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

风声传了几天,开封知府终究还是换人了。

前日被言官弹劾后,韩维就已经照例避位在家待罪,并上了本子,请求出外。

蔡确是由韩绛荐到韩维门下,他的管干右厢公事,也是韩维特意提拔而得来的。韩维去职虽早有征兆,蔡确向章惇靠拢,也是因为想重新找个靠山。但没想到事情发展得这么快,真正事到临头的时候,蔡确还是有些慌张。

“韩大府不是天子藩邸中人吗,怎么官家这么快同意他辞位了?”

蔡确看了韩冈一眼,现在他有求于自己,不可能是在说风凉话。可天子怎么想的,蔡确虽是心知肚明,也不便放开来说给别人听。而且天子决断之速,也的确是出乎他的意料。

韩维与他的兄长韩绛不同,现并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其实韩家八兄弟,除了老大韩纲因为曾有弃城而逃的重罪,而被夺官之外,其他七子皆为显宦,但他们的政治立场都不尽相同。

现在地位最高的韩绛,稳稳站在王安石一边。他的首相之位,说到底也是王安石让出来的。一个在外领军,一个在内处置政事,配合得很是默契——韩冈也是因为这个默契而被牺牲的。

而韩维虽然跟王安石有着极深的旧交,当初还是他在尚是太子的赵顼身边任记室参军时,不停地推崇王安石,才让赵顼了解到世间还有一个不合流俗、有心振作的良相之才。可是如今韩维已经跟王安石分道扬镳,对新法在开封府的推行多有阻碍。

不过韩维虽然是因为跟王安石不和而去职,但换上来的新知府分明还是个旧党。而且竟是跟韩绛不对付的前河东都转运使刘庠。从这人选中看,赵顼走马换将,并不是站在王安石的一边,以保证新法在开封府的顺利推行,而是在防着韩家兄弟。一个是领军的宰相、一个京城的大尹,为了避嫌,韩维的确该走人。

听到了这个消息,蔡确这顿酒就没有喝好。顶头上司倒得太快,新的靠山还没确认,蔡确的心情一时间也很难振作。

将东京城化为几个厢,让各厢的管干公事处理庶务,就是韩维所倡议。如今韩维去职,新上任的刘庠究竟会不会将这个制度继承下来,谁也说不清。

不过蔡确还是向韩冈再三保证,会把他托付的事情办得妥当。如今的情况下,王安石面前的红人——章惇和韩冈——都挂心的这一事,他也必须重视起来。

要想在王相公面前受到看重,当然得先卖力做事才行。

蔡确很清楚这一点。

……

次日。

离着任命刚刚下达不过半日,新任知府刘庠就已经到了开封府中。

卸任的韩绛与刘庠一起对验了公账,办好交接之后,便推辞了新任知府没有真心的酒宴邀请,毫不犹豫地告辞离开。

韩家的家丁从后门处搬着箱笼,十几辆马车在后街处一字排开,开封府的后花园已经不属于他们。而府中的胥吏,则袖着手在旁边看着热闹,就没一个上前帮把手。

在东京,有“忤逆开封府,孝顺御史台”的说法。开封知府和御史台的台官,是朝中两个最容易犯错而去职的位置,但他们卸任后从旧时僚属那里得到的待遇,却是天差地远。

御史台的台官,因弹劾不被接受而转任后,多半很快就会回到朝堂上,而且往往会有所晋升,以酬奖他们不避权势、勇于任事的功劳,所以御史台的胥吏对上即将出京的前任台官,照样殷勤无比,比亲儿子还孝顺。

而治理京城的开封知府,无一不是治事之才,所以才能被托付给这个繁琐却重要的工作。但东京城毕竟是多方势力交错存在的地方,府中胥吏也多是各有各的后台。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知府们实际处理政事时,都不免对胥吏们采取强硬的手段。所以当他们因故罢官,就没一个人会搭理他们。

看到府中胥吏一改往日的殷勤,而冷眼看着韩家的笑话,蔡确也只是叹了声时过境迁,没去打扰韩家人的搬家工作。明日韩维上路东去,他也会去送行。辞别的话语,也无必要在这里找韩维去说。

“听说了没有。今日来的刘大府,可是前些天,王相公指名等他去拜会的那一位。可人家就是脾气大,根本不理王相公。”

“刘大府倒真是硬脾气,说不去就不去。”

“这刘大府看起来跟文相公是一家的,都是看新法不顺眼。”

“那俸禄怎么办?给俺们吏员加俸可也是新法,刘大府不喜新法,那明年会不会加?”

