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三)

bookmark

文彦博的话近似于威胁,赵顼心头隐怒。

如果有御史在殿中,少不得会站出来斥责……就像章惇现在做的,“文彦博语胁天子,目无君上!当下有司治罪!”

赵顼没理会章惇的话,冷眼问着文彦博:“文卿对河湟设立经略安抚司有何看法?”

文彦博都不在乎天子的怒气,“臣即是备位宰辅,朝事有何事不可议论?!陛下既然觉得臣无议事之权,臣又如何能立于朝堂?”

他走到大殿正中,屈膝跪倒,直着腰背,一点不让地与赵顼对视着:“臣老悖无用,执掌密院数载,不能使陛下顺天应人,徇祖宗正道,即无补于朝事,又愧对于先帝,无颜再留于朝堂。臣……请出外就郡!”

赵顼皱起眉头,文彦博这是在要挟吗?一点猜疑让他口气变得很不客气:“文卿主管枢府,数年来多有功绩。河湟决战近在眼前,枢府岂能少得了文卿主持。”

赵顼的话,让文彦博心冷了下去,天子的这番话就是在表态,河湟拓边容不得反对,看起来事情是不可能挽回了。他再行叩首:“臣年老力衰,密院事务繁剧,已是不胜其劳,还请陛下另选贤能。”

文彦博坚持请辞,赵顼看不出是真情还是假意,只是在心中盘算着利害关系。

在重用王安石的同时,他一直将最为激烈的反对派文彦博留在朝堂上,就是要维护朝堂上的平衡,但如今有了冯京、吴充这两个跟王安石并不和睦的执政,赵顼觉得,他已经不再需要文彦博留在朝堂上。

作为元老重臣,文彦博的确有普通臣僚比不上的威望,就如河口处镇河的铁柱,在一些突发事件上,能镇压得住人心。可现在,王安石已经能够取代元老重臣在朝局动荡时安定人心的能力。

今年年初,契丹人送信来掺和横山那边的战局。当时赵顼慌乱不已,是王安石给他吃了定心丸。而文彦博虽然对契丹人的要挟不屑一顾,但还趁机让赵顼从横山撤军。

两相对比,赵顼对文彦博的作用也就看淡了,只是依例他还要出言挽留,“文卿是三朝宰执,朕之左右,少不了卿家的辅弼。卿家的请辞,朕是不会答允的!”

文彦博一番闹腾,崇政殿议事也议不下去了,向赵顼叩拜之后,一干重臣都回各自的衙门,而文彦博则是径自出宫,回家写他的请郡奏章去了。

结束了议事,赵顼今天却没有留下王安石,只把参知政事的王珪留了下来。

偌大的崇政殿中,除了几十个如壁画一般的卫士、内侍,就只剩君臣二人相对。

赵顼一直沉着脸,没说话。王珪也不敢先开口,惶惶不安地垂头等着天子发话。

过了不是多久,赵顼打破了沉默,“王珪,你觉得朕不该提拔韩冈吗?”

“诚如陛下先前所言,韩冈有功社稷,不能不赏。不过他年纪尚幼,任官太短。进用太速,恐有后事难终之忧。”王珪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赵顼的脸色。见着赵顼的表情突的冷了下来,他心头一紧,立刻把方向调转:“让韩冈处于风尖浪口之上,并非优待功臣之道。以臣愚见,不如依功封赏,以示朝廷之公。而韩冈入京面圣的事,暂且搁置一阵,也防着木秀于林。”

赵顼脸色变得好看了,王珪算是说到了他的心里,处理方法也不错。

升官还是要升的,赏罚不均是朝廷大忌。但暂时不要让韩冈进京来,把他拉到风尖浪口上,对其也的确并不是一件好事。太过年轻的朝官,资历又浅,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若是韩冈受到太多的攻击,肯定会影响到明年河湟的决战。

韩冈暂时就不见了。选人转官时虽说是必须陛见,可这陛见的时间,赵顼要拖上一阵也没人能说不对。

王珪难得有机会留对,却也不肯放过这么好的时机,进一步的向赵顼建言,“陛下,明年河湟大战在即,届时关西各路精锐将齐集河湟。王韶、高遵裕虽是,但二人如今品位太卑,不足以慑服众将……”

“以王卿之意,那是要设立经略安抚司喽?”

“陛下圣明!”王珪一向擅长揣摩圣意,赵顼前面既然已经表明了态度,他当然不会跟天子拧着来。何况庙堂运筹之功,他也想分上一份:“臣请于河湟之地设经略安抚司,王韶为经略使,高遵裕为兵马副总管,以高官显禄佐其声威!”

……

屋外细雪纷飞,隆冬已经降临到河湟。

韩冈坐在一张交椅上,旁边炉火正旺。手上拿着本汉书,慢慢地翻着。手边的银杯中,有着半杯羊乳酪,温热得带着点酸甜的香气。

屋门外突然响起脚步声,王韶推门走了进来。看着韩冈的闲适,便笑道:“玉昆,你好自在。”

韩冈连忙跳起,向王韶行礼。

王韶摆了摆手,示意韩冈坐下,自己坐到韩冈对面,对着火炉烘着手,说道:“文彦博去了河阳。”

“陛下还是放他走了?!”

