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

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

“如此看来,入宫之前,平阳侯没少为胞妹做功课?”

听着曹淑基本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都有些官方的答复,刘荣只含笑道出如是一语;

而后,又再次上下打量起这个仍有些瘦弱、稚嫩,面上甚至还洋溢着青春烂漫的少女。

——十七岁。

还要再过几个月,曹淑才会年满十七岁。

若是放在后世,这个年纪的少女,不是在校园中挥洒着青春、在书案前埋首苦读,便是才刚涉足社会,满带着迷茫磕磕碰碰,为生存之残酷所打磨。

但在这个时代,十七岁的少女,甚至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少女’了。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汉太祖高皇帝五年,太祖刘邦于洛水东畔即皇帝位,开汉国家、立汉国祚、建汉国祚。

立国之后,汉家所遭遇到的第一个发展难题,便是人口。

在秦汉之交前,华夏民族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前后总共五百多年的战火纷争。

即便那五百多年春秋战国,以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而画上了句号,但战火的熄灭,却并没有同时结束华夏民族的苦难。

——战争结束了,天下安定了,百姓,却依旧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北方长城!

南方百越!

骊山皇陵!

东海寻仙!

再加上遍布中原的秦直道网络,乃至在西南夷修建的那条五尺道;

毫不夸张的说:秦王朝骇人听闻、与生产力水平严重不符的跨时代基建能力,完全是拿百姓民的血泪所铸。

自公元前221年天下归秦,到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短短十一年的时间,天下人口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累年递减下,又进入了一个断崖式下跌的阶段。

在经过秦末战火纷争,以及楚汉争霸的几年战乱;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再次一统天下,建国刘汉时,汉家能统计到的人口数量,居然连一千万都不到……

为了将人口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准,刘邦在萧何、张良等能臣辅佐下,制定了许多针对性极强的政策。

第一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便是赐民田爵。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再加上秦汉之交十来年,天下人除了被战乱纷争、嬴秦暴政所摧残外,自然也有‘聪明人’逃进了深山老林,以躲避战乱。

为了让这些藏身于世外‘桃花源’的聪明人走出山林,刘邦特意颁诏:凡是诸夏之民,无论是过去的秦、赵、魏、燕、齐、楚、韩,亦或是更早的宗周列国之民;

只要是束发右衽,口吐汉言的诸夏之民,愿意到官府登记户籍信息的,都一致赐予一级爵位:公士,并以家庭为单位,赐予每户农田百亩,农宅一处。

这封诏书,可谓是刘汉开国之后,能迅速安定天下、恢复华夏文明生活生产秩序的定海神针。

也被后世史家称为:授民田爵令。

经过这一手‘以田宅为饵,钓出深山隐户’的做法,汉家得以迅速构建起健全的户籍体系,同时又让这些或刚走出山林、或刚回到祖籍的百姓民,第一时间投入到了农业生产当中。

汉五年开国,汉六年开春,天下八成以上的土地便都被播种,当年秋,便开始有源源不断的农税汇入长安国库。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汉家登记在册的人口,才堪堪突破二百万户,一千三百万口。

以至于当时,目睹刘邦遍封开国元勋一百四十六家,一口气划出近二十万户彻侯食邑的留侯张良,也不由为之惊呼:陛下把天下十分之一的人,都赐给了这一百四十六家功臣。

两百万户,一千三百万口;

每户有田百亩,岁缴农税至多十石,汉家每年收缴的农税总额,也不过两千万石粟。

偏偏太祖刘邦整个皇帝生涯,汉家就几乎没停止过战争;

于内,平定异姓诸侯叛乱也好,于外,对决北方匈奴、南方百越也罢。

总之就是:不是正在打仗,就是在奔赴战场的路上。

动辄十数万,乃至数十万兵力的投入,又是常年累月、几乎不曾停止的战争。

整个天下两千万石粟的农税收入,地方郡县截留三成作为运转资金,送到长安的就只剩下一千四百万石。

军队军粮,一年就是三四百万石;

官员俸禄——光是朝中三公九卿十二人,便已是三万石以上!

再算上朝堂有司、地方郡县,毫不夸张的说:汉家每年光是发出去的俸禄,便不下千万石!

