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

“皇帝……”

“嗯……”

···

“皇帝,是觉得过去这些年,关东地方郡县在广迁天下豪杰,以实关中、以固国本一事上,不够尽心尽力?”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窦老太后如是一问,算是正式拉开了这场发生在汉家两位‘皇帝之间’,关于刘荣这一朝陵邑制度的会晤。

——在先帝,即孝景皇帝刘启的陵邑:阳陵邑尚还‘空置’,尚还能容纳数万关东移民的前提下,当今刘荣依旧决定为一气呵成,直接为自己建造一个可容纳二十万人的茂陵邑!

若是换做寻常人,肯定会觉得刘荣是疯了!

要知道整个关东,算上北方燕、代、赵,西南巴蜀、汉中,乃至于南方百越,总共也才两千万不到的人口!

一次性迁移超过二十万关东地方豪强,什么概念?

两千万人里抽二十万——百分之一的比例!

关东平均每百人,就要有一人因为‘尾大不掉’‘鱼肉乡里’‘二千石不能治’,而被强制迁移到关中!

这个比例太夸张了。

要知道地方豪强,之所以是‘豪强’、之所以能‘二千石不能治’,恰恰是以为他们手中,积攒了数县,乃至一郡、一国的小半财富;

除了财富,他们还有与财富相匹配的、错综复杂的黑白两道人脉。

最后,便是除此之外——除了能庇护他们的人脉、保护伞外,他们也同时具备守护自己财富、产业,以及势力的能力。

说好听点,是‘童仆千百人’;

说难听点,那就是为祸一方,鹰犬走狗无数。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平均每百人当中,就出一个?

真要只是‘百里挑一’的比例,那也就不至于将他们,说成‘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强地头蛇了。

——在郡县地方,二千石,可是和‘郡太守’直接划等号的!

一个拥有十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口的郡,若真有上百,乃至数百位‘豪强’,那这个郡太守也不用干了,直接找个豆腐撞死便是。

事实上,一个二三十万人口的郡,真正能称之为‘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强地头蛇,大概率不会超过五家。

如那‘豪强为祸一方’的反面代表:河东郡,自太宗皇帝晚年开始,便是杨、暴两家在把持。

再比如关东最大的粮商家族:宣曲任氏,更是掌握了关东粮食市场超过四成的份额!

尤其太宗皇帝年间,宣曲任氏凭借一句‘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的家训,得了太宗皇帝的口头赞赏。

这一下,宣曲任氏算是彻底一飞冲天,凭借在世圣人:汉太宗孝文皇帝的亲口背书,彻底坐稳了关东宗族势力的头把交椅。

这样一家有实力、有影响力,更得一代圣君背书的地头蛇,别说是二千石级别的郡守,又或是金印赤绶的宗亲诸侯了;

——便是长安朝堂,想要料理这么一家豪强地头蛇,都得好生费一番工夫和脑筋。

至于宣曲任氏那句家训是什么意思?

不外乎:不是自家田亩种出来的粮食,坚决不吃;不是自家养出来的蚕、抽出来的丝所缝制的衣服,坚决不穿;

公家的义务——即税、赋悉数上缴完成之前,绝对不能喝酒吃肉、聚众宴饮。

众所周知,太宗皇帝一生俭朴,甚至堪称‘淳朴’!

对于这么一句倡导勤俭节约,着重强调公民义务的家训,太宗皇帝开口夸赞一番,显然也是题中应有之理。

言归正传。

掰着指头算,如今汉室——无论关中还是关东,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能有宣曲任氏这等影响力得地头蛇,独一无二,仅此一家。

便是次一等的,那些顶多只是让郡太守觉得难办,却根本难为不到长安朝堂的豪强,也基本都是每个郡一两家、两三家。

至多不超过五家。

——要知道豪强之间,那也是有竞争的!

而且豪强之间的竞争,可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商业竞争,而是血淋淋的生存之争!

不把竞争对手尽可能吞并,并与那些实在吞并不了的结盟,豪强们根本就无法跻身‘豪强’之列。

而这,也恰恰是汉家的陵邑制度,在最近这些年稍显乏力,对于关东地方豪强的限制作用逐渐乏力的原因所在。

——经过发展初期的残酷竞争、吞并后,在竞争中幸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彼此又奈何不得的地方豪强之间,最终会选择结盟。

就拿河东郡的杨、暴两家举例;

自太宗皇帝早年,这两家逐渐成长为河东郡豪强地头蛇的代表,至今不过三十年的时间,便已是触手遍布于河东郡军、政、商各界!

凡河东郡官员,除了长安朝堂中央委派的郡守、郡尉之外,郡衙所有实权职务,几乎尽数被这两家所瓜分!

每当有郡守履任,这两家便会各派出代表,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前去拜会。

话说的也好听:得知明公履任本郡,作为本郡最具名望的两家‘良绅’,不敢不携重礼相访,以效犬马之劳!

