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

和韩冈在渑池逛了半天,当天夜里,章惇回到自己的驻地。

虽然觉得没有聊尽兴,还有些事要再商讨一下,但两人都没有抵足而卧彻夜深谈的打算。

一开始说的只是河南知府的新人选、赦免流放罪人这类轻松的话题。到了后面,聊得就深入了,就是工厂、种植园、商业新法案之类的事了。

章惇和韩冈的根基,都在于两大商会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上。吕嘉问这样的宰执,就算死上十个八个……的确还是会有些问题,如果只是一两个,对章惇、韩冈来说毫无影响。

而关西系的工厂,福建系的种植园,进一步根除地域性歧视的商业新法案,事关核心利益,就是两人交流的重中之重了。

章惇和韩冈就这几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交换了意见,对对方的立场和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此,两人回头都要跟自家的幕僚计议一番。要不然一个不小心,一句话就是几十万贯的利益让出去了。

章惇驻地,禁卫森严。驻地百步之内,民户商家全数清空,民房商铺都住进了随行的护军,成了临时的营地。

白天护卫章相公出外游玩的卫队,回来后就进驻地对面的临时营地中。

章惇在院中下车,隔了院墙和街道,那边岗哨上的口令声仍清晰可闻。

如此规模和等级的警卫,章惇四十年官宦生涯,经历过很多次。仁宗皇帝的,英宗皇帝的,还有熙宗皇帝的。刚刚死掉的大行皇帝倒是没有,给宰相享受到了。

大概五六里外,韩冈的驻地中,情况应该也差不多,同样带了两个指挥的精锐作为护卫。

到了如今,章惇越发觉得,他与韩冈之间与其说是同僚,不如说是形势使然的盟友。

眼下的渑池县是标准的两国会盟的场面。

比起当年秦赵会盟,少了剑拔弩张,还多了一个共识,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关系方面,有工业制造方面的优势,而章惇一方,掌握着全国的粮食供给,同时章惇还是宰相,官营的工场,他的影响力更大一点。

包括军队在内,双方的实力相当利益争夺不可避免,但总体上,还是合作的模式。

“西狗根本就不想跟我们谈!”

老远就听到章恺愤怒的声音。

章惇皱了一下眉头。

“大不了拼一场,比钱多,谁怕谁呀?!”

章惇眉头的皱纹更深,他记得,为了这一次会面,他特地给章恺选了几个性格稳重的助手。

本来想直接回房,再招章恺进来问话,现在章惇直接转身进了偏院,“怎么回事?”

“相公。”

“七兄!”

一见章惇,室中几人纷纷起身。

章恺愤然上前,“七兄,你不知道,韩家小儿这一回欺人太甚。”

“好好说话。韩家小儿是怎么回事?”

“七兄,你不知道。这一回来的不是冯四,是韩钲。韩冈的这个儿子,叫叔叫伯,叫得殷勤,一说起事来就翻脸不认人了。”

章惇和韩冈会面,谈的自然是大略。具体的合作细节和利益分配方案,就是下面的差事了。

类似的会议,过去几年开了多次。章恺也不是第一回参加会议,与雍秦商会的冯从义打过多次交道,争执归争执,交情还是有一点的。但今次换成了子侄辈的韩钲,就让章恺好生没脸。

章恺气急败坏,“靛蓝棉布的事,当初跟冯从义说好了。两家价格一样,同进退。保证每家工厂都有钱赚。韩钲倒好,一概不认,说是要降价两成。还不是新机器出来了,成本又降了。跟他说两句,他却推销起他家的新机器来。这算什么?”

章惇没去在意章恺的愤怒,而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件事,“……关西又出新的纺织机了?”

“是啊,才三年。据韩钲说,效率翻了一番,但必须要用蒸汽机带动。”章恺苦着脸,“七兄。要办这样的一座新工厂,所有机器全都得从关西买,少说也要百万贯。这到猴年马月才能捞回本啊。”

“关西怎么能做的?”

“机器就是自家产,给我们肯定不是一个价码!”

“你还少说了一条,买来还不一定能用得上。”章惇冷下脸,拆穿章恺不敢明言的内情,“早几年就叫你们多培养工人,而不是跟江南的那些奸商学,把人当畜牲用。”

倭国、高丽的奴工是便宜,但放在全是机器、操作复杂的工厂里,他们只会添乱。

盘剥奴工的确能降低成本,甚至能与关西的工厂竞争,但工厂里的机器能继续进步,而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压榨到极点,奴工会死、会反抗、会消极怠工。

“江南的那些丝厂一家家连着倒,马上就只剩下生丝能卖了。还不接受教训。”

“七兄。话不能这么说啊。明明两家都能得利的好事,他们偏偏要一家赚,连一点面子都不给七兄你……”

“他们能赚得更多为什么要让利给你们?我面子,我面子全是给你们丢的。”想起方才跟韩冈的对话,章惇就一肚子火,一群丢人现眼的货,“关西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高人一等,花了那么多钱去开发新技术,当然要赚回来!”

章恺还在辩说,但章惇已经不想听了。

只看着兄弟嘴里一条鲜红的舌头在翻动,他却一句也听不下去。

福建商会在章恺的掌握下,的确财大势大,但技术上的进取心,全然没有。

若论工业技术水平,天下无一家能出关西之右。即使是将作监、军器监,如今也已经被关西抛出了老远。

炼铁高炉,关西正在修建的最新型号,容积已经高达十万升。建成之后,平均每天出铁可达千石。仅此一座,便可胜过二十年前全国一年的产量。

如今辽国十万铁工拼死拼活,一年的产量,同样也远不及这一座高炉。

WWW★ ttкan★ CO

军器监的京北铁厂和徐州铁厂,民用器物的销售额一年低过一年,而关西的铁器,则是年年增长。

“因为我们在技术上的投入足够多啊。”

韩冈说这句话时的自负,章惇现在记得还很清楚。

过去新旧党争,争的是国本,变法还是不变法,说到底就是钱归谁。朝廷多拿一点,巨室豪族就少拿一点。

如今东西两家争执,争得也不过是利益。但利益的损益,就体现在根本理念的差别上了。

何者为工商之本?

技、工、贸三件事,哪个该排第一?

有气学在,有自然学会在,谁也不敢说贸易第一。但能坚持技术第一的,就只有关西一家。即使是福建商会,都被使用低成本的工人带来的利润吸引走了。

“道理其实很好懂,之所以关西能够坚持技术优先,而福建商会还抱着赚钱第一。”之前章惇听韩冈说,“不过是一个已经吃到了甜头,一个还没吃够苦头。”

“你们啊,也该吃吃苦头了。”章惇叹着气,对章恺说。

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六)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二)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三)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中)第五十章 南北(十)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第一十八章 秉烛待旦已忘眠(上)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扑朔(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一)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四十五章 南北(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二)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变迁(十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宫深斜阳落(一)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四)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二)第八十三章 尘嚣(十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三)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中)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上)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三)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四)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六)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连住多时(中)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变故(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第三十八章 心贼何可敌(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十一)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二)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九)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六)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四)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九)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六)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四十二章 更与尧舜续旧题(下)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四)第一十八章 弃财从义何需名(上)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二)第四十章 何掌纶言奉帝尊(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十一)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四十五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上)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四)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三)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中)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六)第二百六十四章 长风(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中)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云(下)第一十六章 绮罗传香度良辰(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七)第三十一章 马鸣萧萧辞旧岁(上)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四)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九)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二)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十七)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六)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九)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二)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上)第二百七十一章 长风(八)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