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第640章 喜从何来?

京师的天色渐凉,朱翊钧穿上夹袍,坐在紫光阁正殿里,听着冯保的禀告。

冯保一身斗牛服,头戴钢叉帽,神采飞扬。

“奴婢在东巡时得皇爷交代,要司礼监把孤魂野鬼的通政司管起来。奴婢左思右想,又请教了赵师傅和张师傅,再三斟酌,最后定了这么一个草案。”

“通政司的事?”

朱翊钧知道,这个通政司是自己老祖宗太祖皇帝捣鼓出来的,全称为“通政使司”。

职责是接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说白了就是中枢总收发室。

但是太祖皇帝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设置这么一个机构。

许多官职官制,往往是他听那些老夫子讲前宋官职官制时,结合自己治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灵光一闪想出的。

通政司的范本是宋朝的通进银台司。

前宋分置通进银台两司。

通进司掌收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阁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

银台司掌收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督其淹缓,兼领发敕司。

后来两司合一,统称为通进银台司。

太祖皇帝估计也是受此启发成立了通政司。

洪武永乐年间,通政司可谓是风光无限。

那时通政司地位甚高,位列九卿之一,排序在都察院之后、大理寺之前,获得了此前丞相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

承担起“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章奏,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的重任。

在皇帝常朝理政时,通政司长官通政使要向皇帝禀奏朝中各种事务;议大政、大狱以及会推文武大臣时,通政使均有资格参与。

叱咤风云、神鬼辟易的六科言官,在那时还是通政司的马仔。

等到内廷司礼监和外朝内阁兴起后,通政司身份就尴尬了。

司礼监有自己的文字房,专收六部、都察院和地方的章奏案牍,抄录一份后给到内阁。内阁票拟后交给文字房,取回批红的票拟,然后发六部、都察院和地方遵行。

要你通政司多转一手干什么?

于是通政司日子越来越清闲,成了与诸寺一起喝西北风的难兄难弟。

自己秉政后,诸寺成了大明版的委员会或总局,在中枢的权责和地位不输六部,现在站在西风中继续零乱的只剩下通政司。

彻底成了孤魂野鬼。

可是一张草纸也有自己的用处,你通政司这么大一个机构,必须发挥作用。

自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冯保。

想不到他这么快就拿出了方案。

“冯保,说说你的草案。”

“遵旨。”冯保清了清嗓子。

从承德回来后,冯保很快就恢复了此前的气势,又成为京师炙手可热的顶尖权势人物。

“皇爷,奴婢是这么想的。

太祖皇帝设通政司,用意在于防范外臣拿捏内外诸司上封事,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蒙蔽君上。

主要职责在于拆分、整理、递交内外各类奏章,进呈御前。

正好司礼监在外面缺少一个衙门,专门处理此事。皇爷把通政司归于司礼监,圣意深远,奴婢是再三琢磨,才悟到一二。”

冯保眼睛轻轻往上一搭,看到端坐在御案后的朱翊钧不动声色,心里稳住了。

“皇爷定下的新国制,各省布政司公文直送内阁,按察司直送御史台,兵备司直送戎政府,蒙古左右后翼直送宣徽院。

此前三府一院题本以及文武百官奏章,都是每日早晚各一次送到西苑萃华门,交由司礼监东西文字房,再受了文字房送出的御批。

奴婢的意思是,此后所有直呈御前的题本奏章,直送通政司,通政司拆分、整理,再悉数递交到司礼监。

还有各省三司和蒙古三翼的公文,在直送三府一院时,需抄录一份给到通政司,留档备查。”

朱翊钧马上听出冯保这份草案包含的用意。

此前拆分、整理、递交内外有司奏本上疏的活,是由司礼监文字房来做的。

自己在冯保去承德督造行在时,把文字房一拆为二,分东西文字房,东文字房对应内阁和御史台,西文字房对于戎政府和宣徽院。

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和李春分领,等冯保一回来,发现自己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架空了。

冯保虽然是身残之人,学识却胜过不少翰林进士,能力也不输那些能臣,还有自己的远大抱负。

他怎么能甘心坐视权柄落空?

