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验金石

······

“东市、西市……”

“槐市……”

于相府辞别刘舍,行走在尚冠里外的章台街——回自家魏其侯府的路上,窦婴心中,一时也不由感慨万千。

长安城,其实不止东西两个市集,而是有城内四、城郊五——共计九个市集,被称为:长安九市。

其中,城内的四市,各名:东西南北市,却是以横城门所相连的华阳街为界,笼统的分为:东市,西市。

——东市,位于横城门以内,华阳街以东,又分东市、北市;

西市则位于华阳街以西,分为主体的西市,以及南市。

后世那首著名的《木兰辞》写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于是有人说,木兰为了买齐自备军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跑,算是在城里转了个大圈。

但实际上,古华夏的市集——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内的几处市集,基本都是严格按照华夏封建历史之初,即汉太祖刘邦时期,针对商人所制定的严格管控制度来布局的。

刘邦曾说:农者,本也;商者,末也。

治国者,强本弱末,以固国本也。

乃使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别居另册,以为‘有别之民’。

翻译成后世人更能理解的大白话,就是从刘邦开始,华夏封建文明对于商人群体,除了价值观、道德观上的鄙视和谴责之外,也有了具体的惩罚措施。

如刘邦那句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不得穿昂贵的丝绸制品,不可以如官员、贵族那般乘坐马车,便是极为直接的社会地位压制,和生活权利剥夺。

但真正能体现封建时代,商人为主流舆论所不齿的,却是那后半句:别居另册。

何谓别居、另册?

——不与寻常百姓混住,而是被集中在一个专门供商人居住的住宅群,以和寻常百姓农户物理隔离开。

并且,为商人专门另开一册,曰:商籍;

再以一句‘士农工商’的社会价值排序,来确定商人‘百业之末’的低劣社会地位。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让商人群体且是体会到:做商人和做农民,是真的有很大不同的。

做了商人,就没法和农户——也就是‘绝大多数人’住在一起,而是要同与自己一样卑贱的商人成为邻居;

甚至就连户籍,也不再是普罗大众都拥有的农籍,而是膈应程度仅次于奴籍、囚籍的商籍。

这可太难受了!

尤其是在道德观念相对较高,人们对声誉、名望还十分重视的古华夏,这样的区别对待,是实打实能让人羞愤而死的!

刘邦打的,也正是这个主意。

——用别居另册,来对商人进行区别对待,让他们被羞辱、被社会谴责;

且不说已经入了商籍的那些人,是否会因此而困苦、难受——起码寻常农户看到他们的遭遇,就绝对不会生出弃农从商的念头。

非但不会有人弃农从商,反而还会十分庆幸:还好俺家不是商籍!

你看那些个商人过的日子,那是人过的?

我要是沦落到这个下场,早就自刎以保全祖宗声名,免得日后到了地底下时,以发覆面,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了……

当然,封建时代——尤其是如今汉室对商人‘别居’的政策实施,不单体现在商人的住所,也同样体现在市集的分布。

即:长安东西两市,或者说是东西南北四市,并非是分散位于长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个市集,而是被扎堆设于一处,再以相对方位而得名。

类似于后世高级院校的南校区、北校区,听上去离得挺远,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以一条校内道路为界限划分。

说起来,如今长安的东西二市,或者说是四市,也颇有些《木兰辞》中所描写的意味。

四个市集,分别拥有不同的商品列别。

东市,作为长安最大——甚至比其他三市加起来都还要更大的主市,商品门类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酱茶醋布,柴米油盐,肉食、针线;

凡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东市便无所不包。

也正是因为东市占地最大、商品门类最多、人流量最大,且人流量大都是底层群众,所以长安朝堂中央所裁定的死刑犯,几乎都是在东市外行刑。

如四年前,先孝景皇帝以‘入宫议事’的名义,将穿着朝服的晁错连哄带骗到了东市,而后腰斩弃市。

这腰斩弃市里的‘市’,在如今汉家便专指东市。

相比起东市,其余三个市集就有些查漏补缺的意思了。

——与东市毗邻的北市,因为更靠近横城门的缘故,其实做的多是批发生意。

比如城外有农人入城,想把手里的皮毛、布帛之类卖出去,便大都会就近——进了横城门便来到北市,将东西卖给北市的倒货商就走。

而北市的倒爷们则一点点积攒货物,积攒到了一定的量,再去和东市的分销商去谈:我这儿有某种货多少多少,你全要的话便宜点给你。

与东、北二市隔华阳街相望的,是西市、南市。

西市占地面积,约为东市的一半。

由于更靠近城角,所以做的事家禽生意。

什么鸡、鸭、鹅之类,都能在西市买到。

客流量不算大,但能出现在西市的,主要是大户人家的采买仆人占大多数,手里攒下了点钱,想要养点小鸡仔下单的农户占少数。

总的来说,生意也还不错。

至于南市,占地面积为四市当中最小的那个,仅为东市的九分之一、西市的五分之一,北市的一半不到;

