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诸王的成长

未央宫,宣室殿。

阔别数年,再次来到这座宏伟,而后不是厚重的宫室,刘德、刘余等孝景诸王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一阵感慨。

沧海桑田,时移境迁。

短短七年前,上首那方御榻坐着的,还是兄弟众人的祖父:太宗孝文皇帝。

当时,兄弟众人不过皇孙之身,一年到头都来不了几次宣室殿、见不到祖父几面;

就连兄弟众人的父亲:时太子刘启,也只能毕恭毕敬的屹立于御榻一侧,任由太宗孝文皇帝,将储君骂个狗血淋头。

三年前,兄弟众人离京就藩,坐在御榻上的,是众人的父亲,先孝景皇帝刘启。

兄弟众人公子之身、宗藩之爵,竖耳聆听先孝景皇帝的谆谆教诲,时不时将求助的目光,投降屹立于御榻旁的长兄:太子刘荣。

而今,坐在御榻上的,已经变成了天子荣。

兄弟众人不过未冠之年,便已成了天子手足,宗社梁柱。

短短七年,先后三代汉天子;

就好比当年嬴秦,自昭襄王之后三年传四王,让秦王从年过花甲的嬴稷,换成了年仅十二岁的曾孙辈嬴政。

——难免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但兄弟众人都清楚:再怎般无所适从,也必须接受现实,并尽快适应。

适应自己宗亲藩王、先皇公子,当今手足的身份……

“先帝驾崩,朕新君即立,不甚,孤寂……”

“本欲尽召诸王手足,以奔父丧;”

“奈何祖制大如天,徒之奈何……”

带着四个弟弟回到宣室殿,又分别招呼众人落座,刘荣悠悠一声长叹,而后便如是发出一声感慨。

这番话,倒也并非全然是客套。

——有那么一段时间,刘荣还真想过:如果身边有个能信得过的弟弟,如老二刘德、老四刘余之类;

那东宫的老太太,或许就会有所忌惮,不至于将彼时,屁股都还没在御榻上做热乎的天子荣,给欺负成那般模样?

只是后来,刘荣也慢慢想明白了。

对于刘荣而言,弟弟们真正能帮到自己的,恰恰是在关东的封国坐镇一方,以威慑宵小……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以来,关于诸侯藩王的谈论,便历来是以‘诸藩割据,威胁朝堂中央’作为主流。

一开始是异姓诸侯,后来是宗亲诸藩;

可无论是太祖高皇帝所亲封,又亲自依次产出的异姓诸侯,还是身上流淌着刘氏血脉的宗亲诸藩,在长安朝堂中央看来,都是一样的。

都是雄踞一方的国中之国、刘汉社稷的不稳定因素!

只不过,很少有人想到,或者说是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对于汉天子而言,关东诸侯——至少宗亲诸侯,是有一定的存在必要性的。

道理很简单;

——汉二十七年,吕太后驾崩,诸吕外戚祸乱长安,陈平、周勃等老臣内集功侯,外联齐王,里应外合以平诸吕之乱!

在叛乱平定之后,陈平、周勃二人为何选择迎立彼时的代王,而非另立外姓,更甚是自立?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陈、周二人身为刘汉开国元勋,对汉家、对太祖刘邦,还是有一定的忠诚和感情。

但每一个政治人物,都会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

对于政治人物,尤其还是手握大权的政治人物而言,情感,几乎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

太祖刘邦对淮阴侯韩信,难道就没有感情了?

汉王彭城一败之后,退守荥阳与项羽对峙,梁王彭越几乎是一己之力,为彼时的刘邦稳住了荥阳防线。

对这位于刘汉宗社有再造之功的大功臣,太祖刘邦,就没有些许感激?

事实上,陈平、周勃二人之所以没有另立外姓,更火直接就是自立,原因只有两点。

其一:当时,刘汉国祚得立不过二十余载,天下人心名望,依旧拥护刘氏;

其二:在关东,除了举兵响应陈、周,扫除诸吕的齐王刘襄之外,依旧还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乃至吴王刘濞等宗亲藩王。

陈、周二人很清楚,只要他们敢乱来,那无论是天下人的唾沫,还是关东宗亲煮饭的兵峰所知,都足以将他们撕碎的同时,顺手将他们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陈、周二人根本不敢乱来,只敢在迎立的人选上动点小心思,将诸王中最老实本分、最弱小厚道的代王刘恒,迎立为汉家的第五代天子。

至于代王刘恒,也就是太宗孝文皇帝即立之后的逆袭,却都是后话了。

单从这一件事上,其实就不难看出:从国家、民族,以及政权的角度考虑,汉家保留至今的宗亲分封制度,确实有诸多弊病。

汉家自太宗孝文皇帝至今,也一直是在推动关东诸侯的削弱,以减小关东诸侯对长安朝堂中央的威胁。

但从刘荣——从汉天子的个人角度来看,关东宗亲诸侯,可不单单是兵强马壮、日常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坐天下的阴谋家。

还是那句话:当年吕太后驾崩,诸吕做乱长安;

若非齐王刘襄举兵响应,将掌权的吕产、吕禄二人的注意力,以及他们掌握的兵力分散了大半,那单凭陈平、周勃二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事!

