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

“推举?”

让群臣推举宰辅?

向太后咀嚼着韩冈的提议,一时反应不过来。

王中正更是大皱眉头。

举荐之事,世所常见,也是朝廷除磨勘铨叙之外,任用官员的重要渠道。但举荐从来都是高级官员举荐低级官员,没有说由一群低品官员推举出一名高官来。

就像宰辅和各路监司长官推荐僚属,御史台的正副和翰林学士举荐谏官,无一例外都是高官举荐,所以才会有宰辅门前的车水马龙,所以才会有罗织党羽之说。

方才向太后让韩冈举荐,也是因为韩冈是确定要入两府。而且若将站在西府班中的宣徽使也算作是宰辅序列,韩冈等于是两为辅弼,已是宰辅中的老资格了。

可是让低级官员推举高级官员,就不一样了。

这往大里说是乱上下之序,平常而论,也是有悖常例,属于非常之举。

如果韩冈直接推举朝廷中的哪位重臣,那还好说。可如今让朝臣公推宰辅,日后成了惯例,州县亲民官是不是也可以由当地衙门里的幕职选出,各路监司是不是由本路州县官选出,各军将领,是不是也能有样学样?真要变成那个样子,这朝廷还怎么统治天下?

一帮人推举一人上位,五代时候倒是多见,本朝天下明面上也是着么得来的。现如今,一群盗匪共推一个头领出来,又或是乱党想要个能顶罪的傀儡,推举一个倒霉鬼上来,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

王中正久在军中,对军队里面的积弊了解不少。

朝廷一向是厚遇武将,而苛待士卒——相对于普通士兵,对中高阶也就是有品级的武官的待遇,绝对算是宽厚了,所以有意叛乱的武将几乎没有。

本朝绝大多数兵变,都是由底下的士卒因受欺压而开始。在他们起事后,是要挟长官一起叛乱。如果,就从普通军官中推举一人出来,最后朝廷招安,领头的死罪,下面的士兵运气好的话就能逃得一条性命。

就像当年太祖皇帝,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有说法是早有准备,当时只是故作姿态,但也有说法,赵匡胤是为下属裹挟,在那种情况下,退让不得——即便太祖皇帝事先全不知晓,当亲弟弟和下属拿来了黄袍,他难道还有推脱的可能吗?

这就是五代的惯例。而五代的习俗,有很多延续到今。兵卒裹挟上官的例子,王中正随手就能举出十几个。

当年曾经经历过的广锐军兵变,吴逵虽被称为元凶罪魁,可实际上兵变开始时,吴逵还在监狱中,是他手下的将校们见他无辜下狱兔死狐悲,更重要的是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所以才会起兵反叛,从狱中劫出了吴逵,裹挟他一起叛乱。

仁宗时保州兵变,也就是郭逵扬名立万的一次叛乱,也是士卒先行叛乱,将几名将领架上去做头目。不肯从贼的几名军官,没一个能活下来。

而类似的情况,五代时更是多如牛毛。当底下的兵将黄袍拿出来后,双方就都没有退路了。太祖皇帝要么穿上去,要么就要眼睁睁地看着众叛亲离。

不过就在王中正满腹猜疑,揣摩着韩冈的用心的时候,就听见韩冈的补充说明。

“臣之所谓推举,只是提供候选者以供陛下参考。方才臣也说了,不论太后是准备用在东府,还是西府,只要确定何处有阙额,便让公推出三人,由陛下在其中挑选一人。”

也就是说,最终决定权依然还在天子或代掌天子权柄的皇后、太后手中。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也走不了千里。现在只是顺便脱身,利用一下机会。潜移默化,才是正道。

何况他的最终目标从来就不在这里。

所以韩冈并不心急。非要弄出什么通行数百年的制度来,那样的人或许有,但绝不是行事极端现实的韩冈。

王中正感觉这样听起来就好些了。不过另外还有种感觉,就是觉得韩冈这是不愿意接受宰辅的举荐之权,然后临时想到的变通办法。

在一转念间,王中正已经想到韩冈到底是从哪件事上得到的灵感。

如今蹴鞠和赛马两大联赛,其中的会首选举,即是一人一票。如今用在宰辅的人选上,也不算是别出心裁。如果韩冈的意见传出去,世人只认为韩冈这是在用民间之故智。

荐举之权,看着是好事。但要荐举的对象贵为宰辅,臣子就不可能将这份权力拿到手,一旦传出去,必为众矢之的。宰相那边能答应的可能性也极小。就算通过了宰辅,选了合乎自己心意的人选。但他举荐上来的人,说不定会反过来落井下石,以避嫌疑。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王中正想着。总比韩冈自己来选,能少去大半非议和争论。

“哪些人来推举?”

