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十)

韩冈与冯从义说了一些话,便要起身离开,冯从义却叫住了他。

“哥哥。”

“什么事?”韩冈停住脚。

冯从义堆起了笑脸,“铸币局铸造钱币的手艺,能用得到的地方可不少……”

“若是出了伪币怎么办?”

韩冈没有一口否决,这让冯从义精神一振,“如果有那份手艺,造铜器只会赚得更多。”

既然精美的钱币可以标上更高的面值,那么精致的铜器,当然能卖更多的钱。但冯从义的心思不在铜器,却是在铸造的零件上。

“织机、纺机不可能全用木料,用铜、用铁,就得用上铸造。这当然是越精细越好。”

“自己想办法。”韩冈没答应提供方便,但也不是否决。看了看冯从义,又问:“怎么不再问国债了?”

“哥哥想法,小弟怎么会不明白?想想也就知道了,国债现在只是拿出来好看的,实际上还是铸币局更重要一点。”

韩冈点点头。国债的信用还没有确立,现在只是处于让人熟悉的阶段,而铸币局对技术进步更有意义。

“另外要注意点。”韩冈提醒道,“不要像玻璃一样闹得沸沸扬扬。”

“……哥哥放心,小弟明白!”冯从义猛点头。

“但愿如此。”韩冈叹了一口气。

玻璃的制作技术自开发出来后,便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了出去,可是真正用心去研发质量更好的产品的,只有陇西的一干玻璃工坊,其他地方,都是坐在从将作监流布出来的配方和工艺上不思进取,眼下虽然还没有转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可也离之不远,玻璃器皿的价格在大幅下降。在韩冈看来,如果是自家参与研究出来,应该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了。

玻璃器皿的价格大幅下降带来了很多方面的问题。许多大食海商,满载着一船船珍奇的玻璃器皿到了广州、泉州,却发现才过了几年,港口的货架已经摆满了各色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一年来,直接蹈海自尽的胡商,广州报上来的就有三个。

在京城中,这些事只是当成轶事来传播,多是当笑话来讲,最有同情心的也只感慨几句行商的风险。但在几处瓷器的主产地,贩售玻璃器皿的商人,甚至惹来的了瓷器行会的敌视,甚至是雇人上门捣毁店面。

百姓家多用陶器,玻璃器皿的竞争对手只有瓷器,比起成本较高的瓷器,玻璃制品的成本,已经渐渐与其平齐。而且玻璃损坏之后,还能重新回炉,这是陶瓷器皿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虽说现在官窑、私窑的不良品都有了去处,可碎瓷片拿去做镶嵌画,比不上失败的玻璃器皿直接回炉更能挽回损失。

虽说玻璃不可能完全取代瓷器,但瓷器的市场的确是正在被玻璃所侵占。但这样的侵占非韩冈所愿见,两个行业之间的矛盾不应该这般激烈,也不到爆发出来的时候。

在韩冈推进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类似于玻璃、瓷器之争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更为严重。

轨道和龙门吊的发明,其成本和运营费用很低,降低人工和压榨的力度总是有极限的,力工们的努力和反抗,终究还是比不上官府和商人对效率和成本的追求。许多在港口和矿山出卖力气的力工,失去了他们的工作。最后还闹出了一些乱子。比如京城,比如六路发运司治所所在的泗州。

幸而这两样发明,一开始只局限于矿山和港口中时,牵涉到的人群并不多。此外,两项发明一个是以军事研究的成果出现,而另一个,则是事关国家命脉,来自底层少部分人的反扑,在上层不可能得到支持,有的只是无情的镇压。就是之后有人想借题发挥一下,也被一并打压下去了。

同样的理由,大宋钢铁业的飞速发展,也给天下铁匠带来了灭顶之灾。来自官坊出品的更加精致的铁锅、铁锹、锄头、犁头、镰刀等日用品及农具,在市面上业已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更多的收益,官坊出产的铁器价格都比民间铁器的价格更高一点。这让韩冈极力反对,贵价铁器的结果是很多百姓买不起农具,没有上好的农具,田地里的产出就很难提高,百姓也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农田里,无力去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生活会更加困苦,也不会有时间去参加保甲训练。

薄利多销的道理,从皇帝到大臣都不会不明白。甚至皇帝最后都作出了决定,铁制农具比照灾害后官府下发的种子一样,允许百姓用赊账的方式来购买,以收获后的产出来偿还。至于铁匠,终究也只是占了户口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完全可以牺牲掉,何况修补也可以赚钱,大部分铁匠不至于饿死。

如今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怎么保证官坊制作的质量。对此韩冈并没有太在意过。

铁矿出产的铁料并不是官府可以独占,铁匠们手中也是有铁的。在南方,已经有了雇工超过二十人的铁场,使用的机械也有官坊类似的水力锻锤,出产并不逊色于官坊。所以最终还是竞争的问题,百姓会用他们手中的钱说话。不管怎么说,韩冈并不是站在官府一边,而是技术发展的一边。

