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必须出重拳!

李山海等人闻声转身向后厅看去。

一道屏风撤开,露出后厅,一道帘子垂下,挡住了大家的视线,只看到后厅里坐着一位盛装的女子。

虽然看不清面貌,但李山海等人听得出声音,弯腰恭声说道:“臣等见过王大妃娘娘。”

坐在后厅帘子后面的,正是王大妃沈氏。

沈氏出自名门青松沈氏。

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今年才四十岁。

嘉靖二十一年被朝献中宗选中,指婚给二子庆原君李峘,封夫人。

嘉靖二十四年,朝献仁宗死而无后,弟弟李峘即位,是为朝献明宗,立沈氏为王妃。

嘉靖二十九年,沈氏产下顺怀世子。

嘉靖四十二年,顺怀世子去世,沈氏和明宗再无子嗣。

隆庆元年,明宗去世,沈氏以先王妃名义下教令,立中宗庶七子、明宗的弟弟德兴君李岹之子李钧入嗣朝献国统,改名李昖。

垂帘听政半年,无力压制朝堂党争,也无法安抚地方的民怨,最后爆发戊辰之变。

避居江华岛,沈氏深居后院,几乎没有露面和出声。

不过青松沈氏,朝献名门世家之一,肯定不会甘于寂寞。她的弟弟沈义谦和沈忠谦一直活跃在前台。

沈义谦一手拉起了西人党,但是出使明国两次后,迅速成为明国死忠粉,政治理念就是希望让朝献成为大明第二十一个承宣布政司,不被朝堂忠义良臣们所容,然后他弟弟沈忠谦接过西人党旗帜。

现在朝献小朝廷回京,祭拜祖先陵墓,传文各地,又重新开张。

王大妃沈氏的权势又逐渐恢复,加上国主李昖离开朝献去明国入朝觐见。作为朝献王权唯一代表的沈氏,权势达到顶峰。

“诸公的议论,本宫听到了。诸位都是朝献的定海柱石,而今朝献危急之际,为何不奋起?”

沈氏的声音晃晃悠悠地传出来。

李山海等人低头恭敬地听着,心里却在嘀咕着,这娘们什么时候藏在这里。

这次聚会是柳成龙安排的,地方也是他安排的。大家出于对他的信任,没有什么戒心就进来了,坐下就开始商谈起大事。

想不到身后还藏的有人,大意了。

柳成龙跟王大妃搅合到一块去了?

一个二十多岁,俊朗挺拔,龙精虎猛;一位四十岁不到,如狼似虎,深居后宫。

两人居然搅合在一起,看来此前传出来的风言风语,比如江华岛时,时常有青年男子夜宿王大妃内院

看来这些都是真的!

许多念头在众人的心头闪过。汉城李氏宗庙,刚修建起来的简陋房子里,明宗的神主位隐隐泛起绿光。

柳成龙跪坐在最后,观察着前面五人,朝献朝堂上目前最有势力的五位,心里冷笑不已。

一群虫豸!

等利用完你们,再借机除掉!

有你们这些虫豸在,朝献能有什么希望!

李山海垂头答道:“而今局势反复无常,臣等才识浅薄,不足以定乾坤。恳请王大妃发下号令,臣等遵循就是。”

遵循就是?

到时候出事了,就把王大妃交出去。

都是她挑的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只是遵令行事,迫不得已啊!

柳成龙跪坐在最后,听着前面的说话声,心里的冷意更盛。

“本宫知道你们的意思。无非就是想立新君,占据大义。只是现在刚逢戊辰之变,王室人丁凋零,你们说,立谁为新君?”

众人默不作声。

柳成龙看到五人打定主意不做出头鸟,便开口道:“娘娘,臣推荐德阳君之子丰海守李季麟。”

德阳君李岐是朝献中宗庶五子,也是李昖的伯父。

李季麟是李岐的庶三子。

戊辰之变,朝献王室也跟着遭遇浩劫,李氏王子王孙们,死伤殆尽,李季麟不仅是为数不多活下来的一员。还是他们中间唯二的中宗一脉子嗣。

也就是说,中宗一脉除了李昖,只剩下李季麟了。

柳成龙举荐的这个人选,让王大妃非常满意。

李季麟和李昖一样,都是她庶出的侄儿,无论从礼法还是宗亲上,都能稳稳压住他们。

而且血脉跟李昖一样正统,能给朝野一个交代。

“柳都旨举荐的人选,确实经过深思熟虑,本宫觉得十分妥当,诸位,你们怎么看?”