借着自己叫他接管通政司的机会,捣鼓出这么一个草案。

他移花接木,把东西文字房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到通政司,届时他再通过通政使去控制这部分权力。

就算控制不了通政司,冯保也极大地削弱了陈矩和李春的权力,使两人对他的威胁大大降低。

好算计!

朱翊钧不介意下面的人玩心眼,搞小动作。

人无完人,就算是海瑞如此赤纯之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何况其他人。

从皇爷爷那里学来的帝王权术,下面的臣子,必须要互相斗一斗,他们要都是一条心,自己可就寝食难安了。

控制好斗争的范围和激烈程度,斗而不破,不要耽误正事就好了。

朱翊钧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冯保,还有吗?”

“皇爷,奴婢向赵师傅和张师傅请教过,得知国朝通政司源自前宋通进银台司。

此司除了收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之外,还有发付勾检、纠其违失、督其淹缓之责。

奴婢的意思是,通政司职责在于出纳王命、通达下情。既有敷奏万机之职,也应有督其淹缓之责。

皇爷设各省巡抚,令其领督查室,其职责除了督查三司和郡县奉公守法之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督查三司和郡县遵行皇命和中枢钧令,以及督办巡抚交办的其它差事。”

朱翊钧笑着问道:“你想让通政司成为朕的督查室。”

“皇上英明。皇上有东厂锦衣卫,下面臣子的小伎俩都瞒不过圣察。可奴婢想,皇上一直说东厂、锦衣卫刺探阴私之事,可做不可说。

既然如此,奴婢想着用通政司行堂皇之事,御批皆由通政司转至内外有司,那么通政司定自己的规矩,御批里就交代有司办理之事,通政司定期行文催问督查。

以后有司误了事,不能一拍脑袋说,啊呀,我事多,忙忘记了。你忘记了,通政司没忘,拿出催问督查的行文记录,一二三次,你们有签收,也有回文,要是再此为托词,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朱翊钧夸了一句,“有想法,也想得周全。

司礼监终究是内廷,许多事不方便出宫去做。把通政司拨给司礼监,倒也是个妥当的处置。

那资政局秘书处呢?”

“皇爷,奴婢是这么想的。”冯保上前去,摸了摸朱翊钧的茶杯,感觉凉了,连忙说道:“来人,快给皇爷换热茶。

天凉了,皇爷,可不能喝凉茶,伤脾胃。”

有内侍换上热茶,朱翊钧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冯保,继续说吧。”

“皇爷,那些文臣办事不见得多厉害,臭脾气却大得厉害。要是通政司归到司礼监管辖,那些文官肯定会耻于依附阉寺,说什么都不肯到通政司任职。

奴婢原本想着为皇爷设计一处贴心的办事机构,多收拢些人才好替皇上办事,让皇上少操些心。

要是弄巧成拙,人才们不愿去通政司,反倒不美了。因此奴婢建言,通政司归资政局直管,此外它还负责组织御前朝议会,以及朔望朝会。

于此,资政局秘书处,可划并给通政司。”

朱翊钧哈哈大笑:“名为资政局直管,实际上司礼监代管。资政局原本就是一议事资政机构,资政各有正职,有事方聚在一起议事,它怎么管。

嗯,资政局、御前朝议会,原本就是一脉相承的,朕只是拿他们做决策机构,但决而不行,再好的决策也没什么用。

嗯,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常设机构,负责日常管理。

通政司除了你说的出纳王命、通达下情、敷奏万机、督其淹缓职责之外,它还负责资政局、御前朝议会的召开、记录、决策下达和督办。”

他指了指冯保,“冯保啊冯保,你才识卓异。要不是身残,可中进士做内阁,资政局也当有你一席之地。”

冯保连忙弯腰行礼:“皇爷太夸赞奴婢了。”