换而言之: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关东的宗亲诸侯们,恰恰是刘汉天子——至少是刘汉社稷最坚实,同时也是最为有利的拥护者。

在扶保宗庙之后,他们或许会取而代之,即立为帝;

但相较于宗、社破碎,改朝换代,这无疑也是延续刘汉社稷的一种方式。

——岂不闻吴王刘濞举兵谋逆,打起‘诛晁错,清君侧’的大义旗帜,所图也不过是取而代之,以为汉天子?

岂不见梁孝王刘武,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硬抗下大半个关东的压力,硬生生为自己的兄长,保下了大汉万里江山、刘汉宗庙社稷?

说到底,作为异姓诸侯的取代品,宗亲诸侯威胁的,从来都不是王朝的延续,而是政权的根基。

在某些情况下,如梁孝王刘武之于孝景皇帝,又如如今的河间、临江诸王之于当今刘荣等血脉亲缘极近的情况下,宗亲诸侯非但不会成为王朝的威胁,反而会成为天子最有威慑力的一股助力。

原历史时间线上,汉武大帝新君继立,搞出来一手建元新政,窦太皇太后为什么敢一言不合便尽废其政,甚至将汉武大帝一脚踢去面壁,更甚至动起废立的心思?

因为汉武大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却又是当朝王太后的独子;

汉武大帝出了事,关东根本不会有哪家诸侯藩王,会出于手足情谊、血脉羁绊,而为汉武大帝抱不平。

非但不会抱不平,反而还会打起皇位的心思。

放到现在,让刘荣学着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搞个建元新政看看?

窦老太后气归气,恼归恼,也必定会有动作;

但再怎么着,也绝不敢像原历史时间线上,针对汉武大帝那般,肆无忌惮的将刘荣——将汉家的天子踩进泥土里。

因为刘荣,有兄弟。

往小了说,河间王刘德、临江王刘淤二人,与刘荣一母同胞,荣辱与共;

往大了说,鲁王刘余、江都王刘非,乃至常长沙王刘发,山王刘彭祖、中山王刘胜的一众兄弟,都认刘荣这个长兄如父的大哥,愿意为刘荣冲冠一怒!

而窦老太后,却根本不敢冒着关东群起而乱的风险,对刘荣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

这就好比在民间,相较于举目无亲,截然一家的独户,兄弟手足好几个的人家,总是更不好惹一些的。

一个独子,你欺负起来没什么压力;

但一个兄弟手足一大堆的人,哪怕他手无缚鸡之力,你也得好好考虑考虑:真要是给人欺负了,能否承受得起那一大家子糙汉的怒火。

刘荣清楚地记得当年,梁孝王刘武病故之时,先孝景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朕很开心,因为汉家的梁王薨了;

我也很难过,因为我的弟弟死了。

在当时,刘荣虽不说是一头雾水,却也多少有些理解不能。

而现在,刘荣已经能彻底感受到这种割裂、复杂,却又合理存在的情感了。

作为汉家的掌权人,天子荣对河间、临江在内的宗亲诸藩,依旧持稳步削弱,减少关东割据势力对长安中央的威胁、对中央集权的阻碍的态度;

但作为兄长,刘荣对刘德、刘余等一众手足兄弟,却抱着‘弟弟们有事儿,为兄护着,将来为兄有难,弟弟们可也得搭把手’的态度。

两种态度南辕北辙,却又互不冲突。

而对于这一点,刘德、刘余二人,显然也有着充分的认知……

“先帝驾崩,独留陛下于长安,以面朝堂内外宵小;”

“——臣弟等,心如刀绞……”

“然祖宗制度在先,臣弟等纵有心,亦不敢有违祖制,擅朝长安。”

“故只得于各自之国,为先帝戴孝三月,静候国丧期罢。”

“直至夏五月,方得以上表请奏,朝长安以奔父丧……”

本就是兄弟众人中最年长、最早熟,最稳重的两个;

又做了几年诸侯,如今的刘德、刘余二人,俨然已经成长为了合格的政治人物。

对于刘荣的表态,无论是客套性质的寒暄,还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兄弟二人都应对的滴水不漏。

与这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刘淤、刘非两个神经大条的,更多了几分纯质如初。

“是极是极!”

“得知先帝驾崩,寡人当时就打算上表请奏,以朝长安!”