我们怎么看?

我们站在旁边叉着腰、喝着小酒慢慢看。

郑澈突然跪伏在地,冒出一句:“娘娘,众所周知,李季麟自小跟着德阳君在封地,成年后分守丰海,朝中认识他的人不多。

戊辰之变后,见过他的人所剩无几。就算是见过他的人,也都是他少年时见过,成年时什么模样,没人知道。

现在的李季麟自称从丰海一路辗转逃难到江华岛,身上无印符文书,就凭一张口,恐怕难以服众啊。”

柳成龙恼怒地看着前面的郑澈,恨不得拔出佩剑,插进他撅起的屁股里。

今日议事,你小子三番两次出来搅和,可以肯定,你小子就是明国人的奸细。

你们西人党就是明国人的走狗。

党首沈义谦一心想出卖朝献,纳土归明。

被忠义之士围攻,朝献无立足之地,悻悻地逃到明国。

他弟弟沈忠谦继续接过大旗,名义上与沈义谦割裂,实际上做的还是出卖朝献,纳土归明的那一套,只不过做的更隐秘些!

朝献的叛徒!

等到事成后,一定要把你们全部烧死,才能洗涤你们的罪过。

帘子后面传来王大妃沈氏霸气的声音:“本宫说他是李季麟,他就是中宗之孙、德阳君之子,朝献的新大君。”

柳成龙热泪盈眶,五体投地地跪伏在地上,颤声喊道:“娘娘英明!娘娘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拯朝献万民于虎狼,救千里江山于水火,必定会青史留名,世代称颂。”

沈氏干脆利落地说道:“好了,大事就此议定,李领政,你带着文武大臣,拨乱反正,匡扶朝纲,新君立后,必有犒赏。

柳都旨,本宫以密令传你,命你为判义禁府事、御营厅都提调,秘密行事,早日立新君,开新政。

朝献万民、千里江山,就拜托柳卿。”

柳成龙跪伏在地上,泪流满面,“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山海、金孝元、沈忠谦、崔永庆、郑澈面面相觑,然后跪伏在地,齐声应道:“臣等遵命!”

汉城东北砚山,是朝献新军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一步兵团驻地。这五个步兵团合计一万六千人,是汉城警备力量。

柳成龙站在砚山山顶上,看着山脚下密密麻麻、又整齐归一的军营,忍不住感叹道:“真是虎狼之师。”

他身边站着两名男子,一位三十多岁,络腮胡子;一位二十多岁,面净无须。

他们都穿着朝献新军的军装,跟大明新式警服很像,只是警服是藏青色,他们是靛蓝色。

朝献新军编制跟明军镇卫军相似,用的是朱翊钧定的“新编制法”,称呼上跟后世的几乎一样。

军衔却跟大明警衔一样,从少尉到少将,中间多了大尉和大校。

目前朝献新军最高军衔就是少将全正元。

络腮胡子的男子挂着两杠一星肩章,是位少校,叫金诚一,是第十一步兵团团长。

面净无须的男子挂着一杠三星肩章,是位大尉,叫李载久,是第六步兵团第三营营长。

金诚一看着军营,神情复杂,“可是这支虎狼之师,完全是明国人一手训练出来的。”

柳成龙觉得有些气闷,想了想,决定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鼓舞士气。

“王大妃同意废李昖立李季麟了。”

金诚一和李载义一脸欣喜:“真的?“

“对,前日密议时,王大妃压制住李领政等人的异议,把此事定了下来。”

李载义欣然说道:“好啊。李昖昏庸糊涂,好奢恶俭,不思进取。只想着在明国人羽翼庇护下享乐,全无重振国事,再塑朝纲的志向。

这样的君上不要也罢!”