其商品门类,却主要是寻常百姓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奢侈品’。

什么胭脂水粉啊~

陶瓷瓦罐啊~

还有精美家具、陈酿美酒之类。

甚至就连少府的木工匠人,也大都在南市有‘第二职业’。

举个例子;

你是尚冠里某个功侯家族子弟,碰巧你老爹老迈体弱,家里大小事务都是你在负责。

有一天,你爹把你叫去说:老大啊,你二弟年纪也不小了,该娶亲了~

俺们家虽然没有守住先祖的荣耀,但毕竟也是侯爵家族。

你二弟娶亲,可不能小了排场啊~

你恭顺称是,而后问父亲:那具体要做些什么,来撑起老二娶亲时的排场呢?

你爹说了,去南市找几个少府木工,再寻些民间的泥瓦匠,给老二先起一个板板正正漂漂亮亮的院子。

然后再从南市——最好也还是找那些少府木工匠人,打一些精美的家具,把新房给布置好。

到了婚宴那天,再从南市买些十几二十年陈酿的美酒,用于招待宾客……

南市,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定位。

——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刨除九成九底层民众之后,剩下的那极小一部分权贵。

客流量很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定制服务。

但贸易量很大,无论是单价还是利润率,都远非其他三市可比。

而且曾经的西市,还有一个即便是功侯贵戚,也要忌惮三分的商品门类。

——子钱!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高利贷。

子钱子钱,就是把‘母钱’借出去,然后连本带利——连母钱带‘母钱生的子钱’一起收回来的行当。

这一行,无论后世还是如今,无疑都是非大人脉、大背景所不能为。

曾几何时,南市的子钱商人们,甚至能把业务范围推广到尚冠里,推广到那些垂名青史的功侯家族。

如某家功侯出了变故,急需用钱啊,或是某位二世祖欠了赌债需要还之类,基本都是从南市的子钱商人手中借钱过桥。

在四年前,还发生了一件让南市的子钱商人们名声大噪,甚至变得更加‘背景滔天’的大事。

——吴楚七国之乱起,中尉周亚夫被先孝景皇帝拜为太尉,率兵东出函谷,平定叛乱!

为了不让周亚夫因军费问题而头疼,先孝景皇帝,以及当时的窦太后,给周亚夫分别赐下千金重赏。

只是周亚夫那次出征,光是能独自领军的将军,就带了足足三十六位!

三十六路大军,单就是用于笼络人心、犒赏不下所需,又何止千金?

于是,先孝景皇帝和窦太后各赐下的千金——总计两千金,在周亚夫结束第一场战前动员会之后,就被那三十六位偏将军瓜分殆尽。

然后周亚夫就傻眼了。

——我还没有上车啊!

呃,不是……

我也得要用钱啊!

我也得带家兵家丁,乃至于乡亲旧部,并给他们配备武器、发放赏金啊!

两千金,好歹给我留点儿啊!

天子、太后的赏赐用完了,自己用钱又没有着落,万般无奈之下,周亚夫开始厚着脸皮,在尚冠里挨家挨户去借。

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一枚四铢钱都没借到。

一来,如今尚冠里的功侯家族,大都是三代,乃至四代侯在位。

纨绔二世祖都有近半,便是还有一半正常人,也大都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二代、三代们;

什么理财、积蓄——当年的封国产出够当年用,不需要再举外债,都已然是持家有道,简约质朴!

再者,吴楚之乱爆发之初,其声势之浩大、兵峰之锐利,几乎是吓得全天下人都以为:在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汉家又要出现一位‘自吴地入继大统’的刘氏天子了。

说白了,当时无论是功侯贵戚,还是朝中公卿百官,亦或是坊间百姓民,几乎都不觉得长安朝堂能赢下这场战争。

对打赢都不抱太大希望,即便是有钱,也不可能借给周亚夫这个大概率会平叛失败的太尉了。

于是,哪儿哪儿都借不到钱的周亚夫,最终无可奈何的找上了南市的子钱商人。

要不说商人的嗅觉敏锐呢。

——长安子钱豪商无盐氏,二话不说就借出去千金,供周亚夫作为平叛军费!

当时,整个长安城都觉得:无盐氏是个傻子。

将千金——将近一成的家产,给周亚夫拿打水漂不说,还因此上了‘新帝’的清晰名单?

无盐氏这商业眼光,怕是比窦老太后的眼神还差吧!