从廊下经过,偏厢里的窃窃私语传入耳中。当蔡确抵达内衙三堂时,继任的刘庠已经坐在了知府的正位上。

开封新知府上任,照例衙中从官都要行庭参之礼。也就是如蔡确这样的开封府官员,都要趋步进官厅,向新知府跪拜。如果是文官,知府就站着接受;若是武职,则要自报官衔姓名名,知府坐着受礼。

蔡确当然不想向刘庠跪拜,因为昨天的一件事,他心中有了些想法。刘庠与他的举主不对付,而方才无意间听到的一番话,也证明了刘庠根本没有去拜会王安石。把握到了这两条,蔡确要做的就很简单了。

庭参之仪,按步骤依次序进行中。刘庠站在公厅中的座位前,而衙中官吏则按着官位高下,一个个小碎快步地进厅,向其跪倒拜礼。

先是通判,继而是两位开封、祥符两县的知县。接下去,是录事、判官、推官。等他们都结束了,蔡确便与诸厢管干公事,一起上前。

顺着赞礼官的口令,一众官员向新任开封知府拜倒。可是就在刘庠的面前,蔡确却硬挺着身子一动不动。在人群中独自站着的蔡确,加上他身侧向刘庠跪拜下去的开封府属官,合在一起看,就像一个山形的笔架。

身边人扯着蔡确衣角,压低声音急道:“还不下来庭参?”

“庭参?”蔡确像是听到一句很荒谬的言论,脸上有着难以描画的嘲讽般的笑容,反过来大声诘问道:“何以要庭参?!”

刘庠眼眉一紧,他在官场中混迹多年,心里很清楚,这位分明就是来挑事的。他慢慢地开口,像是每一个字都是深思熟虑过一般:“百年来有此故事。”

“唐时藩镇僚属皆为节度征辟,方有庭参之仪。如今同为朝臣,辇毂下比肩事主,此故事安可续用?!”蔡确的声音提得更高,丝毫没有参拜的打算。

刘庠沉下了脸。蔡确所为有悖常例,他见韩维时难道没有庭参吗?!

“你下去!”刘庠甩手一拂袍袖。蔡确此举,犯了他府尹之威,刘庠是必须要在天子面前讨个说法的。

蔡确仿佛打了胜仗一般出了开封府衙,这种行事手法还是韩冈提醒了他。事情闹得越大,对他越是有利。他蔡持正旗帜鲜明地跟刘庠划清了界限,无论是韩绛还是王安石那边,都能卖得上好。而且说得是又是正理,摆到天子面前,也不能说他蔡确错了,最多一个不敬上官的罪名而已。

不过经他这么一闹,开封府肯定是待下不下去了,必然要离职,就看王安石和韩绛会酬谢他什么职位。还有韩冈托付给他的事情,申状都已经放在了自己的案头上,但现在也不可能回去再办了。

虽然感觉有些对不起韩玉昆,但在蔡确心中,还是示好韩绛和王安石更为重要——能直接凑上去,何必间接的绕着走门路。

……

“蔡持正好大的脾气。”

走在开封府衙的幽深廊道间,说着这句话的官人不过三十多岁。但他留着一把大胡子,眉目俊秀,举手投足间透着潇洒不羁。如果没有留须,年纪应当比他现在要年轻许多。而沿路的小吏看到他,都立刻避道,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这位官人在州衙中的地位很超然,实际上,也很少到官厅中来帮忙。他虽然常常受人邀约,出外喝酒的时候居多,但仅余的一点时间,他总能把公务做得妥妥帖帖。

今天蔡确跟刘庠闹翻了,蔡确手上的公事都要移交给他人。现在属于蔡确的公务,不知为何都压到了这位官人的案头上。尽管免不了有些抱怨,但仍然很卖力地开始处理起来。

“这是?”他处置了几桩急务,随后从公文堆中随手拿过一张文书,展开了一看,竟然是周南脱离乐籍的申状。他从上到下全看了一边,摇了摇头:“周南既然是花魁,这如何能走?一花飞去,恐百花颜色皆尽矣。”

提起笔,他龙飞凤舞的写下了判词:“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半日后,韩冈拿着判状,拍案大骂:“好你个苏子瞻,不许就不许,何苦以文字戏人!?”

第八十七章 尘嚣(十八)第三章 巩州(下)第三十二章 忧勤自惕砺(上)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七)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中)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六)第三十八章 天孙渐隐近黄昏(下)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四)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二)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八)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下)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七)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上)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八)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四)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五)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三)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四)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六)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七)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三)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七)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二)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六)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上)第一百零一章 微雨(八)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四)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四)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三)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四)第一百零二章 微雨(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一)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九)第一十四章 贡院明月皎(中)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变故(三十)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八)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四)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八)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六)第二百一十二章 变故(九)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梳理(五)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七)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八)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议(二)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七)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六)第二十九章 君意开疆雪旧耻(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二)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四)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中)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七)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六)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中)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三)第一十六章 晚来谁复鸣鞭梢(中)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二)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九)第七章 君臣(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议(十五)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四)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中)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七)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三)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七)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二)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十一)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一)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十一)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二)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七)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三)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下)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