向皇后没王中正想得那么多,但大体上还能了解一些。

“既然是为了两府,备选者至少得有两制官的资格,而推举者则不能局限在两制官中,至少得侍制以上官来参与,否则也称不上是众望所归,只是少数人的私相授受。”

“两制……侍制以上官……”向皇后慢慢琢磨着。

内制翰林学士、外制中书舍人。即是官职,也表示等级。就跟侍制一样,过了侍制这一条线,就是重臣。

通常两府晋用新人。若不计外路,只看朝中,三司使、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以及翰林学士,都是在备选的行列中,尤其以翰林学士居多。

两制以上官,就包括这些人。

“依臣愚见。两制官以上可被推举,在京侍制以上官则皆有推举之权,不过一次只能推举一人。届时在陛下面前,侍制以上官于殿上公推。得举最多的两人或三人中,由陛下选择一人就任。”

约束权力,不如扩散权力。想要压制皇权困难重重,但顺手将太后送来的礼物来个见者有份,那就容易多了。

只要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太后手中,韩冈自问他的建议要通过并不难。

“这样啊。”

听完韩冈的叙述,向太后便轻声应答。缓缓点着头。表示自己听懂了。

韩冈的提议,乍听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最后还是由她本人来选择,其实就跟常见的举荐是一样的。

“也差不多。”她把心里的话说出了口。

一开始肯定没什么区别,的确应该差不多。韩冈心中说道。

不过时间长了就不一定了。

一旦选举成了惯例,当哪位重臣有资格晋身两府,其门生故旧都会主动为其奔走。

一旦有机会掌控朝政,家中的子弟、门人,投效的僚属,都会对他们产生期待。而政敌,也不会忘记秋后算账怎么写。到了那个时候,就绝无退步的余地。身后就是悬崖,前进方能得保无恙。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若是这位宰辅是被朝臣推举上去的,那么他就免不了受到这些朝臣的牵制甚至裹挟。

而且选举能选出合格人选的可能性很小。

尤其是这种人数不多,地位又相差不多的选举。如果没有人四处勾结许愿,最后选出来的,多半是最为平庸、最为无害的一个,太过突出的往往都会被视为另类,难以在选举中出头。

但那是以后了。这第一次,表面上还乱不了。

“王中正,去请楚国公。”

向太后其实已经很累了,今天一天,是她面临过的最大危机,情绪上也激烈波动,早耗尽了她的精力。但她还是在咬牙坚持着,想要尽早将所有事都处理好。

王中正没有迟疑,立刻跪下领旨,然后便出去了。

小半个时辰之后,王安石出现在内东门小殿中,向太后没有多绕圈子,很直接地说道,“家门不幸,出了这等忤逆之辈,亦是天下不幸,竟有贼人敢谋逆。幸有卿家能拨乱反正,如今京城人心不安,须得卿家维持,不知卿家可否屈就平章一职?”

王安石过来时,虽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太后会如此直接。要任命臣子就任要职,首先得写诏书吧,哪里能当面询问,却没有一个纸面上的文字记录。

看到王安石没有即时作答,太后又道:“还请楚国公勿要推辞,就算不看吾和官家,也要看在先帝的分上。”

向太后的水平见长。虽说言辞不算出色,但正好抓住了关键,将王安石架了起来。而且王安石也不可能不顾念旧情。

“先帝之恩,臣粉身难报。臣如今虽昏老无用,若能稍补于朝廷,又何敢惜身?臣不才,愿领命。”

“这就好,这就好。”向太后喜动颜色,“有平章在,吾就安心了,这就让内翰过来写诏书。”

王安石又望着女婿。难道韩冈还没有就任两府之位?要不然,翰林学士就该在这边站着。

“这是令婿的举荐,正好跟吾想的一样。”

王安石皱了下眉头,不过想想也就罢了,韩冈的推荐影响不了他的行事。但下一刻,听到太后的话后,他的脸色就变了。

推举?让太后自己做最后的选择?

王安石只觉得匪夷所思,茫然不解地看着自家的女婿,全然闹不明白他到底是在想什么。

韩冈当有自知之明。若是由京中军民来推举,朝中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可换成是朝臣,有多少人会推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冈在朝臣心目中的形象,可不如他在民间的声望。

至于种痘法的感激?那些朝臣就别指望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那些读书做官的,尤其是做到当朝重臣,就别指望会有所谓感恩、节义。

这是不打算入两府了?

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二百一十二章 变故(九)第三十九章 追忆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二)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中)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七)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七)第二百八十章 微澜(上)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二)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四章 异世缘从天地成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下)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贤能举(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八)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四)第三十一章 离乡难知处(上)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三)第一十章 庙堂(一)第一百八十章 变迁(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二)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五)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中)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五)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三)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上)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三)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中)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上)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六)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八)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四)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别独骑归(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六)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下)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上)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八)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二)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十二)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七)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六)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上)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一)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一)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七)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五)第十章 进退难知走金锣(上)第一十二章 恶客临门不待邀(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三)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消息(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八)第四十七章 气接瑶台骖帝御(下)第四十五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下)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中)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第三章 陋室岂减书剑意(上)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下)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权相(上)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六)第一十五章 一笔定黜陟(下)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九)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中)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三)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中)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九)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议(二十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第三十一章 离乡难知处(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六)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三)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七)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上)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五)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一)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一)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七)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