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六)

“徐德占就是不能忍下的脾气,若是老实听话倒也罢了,要是下面的兵将对他的吩咐敢稍有违逆,他肯定会杀鸡儆猴。”吕惠卿说着,嘴角露出了一个讽刺的笑容,“即无重名,又无恩信,更无功绩,不靠杀人立威,还能靠什么?韩琦当年都得靠这一招……现在该多想想韩玉昆那边,河北轨道之事要暂时放一放,不知他下面怎么打算。”

“已经确定要停下来了?……从一开始韩冈便在设法拖延出兵,还是在京西的时候就是这么在说,是不是就是因为河北轨道之事?”

“嗯。”吕惠卿点头,“河北轨道缓不济急,又是大耗钱粮,跟用兵西北相抵触,眼下肯定要耽搁几年。韩冈一力反对攻打兴灵,当也是有这个原因在。”

“也可能就此搁置。”吕升卿道,“还记得韩冈当年建言的束水攻沙。王介甫在的时候,也只来得及将外堤修起来。等到王介甫去职,结果就搁置下来了。除非等到日后哪天破堤,或是韩冈秉政,否则都可能一直拖下去。”

吕惠卿笑了一笑。束水攻沙的方略,是韩冈首倡、王安石力推的河防方案,但王安石去职之后,哪位宰执会为韩冈和王安石做嫁衣裳,将他们留下的摊子重新支起来?一番辛苦,最后功劳可是要算到王安石和韩冈头上。黄河大堤现在稳得很,东府的宰相、参政有志一同地拖一拖,天子都没办法。

“但轨道和河堤是两码事。”他收敛了笑容正色说道,“方城轨道的人货运费一月两万贯,抵得上京城市易务的营收。只为了这份收入,河北轨道迟早要建的,何况还有方便调兵的好处在,天子不会让人拖太久的。”

“那韩冈现在也只能等着了,等到官军攻下兴庆府……反正他又不缺功劳,等年纪到了自是能进两府,等上一阵也无所谓。”

吕惠卿没什么表情地端起茶盏,凑到唇边啜了一口,却什么都没有喝到。低头一看,却发现杯中早就空了。

他放下茶盏,站起来,有点烦躁地推开窗,寒风顿时涌了进来。吕升卿打了个寒战,吕惠卿则浑然不觉地站在窗边,望着西侧犹在闪烁的灯火,问道:“正道还在西院?”

正道就是吕惠卿女婿余中的表字。吕升卿闻言点头:“大哥回来前,正道说今天晚上要跟十一他们好好说一说今科考试的要点,多半还在用功……正道是国子监直讲,又是状元,十一他们三兄弟有他指点,一榜进士更有把握了。就算落了榜,去国子监读三年出来也不错。”

吕惠卿神色一缓。

吕氏虽说乃是福建望族,进士多得跟石头一样不值钱——吕惠卿中进士的嘉祐二年榜,同科的兄弟、族兄弟,有德卿、和卿、虞卿、京卿;两年后的嘉祐四年乙亥科,有谅卿、温卿;熙宁三年吕升卿高中;熙宁六年,则是吕惠卿族兄吕乔卿的两个儿子吕阳、吕厚中榜,与韩冈同年;吕乔卿中进士比吕惠卿早,是在庆历二年,与他同科的还有一个吕夏卿,苏颂和王安石与他们是同年——但进士就是进士,能多一个总是好的。

过了年后就是礼部试,吕家今科又有三名子侄上京应考,正住在宅中。吕惠卿和吕升卿的心思都放在手实法上,加上如今的,没多余的精力去照顾他们,干脆托付给余中。

余中是吕惠卿的女婿,与韩冈同榜,而且是状元。这两年都兼了国子监直讲,在太学中为两千四百名太学生讲学,除此之外,还有太常丞的职司。除了韩冈以外,他在同年中算是升得最快的。

“大哥。”吕升卿有一些犹豫地说道,“正道还有件事本是想要跟大哥说的,但正好徐禧来了,就没来得及说。”

“什么事?”吕惠卿关上窗子,坐回来。

“有个外舍生最近公然宣称,太学讲官不公,校试诸生,升补全凭私人喜好。而且讲官赴太学,巳时入,午时便出,疏怠公事。所以正道就想跟大哥提一下,讨个主意。”

吕惠卿听着神色一凛,厉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吕升卿笑道:“只是落选之人心怀嫉恨而已。太学确定了升舍名单,虞蕃不在其中,心怀不甘。不是什么大事,正道只是提了一句。”

吕惠卿可不会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否则没必要郑重其事地说出来,但余中毕竟是自家的女婿,在弟弟面前有些话就不好说,紧皱着眉:“这件事小心一点,御史台中没人不想办一桩大案,扳倒一个宰辅,然后一举成名。想出名想疯了,给他们找到一个机会,肯定要兴大狱,彰显自己的才干。”

“能不能让舒亶他……”

吕惠卿摇头,“别指望。舒亶也是御史!”