比起有官方背景的钢铁、轨道和龙门吊,玻璃产业就要面对竞争行业的反扑。

棉纺的危机也在这里。幸而大宋如今的棉纺业,是在完全没有任何基础的陇西先行发展起来。而南方,大规模的织造工场并没有如后世那样出现,没有失去工作的织工,就不会有被毁的纺机、织机。而这个时代的绸缎由于拥有着货币属性,是官方的通货储备之一,麻布则属于低端,都没有与棉布厮杀起来。这也算是一种幸运。

但其他想要发展的行业呢?新式的技术都免不了要迎来旧有势力的压制。

回到后院,韩冈还在想着这突然被勾起的忧虑,把什么太常礼院丢到了一边。

终究还是要立足于工业的发展。

这个时代的城市是纯粹的消费性,生产出来的消费品,远远比不上消耗掉的产品。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同一个吸血鬼,将天下财富都吸收到五十里周围的城池之中。

而要从消费型转到生产型,工业就需要继续发展。生产型的城市可以聚集更多的人口,也能加强新兴行业的实力。

而且靠信息流动缓慢的农村,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普及化。只有大规模人口聚集的城市才能做到。

气学的未来是经济生产,而不是某个阶层一时的喜好。

现在士人对格物之学的爱好,与他们对金石、古玩的爱好差不了太多。打发时间而已。不过基础研究也得靠这些闲人来进行。韩冈用来引诱士人的,形而上的道,就是这样的研究。

但如果只有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要有形而下的器。生产上的发展,会反过来更多地促进这样的爱好者出现。

官府主导的重工业,以及民间为主的轻工业。

这就是韩冈对工业化的想法。

除了来自于千年后的经验以外,没有别的依仗。而且不敢冒风险,另走其他路线。他的时间虽然长久,可相对于历史变化需要的时光,未免太过短暂,片刻也不能浪费。

想如今稳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行业,也只有棉布织造一家。糖业、玻璃都还差得远。

在刚刚平定不久的甘凉路,已经有大片的棉田在种植,而许多蕃人,都被族中的长老们给驱赶进了田地之中。

陇西棉布,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从质量到数量都已取代了旧有的海南吉贝。

染料方面,红花、紫草、蓝靛之类的染料植物,都有大规模的种植,以配合棉纺织业的需求。

行会内部也在设法开展良种选育,挑选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品种来。虽然还没有成功,但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对此保持着很强的信心和很大的期望。

大大小小近百家成员,都是属于同一个行会,共同制定销售价格和地点,同时还共同出资去悬赏纺机、织机的改进方案,棉花加工过程中所用机械如轧花机之类的发明和改进,以及染料、织造方面工艺创新。不论多小的改进,赏金都是从一百贯起跳。这让无数工人和匠师都对此趋之若鹜。

当然了,在暗地里,棉花行会也张出了獠牙,共同针对不愿意加入行会的敌人下手,烧竞争对手仓库的记录不是一次两次。学习各地织造技术的手段,也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相应的,更雇有大量蕃人严密防护各家工坊,以防有人偷取技术。

这一切,都是遵循韩冈制定的规则而来的结果。一开始的时候,真正能放开来让出利益的,只有韩家一家。但随着成员们一个个都在其中得到了好处,凝聚力也就随之而生,不再是依靠韩冈地名望来压制众人。而是所有人都自觉自愿的去维护棉行共同的利益。

可是发展到现在,熙河棉纺织业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了。棉花的种植和采摘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手,但由于户口不足的缘故,原材料的匮乏使得熙河路棉纺织品产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在降低。棉行对纺织技术的兴趣,也是因为对效率的追求,希望能用更少的人来完成生产。

无论如何,利益才会让人起意改变现实。

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九)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二)第一十四章 贡院明月皎(中)第一百八十一章 变迁(八)第三章 陋室岂减书剑意(上)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九)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四)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四)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八)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八)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八)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二)第一十六章 晚来谁复鸣鞭梢(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俩(下)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四)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三十七章 异乡犹牵故园梦(上)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长风(一)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五)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四)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三)第四十七章 节礼千钧重(下)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二)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四)第一十八章 弃财从义何需名(下)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四)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五)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上)第一十八章 秉烛待旦已忘眠(下)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十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八)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四)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八)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议(十八)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中)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下)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五)第四十二章 壮心全向笔端含(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十)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八)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师(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一)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七)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三)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五)第一百七十四章 变迁(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一)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二)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二)第三十三章 道远难襄理(中)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十一)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十)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中)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中)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二)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三十二章 忧勤自惕砺(下)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穷(上)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一)第二十七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六)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八)第一百一十五章 庆雷(中)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八)第三百零二章 不悖(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四)第四章 秋来暮色寒(下)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七)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议(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