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1835年

第39章 1835年

弗朗茨二世逝世的余波依然在扩散,之前同奥地利打得火热的小邦国们,也都如同霜打了的茄子一般。

很多邦国政府都对奥地利失去了信心,毕竟他们的大使在见到新皇帝和他的首席顾问之后,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斐迪南一世皇帝是一位好人,但是他恐怕无法驾驭这个庞大的帝国。

而首席顾问,卡尔·冯·斯鲁特先生是个十足的蠢货。

新皇帝和他的帝国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若是我们站到奥地利一边,就不得不和他们一同面对挑战和压力,这并不符合本国的利益。

奥地利已经完成了1400公里铁路建设计划中的20%,维也纳和摩拉维亚之间的铁路已经建成,世纪工程塞默林铁路也已开始修建。

塞默林铁路的造价预计是普通铁路的三倍以上,但意义也十分重大,不仅可以让海滨地区与维也纳的联系加强,更沟通北意大利,从而盘活全局。

普鲁士人疯狂建设了两百公里铁路,只不过并不在他们的国土上。

而普鲁士的新经济顾问,对北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加盟国提出了一个新的铁路标准。

这个铁路的轨距,与奥地利人的铁路轨距并不相同,更宽也就意味着能装载更多的货物。

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真实目的是,帮助普鲁士将奥地利的影响力控制在南德意志。

老实说,弗兰茨打心里佩服这位经济学家,居然能想到用这种方法来排挤奥地利。

其实,此时的奥地利也有反制的办法,那就是改变轨距,或者是强行要求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员按照奥地利的标准建设铁路。

但是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影响奥地利在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声誉,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稳定强大的政府。

摄政议会让奥地利政府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科罗拉夫伯爵和梅特涅亲王,根本没有认识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险恶用心。

不过这也难怪,因为无论科罗拉夫伯爵,还是梅特涅亲王,他们对铁路的了解都十分有限。

弗兰茨看到这件事的时候,基本上大局已定,现在补救的意义也不大。

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计谋,让弗兰茨看到了未来奥地利的一种新可能。

此时英国已经建成了超1000公里铁路,而法国也有了将近300公里铁路。

俄国,一位对铁路痴迷的奥地利工程师弗兰兹·格斯特纳给尼古拉一世写了封信。

信上描述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他计划修建一条铁路将圣彼得堡和喀山连接在一起,以加强沙皇对西西伯利亚的控制。

这条铁路全长超过1000公里,这是一个令当时人难以置信的计划。

然而这却引起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极大兴趣,觉得这铁路是上天赐给俄国的礼物。

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想法更加大胆,他想用铁路连通整个大斯拉夫帝国。

君士坦丁堡——圣彼得堡——喀山——雅库茨克(俄国远东城市)——阿拉斯加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沙皇尼古拉一世成立了一个铸路委员会。

结果当然是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权贵们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公开反对在国内建任何铁路。

其中最反对的是财政大臣康克林伯爵,他在一份给沙皇的报告中说,财政部没有一分钱是留给铁路的。

而俄国的专家们也纷纷跳出来,为康克林伯爵站台。

他们提出火车的运货量太少,还不如三百匹马的运量多,而俄罗斯帝国有骡马五百万匹,完全可以应对任何情况。

此外俄国缺乏煤炭,为了驱动火车不得不将森林砍伐,这会导致俄国平民没有生火的木材。

俄国的生铁产量严重不足,若是铸造如此长的铁路必须从外国进口大量生铁,而这将使俄国的冶金业进入寒冬。

尼古拉一世最信任的手下,柳拜公爵更是提出,这极有可能是奥地利人的阴谋,利用铁路来削弱俄国国力,好在瓜分奥斯曼的行动中占得先机。

最后尼古拉一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宏伟蓝图,但是他并没有心灰意冷。

俄国依然没有铁路。

美国人一年间修建的铁路,比此时法国铁路的总长还要长,400公里。

由于美国的棉花产量超过了预期,所以导致棉花的价格下降。

但是此时英美的小麦都经历了超级大丰收,种小麦的农民经历了亏损之后,纷纷改种棉花。

棉花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依然走俏,至少不会赔钱。

而美国政府这一年出售的土地收入,已经完全可以偿还美国政府欠下的债务,预计明年会出现大额的财政盈余。

萨克森又向奥地利购买了500台蒸汽织布机,奥地利的加入再加上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让萨克森的财政收入几乎是翻倍增长。