吕惠卿从不认为自己有控制御史台的能力,以王安石当年受到的圣眷都做不到,最多也只是能逼着天子二选一而已。乌台中的御史,如果利益相合,他们会站在自己一边,可要说他们会老实听话,自己说什么就做什么,那根本就是做梦。任何一名御史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不会听宰执的话,也不会听御史中丞的话,更别说作为副手的殿中侍御史。

蔡确就是现成的一个好榜样,当初捅了王安石一刀,现在都是翰林学士了,看样子不用多久就能晋身两府。在前途面前,一切都要靠边站。

“当真会到如此地步?”吕升卿苦着脸。

“以防万一而已。”吕惠卿尽量想要做出若无其事的态度,但他的表情却不是这么说。

嫡亲兄长的心情,吕升卿怎么会看不出来,沉声问道:“十一哥兄弟几个怎么办?”

吕惠卿想了一阵,道:“如果十一哥他们三个考不上进士,暂时也不要去国子监,等一年再说。”

吕升卿叹道:“只能暂时如此……但想要学问有所进益,肯定要与别的士子多往来。国子监是绕不过去的。”

“绕不过去就回福建,从福建再考贡生出来。虽说比不上章子厚,但对我吕家子弟来说,进士登科也并非难事。”

“也只能如此了。”吕升卿点头。

瓜田李下的嫌疑一定不能沾,尤其是手实法推行过程中,吕惠卿得罪了太多官绅,露出一点破绽都会成为致命伤。这样的情况下,今科几个应考的族中子弟,能考上进士倒也罢了,若是考不上,又去国子监想混一个下科的贡生资格,肯定会被人拿出来当成弹劾吕惠卿的利器,而且是一击致命的武器。

“好了……”吕惠卿又站起身,心中烦躁,不想再多说什么,“早点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话声一停,他摇摇头,现在进入了年节假期,在正旦之前,已经没有朝会了。吕升卿这样的普通朝官,可以在家好生休息了。

吕升卿识趣,点头起身:“小弟先回去歇着了,大哥也早些安歇吧,明天当还是要进宫的。”

吕升卿离开了,吕惠卿却又坐在书房中。眼下国内国外一片乱,一件件事,都让人头疼不已。尤其太学中的事,让他嗅到一丝危险的感觉,会变成一场大风波也说不定。

跃动的烛光在吕惠卿脸上留下摇晃的阴影。

军事上支持王珪亦无妨,交换来的,也就是手实法的不受干扰。但吕惠卿并不指望王珪会在自己陷入弹劾拉上一把,不踩上一脚便已是万幸。

吕惠卿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两府中从来都是一个求稳的地方,不要太过突出的人,年纪也好,行事也好,都不能与他人差异太多。就是韩冈,治才在朝中亦是顶尖的,一样的投闲置散。

王安石推行新法,自身开罪了无数官绅,与多少旧友反目,为天子做到了富国强兵,到头来照样是出外,如今不到六十,就已经近似于致仕了。自己不过是要施行一部手实法,就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反倒是王珪这样的庸人,却能在朝堂上安居无忧,从无一言违旨,自熙宁初年到现在,一直安安稳稳地坐在东府之中,笑看他人来来去去。只要不做事,就永远都不会犯错!

已经不是熙宁初年了,进入元丰之后,天子的心思更是越来越求稳不求变,吕惠卿如何看不明白。

但他学不来王珪,也不能去学。自己的根基建立在新法之上,就不能改弦更张。既然上了这辆车,成了驭车之人,就必须将车子赶下去,即便前方已是悬崖,亦要坚持到底。

步出书房,抬头向上,仰望星空。半轮明月高挂在幽蓝色的天幕上。月亮不见的另一半,不是消失,而是藏在阴影之中。

吕惠卿望着天上的半月,自嘲地在笑。自己也还身处王安石的阴影中,想要摆脱出去,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就不能退缩一步,半步亦不可!

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变故(二十九)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下)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七)第二十八章 遥别八桂攀柳枝(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七)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二)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下)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一)第一章 一年穷处已残冬(上)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三)第四十四章 闻说纷纷意迟疑(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二)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七)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二百五十章 新议(十六)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六)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二)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八)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一)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六)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贤能举(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第二十六章 虚实(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九)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上)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二)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四)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九)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二)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二)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八)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一)第一十五章 一笔定黜陟(上)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四)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十二)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二十)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三)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七)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七)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三)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六)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中)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议(十九)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四)第三十二章 荣辱凭心无拘执(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三)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一百三十章 后顾(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一)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七)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四)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七)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一)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一)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一)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五)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议(七)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七)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四)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三)第七十七章 尘嚣(八)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二十章 廷对展玉华(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四)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