王大参青眼,还让官家下了特旨,这才学自然是极好的。铨选连那些不成材的荫补衙内都能过关,韩兄自不必说了。”

“令丞过奖了,韩冈愧不敢当。”

“哪的话,是韩兄太自谦了!”刘易哈哈又笑起。

韩冈陪着一起轻轻笑了几声,但在他看来,此次铨选的迷雾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刘令丞是官场上的老油子,要看破他的心思,不是件简单的事。韩冈看着刘易,总觉得在他笑容中有着一点隐藏得很好的忧虑和困扰,这让韩冈怎么想也想不通。很快就很干脆地便放弃了。猜一个人怎么想,还不如看着他怎么做。从行动推断出目的和立场,可比察言观色准确得多。

“程兄,你怎么说?”刘易笑完,问着身边的人。

“是不是该开始了?”

“嗯,是该开始了!”

按唐朝的规矩,新官释褐,要经过四道审查,即所谓的“身言书判”——相貌、谈吐、书法,以及判事的能力。而到了此时,虽然四项基本原则还是要讲,但检查起来就没有唐时那般严谨。

相貌没说的,在唐朝也许还讲究个五官端正,不能长得歪瓜劣枣。但到了此时,却已经不再追求长相,而是指的身体健康,无残疾。如果是进士,甚至这一条也可以含糊过去,瞎只眼睛,脖子有个瘤子,都能当官。

谈吐之类更不用说,完全是主观判断,如今不会有铨试官拿这一条来卡人脖子。太得罪人不提,说不定还会被投诉。

书法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字都写不好做什么文官?改去做武官得了。武职好过关,只要亲笔写的家状上错字不要超过三个,计算钱谷五题对三题,武官中的书算科便算合格,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后勤武官。如果还能骑骑马,射射箭,水平不差的话,两项合一还能评个优等。

而判,就是指断案写判词,依律对州县呈上来待处断有疑议的案牍公文作出合理判词,考验官员是否能称职的处理公务,也即是是否能“通晓事情,谙练法律,明辨是非,发摘隐伏”。到了宋代这里,同样要考。不过不仅仅局限于判案,另外还要加写诗赋一首或是试墨义十道——这两项可以自由选择。

刘易和程禹受了上命,要给韩冈添点堵。让官家知道,王安石请他下特旨抬举的秦州布衣,究竟有多无能!使得天子在群臣面前丢了多大的脸?

但两人都明白,跟韩冈过不去并不是代表可以在结论上大肆作假。比如韩冈是一个五官端正身体康健的小白脸,就不能说他颜陋貌寝,兼之缺胳膊少腿,并不适任为官。明明口齿伶俐,堪比苏张,便不能说他本是昌徒,又为非类,虽无雄才,却有艾气。明明写了一笔好字,就不能说他目不识丁。

这样太容易揭穿,韩冈的名字毕竟通了天,若是有什么情弊,韩冈自诉上去,两方对质,倒霉的只会是作伪的一方。但把他的缺点扩大,长处不提,改动一下评语判词,也照样能让韩冈吃足苦头,这样也才能显出孔门弟子一字褒贬的手段。

只是初与韩冈见面,刘易和程禹就知道事情不好办了。

韩冈相貌外表没话说,任谁也挑不出毛病,只往面前一站,俊杰才士的气质展露无遗。

程禹和刘易又问了韩冈几个问题,无论是经术上的,还是史书上的,他都是胸有成竹的一条条、一款款,极有条理地回答出来,谈吐温文尔雅,平和淡定,看不出半点紧张,配合上他本身的气质,更不可能睁着眼睛瞎说他粗鄙不文。

至于书法,看着家状上的字就知道是刻苦练过,铁划银钩,端正得就像刻出来的一般。程禹肚子里计较,这韩冈,莫不是崇文院那边抄书的出身?一笔的三馆楷书,未免太标准了一点。

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有着大家风范,完全不似家状上所写的三代农家出身。刘易看着他,都想帮自家女儿招来当夫婿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议(七)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一)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六)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下)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一)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七)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三)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上)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六)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下)第四十章 雁度长空迹不彰(下)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八)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三十九章 苦心难成事(中)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九)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议(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南北(四)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六)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三)第二十五章 虚实(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变故(十)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二十七章 片言断积案(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九)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上)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七)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九)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六)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师(七)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下)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七)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八)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五)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议(十四)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二)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三)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四十六章 龙泉新硎试锋芒(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八)第二百二十八章 变故(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十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九)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三)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九)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九)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诱(上)第三十一章 离乡难知处(中)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八)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五)第四十二章 望断南山雁北飞(上)第四十三章 长风绕城遥相对(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第三十二章 荣辱凭心无拘执(上)第二十四章 南国万里亦诛除(五)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二十二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下)第二十九章 君意开疆雪旧耻(上)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七)第二十九章 君意开疆雪旧耻(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八)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五)第二百一十六章 变故(十三)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七)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六)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九)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下)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二)第八章 君臣(中)第四十三章 竹纸知何物(上)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一)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