这么算下来,光是打仗所需的军粮,外加官员俸禄,就已经能把汉家一整年的财政收入消耗一空。

所以,开国之初的汉家穷。

穷的国库能跑耗子;

穷的堂堂天子刘邦,凑不出八匹同色的马拉御辇。

穷的刘邦到后来,都凑不出平定异姓诸侯叛乱的军费了,便只得不顾朝堂一致反对,发行荚钱三铢——面值十二铢铜的三铢铅钱。

但没办法;

开国之初,内忧外患,天下遍布疮痍,百废待兴。

为了短期内改善财政状况,刘邦只能选择先解决眼下的问题;

至于后患,则只能留给后世之君去解决,或者说是擦屁股。

当然,刘邦为首的一代目长安中央,也并没有因为远水不解近渴,而忘了为汉家挖一口很久以后才能有水的井。

这个‘井’由两条具体的规定组成。

第一条:凡汉之民女,年满十五岁而不嫁人的,从十五岁开始,每年罚钱一算,即一百二十钱;

十八岁还没嫁人的,官府要负责为该女子找到合适的男子,并让他们组建家庭——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强拉配郎。

没能做到的,地方官府与该女子的家人,皆坐罪。

第二条:婚后,夫妻每生育一个孩子,男孩赏钱二百,女孩赏钱五十;

婚后两年之内未生育,罚钱二百。

凭借这两条针对性极高的生育政策,汉家得以在开国后极短的时间内,便为华夏文明定下了‘女子十五岁前必须嫁人’,且要尽可能多生育的社会共识。

并在随后短短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将汉家的人口从开国初,二百万户、一千三百余万口,一举翻了个番。

到了刘荣即位的孝景皇帝六年,也就是汉五十一年,汉家总人口超过五百万户,两千八百余万口。

足足五百万户农民,让汉家即便是将农税从汉初的十五税一,近乎永久性降到了三十税一,却也还是能为长安朝堂中央,带来每年超过三千万石粟的农税收入。

——每户农人虽还是百亩田,但收成早已从开国年间的亩产不到两石,抬高到了平均亩产超过三石!

这使得百姓缴纳的农税,即便减半为三十税一,也还是能维持在每户十石以上。

每户十石,五百余万户,便是五千多万石!

即便地方郡县依旧要截留三成,即一千五百万石以上,能给长安朝堂剩下的,也高达三千五百万石之多。

这其中,官员俸禄一千五百万石,剩下的两千万石,便可以用来做一些事儿了。

比如皇陵的开掘啊~

陵邑的建造啊~

以及马征建设,军队扩编、武器更迭之类。

简而言之:开国初的千余万人口,只能勉强维持刘汉政权的基本运转;

而如今的两千多——近三千万人口,足以使得汉家在保持极低税率:三十税一,即不到百分之四的农税的同时,又稳稳走在迅速强大的坦途之上。

即便偶有战争,也就是像孝景皇帝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那般,根本无伤大雅。

——大不了拿出那一年全部的闲钱嘛!

考虑到这个背景,曹淑如今将近十七岁的年纪,其实在这个时代完全算不上小。

若是放在民间,这个年纪还没嫁人的女子,甚至已经交了两年的晚婚晚育罚款,并进入地方官府‘得给这娘们儿找个夫君’的预备名单了。

事实上,朝堂内外对于刘荣最终选定的皇后,非要说有什么能说道说道的,也就是曹淑的年纪偏大了些。

但刘荣却没有在意这些言论。

其实,即便是十七岁的曹淑,刘荣也还是觉得有点太小了。

毕竟在后世,娶这个年纪的女子为妻,那可是相当可刑、可铐的事。

再者,刘荣作为孝景皇帝的庶长子——尤其孝景皇帝本身,其实也是太宗皇帝的庶长子;

汉家已经经历了接连两代‘庶长子继承’的皇位传承了。

从本心上将,刘荣其实比较偏向于将这一状况,拉回本应遵循的正轨,即:刘荣之后的下一代汉天子,还得是刘荣的嫡长子。

若不然,汉家连续三代天子非嫡长,必然将对由来已久,且依旧还有存在必要的嫡长子继承制,造成十足长远的打击和负面影响。

这也是刘荣哪怕甘心割舍部分政治利益,也要同东宫窦老太后换取‘不娶阿娇’的原因。

——如若真的娶了阿娇,那刘荣无论如何,都绝不可能让阿娇为自己孕育子嗣。

如此一来,姑母刘嫖必定会对刘荣不满,且因而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不说,更会让刘荣的后宫是非丛生,鸡犬不宁。

还是那句话;

刘荣很忙。

留给刘荣的时间或许不少,但相比起刘荣要做的事,这一生——大概率不超过三十年的时间,也绝对算不上多。

为了在有生之年,尽可能为汉家、为华夏民族多做些事,多做些只有穿越者才能做到,且必将对华夏民族大有裨益的事,刘荣必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更有意义的事上。

很显然,这里的‘有意义的事’,绝不包括处理后宫的鸡毛蒜皮,儿女情长。

“朕,需要一个让后宫井井有条,甚至穷朕一生,都不需要朕过问——不需要朕耗费哪怕丝毫精力的皇后。”

