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泰有理由感到自豪,因为取得的这一系列的胜利,都是在他的策划下完成的。
大凌河一战的结果已经传了过来,虽然还是没能改变辽西援军被击溃的事实,甚至连被自己救出的满桂都战死了,但是总归救出来了祖大寿部一万多人,还有大凌城内的两万壮丁避免了被吃掉的下场......
祖大寿及其率领的辽西军固然自私跋扈,但祖大寿其人对大明还算忠诚,有他在,辽西便非常的安全。
而这一仗最大的胜利却是王业泰的辽南军打出来的!
王业泰率军从鸭绿江北上攻克镇江宽甸,然后经凤凰城一路向西直到辽阳城下,把建奴的腹地打了个对穿,攻克城堡八九座,剿灭建奴屯住的村庄上百,斩获八旗旗丁首级五千余级,俘虏了建奴妇孺两万多人,解救了汉奴三万多,已经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
若是再加上周遇吉部在大凌河城下斩获的建奴首级,现在光是斩获的建奴首级便有七八千之多!
至于张旭李彦直部取得的战果,王业泰现在自然不清楚。但是他能想象出来现在建奴腹地的情况,建奴大部分旗丁都被自己吸引到了金州,腹地空虚至极,自然无力抵挡张旭的三千精锐。
也许张旭部斩获的八旗兵首级没有多少,但对建奴的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建奴村子被烧的,多少建奴妇孺被杀掉或者俘虏,恐怕现在建州三卫甚至是沈阳都被张旭李彦直弄了个底掉吧!
想象着这种结果,王业泰如何能不开心!
经此一役,建奴八旗兵折损兵力过万,损失的妇孺百姓还不知道有多少万,若是张旭李彦直发动汉奴包衣造反,恐怕建州沈阳一带所有的建奴妇孺都无法存活!
至于损失的牲畜粮食各种物质,被烧掉的田地村庄,那更是数不胜数!
经此一役,建奴的战争潜力被灭了个七七八八,失去大部分妇孺孩童,也就没有了补充兵力的可能,建奴虽然还有四五万的旗丁,但以后会越打越少。
失去了各种物质,建奴连渡过接下来这种冬季都将非常困难!以后更是将越打越弱!直到最终消亡!
只是想想,王业泰便对接下来的抗奴大业充满了信心。
按照这种趋势,用不了多久建奴便会被歼灭,没了外患的大明将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国内的动乱。
李自成张献忠那些人看似蹦跶的厉害,现在的实力一般的很,只要朝廷对他们稍加重视,剿灭这些反贼并不困难!
哦,想的有点远了,还是先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吧。王业泰把飘忽的思绪收了回来。
“诸位,建奴匆匆忙忙撤退,咱们该如何去做呢?”王业泰笑着问手下诸将道。
“大帅,建奴匆匆撤退,是为了围剿攻略他们腹地的张旭将军。张旭他只有一营三千人,如何是数万精锐建奴的对手?
以属下的意见,咱们应该迅速集结兵力北上,威胁辽阳为张旭解围。”
刚刚带领船队回来的周遇吉第一个发言,经历了和建奴的一场大战,和祖大寿配合击溃了上万八旗,周遇吉现在可谓是信心十足。
“不妥,”徐敷奏却道,“建奴老巢被攻,恐怕所有建奴都处在了爆发的边缘,所谓哀兵必胜,现在的建奴如同受伤的野兽一般,若是追过去的话必然受到建奴猛烈的打击。
而咱们现在的兵力也就两万余人,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力都远不如建奴,全师前往辽阳的话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险......”
“以徐将军的意思,咱们要眼睁睁的看着建奴去攻打张旭吗?”周遇吉不满的问道。
“张旭他敌不过建奴可以退兵啊,他可以选择经建州向鸭绿江撤退,或者干脆撤入朝鲜境内!”徐敷奏理所当然的道。
周遇吉还要再争时,却被王业泰止住:“好了,徐将军说的有道理。咱们即便全师前往辽阳,距离张旭也太过遥远,根本无法及时增援。与其如此,不如选择从东路经鸭绿江接应。”
“大帅您的意思是?”
