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2)

话说也怪,在这世上,压根就没有绝对存在的判别,你认为的对只是符合大多数人所基本规则认同的对,而这只是附和基本点认同,再深入一层就会因各种心理因素或认知不足,就难以达成一致。

弘宇修行的灵炁师,杀了凡人,会积累修行时的戾气,影响进晋的道心,而凡人徒手无法与灵炁师抗衡,但通过一些秘宝,祭献自己的生命,也能诛杀灵炁师。

灵炁师来源于凡人的脱胎换骨,但总体也是人,虽然这类人是少之又少的,在修行的过程中泯灭了一些人性,多了一些通透。

但凡人却是数不清的,只要他们秘宝在手,你是无法想象他们会通过牺牲自我,自我燃烧而选择与灵炁师拼命的无恨无悔。

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所趋下,灵炁师最终成了维护大禹帝国的附属品。

大禹国三百八十二年,康中宗十月薨,遗诏指定皇后第三子康泓彰登基大位。

康泓彰二十九岁执政,正值力强体壮年华,枢密司奉旨于次年改年号为泰兴,本意励精图治,保宏图社稷,巩固祚延绵,复祖宗拓土开疆雄风。

然其时运不济,泰兴三年,天灾地害增发,百姓流离失所;命运多舛,北狩摔马伤腿断骨;同年五岁之皇太子康明觉恶病缠身难愈,又逢高丽膀聚兵三万竟攻克东北定边军区。

高丽膀长驱直入阴阳道三百里掠夺大连府松原郡,又催马疾行三百里,逼临锦州府,主帅大韩棒暗喜禹军如此孱可鲸吞大禹疆土时,大连府小将李怀忠率兵三千尾随追击,待大韩棒修整时突袭,高丽膀军乱,守锦州府军控司少军司司马延眼疾手快,顺势杀出,前后夹击,解此插曲,高丽膀得不偿失,浮尸两万九千余人,剩余残兵败将不足三十人急退东北定边军区东侧。

天子康泓彰欣悦,决意整顿军务灭高丽膀,后阴阳道东北部暴雪,计划受挫,沉湎后宫,溺于修行养身,而有九年不理政务。

国之内政交于左丞司洪延贯打理,外国邦交之事交于右丞司景玖照处理,除非有重大事件才会出席枢密司会议拍板决议。

君贤则国盛,君弱则国衰,君王犹豫则国摇摆。官民亦哀,叹哀,期待吾皇振作社稷,亲治这大好河山社稷!

泰兴十六年九月中下旬,凤翔府下管治的凤仙郡人心惶惶,居于凤仙郡西北部野马南山山脚下的壮年汉子甲绿犁虽面露愁纹,但手里的榔头叮叮当当敲打个不停。

黝黑瘦汉甲绿犁正在固定板木车上的草棚,草棚内有六个灰黄麻袋粮食,这是他给自己和家人们留的一条后路,不得已的后路。

这凤仙郡处在凤翔府的管辖内,凤翔府则归属于净绗道,道只是地域行政划分,净绗道内有一个灵炁师所聚合形成的净绗派,取净绗两字既是帝国对净绗派的尊重,也是一种有名无实的架空。

这净绗道地处祁衡山脉东南侧,但因有祁衡山脉的祁连山水南下,土壤肥沃,万物生机盎然。

这百年之前还是蛮寿外虏放羊牧马之所,霍炎秉当年西进打击蛮寿,首先绕道于此征服,此处草木肥沃,便于耕种,是外虏蛮寿不可多得粮仓与补养之地。霍炎秉花了三年才将外虏蛮寿人赶到了祁衡山脉的西侧。

对于大禹帝国的西进行为,净绗派并未反抗,此处千年之前本就是属于大蔚,派内灵炁师大佬多是从诸侯争霸时为避尘清修,移至此处提升修为的,反而主动与霍炎秉接触。

大禹帝国也需要西边的宗门维护平民,铲除邪祟,毕竟从其他地区调动灵炁师也需要时日与融合,净绗道方圆千里,虽不大,因此得到了保留,后来的密藏道也因如此,与大禹帝国内的其他十一宗门可并列存在。

密藏道、净绗派因是康武宗后期融入大禹帝国,故没有像大禹帝国初期以及后期争霸时遭到大规模血色清洗,或许这就是命吧,迟来的并不一定差。

自大禹帝康威立统之心起,采大游士徐峡可之言,与公孙犀等流之谋,结合大蔚领土,筹备了一份全国堪舆,取消了郡县制,令其子康宏成带三万人去南阳东面的千里汴梁郡建立新都,立国后,又扩充周边八郡之地,形成裕京。

南阳则为旧京,待定元宗尽收国土后,按照康威所制堪舆,名丞东方舟略作修改,采用了道--府--郡制,将天下分为十三道,所谓的道是当时的各大灵炁师宗门、派别的根基所在,他们名义上存在于大禹帝国的地图上,实际上大权管理的则是道一级。

这十三个宗门派别则为四宗四派,宫楼佛门庵,即为烈火宗、御水宗、岐黄宗、雷音宗、阴阳派、奎影派、仙剑派、净绗派、密藏宫、天机楼、水云寺、太行九丘门、紫薇庵。

凤翔府属于净绗道的四府之一,辖地十郡包括河池郡、安定郡、东莱郡、六盘郡、樽依郡、富水郡、安乡郡、清远郡、贵阳郡、凤仙郡。

净绗派的修行根基位于玲珑鸣寸山就在凤仙郡内,其辖地有地两百八十里,三城十九镇,大多位于祁衡山脉东南侧,祁连山出溪河道出了祁连山的拗口,名为孔雀河。

孔雀河将凤仙郡一分为二,净绗派的宗基修行圣地则在孔雀河上方万年石沙堆砌而成之上,其山名为玲珑鸣寸山,时有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彩霞射金火。

古老相传最后一只上古牟罗桀玲珑火凤凰在此涅槃之地,此古兽欲与天机证道,最后寿命将无悲怆跌落此处化为修行佳境。

因大禹帝国行政法律规定各灵炁师宗门根基所在圈地占用不得超过百里,本来归属净绗派所拥有的范围之地包括玲珑鸣寸山为中心的三百里之多,最终保留玲珑鸣寸山以及附近的核心区域,将多余的二百里划了出去。

这甲氏村居便在孔雀河的一百三十里的河西之地,是一片肥沃的牧马以及耕种之地。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
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十二章 東犽湮灭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九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3)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九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3)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十二章 東犽湮灭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三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十二章 東犽湮灭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九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3)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三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1)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三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1)第九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3)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三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1)第十二章 東犽湮灭第四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2)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三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1)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九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3)第八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2)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十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五章 大禹两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三章 大禹本纪之武宗贞宇(1)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七章 凤仙郡甲氏蒙难(1)第二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2)第一章 大禹本纪之帝祖康威(1)第十一章 净绗派惠字辈镇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