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

“也不知道朕百年之后,这硕大的宣室正殿,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朕,又能得个什么谥号……”

“——武?”

“亦或是宣、明之类……”

为故去的老爷子盖棺定论,定下‘孝景皇帝’的谥号,刘荣不免想到将来,自己可能得到的谥号。

对于封建时代的帝王及贵族而言,谥号,几乎是唯一能证明,或者说是总结自己毕生功过的勋章。

就好比后世,或许有人不知道刘彘、刘彻是谁;

但你要说汉武帝,那就算是一天学都没上过的大老粗,恐怕也会若有所思的点下头:嗯,武皇帝,应该还是有点牛杯的。

又好比你说刘恒、汉太宗,估计也是没多少人知道。

但你要说汉文帝,那即便是连文景之治都不了解的文盲,也会面带赞可的点头说上一句:文皇帝,怎么也得有两把刷子的吧?

刘荣自也不能免俗。

即便身为穿越者,一朝坐上了皇位,刘荣也还是免不了畅想起将来,自己可能得到的美谥。

封建帝王的谥号,如果非要从好到坏排个序,那前两名,无疑是文、武二字。

文字儿,刘荣的祖父已经用掉了;

剩下的武字,则针对性过强,又多少有些‘只有武德拿得出手,其他方面一塌糊涂’的嫌疑。

既然穿越到了这个时代,又取代了原历史时间线上的汉武大帝,刘荣自然不可能只做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武皇帝’。

对外征讨要搞,对内治理也要搞;

学术文化要搞,科学进步也要搞。

这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再去掉已经被祖父用掉的文字儿,以及刘荣不屑一用的武字儿;

剩下能彰显帝王能力、功绩全面的美谥,那也就是个宣字。

《谥法》云: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

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

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

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

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

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总而言之:够全面,也够正面。

“孝宣皇帝吗……”

“那庙号……”

御榻旁,才刚即位不数日的新君刘荣,已经是遐想起了自己将来的谥号和庙号。

而在刘荣身旁的御榻之上,窦太皇太后目不斜视的呆坐原地,只嘴上,不轻不重的开口道:“搬去长乐也有几日了,太后,可还住得惯?”

看似随意的一问,却惹得栗姬眉头微微一皱,明显是有牢骚要对窦太后发。

——和拥有宣室、温室、清凉三殿,以及凤凰、绮兰、广明、宣明等诸多殿室的宫殿群:未央宫宫殿群一样,长乐宫,也同样是有众多殿室的宫殿群。

如今汉家,帝都长安城长宽各十余里,单就是未央、长乐二宫,便占据了长安城足足一半的区域!

而长乐宫,作为最开始供汉天子居住的皇宫,面积甚至比未央宫都还要更大一些。

占据长安城超过四分之一的面积,长乐宫内自然是完全不缺宫室;

就算窦太皇太后,不愿按照薄太后故事,将长乐宫的正殿:长信殿让给太后,也完全可以给栗太后找一个像样一点、离长信殿近一点的殿室。

若是有那个心思,两位太后甚至完全可以共同住在长信殿,由作为儿媳的栗太后,就近伺候作为婆婆的窦太后,也没人能挑出什么不是。

偏偏窦太后为儿媳安排的,是恨不能和长信殿各位于长乐宫两个对角的永宁殿。

没错;

就是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宠妾:戚夫人曾居住过的,以及那头由戚夫人制成的人彘所‘居住’过的永宁殿……

都不用说别的,单就这事儿,但凡栗姬费些心思往外抖楞抖楞,窦老太后也是起码一个‘不慈’的臭名声。

若窦太后不提,栗太后原本还能勉强压下怒火,权当是为儿子刘荣多受些委屈;

偏偏窦太后哪壶不开提哪壶,栗太后好不容易压下的怒火,只腾地一下便再度占据了灵台。

好在刘荣恰逢其时的从思绪中——从对自己的谥号、庙号的遐想中缓过神。

一眼便看出祖母窦太后,这是想要借母亲李太后的情绪做文章,便当即干笑一声,将母亲栗太后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昨日晚间,母后才刚同孙儿说呢;”

“——说是永宁殿年久失修,整理起来颇费了些心思,以至于母后忙里忙外,都没顾得上去拜会皇祖母。”

“母亲失了礼数,入长乐三日而未朝太皇太后,孙儿也没能从旁劝谏,这是孙儿的不是。”

“还请皇祖母责罚。”

刘荣此言一出,窦太后本就清冷、淡漠的面容,当即便再添了几分冰凉。

而在御阶下,分坐于殿两侧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则是神情呆滞的昂起头,目光齐齐落在了御榻正中央——落到了如今汉家理论上的最高统治者:窦太皇太后身上。

永宁殿?

戚夫人那个?

