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教育,国之根本!

第516章 教育,国之根本!

“如何避免新学成为空中楼阁……”

思绪流转之间,天子脑海中,这句话亦是随之定格。

很是显然,要新学彻底镶嵌入这个时代。

最根本的,是思维观念,或者说要从意识形态上扭转对算数这些小道的轻视。

而这一点,不管是之前的种种潜移默化措施,还是这一次千金买马骨,以及最为重要的孔府这圣贤一脉的摇旗呐喊。

皆是为了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改变。

如今意识形态的改变,已然起势,且愈演愈烈,要想避免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情。

现实的贯彻落实,也必须提上日程!

即………如何将新学,从武院工科,扩散至全国!

显而易见,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办学!

但这个学,如何办,如何与现有的教育体系,科举体系,契合到一起,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经,天子也以为,这个时代,是个愚昧时代,识字读书,是少数人的特权,知识,也被少数人垄断。

但深入这个时代后,他才发现,这些,还是他太片面了。

就如前明,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对教育极其重视。以“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大兴教育。

前明洪武八年颁发学校贡举制度,各地方分办两种学校,一种是府,州,县办理的学舍,即府学。

名额有定数,每天供应生员饮食,一种是乡里办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

府、州、县所招收的学生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年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的为合格。

科目有经、史、礼、律、乐、射、算等项。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绩优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妻子可随行,负责一切费用的学成后由天子召见,分科擢用。

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乡学亦三年一大考,师生均有升级制度,明朝读书教化之风,其盛况亦是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

只不过,再好的制度,也抵不过时间的消磨,随着制度的糜烂,官学也几乎形同虚设,明朝的教育体系,也逐渐演变成了官助民办,即鼓励民办私学。

如此,各大私学横行,虽也起到了极大的教化作用,同样也为大明提供了相当多的人才。

但,私学,私之一字,亦是可以完全说明一切。

能办私学者,大都是地方富有之士绅地主。

这些乡绅地主,办私学,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家的子弟,而随着官学的落寞糜烂,贫寒子弟,要读书,自然也就只能去各个地主乡绅所办之私学。

但凡读书稍有天资者,自然会受到各地士绅地主的拉拢投资,而随着时间演变,自然而然,就有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明末的党争,东林的兴盛,官商的勾结,与官学的落寞,私学的盛行,显然,也不无关联!

他这个天子,要将新学的种子洒出去,自然不可能倚靠私学,甚至,天子都不愿私学在大恒朝存在。

教育,且还是镶嵌了新学的教育,完完全全就是关乎国之根本,关乎意识形态的统一,关乎大恒国运,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事情。

而私学,虽有诸多益处,较之大恒的国情,弊大于利!

Wωω ★тт kán ★C ○

“公学……”

天子轻喃,随即看向刚走进殿中的王五。

“内帑还要多少银子?”

突如其来的一问,王五亦是有些没反应过来,但很快,回答声便已响起:“回禀陛下,内帑如今有金九万八千六百五十二两,银两百五十三万两,粮的话,有九万五千六百七十二石。”

天子皱了皱眉,最终,也没多说。

内帑的情况,他自然清楚。

在如今大恒的特殊体制之下,内帑之财源,自然是广泛,各大边镇,卫所,以及辽东之赋税,还有钱庄商行的赋税及部分利润,更有宁波市舶司的关税收入。

进项虽多,但,需要用钱用粮的,更多。

如今的大恒国库,几乎形同虚设,若无内帑拨银,朝廷连官员俸禄都发不出,内帑,事实上,已经承担了国库的职责,且自大恒立国之后,就处在了入不敷出的状态。

如今的内帑,还能有这点存银,其中绝大半部分,都是靠宁波市舶司上缴的关税收入。

剩下的,则是他这个天子,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以备不时之需。

而重新建造一个官学体系……

内帑的这点银子,无疑是杯水车薪,不值一提。

“钱啊………”

天子一叹,心中也不禁满是无奈。

当年初领兵,他就在为钱粮发愁,后掌权,也同样是在为钱粮发愁,时至如今,贵为天子,开创一国,也还在为钱粮发愁。

可以预想到的是,未来很多年,他还会为钱发愁。

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穷有穷的做法,改革贯彻落实,富了,自然也有富的做法。

思绪流转,天子摆了摆手。

“去,让礼部尚书黄锦过来。”

听到这话,王五也不禁一愣。

“老奴这就去。”

反应过来后,王五连忙领命,恭敬退下。

“总管,您怎么又出来了?”

