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荆州安定

周瑜的死,让魏延感到十分惋惜,惋惜一个英雄还未施展心中的抱负就溘然长逝,又让历史上留下一抹遗憾,叫人可悲可叹啊。

但也就那么一丢丢的惋惜,他和周瑜又不熟,连面都没见过,只听过他的名声罢了,所以,也就感叹几句,然后该干嘛干嘛。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复兴汉室之路上,作为敌人,还是早死了一点好,只是苦了小乔,年纪轻轻就守寡,可惜啊。

九月

随着百姓对新型收割技巧的熟练掌握,秋收速度越发的快,在九月初,就完成了两万亩水稻的收割工作,至此,持续两月有余的秋收工作,正式结束。

经过马谡的统计,一万多亩的小麦,一共收获七万石粟米,平均亩产近七石,是北方平均亩产的两倍多,甚至还出现过亩产九石的土地。

为此,魏延特意拜访过这户人家,求取耕种经验,还为他们了颁发奖励,一栋位于镇公所不远的二层砖石小楼。

要知道,虽然革新镇建立一年有余,但要为屯田、春耕、秋收让路,所以用砖石搭建的房屋仍旧不多,大多数还是以茅草、木质、泥土为结构的房屋为主。

而相比于小麦,水稻的增产量则更加夸张,在采用新法之前,南方水稻亩产普遍在二石多,连三石都没有。

而使用新法后,一共两万多亩的水田,共产谷十四万石,平均亩产和小麦差不多近七石,但亩产却是以前的三倍有余。

合计算下来,本次秋收共产粮二十一万石,成果一出,让治地的百姓欢心鼓舞,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盼头。

当魏延看到这样的成果,差点没哭出声来,他容易嘛,从穿越至今两年有余,为了让这几千流民活下去,并活得有尊严。

他呕心沥血,常常工作到夜半时分,一刻都不敢放松,甚至现在都还是单身,在整个长沙,以他目前的地位,还是蝎子粑粑,独一份呢,再看看和他同年的马良,孩子都能叫爸爸了。

将秋收成果整理成册,魏延打算跑一趟公安,亲自将捷报告诉刘备,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但离开前,还是得先安排一番。

首先,将亩产大于八石的小麦和水稻,集中在一起,用作来年耕种的种子,严禁任何人使用。

不是魏延贪心,对于这样的产量,其实他并不满意,精耕细作加上农家肥,双管齐下,综合产量才提升两倍余,甚至没有一块地的产量在十石以上。

经过仔细研究,最后魏延将原因归咎于种子上,毕竟粮食是否能高产,种子还是挺重要的。

然后就是欠债还钱,从开始建立革新镇到秋收前,魏延分别从长沙府库、世家大族处,借的东西一点都不少,折合粮秣有五万多石。

这也是看魏延为人率直,待人和善,又得韩玄青睐,世家大族们为结个善缘,才将粮秣借给他,当然,世家可不是什么慈善家,该有的利息一点都不能少,而且还很高。

现在一次性还了六万多石,不但解了忧虑已久的问题,连带着魏延的名声也传来。

渐渐的,在荆南四地,乃至豫章、庐陵二地的百姓都听说,在长沙临湘城,有个叫魏延的屯田中郎将,此人重信重义,为人和善,爱民如子,屯田能力突出,仅屯田一年,就能产粮十几万石,让其余地方的百姓羡慕不已。

而作为主角的魏延,可没时间管外界怎样议论他,在收割完水稻后,他就组织起军民,

拿起曲辕犁将稍稍板结的土地,先简单的翻松一遍。

然后同夏天开垦的土地,合计一万五千亩,开始重复春耕时播种小麦的步骤,仅十余天,冬小麦就播种完成。

待播种完成后,魏延也没让他们歇着,今年夏天的内涝,让所有人都记忆犹新,纷纷拿起工具,在队长的带领下,自发的加固、拓宽池塘、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为来年可能发生的内涝,做好准备。

至于规划中的两条河道,对于现在来讲,有点像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在没有重型机械的古代,要想开挖两条十公里的人工河,没个几万人,一两年内休想开挖成功,这还是忽略地形的前提,要是加上这些因素,光想想都令人绝望。

现在连种地的人都找不到,用珍贵的人力来开挖河道,简易暴殄天物,真以为今年夏天,十支生产队,再配合曲辕犁的情况下,就只开荒了五千亩旱地么。

任你魏延有百般之能,没有足够的人口,连种地都成问题,更别说其他的了,所以,如何增加治地人口,将是魏延接下来几年里, 最重要的任务。

……

在魏延努力耕种冬小麦时,在江东,周瑜头七刚过,孙权便委任鲁肃接任周瑜大都督之位,成为江东第二任大都督,负责部分兵、民事务。

周瑜的骤然离世,也让孙权收回大权,开始一系列的操作,首先推翻周瑜的取蜀之策,令鲁肃、张昭等人,立即同诸葛亮协商让南郡事宜,以减轻防务压力。

然后令程普、甘宁、韩当领兵回师柴桑,经过简略的整编后,甘宁依旧领两万水军,游弋在长江入海口到夏口之间。

再以程普为帅,吕蒙、黄盖为将,领豫章、庐陵、南郡三地之兵合计四万大军,深入山林之中,平定山越之乱,编胡为民。

最后以韩当为将,领兵一万支援凌统,防备合肥方向的曹军,因为在上个月,孙权克星,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文远,领精兵一万进驻合肥,在兵力上,对凌统形成压制。

为此,孙权紧急从征山越之兵中,抽调一万大军支援凌统,以防曹军从合肥方向进攻扬州。

同时,在双方就换地之事进行协商时,为防止艾县之危重现,孙权以周泰为将,领万余大军移师建邺,建立新的政权中心。

建安十五年冬,刘备与孙权正式达成约定,以江夏两县之地,换取南郡江陵一带,双方谁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也算不上谁亏谁赚。

至此,曹、蜀、吴三家,围绕荆州长达两年的冲突,以曹操得半郡、孙权得一郡、刘备得四郡半而结束,荆州也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第五十七章 阳谋第四十六章 突袭成都第九十六章 张鲁放权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八十章 一眼万年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五十四章 战局第三十六章 逃脱不得第八十二章 战云密布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章 临蒸策3第二十一 临蒸策4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六十八章 粮价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四十七章 张任第四章 归刘第九十三章 夺下辩第五十二章 吴夫人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章 新的时代第九章 新的时代第九十章 斗将第一十八章 临蒸策1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六十一章 益州军政第八十二章 战云密布第七十六章 张琪瑛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争第六十一章 益州军政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六十四章 民间凋敝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麦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章 临蒸策3第二十二 农家肥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六章 农耕神器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九十二章 入关第六十八章 粮价第七章 钉子第一十八章 临蒸策1第三十六章 逃脱不得第三十二章 开河之议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九章 新的时代第三十八章 辩论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章 钉子第五十四章 战局第九十五章 曹操应对第九十四章 骁骑军第六十四章 民间凋敝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六十六章 李严革职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六章 农耕神器第八十六章 先发制人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二十七 计议迁都第三章 密谋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九十二章 入关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八十四章 离别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八十七章 人选第二章 入狱第六十九章 平抑粮价第五十七章 阳谋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五十一章 绵竹攻防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五章 革新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九章 新的时代第五十六 绵竹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四十七章 张任第五十八章 刘璋第二章 入狱第二十章 临蒸策3第六十一章 益州军政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八十三章 改国为郡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