金诚一没有那么乐观,“去了一个李昖,新立一个李季麟,就真的管用吗?我看啊,还是要把大权抓在我们自己手里,励志图新,不再被那些混蛋所干扰。”

柳成龙狠狠地点头:“没错。废立之事,只是让我们手握大义,创造一次绝佳的机会。”

绝佳的机会?

什么机会?

金诚一和李载义不由地转头看向柳成龙,他没有往下说,还反问道。

“金兄弟,李兄弟,你们能切实掌握多少兵力?”

沉默了一会,金诚一开口道:“不瞒柳兄弟,我有把握的只是团部警卫连和第二营。里面的营长、连长都是我的生死兄弟,掉脑袋的事,他们一点都不在乎。

第一营,我只能掌握一个连。第三营和其它部队,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李载义答道:“我只能掌握第一连,那是我带出来的,里面多半是我的生死兄弟。其余我没有把握。”

看到柳成龙没有出声,金诚一和李载义以为他觉得自己办事不力,对视一眼,金诚一出声解释道:“柳兄弟,不是我们不卖力,是明国人控制军队的手段太厉害了。

每个团都有政工处,政工指导员直接下到连队,营一级是政工教导员。团一级是政工委员直接领导政工处。除了政宣工作,平日和战时还有执行军法军纪的权力。”

“政工处?”

“对,政宣工作处,隶属戎政府政宣总局,类似监军。无孔不入,手段又极其高明,把上下官兵的心都笼络得服服帖帖。

要不是我跟那些老兄弟都是从死人堆一起爬出来的交情,他们的心早就被拉走了。”

李载义补充道:“还有锦衣卫的人。

据说是翊卫司安全保卫局的人,专司军中刺探,巡访谋逆叛国等罪行。不仅明国海陆军各部有大量安保局密探,我朝献新军也安插有。

是谁没人知道,有可能是你的警卫员,也有可能是你的生死兄弟。”

柳成龙听得头皮发麻,如此严密控制,难怪金诚一和李载义等义士与自己往来,都是千小心万小心,谨慎的不能再谨慎。

原来如此。

柳成龙气愤地说道:“不仅军中如此,朝堂上也是如此,朝堂诸公众臣,谁也不知是人是鬼!

明国人如此种种手段,正好说明意图吞并我朝献的狼子野心。幸有诸位忠勇义士,不背世代王恩,不忘朝献社稷。

你们手里有一千五百人,再加上全九那边的一千人,足矣。

王大妃任命在下为判义禁府事、御营厅都提调,总领义事,我们可以放手一搏。”

李载义忍不住问道:“柳兄,事到如今,你可以把事情细节告知我等了。”

柳成龙笑着问道:“闭城固守,实在不行拥着新军远避中部山区,坚守到明国人耗费不起,妥协求和为止。

这个计策,你们不信?”

“当然不信。柳兄雄才伟略,怎么可能拟定出这么一条寄希望于他人,看上去希望渺茫的计策!”

柳成龙看着远方。

山峦如聚,绵延千里,江山如画啊!

他喟然感叹着。

“对,我们的命运,朝献的希望,怎么能寄托在别人手里。我提出的这个义举良策,包括前日公开说出的新军忠义之士,都是蒙蔽李山海这些人。

跟这些虫豸在一起,怎么搞得好国事!朝献怎么可能有希望!”

柳成龙看着金诚一和李载义,诚恳地说道:“新军中,我只信任你们两位和全九,你们把性命托付给我,我也不敢有所隐瞒。

我真实的计划就是,让李山海等人提出废立国主。

此事非同小可,然后以此为名义,顺理成章地把明国观朝献国政使吴兑、副使梁梦龙、长史叶梦熊,还有督军使高策等明国军政要员,请到汉城城里,届时你们两位连同全九的陆战队一并发动。

他切断明国军队入城的路,你们二位控制住吴兑等人,闭城固守。

抓住吴兑这些明国要员,再以观国政使司和督军使司的名义,发布公告,立李季麟为新君,把朝献军政权柄,悉数归还于新君。

届时我们再振臂一呼,朝献各地军民必然从之。明国人又投鼠忌器,不敢动武。到时候我们大势已成,就可以与明国皇帝谈判,恢复藩属,自行国是”

金诚一和李载义对视一眼,又惊又喜。此计听上去可行,至少比固城自守,守不住远避山区,熬到明国人自行离去要靠谱。

柳成龙看到两人的神情,继续鼓舞道:“危机之时,不是一般情况了,我们必须出重拳,奋力一搏!力挽朝献于将倾之际。

重造朝献,匡扶朝纲,你我都将是名垂青史的功臣!”

