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七)

张孝杰眨了眨眼睛,疑惑起来:“枢密此话何意?”

“其实原因方才相公已经说了。过去贵胄家中,子女能成人只有十之三四。而如今庶民家中亦是十存五六……这不仅仅是种痘法的功劳,也是因为卫生保健制度也随着种痘法一并传播了出去。在医疗卫生水平高的地区,连着好几个孩子都平平安安已经很常见了,一对夫妻到最后,子女往往能有四五人成年。”

张孝杰沉吟着,“枢密的意思是长此以往,天下的户口会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会多到养不活的地步?”

草原上偶尔会有这样的情况。部族中的人口多了,就必须打出去。要不出去抢地盘,光靠旧有的草场和水源,到最后只会饿死。可有些小部族人口增加了,却还是斗不过附近的大部族,要么举族迁移到水草丰茂的地方,要么就是干脆分家,让一部分部众离开,自谋生路。

不过那只是小部族,换成如大辽这样的国家,未开垦的土地,没有开辟的草场不知有多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哈哈,枢密实在是太多虑了。天下这么大,再多的人口也能养得活啊!纵然会有,那也是几百年后了。枢密乃是当世大贤,熟读经史,应该知道中原何曾有过三五百年的太平!”

一场改朝换代的大乱下来,死多少人都不足为奇,土地肯定都会空下来的。

“不是几百年,而是三五十年啊。贵国幅员万里,不下皇宋,人口却只有皇宋数路,当然不用担心。但皇宋疆域之内,适宜耕种的土地已经不剩多少了。人总是要吃饭的,可不会管土地够不够。难道能跟肚子讲道理,让人心甘情愿地饿死吗?”韩冈知道张孝杰想得通这个道理,“为了养活生民,就是蛮荒之地也要并吞。难道相公以为皇宋近年来开拓荆湖、平定南交,只是为了彰显国威不成?”

张孝杰的笑容渐渐收敛起来,板着脸听着韩冈已经锋芒毕露的威胁。

“那时候,还没有种痘法。现在情况只会更坏一点。如果不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来养活增加的人口,百年之后,世人提起韩冈,便是致乱天下的罪人啊。”

要不是说话的人是韩冈,而且还是就在韩冈身后亲耳听见,章楶肯定会认为那是哪个疯子发病时说的鬼话。只是韩冈透露的内容,以章楶的才智很容易便能理解。

婴幼儿死得少了,人口当然会剧增。现在因为种痘法推行时间还不长,一时还看不出来,可十几二十年后,出生的人口将会远大于死亡的人口,每年都要多出几百万张嘴,就等于需要增加上千万石的口粮。而补充这么多口粮,便意味着数以百万亩计的田地。

出生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章楶自幼便对缺乏田地的结果有着最为深刻的认识。在福建的很多地方,每年被溺死的新生儿不计其数,不为他事,仅仅是因为养不活。纵然被很多人诟病,历任地方官屡屡下令,但也无法禁止。

人口飞速增加,要么是更大规模的溺婴,要么就是放弃种痘法,使得人口增速减缓。从儒者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绝对不能够接受的。那么为了大宋能千秋万代,就必须要找到能够安置新增人口的办法。

要让更多张嘴吃饱饭,就需要有更多的土地。中原诸路,能利用的土地基本上都用上了,剩下的也只有围湖造田,伐林造田,或是从山上坡地开荒的办法了。

可随着大宋的疆域逐步扩张,尤其是对西北河湟、荆湖两路及南方交州的吞并和开发,使得大宋朝廷又多了一个选择。

张孝杰眼神阴冷。他此前绝没想到,纵然达成了和议,韩冈的心中依然是想着战争。

而且这不是韩冈一人的态度。就算没有韩冈,不论是谁在台上,只为了大宋的稳定,也必然要采取向外拓张的政策,那是形势使然。

不过他的神情很快就又缓和下来,韩冈不会无缘无故说这番话,之后必有转折:“枢密这是在提醒孝杰,日后宋辽必有一战吗?枢密真可谓是仁人君子了。”

“相公当是知道韩冈这番肺腑之言的本意。”韩冈看得出来,张孝杰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其实大辽完全没有必要与皇宋为敌,皇宋也无意与大辽为敌。这个世界很大,远比现在所说的天下要大得多。”

“古时阴阳家有大九州、小九州之说,枢密可是说的此事。”

张孝杰好歹读过《史记》,知道在其中的《孟子荀卿列传》中有“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的话,不过这不是儒家两先贤所说的话,而是阴阳家驺衍【也作邹衍】。

“诸子百家,虽惟儒最正,但其余各家也必有其理,若全然是谬谈,如何能流传?日常所谓的九州,中国之地,乃是大禹分赤县神州为之。‘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在此九州之外,又有如此九州者九。”

“那不是中国仅有天下的百分之一多一点?”

