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衙里,在签押房坐下,潘应龙坐在椅子上稍微定了定神,从怀里掏出那迭文稿,一一展开,铺在书案上。
栾永芳给自己塞了什么文字?
神神秘秘的!
跃入眼睛的是一行行秀丽的字迹,习得是赵体,清邃朗逸,流美动人,隐隐有大家之风范。
好字!
潘应龙不由心头一动。
不过这字迹绝不是栾永芳的字。
他看上去文质彬彬,温良尔雅,很有学问的样子,但是字写得很难看。
栾永芳自小受父亲问罪牵连,被流配岭南,吃饱穿暖都是大问题,能有什么机会学字?
“我永远都记住小时侯跟姐姐一起,围绕在父亲身边,坐在父亲膝盖上,由父亲握住我的手,一笔一划地学写字。
我跟姐姐并排站在一起,摇头晃脑地给父亲母亲背唐诗,有时候自己背错了,牛头不对马嘴,父母亲会被逗得哈哈大笑。”
栾永芳说过的话,浮上了潘应龙的心头。
看来那段美好生活的回忆,刻在栾永芳心里,成了他的图腾。
正是因为这份图腾,栾永芳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放牛、挖渠、耕地、熬盐.他都会抓住每一次机会去识字。
“给人放牛时我故意围着私塾转,牛吃草我听课,私塾周围不仅草被吃尽,连矮一点的树叶都被吃光了。”
潘应龙记得栾永芳当时说着这些话时,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私塾的雷老夫子心地纯善,看出自己的心思。不驱赶自己,还在讲课时故意说得特别大声,好让屋子外的自己听到。
自己在屋外一边听课,一边用树枝在沙地上比划。
那年自己被调去熬盐,特意向他告辞。雷老夫子叹息道,‘你父亲是进士出身,不管如何,你也是个读书的种子,老夫不忍埋没。’”
“后来我被调去挖水渠、熬盐,总是想方设法省下来点钱粮,贿赂给账房先生,向这些多年未中的老夫子请教些字词文章,或借几本经义看一看。
岭南冬天还是有些冷,我宁可钻干草堆,甚至猪牛干粪堆里,也要把被褥和厚一点衣服卖了换钱,攒下来买四书五经读。”
当时栾永芳说到这里,已经是泪流满脸,他看着自己,咬牙切齿。
“凤梧先生,我从小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你是诗书世家,以后也要好好读书,靠经义文章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想到这里,潘应龙不由长叹了一口气。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正是有了这股子读书的狠劲,栾永芳在艰苦的岁月里,居然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被接回到京师,在崇义公学过渡了几个月,很快就进了国子监。
当初的国子监祭酒是李贽,他的性子,就算再卖冯保的面子,栾永芳要是基础差,他说不收还是不收的。
但是栾永芳最大的短板就是字写得难看。
这需要童子功,从小时候练起来。此前的栾永芳连笔墨都少有接触,怎么练字?
现在再怎么练,这个缺陷一时半会还是弥补不上来。
所以潘应龙能一眼就看出,这字迹不是栾永芳的。
那会是谁的?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
这诗清丽脱俗,读起来金声玉韵,余韵三绕,必是蕙心兰质之人才作的出这样的诗词来。
难道是栾永芳姐姐所写?
潘应龙暗自猜测。
可是栾永芳姐姐的笔迹,自己见过,跟此文稿的字迹完全不一样啊。
此前拿来的文稿,字迹只是娟秀而已,远不及现在这字迹。
那是谁写的?
栾永芳的红颜知己?
怎么可能?
栾永芳怎么会把自己红颜知己的文稿拿给自己看?他不是如此浅薄的人。就算是想炫耀,也不会搞得这般神神秘秘。
潘应龙突然想起,栾永芳曾经提过一句,他姐姐左右手均能写字,只是右手的字写得非常好,左手的字写得很一般。
如此说来,此前栾永芳给自己的他姐姐文稿,均是左手所写,不想露出真迹。这次可能是她平日的随笔习作,所以用了右手,显了真迹。
不知什么原因,被栾永芳拿了出来,塞给自己。
潘应龙忍不住把文稿又读了两遍,心中忍不住赞叹:“果真是一位才学卓绝的奇女子。就算是自己的琪妹,也不及。”
琪妹!