听说这两家是本地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家族,这位才刚到人的郡太守大概率会两眼放光。

——地方豪强!

——现成的政绩啊!

——只要搞掉这两家地头蛇,那本官在这一郡之地,岂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于是,该郡守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杨、暴两家的贺礼,并明确表示:你两家,还是好自为之吧!

等长安朝堂下一次迁民实陵,本官就把你们两家报上去!

然后,这个郡守就傻了。

——才刚摆明‘绝不和杨、暴同流合污’的态度,不眨眼的功夫,郡守衙门居然直接停摆!

一问才知道:郡衙除了主管民政的一把手郡守,以及分管军务的二把手郡尉之外,什么都邮、长吏、郡丞,又或是都尉、将校等,居然无一例外,都是杨、暴两家的人!

要么,是杨、暴两家的人,被安排到了这些位置上;

要么,是凭实力爬上这些位置的人,被杨、暴两家以联姻之类的手段,和这两家捆绑在了一起。

当然,都邮、长吏、郡丞这样的要害位置,更是清一色非杨即暴——直接就是这两家的子弟!

事情闹到这一步,这个年轻气盛的郡守也终于明白:离了杨、暴两家,自己别说是做出成绩了——连郡衙的日常运转都维持不了。

于是,风水轮流转,换成了这个郡守携礼登门,极尽卑微对杨、暴两家道歉。

——哎呀~

——是本官太年轻啦~

——没了您两家,俺们这河东郡,那是一件事儿都办不成呀!

——还请您两家,原谅我这个年轻人的一时错漏……

见郡守如此识趣,杨、暴两家也不拿乔,第一时间让郡衙恢复了正常运转。

而后,便是对这个年轻不懂事的郡守苦口婆心的说:哎呀~都是误会~

您是长安派来的郡守,那就是俺们河东的天啊~

可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要想治理好河东郡,您还是得仰赖俺们这些‘良绅’来办事儿啊……

至此,合约达成。——河东郡守以‘不插手政务’,尤其是不侵犯杨、暴两家利益为条件,换得杨、暴两家的支持。

而杨、暴两家得了权,正事儿却也不耽误——税、赋也好,劳、役也罢,都给办的妥妥帖帖。

如是数年,郡守‘垂拱而治’愣是垂出一桩又一桩实打实的政绩,很快便升迁离去;

而后,杨、暴两家再次派人携重礼登门,拜访新到任的河东郡守……

“有些话,孙儿不便明说。”

“但依皇祖母之阅历,瞧明白这点事,总还是不在话下的……”

对于窦老太后‘是否对关东地方郡县,在关于陵邑制度的工作上感到不满’的询问,刘荣并没有直接作答。

只如是隐晦答出一语,便就刘荣苦笑着摇了摇头,自顾自说道:“太祖高皇帝筚路蓝缕,立我刘汉国祚,乃告天下:商者末业,其害,尤甚于鲁地之腐儒!”

“乃谕: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别居另册,以为,有别之民也……”

“又置陵邑之制,广迁关东地方豪强、二千石不能治者于陵邑,以实关中、以固国本。”

“——太祖高皇帝七年,又孝惠皇帝八年、吕太后八年;”

“凡有汉二十五载,我汉家赖陵邑之制,而使关东无豪强之祸、地方无宗族之患。”

···

“及至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却为陈平、周勃等老臣掣肘,更齐悼惠王诸子虎视眈眈、居心叵测于关东。”

“为得保宗庙,太宗皇帝不得已,先废山泽之禁,后除盐铁官营,更许民私铸铜钱。”

“——世人皆曰: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凡诸夏之民,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又太宗皇帝行仁德之政,使民得其食、其衣,贾得其产、其利;”

“如是二十七年,天下百废俱兴,工、商之民,皆犹如鱼得水。”

“然此间之弊如何,天下百姓民不知,公侯贵戚不顾,公卿百官知而不敢言。”

“便是孙儿,亦不敢以逆耳忠言,而有伤太宗孝文皇帝之遗德……”

如是一番话,不单是让窦老太后陷入了沉思,也同样让刘荣,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沉默之中。

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华夏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开创者,即‘文景’二字的‘文’。

而太宗孝文皇帝在位年间,华夏文明的状态,完全用‘宽松”二字来彻底概括。

宗亲诸侯?

——只要不举兵谋反,随便你!

什么开矿铸钱、冶铁,什么开海煮盐——哪怕摆明一副要造反的模样,长安朝堂对你的宽容,也能一直维持到你正式扯旗的那一天。

底层农户?

那就更不用说了。

没吃的了,那就上山打猎——太宗皇帝赏你饱腹!

没柴烧了,那就上山伐木——太宗皇帝赐你温暖!