这不仅因为萨克森是德意志的纺织中心,更因为他是德意志关税同盟中最大的二道贩子。

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摩擦不断,而夹在普鲁士和奥地利中间的萨克森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毕竟商人不会和钱过不去,两国摩擦,并不能阻止两国商人做生意。

奥地利的机械制造业虽然得到了不少订单,但是依然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英国人的竞争,因为此时英国已经允许向外出口机械。

英国的机械制造起步比奥地利要早得多,工艺水平自然也高得多。

若不是有德意志关税同盟保护,再加上汉诺威拒绝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奥地利的机械制造业会像历史上一样,奔着农业技术的方向越走越远。

奥地利由于内部出现了混乱,增加了军队的开支,但是削减了奥地利陆军人数,现为44万人。

法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又增加了两万名士兵和宪兵,以及若干土著军队,总兵力达到53万。

普鲁士依然是二十万,俄国发动了对国内游牧民的战争,兵力依然保持在六十万不变。

这一年法国和奥地利都开始更新自己的武器装备,更加稳定的新式前装击发枪。

法国研制出了新式的野战炮,更轻,更准确的4磅炮。

而奥地利研制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自杀神器,这种火炮拥有远超同时代同口径火炮的射程和威力。

但是由于铸炮技术和没有更好的铸炮材料,这种火炮的炸膛几率高达20%,比后世的俄罗斯转盘还要刺激。

奥地利的海军迎来了他们十年内的第四位海军元帅,这位元帅的身份依然不是一名职业军人,而是一名经营内河航运的商人—瓦鲁斯·塔菲。

奥地利的财政收入为了1亿5800万弗罗林,高于历史同期的1亿3200万弗罗林。

(本章完)

第1231章 拳愿第999章 冲锋第326章 骗子or疯子?第615章 关于阿尔巴尼亚(上)第895章 滚第886章 突变请假,自己电脑坏了,下暴雨,网吧爆满。第897章 两大难题第354章 英国绝不退缩第1097章 有苦难言第1155章 开幕雷击第923章 烽火休整一天,看看前面的剧情。第201章 坏消息第774章 火种第1065章 转瞬即逝第520章 “郊游”第726章 老爷不在第287章 邂逅第193章 打火机第729章 一场演讲第1135章 两种选择第551章 “请客 斩首 收下当狗”第966章 上一课?第738章 想要什么第825章 共有殖民地第211章 捷报(下)第903章 城内城外第182章 偷家(上)第1299章 风云际会(下)第693章 克拉科夫之谋第1149章 老阿里的交易(下)第1196章 税收和人口(中)第462章 相逢偶遇第891章 沙皇希望多流一些血第305章 分赃第27章 朕的意大利第244章 西里西亚第1108章 普雷斯堡战役第729章 一场演讲祝各位五一快乐and请假一天第915章 双冠王第549章 荒唐第1235章 图穷匕见今天没灵感,实在写不出来。第324章 口信第597章 出兵阿尔巴尼亚第472章 第一次加里曼丹之战(中)第390章 灾疫扩散(上)第162章 议会纵火案第310章 西婆罗洲第827章 威廉二世的野望第752章 波兰复国军的征途第128章 战后处理第128章 战后处理第557章 还击【加更】第1261章 伊莎贝尔二世和卡洛斯六世第73章 毫无波兰第422章 赏光(上)第488章 “宰肥羊”第145章 后顾之忧第1119章 新民族神话第1278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第72章 波兰特色白给制度第1191章 穷途末路(上)第178章 燃烧的海彼得遗诏(免费,省事儿,顺路方便听书的书第715章 你该成年了第1246章 赐官不许辞第1256章 总是慢半拍的俄国第296章 蒂罗尔兵工厂第827章 威廉二世的野望第521章 一个小目标第262章 赢麻了第1055章 不得不开始的谈判第358章 饥荒之始第478章 甜菜第317章 “银行家”们的反击(上)第624章 遇袭第247章 奥地利之行(下)第147章 来自中美洲的邀请(上)第1193章 穷途末路(下)第834章 移花接木第650章 一次尝试性援助第178章 燃烧的海第1096章 谁是侵略者第849章 未曾设想的道路(上)第1265章 等待第89章 不吵不相识第870章 十二条(上)第381章 卢森堡协议(上)第860章 青黄不接的时代第975章 进城第1083章 兔死狐悲第61章 北方无战事第784章 评价两极分化的意大利人第704章 大祸临头第1279章 一百万雷亚尔第375章 人的梦想是不会终结的第390章 灾疫扩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