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议论天下

bookmark

张辄在赴郑的路上,意外遭遇等候已久的曾季。更令人意外的是,曾季是专门在此等候张辄,甚至知道张辄今日赴郑,是要打听陈筮的住所,相机拜访。曾季说,陈公闻听信陵君门下张先生来访,特命我于半道相迎;惟陈公不能暴露自己的住处,故而有种种隐藏之举,愿勿怪罪!张辄努力克制住自己吃惊的心情,尽量挽回局势,终于发现他昨天与中人的交谈内容并未完全被掌握,这让他有了一点自信:对方并非完全掌控局面,自己还有机会。

就在两人争论秦、魏两国的历史恩怨,辩论谁更加恩断情绝之时,亭长带着酒肆主仆拎着食盒过来,在席前铺开,有一壶酒,两只酒盏,一只鸭,以及酱酼姜桂、菜蔬果品之类。然后亭长悄声说了一句:“午后,有申门。”曾季会意地点点头。

待向几人走开,两人各执壶斟酒,饮过两巡。曾季扯下一只鸭腿,蘸好酱酼,洒上姜桂,递给张辄,道:“此鸭产自楚申,非郑所产,甚肥嫩。兄其享之。”

张辄道:“兄有心,整顿此酒,非今日能办。”

曾季道:“昨奉命迎兄,喜出望外。多方整备,乃得其所。此鸭不堪烹煮,要以汽隔水蒸之方美。故令酒家半夜整治,兄至则得其味美!过与不及皆非其味也。”

张辄道:“弟与兄相遇于草莽,时兄一身短褐,得雇于农家,望之衣食不周,糟糠度日。孰知于美食独具心焉。此人不可貌相也。”

曾季道:“弟虽起于草莽,非以乞食。游于四方,有侠名。宁无一二贵人相亲。虽居无所定,大食四方,亦得相应。”

张辄道:“闻兄之言,想见兄之行状,令人深羡!”

曾季道:“弟亦深羡兄之得侍信陵君也!”

张辄道:“陈公名满天下,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诸侯皆奉以为师。兄事之犹有不足乎?”

曾季道:“非不足也。陈氏出于齐家,于诸侯皆得其道。志意满满,以为取功名如拾草芥。奈何世易时移,诸王皆庸碌之辈,其士无担当之人。政启于同门,权掌于同党。其异者,难能为也。岂如兄之事信陵君,魏王嫡弟,权倾一国,仁义曝于天下,英雄尽归之。何功名之不立也?”

张辄道:“兄有所不知。王新立,志暗弱,秽乱宫闱,其实难辅。”

曾季道:“若难辅,何不废之自立?”

张辄一愣,道:“魏自立国以来,未闻废君者也。君臣,义也,岂容颠倒!冠虽弊,礼加於首;履虽新,法践於地。惟秦楚蛮夷,有此禽兽行也!”

曾季道:“弟周行各国,遍览诸王,无可堪入目者。燕王逐乐毅,使齐以二城之地,尽复其国。齐王自遭国灭,国事乃一决于妇人。楚王新败之余,心惶惶然,不能自已。秦有威名,实没于母舅。三晋之国,任人惟亲,不近外臣。此何能为也?”

张辄道:“此非弟之所能知也。依兄之见,天下名君若何?”

曾季道:“若明君者,具雄才伟略而身退隐,不蔽臣子之德;察诸臣之能而任其事,不以小过而失大贤;地广民庶,皆感君恩;四方来集,如水之下也。”

张辄道:“古往今来,得有仿佛者乎?”

曾季道:“文王,则其类也。”

张辄道:“壮哉,其言也!兄之志何其大哉!事君当事如文王者。其次者,其周公乎?敝主虽不能行,愿以效之。”

曾季也道:“欲效周公,信陵君其志不在小也。掌废立之权,而行王之实。与召公、齐公三分天下,而终让之于成王。今成王在,而召、齐二公何在耶?”

张辄道:“何谓也?周公辅政,其在召、齐二公乎?”

曾季道:“岂不闻一篱三桩乎。成王虽贤,不辅不立。周公于成周主其外,召公于宗周主其内,齐公于僻远掌征伐,乃为成康之治。少一人,则不可为也。尤有甚者,设无二公分其势,周公安能全其名,必有好事者推而晋于至尊,岂非篡逆之徒乎?”

曾季这番话,令张辄十分惊讶。他难以想象,曾季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有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周公就是圣人,圣人之道皆出其圣心,和外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了召、齐二公,周公就会反吗?他会吗?

曾季十分满意地看着张辄面红耳赤的样子,脸上满是嘲讽,道:“信陵君欲效周公,谁其召、齐二公?苟无召、齐二公,周公其为周公者乎?”

张辄有些窘迫,心有不甘地问道:“周公之为周公者,是圣心也。召、齐二公,亦本圣心,共扶天子。何言无二公则无周公也哉?”

曾季道:“成王有过而周公正之,苟无二公相与其间,成王得无疑乎?群臣得无疑乎?周得无二心乎?成王有过而周公得而正之,正在召公、齐公周旋其间,使成王无疑,群臣无疑,君臣和睦。兄试思之,魏王有过而信陵君正之,王宁无他?臣宁无他?民宁无他?谁为信陵君周旋其间,使上下和睦,君臣无疑?是信陵君虽欲为周公而不可得也。”

张辄突然哈哈笑起来,道:“兄言天下诸侯,无可入目者。复言信陵君难为周公,是欲其为文王乎?”