这也太过了吧……

就算要给儿媳上眼药,也好歹找个差不多点的地方啊?

再怎么说,那也不是过去的栗姬,而是当朝栗太后了啊……

被殿内几百号人神色各异的注视着,窦太后即便是已经彻底失明,也不由得一阵如坐针毡。

但毕竟是吕太后身边伺候过,几乎见证了汉家自开始至今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见惯了大场面;

很快便调整好情绪,依旧面无表情道:“怎么?”

“听皇帝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想为太后抱不平?”

“——是觉得,我将太后安置在永宁殿,还委屈了太后?”

“若是,皇帝便大大方方说出来,不必这般阴阳怪气,拐弯抹角。”

“过去这些年,汉天子的阴阳怪气,早就已经让我感到无比厌烦了……”

唰!

随着这最后一句‘汉天子的阴阳怪气’从窦太后口中道出,原本已经各自低下头去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只齐刷刷抬起头,再度带着惊诧之色望向窦太后。

什么情况?!

今日朝议的核心议题,可恰恰是大行皇帝——孝景皇帝的身后事!

如此场合,堂堂太皇太后、大行皇帝生母,这就开始指责起死去的皇帝儿子了?

你干~嘛~~~

哎呦……

“皇祖母,教训的是。”

原以为,老太后如此明显的诽讽中伤,必定会让刘荣怒火中烧,就算无法为死去的老爹讨回公道,也起码会当场变脸。

却不料御榻旁,刘荣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笑意盈盈的模样;

如是对老太后拱手一礼,而后还不忘继续说道:“戚夫人虽亡于长乐宫永宁殿,但时至今日,也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也该是时候,重新启用永宁殿了。”

“——永宁殿,已经空置了太久太久,久到连殿室上方的横梁,都已经出现了腐朽的征召。”

“总不能因为一个戚夫人,就将硕大一个永宁殿一直封禁,千百年都不再解封?”

刘荣原本想说:反正日后,长乐宫也未必不会再死人;

总不能死一个人,就把死者所在的殿室给封了?

若真是这样,那时间久了,长乐宫岂不就没地方住了、岂不就成坟岗了?

但最终,刘荣还是控制住了冲动,将这个稍有些过激的表达给咽回了肚中。

——长乐宫里,当然会死人。

单看年纪,长乐宫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最可能死的,便是当朝窦太皇太后。

不同于原历史时间线上的汉武大帝:刘荣即便才刚即位,也已经监国三年——就算说不上大权在握,也起码是和祖母窦太后分庭抗争。

只是不怕归不怕,基本的尊重,刘荣也还是得给窦太后。

不是因为刘荣心软;

而是因为这么做,对刘荣最有利……

“皇帝明白这个道理便好。”

刘荣无懈可击的应答,窦太后顿时生出一种重拳砸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这么做——让儿媳栗太后住去永宁殿,对窦太后而言,其实也是有一些风险。

原因无他:永宁殿之所以会成为长乐宫的‘禁地’,是由于被制成人彘的戚夫人,最终便死在了永宁殿。

坊间甚至传闻:戚夫人——或者说是那头人彘的尸体,至今都不知道被埋到了永宁殿的哪个角落!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吕太后。

——是‘汉太后’群体头顶上,悬着的那柄天罚神剑。

让栗太后住去永宁殿,很容易让窦太后陷入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当中。

——戚夫人住过永宁殿,如今栗太后也住进了永宁殿;

吕太后害死了戚夫人,还是在永宁殿害死的;

那窦太后,是不是也要在永宁殿——在前辈‘吕太后’的作案现场,将栗太后也给害死……

迫害太后,固然是重罪;

哪怕是对太皇太后而言,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伤及太后性命,都是会引起极大争执动荡的大错。

但窦太后心里很清楚:真正要命的——比‘害死太后’都更要命的,是这个举动是否效仿了某人。

以至于最终,但凡有谁嘴贱提了句‘复为吕氏’……

“皇帝这养气功夫……”

“——这才几年呐?”

“那个敢对着我厉声怒喝,之后又诚惶诚恐躲去太庙的皇帝,哪儿去了?”

很显然,窦太后是在激刘荣。

只要刘荣在今日这场朝议,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的面,对自己表达那么一丝不满——甚至是说话稍微大声一点,窦太后都可以借题发挥。

具体做法很简单:直接哭天喊地,扯‘我儿尸骨未寒,皇帝就这般对我’啊之类,引得朝堂内外的同情,占据长幼秩序的道德制高点;

而后,自然就可以‘皇帝尚幼,不可急于亲政’……

“皇祖母,还有什么要说的?”