潘应龙心头不由一阵刺痛。
不由自主地想到亡妻,潘应龙的心不仅刺痛,还乱如麻,连忙把文稿卷了起来,收到匣子里藏起来。
栾永芳塞给我这些文稿,到底想做什么?
这小子的用意,聪慧的潘应龙能猜到一二。
可是他历练风雨,不再是一热血就上头的年纪。
佳人虽好,可中间牵涉的诸多障碍,每一条都会让人粉身碎骨。
不过潘应龙能察觉到,栾凤儿很聪明,她也清楚其中的风险,没有轻举妄动,只是把自己当成神交的文友。
跟聪明人打交道,至少不会被拖下水。所以潘应龙才愿意继续保持着交流。
唯独栾永芳傻乎乎的,一直在上蹿下跳,暗地里在撺掇怂恿着。
了解过栾永芳的过去,也曾经有过一段不堪回首岁月的潘应龙倒也理解他的心态。
无非是压抑太久,需要寻找一处宣泄的精神寄托。
栾永芳从心底渴望能够恢复诗书世家的门第,可他姐姐是冯府夫人成了最大的障碍。
“少尹,”沈万象在门口出声。
“进来。”潘应龙定了定神,“何事?”
“少尹,这是司礼监、内阁办公厅、戎政府办公厅联袂下发的《大明军政官署机关规范条例》。”
“《规范条例》?本官倒是听说过这本册子,说是移风易俗,改变此前的官场陋俗。原是张相配合考成法,纠正官风提出来的。
草案进了西苑,皇上觉得不错,留中增补了许多。现在终于下发了。给我看看。”
沈万象双手递了过去,潘应龙接过来后指了指靠窗墙的座椅。
“千鹤先坐,本官还有事找你。”
“是。”
潘应龙翻开册子,随意翻了翻。
首先是用语方面,下级见到上级,正式场合称职务。
不明职务,文官叫大人,武官叫长官。文官行礼叉手作揖,武官行军礼,不得再行跪拜
官署不再叫衙门,正式叫某某官署,自称是本机关,或本单位。
公文往来也定了新制式。
必须采用标点符号,以及规定的文字,以前两日礼部和太常寺联袂签发的《大明公文典范汇集》为准。
《大明公文典范汇集》除了规定句号、逗号、问号、分号、冒号、感叹号等十六种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外,还规定了从此必须用规定的文字。
此前的文字,从汉唐成熟开始,字体非常多,有的文人没暖事做,就喜欢编字玩,越编越复杂。
当然了,有人繁化,也有人简化。
简化字自古以来就有,文人也称其为俗体字。
大家使用的多半是俗成约定的字,有繁有简,变化多端。
不过很多文人无聊,喜欢玩文字游戏,觉得俗体字太俗,就是喜欢用繁体字,越繁琐生僻就越显得他有学问。
《典范汇集》后附一份《万历元年简体字表》。
这是礼部和太常寺在朱翊钧的督促下,于隆庆元年就成立了文字整理编修局,组织了大批文士,收集世面上出现过的简化字、俗体字,然后几经修改整理,汇集成第一批简体字,共计一千二百六十个字。
均为日常通用字。
文字整理编修局还在继续收集和整理简体字。
《典范汇集》规定,以后大明文武官署的往来公文,必须使用《万历元年简体字表》里的简体字。
然后报纸、公文印刷的字体,也规定用宋体。这种字方便雕刻,很多工匠世代相传就是用这种字,不好意思叫秦体,就叫它宋体。
现在铜铅活字印刷开始盛行,在字体上也沿袭了此前雕版工匠的习惯。
《典范汇集》规定了公文的类型和格式。
公文类型分十二种。
决议,即资政局、御前议政会、内阁政务会议、戎政府军务会议做出的重大决定事宜。
决定,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命令(令)。用于公布行政军事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大致有内阁的政令,戎政府的军令,御史台的钧令,宣徽院的院令。还有六部诸寺的部令,五军都督府的督令。
公告,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以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和纪要八种公文类型。
每一种公文的适用范围,书写格式,都一一规定。
《典范汇集》中还特别强调,公文必须通俗易懂、精简准确、意思完整、条理清晰。
还附有范文,看了范文你就知道,就是用白话文,不要再拽文用文言文。
不用多想了,《典范汇集》这些很新颖的内容,多半出自朱翊钧这位资深公务员之手。
十几年练就的武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潘应龙简单看完后,往桌子上一放,对沈万象说道:“你通知梁长史,组织召开顺天府全衙,现在叫全机关大会,认真学习下发的《典范汇集》,同时还要部署各曹深入学习的计划。”
“好的少尹,”沈万象嘻嘻一笑,“按照《典范汇集》我该叫少尹大人。要是梁长史问起什么时候安排会议,怎么回答?”