“你这个草案提得好,”朱翊钧腾地站起身来,走到冯保跟前。

冯保长得不矮,新衡量度,高一米七左右,朱翊钧现在比他高出一截,一米七五。

他伸手拍了拍冯保的肩膀,“你这个草案,点醒了朕,一直头痛的问题豁然开朗。

资政局、御前朝议会如何常态化,如何确保他们的决策及时有效地得到遵行,完全可以通过通政司把它们串起来。

嗯,朝议大夫可以改成议政。资政大臣,议政大臣。议政大臣可参加御前议政会议。资政局和御前议政会,是议事决策机构,日常庶事就由通政司负责。

奉命召开资政局会议和御前议政会,议题拟定、议程安排、会议记录,以及决策呈报和传达。

资政局秘书处,归于通政司,同时也是御前议政会的秘书处。

冯保,你就按这个意思修改你的草案。”

“遵旨。”

陈矩捧着一迭奏章进来时,看到满面春风走出来的冯保,连忙站在一边,恭声叫道:“冯公公。”

“陈矩来了。”冯保和蔼可亲地说道,“皇爷在里面,进去吧。”

陈矩目送冯保的背影远去,目光闪烁,等了十来秒钟,走到正殿门口。

“皇爷,奴婢陈矩求见。”

“进来。”

“皇爷,这是内阁早上刚呈进来的奏章和题本。东文字房已经分类整理好,也拟好了目录,请皇爷御览。”

陈矩把奏章放到御案一角,从最上面掏出一份目录清单,双手递给朱翊钧。

朱翊钧接过来,在纸上飞快地扫了一遍。

“今日鸿胪寺这么多奏章,他们刚放假回来?”

陈矩笑着答道:“皇爷,同安侯俞大猷率朱雀水师在南大洋大败大食、天竺和葡萄牙水师,扬我国威,南大洋诸国纷纷折服,遣使前来朝贡,以表臣服之意。”

“有哪些国家?”

陈矩连忙抽出一本,翻开后看到上面的贴纸,上面是司礼监书办内侍做的内容提要。

“回皇爷的话,有榜葛剌、阿拉干、卡利卡特扎莫林、比贾普尔、古吉拉特、东吁六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东吁国?国主是莽应龙的东吁国?”

陈矩连忙低头看了一眼奏章,看到确定的信息后连忙答道:“回皇爷的话,是的,国主为莽应龙的东吁国。”

“呵呵,他还有脸遣使?他是来朝贡的,还是来打朕的脸?”朱翊钧冷笑道,“他和东吁前任国主莽瑞体,原为我大明云南土司,日渐坐大,便无君无父,生了不臣之心。

结兵作乱,占了大明云南大片土地。云南歌有云,‘官府只爱一张纸,打失地方两千里。’皇爷爷深以为恨。

朕还没去找他,他反倒打上门了。传旨下去!”

陈矩马上拿起御案上的笔纸。

“东吁国心怀诡恻,不臣久矣。嘉靖年间,侵占云南土地数千里,丧心病狂。‘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朕性子急,等不了九世,三世就要报了!着南海水师拘了东吁国使节,所谓贡品,悉数丢进海里,

再一路押解回东吁国,并传谕南海诸国,东吁国乃大明叛逆之臣,人人得而诛之!

再传谕南海水师,同安侯俞大猷,封锁东吁海岸,炮击港口,援东倭例!

朕要叫东吁国片板不得下海,沿海百里不得有城池人家!”

“遵旨!”

陈矩挥毫写完,等墨迹稍干,连忙呈于朱翊钧御前。

文字都润色过,朗朗上口,不过意思跟自己说的一样。

朱翊钧拿起笔,签了个“果毅”,让陈矩去尚宝局用印。

“皇爷!”万福急匆匆地跑进来,满脸惊喜。

“万福,什么事啊?看把你乐得,像是飞进来似的。”

“恭喜皇爷,贺喜皇爷!”

“喜从何来啊?”