“若是没有,孙儿,这便继续朝仪了。”

激将法并没能换来刘荣的歇斯底里,窦太后自也只得淡淡点点头,旋即便再次陷入沉默之中。

——无论何种情况,朝仪都得是皇帝主持。

哪怕太后、太皇太后来镇场子了,也顶多是掠阵的性质。

顶天了去,也就是在皇帝明显犯糊涂的时候,稍微提醒一下皇帝。

除此之外,整个会议进程,太后都会选择漫长的沉默。

“下一个议题~”

下一个议题,原本是刘荣打算通过一点小手段,来向朝堂内外表明:自己不会立刻变动先帝朝的国朝大政,更不会在三公九卿级别进行人事调动;

但在看到窦太后若有所思,明显是在憋下一个坏的侧脸后,刘荣心下当即灵机一动……

“下一个议题,也同样很重要。”

“——关乎太皇太后,乃至我汉家宗庙、社稷的声誉!”

“若是处理不得当,更可能动摇宗庙、社稷的根基,更甚是天下大乱!!!”

刘荣毫无征兆的拔高音量,自是吓得殿内众人各自伸长了脖子,看向刘荣那明显有些恼怒的身影。

什么事儿这么严重?

匈奴人打来了?

那也没严重到宗庙、社稷颠覆,天下大乱的地步啊……

难道……已经打到长安了?

没让殿内百官等太久,刘荣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日辰时,朕居然听到宫中,有人说我汉家的太皇太后,是同秦赵太后一样的人!”

“——这还了得?!!!”

“若皇祖母是秦赵太后,那孝景皇帝成什么了?”

“太宗皇帝又成什么了!!!”

···

“连朕的未央宫——连朕身边的宫人,都敢光明正大的谈论这些话;”

“宫外,又该有多少人,以这样恶毒的话语,中伤我汉家的太皇太后,甚至是折辱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呢?”

说着,刘荣不由面色阴沉的一颔首,目光在殿内百官公卿身上扫视一周。

终是重重呼出一口气,又使劲咬紧了牙槽。

“查!”

“必须给朕查到是谁!”

“必须查到是谁这么大胆,居然胆敢做出这等逆天之事!”

此言一出,廷尉赵禹、内史田叔当即出身领命;

另一侧的功侯班列,宋子侯许九则是心虚的缩了缩脖子,却也很快便调整好了状态。

而在御榻旁,天子荣却是微微侧过身,歇养撇了眼御榻上坐着的祖母窦太后;

片刻后,方再次正对向殿内,沉声道:“若无旁事,便散朝吧。”

“朕另有要事,便不亲送皇祖母、母后了;”

“——皇祖母,且慢行。”

“有劳母后,替儿送皇祖母一程……”

第231章 顶级映射第194章 必须找到梁王叔!第320章 卫青第164章 父皇,时间不多了啊第373章 统筹会?第207章第166章 内帑够不够?不够再加上国库!第305章 战争机器启动第331章 妥协的艺术第181章 劳烦临江王!第164章 父皇,时间不多了啊第22章 汉家臣?法家士?第183章 你不卖?我还不吃了呢!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20章 愿从老将军之请!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403章 穿越者的觉悟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11章 寡人已为东帝,尚何谁拜?第86章 王孙,且去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东西了第369章 诡寂第281章 游牧之民的噩梦第38章 秦老匠第384章 双刃剑呐第139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302章 战书?第301章 就先这样吧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识第32章 埠(b)响丸辣第132章 龙凤争鸣(上)第209章 不至黄泉,不复相见矣第413章 赵禹之怒!第199章 学着点儿,混小子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401章 大魄力第397章 嗨,年关将近嘛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结束!!!第146章 你当我弟没哥哥?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262章 杀人放火金腰带?第142章 啊这?啊???第308章 将战第323章 斗智斗勇?第337章 连锁反应?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254章 请陛下明察!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43章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第315章 活该!第144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71章 父皇,糊涂了!第212章 关门,放太子!第69章 朕,变了吗?第97章 父皇,才是汉家的天第60章 皇长子?大喷子!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8章 给你脸了是不?第64章 有话直说吧父皇第122章 暴君!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仪事!第340章 验金石第220章 蝴蝶效应?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49章 战略转变第287章 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21章 老兵第18章 刘荣的抉择第78章 狗,不嫌家贫第288章 图穷匕见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134章 请父皇称太子第248章 窦太后的大局观第107章 梁王,也是藩第279章 这笔买卖,不划算吗?第382章 冗余的禁卫第331章 妥协的艺术第3章 左膀右臂第144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32章 龙凤争鸣(上)第337章 连锁反应?第136章 儿行千里第356章 来了,都老了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15章 服从命令,才是武人的天职!第411章 人才库?第55章 老娘长进了?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国?第105章 西进!第223章 请太子主持大局!第183章 你不卖?我还不吃了呢!第45章 申屠嘉:当年还是太年轻第258章 朕,错了吗?第186章 孤的心,狠吗?第265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53章 窦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