“就像上次那样,走水路前往鸭绿江口,经鸭绿江逆流而上,占据宽甸,便能和张旭取得联系,到时增援也好,接应张旭撤退也罢,都被全军向辽阳进军强得多。”王业泰解释道。
“此役咱们虽然大挫建奴,但还要看到建奴依然具备强大的实力,其主力八旗并未受到太大损失。
现在的建奴如同受伤的野兽,若是再招惹很容易被其反噬。此役咱们取得的战果已经够大了。接下来应该好好消化战果,积蓄力量,灭建奴并不急于一时。”王业泰语重心长的道。
现在的王业泰在军中的威望高到没边,凡是他的话都被被绝对的服从。周遇吉虽然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王业泰的策略才是最好的,当即表示愿意带军前往鸭绿江负责此事。
“周将军,你一路东征西战实在太辛苦了,鸭绿江的事情还是交给兄弟我吧。”徐敷奏笑嘻嘻的道。
周遇吉点点头,不再相争。一来确实有些累,再就是他也知道自己立下的功劳已经很大,总得让别人立一些才行。不然就太招人嫉恨了。
“好,既然是徐将军你提议从鸭绿江增援张旭,此事便交由你负责。”王业泰当即决定道。
“建奴的目光现在都在沈阳建州,根本无暇顾及东面的宽甸,你此行到宽甸应该非常顺利。
我把所有的战船都调给你,再给你两营士兵,你到宽甸的任务不是和建奴打仗,而是接应张旭以及被解救的汉奴百姓回归。
徐将军,你要记住,你多接回来一个汉民百姓,多接回来一匹战马一头牛,建奴的力量便会损失一分,咱们将来对建奴的优势才会更大,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灭掉建奴!”王业泰谆谆嘱咐道。
“末将尊命,必不负大帅所托。”周遇吉抱拳道。
徐敷奏带人乘船离开了,经海路到达宽甸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匆忙带领八旗兵北上,张旭现在遭到的压力肯定很大,能撑多少时间谁也说不准。
王业泰虽然有些担心,但现在也没得办法,就如同一开始说的,从陆路援救根本不现实。
只能希望张旭机灵一些了,不过有李彦直在,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李彦直打仗不行,脑子确实灵活的很,王业泰暗暗想道。
建奴走了,徐敷奏也带人离开了,金州关平静了下来。
王业泰在金州没有多待,命周遇吉带兵驻守金州,他自己带人返回了旅顺。
战斗暂时结束了,日子还得过下去。为了这次大战,王业泰抽调了辽南所有的辅兵,几乎集结全部力量准备应付建奴的进攻,石灰的生产,海盐的晒制,甚至连渔船队的出海都停止了下来。
鱼盐是辽南的经济命脉,而新开垦的田地也要抓紧时间种下冬麦,这样来年才有口粮。所以,除了守金州的军队以外,其他战兵辅兵所有男丁都被王业泰解散,全部加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之中。
而除了生产以外,还有一件事需要纳入日程,那便是解救的汉民安置工作。
在镇江宽甸王业泰解救了三万多汉民百姓,还俘虏了两万余女真妇孺。现在这些人还都在皮岛和沿海的岛屿。
那些岛屿可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所以必须把他们接到辽南来。
但这些人的安置,田地房屋等等又是很大的问题。好在攻打建奴缴获了众多的战马牛骡牲畜,还有大批的粮食物质,最起码在物质这一项是不缺的。
不过辽南的土地终归有限,现在已经有了十多万人,再加上这些被解救的汉民,以后田地会越来越紧张。
看来必须得开发盖州甚至海州的土地了,王业泰暗暗的道。