最终的结果,却是让坊间内外大跌眼镜。

——周亚夫,还真就把来势汹汹的吴楚七国之乱给平了!

非但平了,而且还是短短三月而平!

至于无盐氏借出去那千金,也在战后,变成了连本带利的一万一千金,回到了无盐氏的怀抱。

前后短短三个月,家赀累万万的无盐氏,便完成了家产翻翻的壮举!

非但如此,无盐氏甚至还因此,而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子钱商人中,唯一一家‘于国有功’的忠臣义士!

便是那些欠了无盐氏钱,而且是利滚利欠了本金几十倍的人,也穷尽所能的凑来了钱,把无盐氏过往这些年的坏账给填上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无盐氏甚至一度成为长安,乃至全天下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巅峰之时,甚至有人将无盐氏,同那位名垂青史的投资大师:秦相吕不韦相提并论。

只可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因吴楚七国之乱而财富翻倍、名声大噪,同时又享誉天下的无盐氏,很快就在之后,太子刘荣主粮价平抑事当中,成为了时太子储君、当今刘荣肃清‘逆贼’的典型。

——当时,刘荣通过往抛售粮食来压粮价,粮商们、功侯们则通过收购粮食,造成市场上粮食紧缺来哄抬粮价。

而在这期间,无盐氏不知为何,竟是一夜之间失去了那敏锐的政治嗅觉,居然掺和到了这件事当中,为那些意图哄抬粮价的商人、公侯们,提供利率极低的短期借贷!

若非刘荣早有准备,又打了敌对势力一个措手不及,外加窦太后、先孝景皇帝同时出手,说不定那一次,刘荣还真就会栽在无盐氏手中!

被区区一家商人如此针对,刘荣自然也是不含糊;

在后续,查办哄抬粮价的‘乱臣贼子’时,毫无心理负担的把无盐氏也给加了进去。

至此,自太祖高皇帝年间便于长安发迹,并于吴楚之乱后名扬天下的‘义商’无盐氏,再出名后短短一年之内,便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连带着子钱,即高利贷商人这一行,也成为了坊间公认‘太子很不喜欢’的行业之一,生意一落千丈。

现如今,南市已经找不到子钱行的身影了。

据说是当年无盐氏的事之后,子钱商人们都为了‘暂避太子之威’,暂时关闭了铺子。

结果却是太子变监国太子,后又继位做了天子;

子钱商人们自知‘翻盘无望’,便只得把铺子迁到了城外。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

而槐市,便是这些从长安灰溜溜逃走的子钱商人们,最终在城郊选定的落脚之所……

第115章 服从命令,才是武人的天职!第265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第256章 死灰复燃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69章 王孙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76章 孙儿,冤枉啊!第223章 请太子主持大局!第39章 降维打击?第168章 这也太拟人了吧?第186章 孤的心,狠吗?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63章 哪儿都有你馆陶主!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6章 皇长子手眼通天?第265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第105章 西进!第226章 朕!第55章 老娘长进了?第134章 请父皇称太子第74章 怪不得皇长子第340章 验金石第343章 考校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7章 且瞧着吧第231章 顶级映射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章 瞎眼老寡妇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第265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43章 周亚夫可惜喽第202章 狗贼莫走!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哗变吗?第96章 诛晁错,清君侧!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58章 试试就逝世!第44章 长安侯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58章 朕,错了吗?调的一手好作息第26章 皇长子手眼通天?第326章 文明进程的落后第351章 新军!第266章 言于朝,则斩于阙!第128章 盖棺定论第238章 宗祠第35章 汉少府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37章 高炉炼钢第251章 毒蛇!第37章 且瞧着吧刚落脚第206章 孤儿军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50章 有样学样第45章 申屠嘉:当年还是太年轻第293章 国运之战!第207章第56章 母亲啊母亲第118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269章 王孙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333章 农耕文明的畜牧业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2章 好你个申屠嘉第344章 天赋这个东西,藏都藏不住第221章 老兵第241章 处置第166章 内帑够不够?不够再加上国库!婚假第332章 不骄不躁,两条腿走路第293章 国运之战!第42章 好你个申屠嘉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订)我再改改第125章 矫枉,不可不过正!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第107章 梁王,也是藩第244章 边墙有变?!第306章 养兵千日第118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164章 父皇,时间不多了啊第214章 蛇鼠一窝第218章 天子启的异常第195章 朕驾崩,必有血亲殉葬!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东西了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45章 申屠嘉:当年还是太年轻第237章 高炉炼钢第188章 皇帝,杀了我儿子!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4章 坑儿的爹!第311章 幽冥第268章 削藩第263章 人心啊第174章 周亚夫,你不高兴啊?第130章 太尉周亚夫之祸?第107章 梁王,也是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