曾季道:“固有所思,恐难如愿也。”

张辄道:“君上养士三千,文王其养士乎!夫天子者,以天下为心。才智之士,皆为其臣,择优而擢,量才而用,岂以区区三千为数焉?”

曾季道:“虽然,吾未见王有三千之士也。昔孟尝君养士,齐王以为忧。信陵君养士,魏王宁勿忧乎?虽欲为周公,何可得也?”

张辄道:“曾兄果出陈公之门,辩辞无碍,说一还百。然吾所知者,信陵君,魏公子也,魏在则公子在,魏亡则公子亡。但以魏之兴衰存亡为意,无他虑也。臣等皆体其意,愿事而成之。”

曾季道:“兄既有此意,弟愿成之。天下之势,和则两存,斗则俱亡。秦与韩亲,而与魏斗,则秦韩存而魏伤也。信陵君若欲存魏兴魏,宁勿和秦以为固?”

张辄心中猛然一动,没想到,曾季、陈筮把自己引来,是要讨论秦、魏议和之事!他小心翼翼地问道:“魏与秦和,当何为?”

曾季道:“秦自商君变法以来,徒众日增,但以建功以赎其罪,是故岁岁征伐,年年攻战,以求战功,不敢稍息。今则入魏,若得边邑小城,得立功归国,则幸甚!”

张辄完全蒙了,这算什么条件?还没打败,就要割让“边邑小城”,让出征的秦军得以建功立业?张辄有些气恼,道:“曾兄此言,勿宁谬乎?岂有不败而割地者也?”

曾季道:“虚败一二阵,亦无碍也。”

张辄一声断喝:“曾兄,弟以兄为侠义君子,故相交也。奈何兄屡屡折辱于弟?魏土承之先祖,后世不肖,不能保之,而乃割之,是辱也。兄其何言哉!”

曾季仍然一脸嘲讽的微笑,道:“兄其勿恼,且饮此盏,听弟一言!”执壶斟满一盏酒,又调好一支鸭腿递过去。张辄有意要曾季多说一些他们的打算,就接过鸭腿,啃了一口,道:“愿闻兄教!”

曾季道:“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不得已而用之。秦年年争战,其势有不得已。何者?秦法苛严,小过大罚,此兄之所知也。秦王仁厚,不忍杀之,多罚为流徒、城旦。如是而刑徒之众,岁二三十万,力田者少,王甚忧之。乃命将相,年年攻战,虽曰得地,其实求功。但斩一级,则得一人力田;但得一城,则得万人力田。故秦多战,实有不得已也。”

张辄道:“商君,魏相庶子也,于魏不得志,转惑秦王,得遂小人之志。严刑苛法,刻剥其民;众闻之,无不切齿!秦王既怀仁义,复悔刑苛,何不废法而行仁义,为天下善首?”

曾季道:“兄有所不知。商君变法,已八十余年,虽严苛,秦人便之久也。粮盛于仓,民庶于野,是其德也。故虽有小小不便,废之不便。”

张辄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犹不避,况不便乎。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严刑苛法,天下切齿。何去何从,兄其思之!”

曾季道:“商君初以帝道说之,复以王道说之,王皆不从。乃以霸道说之,王与语数日而无厌。弟不敢复蹈商君之旧也。况弟庸碌之辈,寄食于人,奔走驰驱,不遑终日。岂议国是之衮衮诸公乎?”

张辄道:“兄之才,口若悬河,舌如利剑,议论天下,若掌指间。苟得其时,当佩六国相印!”

曾季道:“得承兄言,弟将何堪!”

张辄道:“兄引弟至此,谅非一酒相待也。愿闻其命。”

曾季道:“陈公有令,今日午后,于有申门相见。兄其便乎?”

张辄道:“主人安,客即安,焉能不便。”

曾季道:“尽此酒肴,即往!”

第170章 远迎第183章 阴险狡诈信陵君第304章 庙堂大事第215 歃血为誓第91章 美酒美姬第364章 戒备第204章 赚华阳尉第34章 又见尸身第225章 建议夜袭第209章 乘其隙第86章 尉府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39章 列阵(二)第269章 再访须贾第132章 晋见第55章 段子干第287章 世事难料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10章 麻三第223章 秦人来犯第334章 访友第186章 多嘴的陈四第260章 议连衡第54章 卖王第347章 为人所陷第375章 利害相权第74章 将相和第239章 伯阶外室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5章 仲岳第82章 出城第139章 华阳商事第27章 降服第310章 囿中守备第108章 故事重温第286章 陈公之说第340章 三牲第75章 陈留司士第320章 封赏第82章 出城第197章 车右求计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92章 整军第54章 卖王第29章 降服(三)第40章 励士第49章 庭议第24章 调兵第83章 侠士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140章 粜于启封第304章 庙堂大事第63章 商贾第308章 救暴鸢第366章 宁治第77章 聚兵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42章 失机第123章 豪杰乡里第143章 夜行第217章 和秦罢兵第29章 降服(三)第170章 远迎第275章 和议第313章 贪而致败第285章 见陈公第110章 圃田征粮第374章 兵兴荥阳第365章 执帚第168章 夜袭第127章 吕氏尚父第40章 励士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98章 敌乎友乎第245章 入韩第43章 等待第63章 商贾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221章 除警第327章 夜守第321章 管令第48章 真心第6章 囿中第205章 武卒归营第74章 将相和第302章 报丧第266章 吴子之道第232章 逆袭之策第16章 巡哨第24章 调兵第145章 曾季第二章 战警第317章 与温以和第112章 以俸为质第19章 邂逅第176章 晋鄙困窘第349章 问俗管邑第97章 月下清谈第157章 交粮第141章 根基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