“贵我两国加起来倒是能有五十分之一了。”

“的确是够大的。”张孝杰点点头,似是同意,心中仍是不以为然。

世界虽大,诸国万邦数不胜数,可哪一家有宋国富庶呢?大辽的疆域虽广达万里,可多是贫瘠之地,哪里能与中原相提并论。不捉肥羊,难道还捉只剩骨头的老鼠吃吗?反过来想,在宋人的眼中,南方的瘴疠之地,又怎么比得上北方的故土?那同样是能养活上千万人的肥沃之地。道理是相通的。

韩冈自然知道张孝杰言不由衷,辽人心中的想法本来就是很明确的。

“不知相公知不知道,土地肥瘦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尚书·禹贡》中曾经评论过天下九州土地,最好的是雍州,‘厥田惟上上’,而最差的则是扬州,‘厥田惟下下’,也就是如今的江南。”

《尚书》是儒家的根本典籍,张孝杰当然也读过这本经书,还记得《禹贡》中的内容,他点点头,“沧海桑田不外如是。”

江南富庶,在北国的眼中,只比黄金铺就的开封差上一点。而东京的繁华,又是江南的税赋支撑起来的。

“不然,其中有天地之功,更有人之力。”

“枢密何以如此说?”

“几千年来,汉家青史不绝,不曾闻江南有过遍及一州之地的海退地陷。而泰伯南迁,永嘉南渡却是史笔凿凿。”韩冈抬手指着南方,“数以亿万记的汉人将原本的瘴疠之地变成了现在的沃土。使得开封饮食皆仰赖江南供给。”

张孝杰明白了,但他不信:“从瘴疠到富庶,用了几千年啊。”

“顺其自然就要几千年,如果从头开始就一心拓殖,也就数十年之功。交州瘴疠之地,新服之土,如今亦已是粮赋百万石的望州了。”

交州的情况很特殊,以奴隶种植园经济为主,田赋按亩计取,数量不少,但人丁税就很少了,至于商税,因为交州几乎是只出不进,过、住两税的数量也只是普通军州的水平。但张孝杰是不可能知道这一点的,韩冈也不会说明。

韩冈顿了一顿,双手交叠起来,然后说道,“韩冈有一句想要转托张相公传给贵国尚父,俗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尚父的近忧毕竟只是癣癞之疾,以尚父之能,想必很快就会解决。但日后的隐忧,却没有那么简单。也要为儿孙们想想。如果有可能,你我兄弟之邦携手起来岂不是更好。”

张孝杰走了,韩冈的话让他变得心事重重。大辽暂时不用担心土地不够用,但宋国的情况,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韩冈的话中虽没有半句威胁,却从根本上说明了宋国未来开疆拓土的必然性。那不是通过说客,或是几场战争的胜利就能了解的对手。一旦宋辽为此交战,很有可能将会是不死不休的结果。到了那个时候,面对人口更多,也更加好战的南朝,辽国要考虑的,恐怕不是求胜,而是自保了。如果能够让宋国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向,对大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那就需要耶律乙辛的配合了。韩冈今天的这番话,当也是这个意思。

章楶的心情则同样起伏不定。

韩冈的一番话其实已经将他日后主政的目标给公布了出来,他同样是要开疆拓土,而不是内敛自守。但不是因为好大喜功,而是为了生存。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会跟辽国为了幽云之地厮杀,因此而耗尽国力。而是会从田地更多,也容易下手的地方拓展国土,以养活更多的大宋子民。

“枢密的眼光之长远非吾等所能及。现在想想,也的确如此。人口日繁,迟早有土地用尽的一天。为了大宋百世万年,开疆拓土也是无奈。”章楶言出由衷。要是耶律乙辛能听进去就好了,免得他总是疑神疑鬼,而大宋的北方边境也就可以轻松一点了,“想必辽国的尚父殿下,也会仔细考虑枢密的话。”

韩冈摇摇头,章楶看似明白了,其实还是不明白:“有句俗语不知质夫听过没有?”

“什么俗语?”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章楶闻之一愣,放下手中的茶杯,倾身向前问道:“那枢密今天说的是人话,还是鬼话?”

“都不是……”韩冈摇摇头,“我是公冶长啊!【注1】”

注1: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兼女婿,七十二贤人之一,传闻其能与禽兽语,乃是孔子弟子中最为精通外语的人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九)第三十七章 长安道左逢奇士(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一)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扰(下)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七)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八)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一)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七)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别独骑归(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变故(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变故(十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点画(中)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一)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六)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中)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一)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五)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七)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七)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四)第三百一十章 伪帝(中)第六十三章 宴火(五)第八十八章 尘嚣(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七)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二)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上)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九)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五)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六)第四章 力可回天安禁钟(中)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十一)第一十九章 此际风生翻离坎(下)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七)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中)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第一十四章 庙堂(五)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上)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上)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中)第一十二章 恶客临门不待邀(中)第四章 秋来暮色寒(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八)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六)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七)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十一)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绝后患(中)第一十章 霹雳弦动夙夜惊(上)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一)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一)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四)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四)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断百事轻(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七)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四)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专横(上)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五)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二十)第四十章 骤风(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七)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鸦啄且嚎(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三)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六)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七)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一)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二百六十五章 长风(二)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图(上)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下)第三十八章 心贼何可敌(中)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一)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