“顺妃娘娘有喜了。”

顺妃,王兰儿有喜了?

朱翊钧手里的湖毫啪地一声落在御案上。

第90章 又出新幺蛾子了第61章 诏狱里的海瑞643.第639章 虽僻远之何伤第14章 倒严告一段落451.第449章 隆庆帝的病情640.第636章 到处可见的上海货284.第284章 兄弟们,我们会报仇的!554.第551章 海瑞旧人之后191.第191章 为银子发愁的高拱532.第529章 铲屎官 割草使兼放羊指挥使宋药师521.第518章 徐家父子第89章 外交和通商权第4章 倒严第二刀610.第606章 脑子嗡嗡的张相!167.第167章 做太子的一天,问政469.第467章 故纸堆里找不到未来的光第389章 徐渭建议和亲440.第439章 老爷,你可真是枯木逢春啊!190.第190章 太子,臣一定会办好第400章 蒙古左六翼476.第474章 宗社党在行动!148.第148章 李成梁,有牢骚憋着!第54章 先练新军吧263.第263章 人才,不嫌多154.第154章 西北的问题也要解决434.第433章 通知你,不是跟你商量519.第516章 西进路上有人抬杠235.第235章 报恩寺案又起波澜520.第517章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227.第227章 谋国与谋身252.第252章 大明粑粑,救我!第394章 远离上帝圣光的地方第33章 海瑞杀伤力初现209.第209章 海瑞也会玩心眼194.第194章 是殿下在给你机会第67章 卢镗的怒火448.第446章 太子,老夫也有门生了!559.第556章 有钱千万别买田地217.第217章 振武营给张阁老的见面礼564.第561章 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169.第169章 朝堂无高公,如黑夜无皓月第340章 占领国子监497.第495章 思想阵地我们要去占领288.第288章 公侯可期530.第527章 明军不地道,尽玩狠活第348章 带大明打上月球140.第140章 太仆寺济南站起火了558.第555章 富强 公正 和谐593.第589章 不换思想,就换脑袋440.第439章 老爷,你可真是枯木逢春啊!432.第431章 固如金汤的升龙城第18章 东南剿倭部署158.第158章 我说的话,你记住了?590.第586章 石破天惊471.第469章 南海封赏第106章 这只小狐狸,成精了!306.第306章 文进士还是武进士?144.第144章 笨蛋,因为读程朱理学能当官啊!259.第259章 党争,大家的老传统478.第476章 南苑上空的热气球528.第525章 大明工商联第83章 会做生意的杨金水223.第223章 好不快活的隆庆帝522.第519章 臣恳请皇上明断111.第111章 太孙百发百中!第88章 嘉靖帝又开骂了184.第184章 高拱第一刀,盐政!230.第230章 小样的,有的是办法收拾你!208.第208章 不知所措的扬州官场547.第544章 锣鼓喧天迎海瑞568.第565章 居然真被你弄到手了?308.第308章 身后是辽东数十万军民457.第455章 少年中国,中国少年!562.第559章 想求善终的徐阶284.第284章 兄弟们,我们会报仇的!第16章 好老师和好学生557.第554章 树未倒猢狲就要散552.第549章 我们的传统是以多欺少第77章 赶紧结案吧第64章 东南之事要稳第85章 银子是好东西!214.第214章 海瑞要查案了530.第527章 明军不地道,尽玩狠活115.第115章 和谈前的小交锋609.第605章 皇上,请您为民做主!509.第506章 众正盈朝423.第422章 海瑞在哪里?482.第480章 张居正惊蛰初鸣506.第503章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25.第25章 给皇爷爷上价值494.第492章 奉先殿445.第443章 忙碌的徐渭410.第409章 我要弹劾霍老糊涂!529.第526章 臣愿作大明之卫青215.第215章 乱中再添乱594.第590章 皆大欢喜278.第278章 图们汗,怎么对付?第345章 重华宫全体出动第76章 惊天大案301.第301章 祸起萧墙,竟制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