殿外,见王五又匆匆走出,小太监忍不住问道。

“你小子怎么还在这里,不是让你去内学读书嘛?”

王五瞥了一眼自己的小儿子,皱眉道。

小太监下意识躲闪一下,连忙回道:“老师身体有恙,去看大夫了。”

王五点了点头,摆了摆手,随口回道:“陛下要召见礼部尚书黄锦。”

说完,王五摇了摇头,满脸阴郁。

谁不知道,礼部这个掌教化礼仪的六部之一,在这大恒朝,几乎都成了透明存在。

内阁四位阁老,户部,工部,兵部,督察院,各一位。

刑部天子也是颇为重视,授命刑部与大理寺,督察院修大恒律。

而吏部,至如今,还未设吏部尚书,为天子亲管。

唯有礼部,没有丝毫的存在感。

若仅仅如此,也没人在意。

但这礼部尚书黄锦,却是个老顽固,至少,在王五看来,这是个眼中钉肉中刺!

这老家伙,还没升任礼部尚书时,就经常上奏谏言,宦官之祸,甚至还多次指名道姓的将矛头指向他这个内廷总管!

在以往,当今天子,也从没单独召见过这个老顽固,他虽心中有气,也不甚在意,毕竟,一个朝堂透明的存在,能有什么威胁。

但现在,陛下单独召见……

那肯定是有重要之事,这老顽固,受了重用,那话语权可就不一样了……

思虑流转,王五神色亦是愈发阴沉。

当初靖国公一句话便将他摁了回去的事情,可还历历在目……

……

(本章完)

第668章 跪着生!第104章 农民军的本质第468章 一切,都已经注定…(3000)第579章 没有存在的意义第725章 西北边关第434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601章 落下帷幕第341章 数千年未曾解决的难题!第80章 检阅第106章 备战第717章 郑家第743章 可悲,莫过于此第93章 勇卫营主将第597章 挑衅第715章 禁忌第511章 一县之景。第637章 选材体系的弊与利 4000+求月票第52章 大战将临第591章 税法与税案第105章 缺陷第496章 落后就要挨打!4600第645章 妥协第329章 文武并存的统治阶级第501章 密折第306章 居庸为背,紫荆为喉!第388章 北疆军备第125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第447章 是自绝于天下第545章 火药桶第212章 债多了不愁第492章 自古未有之权利第694章 替代第259章 透风交底第576章 旧与新第543章 灾情与战争第153章 重镇第110章 后金第246章 内忧第646章 一切皆在京城东城区。第458章 必成祸患第83章 历史的分岔第233章 悔恨与现实第673章 钱不够用第519章 国之根本!第325章 一念定国运!第34章 安排第329章 文武并存的统治阶级第156章 长驱直入第381章 局势第246章 内忧第57章 碰面第700章 不可谓不讽刺第72章 街面上第568章 一曲悲歌第289章 军力火器第286章 棋盘唯一的执棋者第439章 辽东第392章 再临大同第159章 战!第661章 新学之发展第418章 东风当起!第564章 拉拢分化第422章 必死无疑第17章 成长第282章 通货为本,鬻奇为末第146章 陕西安定?第421章 非汉民,皆杀!第360章 绝对不会!第79章 检阅在即第505章 殿试第424章 一个月第555章 风暴来袭第171章 大局已定第107章 胆大包天第471章 情理人心第150章 定!第743章 可悲,莫过于此第613章 急功近利第205章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第129章 心灵的蜕变第327章 改革大策。第119章 睁眼瞎话第228章 没有其他选择……第298章 可以站着亡,不能跪着生!第71章 动荡第303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第422章 必死无疑第600章 里甲改制第161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237章 这天下的心,难安了!第636章 阶级的斗争 3000第695章 辽省大开发第580章 纯粹且完整!第373章 祭天第527章 永远的治标不治本第354章 滚刀肉第97章 日常第394章 耻辱与布局第535章 秩序恢复正常。第181章 改制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