“刘尹巡视即将结束,滚单说后天回来,那就暂定在五天后。要是刘尹有其它安排,我们再说。”
“是。”
“还有一件事。”
“大人请说。”
“你去跑一趟镇抚司,找下镇抚使苏峰。说我想请他吃饭,中午、晚上都可以,看他什么时候方便,越快越好。”
“好的大人。”
文庙坐北朝南,面积大约有三十多亩,建筑面积约有十一二亩,有房屋二百八十六间。
院落共有三进,沿着中轴线往里走,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和第一进院落,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
再进去是大成门,以及大成殿为主题的第二进院落,祭祀至圣先师就在这里。
大成殿红墙黄瓦,下有月台,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
沈一贯抬头看了一眼。
没落了!
以前世宗皇帝时,前期还亲自来祭祀先师,后期虽不亲至,但年年都会派重臣阁老来祭祀。
可是隆庆元年后,不仅皇上不来,连官员代祭也不来了。
原本文官士林们还心中激愤,纷纷上疏抗议。
可是江南三大案,接着湖南等地陆续出现其它大案后,文官士林们再也不嚷嚷了。
至圣先师,对不住了,我们要先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名教和你老人家,就只好先苦一苦了。
沈一贯继续往前,从启圣门走进去,这里启圣祠为主的第三进院落,也是翰林院的所在。翰林院百十号人,散落在两厢的房屋里。
正中靠北的启圣祠,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圣先师的父母以及先代。现在连孔圣人的牌面都保不住了,他的父母以及先代就更不用提了。
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
正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六位先儒之父。
隆庆二年,皇上就下诏,把孔圣人的先人搬回曲阜孔庙。其余先哲和先儒之父,也统统送回各自的家庙祭拜。
理由是国家祭祀圣人,以及配享的先哲、先儒是国事,但是祭拜圣人、先哲和先儒先人,是各家之家事。
国事家事要分别开来。
于是启圣祠正殿和东西配殿被清理出来,成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学士、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庶务和典簿两厅的办公场所。
有人戏称,翰林院现在成了“文庙管理所”。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想不到曾经炙手可热,养才储望,被称为储相之所的翰林院,居然败落成这个样子。
沈一贯心里一点惋惜都没有,只是有些痛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认清形势,没有早点从这个臭水坑里跳出来。
他转到了启圣祠的后殿,掌院学士张四维在这里办公。
隔着半开的纸窗户,沈一贯看到张四维坐在里面,戴着一副玳瑁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迭文卷。
沈一贯出声叫道:“凤磐公!”
大人在元朝前是对父亲、祖父的尊称。但是在草原民族却是用来称呼贵人和头人。
到了明朝中期,大人已经成了对官员的尊称。《西游记》、《金平枚》以及当时士人笔记里都有记载。原因是元朝由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带来许多称呼的改变。
在作者心里,老爷有主仆之分,大人是尊卑之分。所以在新时代的称呼改变上,最后还是选了大人和长官两个词。
每个词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小姐,同志为什么那么拘泥。
Wшw☢тт kǎn☢¢ 〇
满清用过的就不能用?满清除了阿玛、格格之类,有几个是自己的?他们兴起于东北,奴隶社会,有多少自己的文化,还不都是学的明朝的?连八旗都是学得明朝卫所的小旗、总旗,再把自己的奴隶制往上套。
以上针对部分读者的忿忿不平做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