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变故(二十四)

bookmark

自韩冈遇刺的消息传开,登韩府之门者便络绎不绝。

韩冈从苏颂府上回来,远远发现大门水泄不通,只得转向侧门回府。

门前的大道上挤满了车马,门房处也坐满了等待接见的官员。司阍手中收到的名刺,一封封堆起来更是有十几斤重,叠起来两尺多高的三摞,被人小心地捧着,送到韩冈的书房里。

书房内做事的伴当就循例,把这些名刺,按照官品、内外、亲疏分类,当值的亲信幕宾登记造册。

韩冈回府,简单地换了一身衣服,就到了书房。

书房里面不见韩铉,一问,又去了州桥。再听说是王旖派出去,因为黄裳去了州桥,韩冈摇摇头,“让四哥回来吧,用不着他一趟趟地跑了。”

“可黄知府。”这是王旖的吩咐,亲信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韩冈一笑,“吾信回之为仁久矣。”

孔夫子相信颜回不会偷吃,韩冈也相信黄裳就算有其私心,在这种时候也不会做蠢事。

安排人去通知韩铉,韩冈翻了翻桌上的名刺,比平时至少多了三倍。甚至近年来,尽可能不露面不招摇的宗室,都有十几份名刺在。

宗室如今是惊弓之鸟。之前濮王系被连根拔起,太宗一脉恨不得把头钻进地洞里。现在韩冈遇刺,谁知道剩下的宗室会不会被栽上身。无论贤与不肖,生死关头都不会糊涂。韩冈随手挑了两人,其中一人就是赵世将,让他们向宗室传达他的心意。

剩下的名刺,重要和亲近的一摞,韩冈是都要见的。剩下关系疏远、地位不高的一批人,大部分都不需要接见,他们只是过来表明立场,名刺送到就好。寻常时候,韩冈也都只会接待其中一部分,其他人则只是收下名刺了事。

“相公。”幕宾把韩冈翻乱的几摞名刺整理好,小声地说,“要不要都见一见。说两句话,花不了多少时间。”

韩冈讶然抬头,他的这位幕宾四十多岁,一贯谨言慎行,韩冈不问,从不多言,此刻却提议失笑道:“怎么,要亮个相?”

“不会用相公多少时间。”幕宾强调道。

韩冈见一般的客人,通常三五分钟。虽说是待客,其实也就只是说两句话,如果有关心的话题,就多说几句,没有就点汤送客。平日里,来来去去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半个时辰。今天就算多一点,一个半时辰怕也是都能过上一遍。

他飞快地展开最上面的几封名刺,书写在中央的,全都是章系中坚的名号,“此辈皆是心向相公,故而来此投递,愿为相公效犬马之劳。相公只消见他们一面……”

韩冈笑着打断,“那章子厚可就要跳脚了。”

那些墙头草,今天能倒过来,明天就能倒回去。韩冈现在想要维护稳定,三十万大军还在前线。放弃唾手可得的战果,冒着三十万大军崩溃的风险,眼前的一点利益还不够。而他要自保,有军队就足够。那些墙头草会倒过来,还不是看见韩冈手中有兵。

“一切如旧。”韩冈道。

虽然如此警告,让幕宾失望而去,但韩冈明白,已经不可能恢复到过去的局面。

黄裳的反应,朝堂官员们的反应,甚至家中妻儿、门客、幕僚的反应,都让韩冈感到警惕。

韩冈还想着太后遣人给章惇的圣谕,也不知是什么内容。

王舜臣……太后传谕章惇的事,他应该通知自己的。甚至圣谕的内容,王舜臣也应该打听来,传给自己的。

韩冈不信,有哪个传谕的内侍,胆敢拒绝王舜臣的询问。

现在还要韩冈自己派人去打听,问题肯定出在王舜臣的身上。

呵。

韩冈低声浅笑,他现在有点相信,黄袍加身,不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戏码了。

毕竟推动车轮滚起来的,从来不会是一个人,而是所有人。

“相公。”

“相公,章相公遣了人来。”

收到了章惇的传书,韩冈已经毫不惊讶了。

太后也有太后的想法。

看来自己之前在御前的一番说辞,太后全都没有听进去。

“相公。”传信的伴当提醒韩冈,章府来人还在等回话。

“就说我知道了。”韩冈确信章惇需要的不是自己的保证,而是自己切实的行动。

“准备一下,我要入宫。”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这话已经形同威胁了,要是太后再说一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章惇要么立刻造反,要么立刻滚蛋。

北方三十万大军,南方数百万灾民,都离不开章惇的鼎力合作。

没有稳定的朝堂,北方大军能安稳撤回,就已是万幸。而韩冈这件案子,本来辽人的嫌疑最大。

韩冈就要辞相归乡,说起来,在朝堂上已经无害于人了。远在关西,京师鞭长莫及。多少年来,离开开封就是退出政争的标志——知道电报的能有几人?所以说,这一回的刺杀,不是在韩冈一人,而是整个朝堂。

成功了,韩冈的党羽能与章惇拼一个你死我活,失败了,韩冈能与章惇拼一个你死我活。之前韩冈、章惇在苏颂家中商谈时,所选择的要其背锅的对象,就是辽人。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不能让辽人如愿以偿。

而南方灾区,更是要仰仗福建商会运送的粮食来赈济。当初为了省时省事,也为了避免灾粮在下拨过程中一级级地被侵占,就依入中法的旧例,把粮食和运送两桩事都交给了福建商会,如今正是关键时候。福建商会乱了,一时半会儿哪里去找替补,真的是要死上几十万人的。

韩冈叹了一声。说实话,此时他和章惇之间的交情虽还在,但猜忌之意却更胜一筹,章惇若是辞位,若无其他后患,他乐见其成。

可惜呢,问题就在后患上。

他贵为宰相,一举一动都会决定千万人的命运,虽然位高权重,但走得越高,背负的也就越多,也就更加没有任性的权力。

所谓兢兢业业,正是如烹小鲜时的谨慎小心啊。

第九章 纵行潼关道(下)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二)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六)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五)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六)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六)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五)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二十一章 涉川终吉黄龙锁(上)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四)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六)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四)第八十二章 尘嚣(十三)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三)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一)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三)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并行(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师(六)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三)第二十八章 虚实(八)第二百一十四章 变故(十一)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八)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一)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七十一章 尘嚣(二)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击(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九)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上)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五)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图(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九)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第三十四章 云庭降鹤宴华堂(上)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三)第一十二章 庙堂(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说服(中)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议(十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四)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中)第五十四章 南北(十四)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八)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三)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八)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六)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四)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五)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话(下)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九)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七)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四)第六十七章 宴火(九)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三)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三)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上)第七十二章 尘嚣(三)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三)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上)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三)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八)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三十七章 异乡犹牵故园梦(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权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