盖州和海州虽然紧邻辽南,但没有金州关的阻隔,将直面建奴的进攻,所以王业泰很有些犹豫。
不行就先建一些城堡吧,就像辽西那样,以城堡的形式进行推进,每个城堡都能安置数千上万人,有长生岛特产水泥在,修筑城堡并不困难,王业泰想道。
山东总兵张可大来向王业泰辞行,并请求王业泰给补充一些粮食物质。
张可大奉命增援大凌河,现在大凌河战役已经结束,他就没有必要再在辽南盘桓。
虽然张可大的山东兵没有派多少用场,但毕竟出了一些苦力,在金州关很是干了不少活,而且张可大还算听话,他手下的山东兵也没敢骚扰地方,对他王业泰还算满意,所以很慷慨的给他补充了粮饷物质,足够数千山东兵回到登州所用。
而且对张可大,王业泰还赠与了好些财物,并许诺会把一百级建奴首级记在他的头上,这令张可大欣喜若狂。斩首建奴一百级,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对王业泰,张可大简直是感恩戴德,差点想留在辽南不走了。
然而张可大刚刚带人乘船离开,一艘船从登州而来,带来了孔有德造反的消息,让王业泰不禁愕然了。
王业泰知道,在另一个时空孔有德在山东造反,荼毒山东近两年,把好好地胶东半岛弄了个一团糟,而登莱巡抚孙元化也因此被朝廷杀掉问罪。
王业泰满以为,这个时空随着自己的出现,建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明军的实力比另一个时空强了好多,孔有德没有胆子再造反才是,没想到他还是狗改不了吃屎!
王业泰有些后悔,明明知道孔有德这厮的操行,而因为忙于对付建奴,忙着改变大凌河之战的结局,对孔有德完全忽略了。自己明明应该提醒孙元化的!不过即便自己提醒孙元化,恐怕他也不认为孔有德会造反吧。
翻开登州敌情司小五送来的情报,王业泰仔细的看着,对孔有德造反始末有了了解。
和另一个时空很相似,孔有德先是奉孙元化的命令,带着部下从海路增援大凌河,在另一个时空,孔有德是因为遇到暴风无法到达被迫返回,这个时空给孙元化的理由同样如此。
但王业泰知道,这理由根本不成立,因为张可大能够带兵到达辽南没有遇到暴风,为何暴风偏偏袭击孔有德的船队?所以根本就是孔有德自己贪生怕死不敢和建奴作战!
孔有德带兵回到登州后,孙元化非常恼怒,既然海路不通,便命令他带兵从陆路前往辽西增援。
从登州经陆路前往辽西,等于是围绕着渤海转了大半圈,足足一两千里的距离,可要比海路艰难的多。
孔有德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也无法违背孙元化的命令,磨磨蹭蹭带着手下军队出发了。
也许是行军的艰难,也许是一路上地方官府如同防贼一样防范着他的军队,一路所过集镇都闭门罢市,而地方官府给予的给养也严重不足,总而言之这一路过得并不愉快,部下士兵怨言非常大。
到达沧州境内吴桥镇的时候,几个士兵闯入大户王象春家抓走了几只鸡,被王大户的儿子告到孔有德面前,孔有德脸上挂不住,下令处置了那几个士兵,从而引得部下大哗,焚烧了王家庄园。
部下李九成趁机劝说孔有德举兵造反杀回登州,恰在这时,大凌河之战的一部分消息传到了沧州,听说满桂的四万援军被建奴全歼之后,孔有德对继续增援大凌河陷入了绝望,便听从了李九成的话,带着部下悍然造反,一路抢劫向着登州杀回。
孔有德的部下都是穷凶极恶的东江辽兵,沿途地方官府根本不敢拦截,就这样让他一路向登州杀回,不过在王业泰收到情报的时候,孔有德还在莱州府境内。
按照历史的发展,孔有德会在耿仲明为内应下轻松攻下登州城,然后开启长达一年多的山东之乱。
看着手中的情报,王业泰很是感慨,历史终究有其惯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