王韶点了点,“临走时还升了司空和河东节度使……这已经是使相了。”

北宋的职官表中,并没有宰相这个名号,但许多官职都可指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不必说,此是政事堂中真宰相才有的职衔。而侍中、司空这些名号,也可说是宰相,只是没有实职。一个宰相的头衔,加上节度使的加衔,便是使相,班列位置犹在宰相之上,但基本上都是元老重臣被清出朝堂后,给的安慰奖。

“文相公没有自请致仕吗?”韩冈问着,前面的范镇、富弼,被赶出朝堂后,可都是陆续告老了。文彦博也都六十多往七十走了,今次被请出庙堂,脾气大点的就该顺便就把告老的折子上了。

王韶摇了摇头,王安石给他的信中可没有写:“韩稚圭【韩琦】没告老,而富彦国【富弼】也是先判了一任汝州之后才求退的。文彦博大概还要再等几年,说不定还能再起复。”

“文相公当真是老而弥坚!”韩冈由衷地感叹着,文彦博在朝堂上与新党斗了几年,也算是劳心劳力了,如今出外后,还打着东山再起的主意,这份韧性,就值得他们这些小辈好好学习。

“玉昆你今次能晋身朝官,也多亏了没有文宽夫的阻挠。”

韩冈笑道:“说得也是。”

经此武胜一战,王韶继续升官,高遵裕继续升官,今次出战的众官、众将,人人得受天霖。而韩冈也终于脱离了有功不赏的厄运,先因功擢为安化军节度判官,然后,以天子特旨转官。因为节度判官是选人的最高一级,一旦转官,就不是京官,而是朝官。

选人和京官在名义上是平级的,只是任官的位置不同而已,所以在转官时,高阶的选人并不会转到低品的京官上去。而是晋上一阶,升到更高一级的京官上去。只是到了最高阶的节度判官这一级,京官中并没有更高一阶的官衔对应,便直接转为正八品的朝官。

——正八品的太子中允,也就是朝官的最末一级。

这是王韶两年前担任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时的职衔,现在韩冈都坐上了。

但韩冈如今的职位并不在当初的王韶之下,他如今同样也是经略安抚司的机宜文字——新成立的熙河路——同时又是改名巩州的通远军的通判,也就是留在陇西县,而不是王韶之前推举他的武胜军。

前几天,从京城传来的封赏,与王韶、韩冈他们预计的完全不同。

韩冈曾经以为朝廷对武胜军的处置,是改个名字而已。好一点的情况是维持军一级的建制,差一点的,大概就是改成城或者寨,隶属通远,相当于县的编制。

王韶希望韩冈能主持改编后的边地大城,就是让他能够依靠这个任命而顺利转官。

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出乎意料,朝廷对武胜军的处置竟是升为州——熙州。而原来的通远军,也升为州——巩州。

“大概是捷报上说得太过了一点。”王韶在拿到诏书后,私下里对韩冈这么说着。

官军在洮水边的实际控制区,其实只有临洮周边的一小块,以南关堡、北关堡为界限,而西面仅仅是攻破了木征打造的营寨,贴着洮水筑下了一座小寨。洮西大部分地区还在木征手中。至于武胜北方,包约正跟禹臧家的军队,互相清理亲附对方的蕃部,打得一团乱。

但在呈给朝廷的捷报中,却把这些用春秋笔法轻轻掩过。

所以新设立的经略安抚司,便是熙河经略安抚司,也就是以改称熙州的武胜军为核心,且把还没夺下来的河州,都算了进来。

这个名字的用意,就是绝不容许失败。一旦河州攻取不下,朝廷的脸面便要丢尽,而熙河经略司也不会有好下场。

“玉昆,这巩州之事可就要靠你了。”王韶说道。

第六章 日暮别乡关(上)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八)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一十九章 城门相送辙痕远(上)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中)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七)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四)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八)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一)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九)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下)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三)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傩(上)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一)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四)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宫深斜阳落(二)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一)第一十四章 辘辘尘道犯胡兵(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四)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八)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上)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三)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三)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七)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上)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一)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九)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三)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五)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图(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火箭(一)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一)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三)第二百零五章 变故(二)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九)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七)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一)第二百四十四章 新议(十)第三百二十八章 东行(下)第一十七章 观婿黄榜下(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顾(中)第一十三章 上元惊闻变(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九)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四)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下)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六)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七)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七)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第七十三章 尘嚣(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七)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八)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下)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一)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九)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七)第四十章 何掌纶言奉帝尊(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四)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七)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二)第四章 异世缘从天地成第二百九十六章 并行(下)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七)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六)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一)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变故(三十)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四)第一十八章 弃财从义何需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