“若非二哥…咳咳;”

“若非河间王拦着,寡人早就……”

便见临江王刘淤义愤填膺的站起身,话才刚出口,便被河间王刘德清冷的眼神一扫,只得委屈巴巴的坐了回去,愣是都不敢把话说完。

另一侧,江都王刘非也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模样,却也是怯生生撇了眼身旁的兄长:鲁王刘余;

待刘余不懂身侧的斜眼一撇,刘非便也如刘淤一样,嘟囔着低下头去。

看到眼前,这好似复制粘贴的一幕,与东、西两侧同时显现,刘荣也不由得摇头失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年住在凤凰殿的刘荣、刘德、刘淤兄弟三人,与住在宣明殿的刘余、刘非、刘发、刘端兄弟四人,相处模式几乎是如出一辙。

——都是各自以长兄为首,由刘荣、刘余拿主意,并引导、约束着弟弟们。

而在刘荣获立为太子储君,无法再面面俱到的照顾弟弟们——尤其是三弟刘淤之后,这个重担,便自然而然落在了老二刘德身上。

这么多年手把手的教下来,刘淤在二哥身上,也算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虽然天资实在愚钝,没能得到刘德的‘真传’,却也起码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遇到不懂得事,听兄长的准没错。

至于江都王刘非,本就没有刘淤憨直,只是武人的性子多少有些直来直去,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对于兄长刘余的敬畏,几乎是刻入了刘非骨子里的……

“就藩江都三年,愣是没能和那赵佗老儿痛痛快快打上几场;”

“老五,怕也是憋坏了吧?”

短暂的沉默过后,刘荣含笑发出一问,也终是让落寞低头的江都王刘非再次抬起头。

那双已有些麻木的双眸,也在刘荣这一问发出之后,肉眼可见的多了几分精亮!

若是放在三年前,吴楚之乱刚结束的时候,刘荣毫不怀疑这个五弟会当朝跳起来,请求刘荣给自己一个打仗的机会!

但三年过去,曾经那个意气风发,十五之年挂印出征,阵仗关东的大好儿郎,却更多了几分被岁月侵蚀过后的老成。

“臣,惶恐……”

“年少之时,仰慕李牧、廉颇,以北上逐胡、开疆拓土为毕生之志。”

“如今年长了些,虽仍愚笨,却也明白了自己的身份。”

“——诸侯之身,本就该代皇兄以牧一方之民,为国羽翼。”

“军阵厮杀之事,却是和臣弟无缘的……”

···

“唉~”

“就藩江都之后,臣弟也想过:要不要寻个由头,与那赵佗老儿来过一场。”

“但做了几年的王,臣弟总算是堪堪明白,皇兄当年那句‘国家兴亡,皆百姓苦’,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82章 屠龙勇士第309章 武夫当国!第148章 去哄哄我汉家的‘东帝’第2章 我还不是太子呢!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76章 嫁为天子妇,为汉椒房主第159章 社稷告假第195章 朕驾崩,必有血亲殉葬!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78章 狗,不嫌家贫第147章 好小子!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够格吧?第265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第294章 五月已过!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第18章 刘荣的抉择第134章 请父皇称太子第212章 关门,放太子!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第253章 浓眉大眼天子荣第263章 人心啊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31章 序幕第253章 浓眉大眼天子荣第3章 左膀右臂第96章 诛晁错,清君侧!第269章 王孙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281章 游牧之民的噩梦第221章 老兵第239章 敞开天窗说亮话第303章 撑犁天的意志第64章 有话直说吧父皇第88章 贼心不死!第26章 皇长子手眼通天?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够格吧?第127章 父死子继,可歌可泣第313章 文化差异第166章 内帑够不够?不够再加上国库!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识第160章 记住这王印之重!第76章 孙儿,冤枉啊!第185章 孤方以睡觉为事,无暇见妇人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151章 该打就打!第97章 父皇,才是汉家的天第210章 梁王死的好啊第92章 出师不利第269章 王孙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23章 好剧本第252章 英烈之后?第238章 宗祠第43章 丞相失势第239章 敞开天窗说亮话第16章 私人订制版陷阱第50章 有样学样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73章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第317章 秦关:高阙第203章 谁知道呢第134章 请父皇称太子第319章 得陇望蜀?第320章 卫青第12章 荣,言尽于此晚点更第252章 英烈之后?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136章 儿行千里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12章 番外:黄粱一梦第227章 开战!第306章 养兵千日第188章 皇帝,杀了我儿子!第142章 啊这?啊???第68章 好戏,开场了第80章 有母第209章 不至黄泉,不复相见矣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订)第16章 私人订制版陷阱第288章 图穷匕见第128章 盖棺定论第78章 狗,不嫌家贫第281章 游牧之民的噩梦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313章 文化差异第95章 盛名之下,断无虚士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309章 武夫当国!第166章 内帑够不够?不够再加上国库!第73章 封印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258章 朕,错了吗?没写完第311章 幽冥第5章 登门赔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