“曹淑……”

“至少有这个胆量。”

很显然,曹淑那一方极其官方,近乎可以称之为‘标准答案’的回复当中,最让刘荣感到眼前一亮的,是最后那句:不敢轻之、不敢不慎之,亦不畏之。

曹淑不怕。

清楚认识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预见了自己将来可能遭受的阻碍,却依旧不畏惧,证明曹淑有底气处理好这一切。

至少在曹淑自己看来,汉皇后的人生,并没有艰难到让曹淑感到畏惧的程度。

得了这么个答案,刘荣其实已经为自己未来的皇后,打上了‘及格线以上’的分数。

但还有一件事,让刘荣放心不下。

若是处理不好这件事,那就不是曹淑这个准皇后,是不是个合格的太后人选的事;

而是刘荣这个天子,能否在皇位上寿终正寝的事了……

“先帝曾问过朕:为何不愿迎娶阿娇为太子妃。”

“你认为,朕为何不愿?”

“——朕为何放着东宫窦氏、堂邑侯陈氏,外加馆陶姑母这么个靠山不要,也绝不愿迎娶阿娇?”

“这些,想过吗?”

···

“想过将来,馆陶姑母必定会对我汉家的皇后吹毛求疵,甚至再三刁难、苛责吗?”

“想过这皇后之位——那墙壁涂满椒泥的椒房殿,并非住进去,便能高枕无忧吗?”

“想过东宫太皇太后、朕的祖母,也会对你这个儿媳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一俟有事,便张口闭口‘皇后无德’吗?”

又是接连数问,如机关枪般突突突问出口;

只是这一回,刘荣却一改先前好整以暇的姿态——缓缓坐直身,一脸正色的望向御街下。

如果说先前几问,好似是刘荣这个‘长者’在和晚辈闲聊,那这几问,便好似师长在就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考校自己的得以门生。

答对了,或许会老怀大慰;

但若是答错了……

“民女,亦曾想过。”

和刘荣一改先前姿态一样;

这一回,曹淑也一改先前的忐忑不安,满脸平静,又不乏郑重的缓缓点下头。

而后,便是曹淑自踏入这宣室殿时起,第一次抬起头,毫不畏惧的同刘荣——同自己的未婚夫、天下至尊那双明亮深邃的双眸对上。

“民女,亦不畏之。”

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18章 天子启的异常第143章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第152章 博望苑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313章 文化差异第13章 家宴第41章 回去再说!第313章 文化差异第206章 孤儿军我再改改第214章 蛇鼠一窝第60章 皇长子?大喷子!第133章 龙凤争鸣(下)第195章 朕驾崩,必有血亲殉葬!第270章 朕,要给程不识封侯!第72章 怎这般过火?第250章 单于庭第178章 为子孙后世计调整一下状态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2章 汉家臣?法家士?第204章 栗氏明智?好小众的字眼第207章第238章 宗祠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订)第236章 为什么不列装?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227章 开战!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88章 图穷匕见第135章 奏对第131章 序幕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30章 太尉周亚夫之祸?第288章 图穷匕见调的一手好作息第251章 毒蛇!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95章 盛名之下,断无虚士第132章 龙凤争鸣(上)第17章 梁《孝》王第185章 孤方以睡觉为事,无暇见妇人第28章 给你脸了是不?第35章 汉少府第295章 女人心第32章 埠(b)响丸辣第22章 汉家臣?法家士?第23章 好剧本第81章 天下皆反?第293章 国运之战!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1章 回去再说!第39章 降维打击?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66章 言于朝,则斩于阙!第318章 决战前夕第193章 高兴了吧?满意了吧!第90章 皇长子妈妈课堂开课啦调整一下状态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0章 请陛下三思!第17章 梁《孝》王第305章 战争机器启动第188章 皇帝,杀了我儿子!第186章 孤的心,狠吗?第326章 文明进程的落后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234章 进退两难呐第309章 武夫当国!第42章 好你个申屠嘉第260章 拆分内史第106章 天子启的怒火第69章 朕,变了吗?第108章 誓师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长的人第14章 坑儿的爹!第23章 好剧本第71章 父皇,糊涂了!第269章 王孙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163章 哪儿都有你馆陶主!第42章 好你个申屠嘉第234章 进退两难呐第257章 梁内史,别来无恙否?第279章 这笔买卖,不划算吗?第61章 陛下!第158章 试试就逝世!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74章 怪不得皇长子第26章 皇长子手眼通天?第225章 母后来了啊第274章 汉家,不能只有一个程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