第57章 谁下的黑手510.第507章 朕即天意!251.第251章 松江有两害!我就是其中一个560.第557章 遭到家人背叛的徐府515.第512章 国丧一过的新局面第374章 王崇古的应对169.第169章 朝堂无高公,如黑夜无皓月243.第243章 报恩寺大案就是悬案429.第428章 悲愤的海瑞247.第247章 松江,我海瑞来了!615.第611章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205.第205章 有人要杀官劫船第369章 紫禁城里的闹剧第346章 做实业哪有搞金融赚钱!555.第552章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640.第636章 到处可见的上海货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589.第585章 叶落而知秋(今天有主编推荐,小爆一下,三更)462.第460章 内廷只需要一位老祖宗304.第304章 图们汗玩什么花样?第101章 柳河大捷637.第633章 地理朕熟啊!419.第418章 俺答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424.第423章 防火防盗防海瑞641.第637章 这是最后通牒吗?第57章 谁下的黑手517.第514章 燕北都司第79章 世子的羽林卫636.第632章 王尚书,警钟长鸣啊!623.第619章 拿我鱼鹰当洞庭湖的麻雀?第400章 蒙古左六翼611.第607章 你们是大明的功臣524.第521章 皇上,万万不可啊!207.第207章 事事要走到前面468.第466章 朴实无华的新时代来临一刻408.第407章 明蛮子欺人太甚!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隶只需要勇士452.第450章 宗社党300.第300章 会编曲目的大才第23章 大败倭寇292.第292章 世道又没全变310.第310章 根子原来是禁缠足303.第303章 还有一个赤峰城621.第617章 朕不参与,你们自己解决!537.第534章 张居正的纠葛239.第239章 赤忱忠胆杨四知284.第284章 兄弟们,我们会报仇的!第100章 从我们开始,大明不再是天子守国门第383章 进击的皇史宬咸鱼们第653章 哥哥帮你办了他!244.第244章 同僚聚餐,气氛搞起来316.第316章 李家兄弟188.第188章 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483.第481章 人生如戏第395章 这就是大上海第662章 为什么失败的会是我们?第388章 追随殿下行此逆旅!第65章 大明水师提督卢镗的警告第35章 完全不一样的胡宗宪481.第479章 徐阶心静似高山不动240.第240章 这就是太子的心思啊第671章 坏了,我中美人计了!第102章 天下无巧事第42章 蓟辽总督杨选199.第199章 太子出手,你还敢往前凑?461.第459章 浩荡海天秋507.第504章 张居正,你要做什么!275.第275章 敢在海瑞面前当阴阳人?339.第339章 李贽的算盘117.第117章 东边急不得,北边慢不得308.第308章 身后是辽东数十万军民458.第456章 西苑第一诗人222.第222章 张太岳尽显锋芒第12章 父子和母子431.第430章 王家兄弟180.第180章 想要好处,你自己上啊!605.第601章 大明的新起点437.第436章 舒友良最会劝人第678章 从西南到西北644.第640章 喜从何来?423.第422章 海瑞在哪里?419.第418章 俺答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114.第114章 这事烫手,礼部接不住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隶只需要勇士第13章 朝天观第5章 纠结的张老师325.第325章 你们都想偷袭我160.第160章 太仆寺是个好地方573.第570章 三吴第一世家第55章 捐输赈济统筹局第99章 明军到底有什么打算?第55章 捐输赈济统筹局第23章 大败倭寇266.第266章 户部的算盘扒拉声143.第143章 张师傅,不妨再大胆一点!304.第304章 图们汗玩什么花样?463.第461章 皇权不下县?第50章 出牌的嘉靖帝第680章 我们是布哈拉人请来的救兵第92章 理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