甚至于,没钱花了,太宗皇帝也赐你富足——随便熔点铜器,大概浇铸成钱样儿,伱就有钱花了!

尤其真正关乎底层百姓切实利益的税、赋,更是成为了文景之治最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在位二十七年,其中有足足十三年,完全免除了全天下人的农税!

剩下十四年当中,也有足足十一年农税减半,只行三十取一的超低税率!

便是以十五取一的法定税率,完整收取农税的那三年,也完全是为了避免天下人习以为常,真把太宗孝文皇帝仁慈的农税三十取一,当成是‘本就该如此’。

这是农税;

而汉家法定的口赋: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也已经被天下人默认为每三人一算,每人每年四十钱。

因为自太宗皇帝四年至今,汉家再也没有按照法定的数,收取过一百二十钱的口赋;

以至于天下人——尤其是太宗皇帝晚年出生的人,大都认为汉家的口赋,从来都是每人每年四十钱……

宗亲诸侯肆意妄为,底层民众的生存环境也相当宽松;

相应的,工商业发展,以及地方豪强富户的发展壮大,自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文景之治——尤其是太宗皇帝那二十多年,一道极为‘亮眼’的风景线。

文景之治,对于底层百姓是盛世,对于豪强富户,也同样是盛世。

历史上长达五十年,本时间线也足有三十多年的文景之治,更是成为了豪强富户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并在地方构筑盘根错节的势力,从而为祸一方的史诗级温床!

所以,对于窦老太后的提问,刘荣的回答是肯定的。

——过去三十年,汉家的陵邑制度,就算没有完全停摆,其效能也早已大打折扣!

过去三十年,许多早就该迁居陵邑的豪强富户,在地方郡县官员的庇护之下,一次又一次躲过了强制迁移;

积年累月之下,别说二十万——便是如今的关东,有三四十万人属于‘豪强’标签,刘荣也完全不会感到奇怪!

而此番,刘荣出手就是一座一步到位,可容纳二十万人的茂陵邑,几乎是直言不讳的告诉天下人:对于我汉家过去三十年的陵邑制度,朕极其不满!

只是此事,毕竟关乎到太宗孝文皇帝名声,乃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评价;

刘荣再怎么愣头青,也总得先和老太后商量商量。

——商量商量怎么搞,才能在确保陵邑制度成重新发挥‘国运调节器’之效能的同时,最大程度规避此事,对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影响。

诚然:太宗孝文皇帝,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但刘荣姓刘。

孝景皇帝刘启的刘;

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刘;

自然,也是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的刘。

维护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形象,对于刘荣——对于太宗皇帝这一脉的每一位汉天子而言,都是根本不需要思考的政治本能。

第193章 高兴了吧?满意了吧!第328章 王朝周期律?第292章 蒙王?第152章 博望苑第147章 好小子!第128章 盖棺定论第218章 天子启的异常第141章 啥事儿来着?第118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145章 儿臣刘彭祖,昧死百拜!第71章 父皇,糊涂了!第259章 宽宏大量韩安国第308章 将战第79章 雏凤初鸣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89章 阉庶安敢欺我?第165章 人各有命调整一下状态第162章 记住了?第6章 困兽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够格吧?第76章 孙儿,冤枉啊!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11章 幽冥第72章 怎这般过火?告假第309章 武夫当国!第21章 殚精竭虑第163章 哪儿都有你馆陶主!第253章 浓眉大眼天子荣我再改改第22章 汉家臣?法家士?第298章 靡靡之赵第182章 你的葬礼,孤亲自操办第290章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53章 长安急报!第101章 即刻拿下!没写完第18章 刘荣的抉择第246章 庙算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311章 幽冥第41章 回去再说!第49章 孙儿,当真错了吗?第13章 家宴第78章 狗,不嫌家贫第51章 窦氏呼?吕氏呼?第46章 荚钱明天开始恢复更新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14章 坑儿的爹!第260章 拆分内史第325章 好郁闷的‘大’单于第143章 又来一个抠门儿的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东西了第224章 就是绑,也把太后给孤绑来!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3章 好剧本第275章 落毛的苍鹰?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289章 栗氏也有聪明人?第108章 誓师第75章 皇祖母,会如何抉择呢?第74章 怪不得皇长子第297章 先帝诸王的安排第268章 削藩第121章 周亚夫:我功劳太大了第173章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第316章 人事已尽,余者,皆天命没写完第16章 私人订制版陷阱第1章 瞎眼老寡妇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51章 该打就打!第99章 十日?!第13章 家宴第192章 不该杀吗!!!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盘算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76章 孙儿,冤枉啊!第305章 战争机器启动第146章 你当我弟没哥哥?第42章 好你个申屠嘉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194章 必须找到梁王叔!晚点更第158章 试试就逝世!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19章 万石君?机器人!第15章 我好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