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策问

bookmark

被刘荣如此有针对性的召见——尤其还是挨个召见,郑当时在内的一众拔尖考生,此刻自然是一头雾水,惴惴不安。

反倒是最先被召见的公孙弘,一副坦然自若的模样,就像是吃定刘荣,不会因为众人方才的考场直谏而怪罪众人。

至于刘荣?

——即便原本有心,稍微吓唬一下这些‘青年才俊’,但在公孙弘这个五十好几、年近花甲的异类考生面前,却也并没有再绷着脸。

似笑非笑的抬起头,示意公孙弘落座;

又淡然抿下一口茶汤,刘荣便扬了扬方才,由公孙弘呈上的那纸写有谏言的试卷。

“想当年,太宗皇帝弥留之际,公辞《诗》博士之职,归乡治学之时,朕,还不过是个总角稚童。”

“太宗皇帝拜公为博士时,便是父皇——先孝景皇帝,也才不过八九岁的年纪。”

“唉~”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

“——贾谊早故,晁错身死;”

“便是先皇,也于壮年宫车晏驾,独留朕弱冠之年,负此天下万钧重担……”

手里拿着公孙弘劝谏自己‘网开一面’的谏书,刘荣嘴上,却是莫名平和的与公孙弘回忆起往昔。

便见刘荣话音未落,公孙弘也满是唏嘘、感怀的长叹一口气,又半带自嘲、半带苦涩的含着笑,自顾自连连摇起了头。

刘荣说的没错。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

公孙弘幼年时期,从大人物口中听说的太祖高皇帝,驾崩了;

少年时期,于县衙大门外的露布上,听人宣读过的孝惠皇帝,也驾崩了。

公孙弘被因罪免职,不得已牧猪为生,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的那段时光,前、后少帝也都死于非命。

吕太后也早在三十多年前驾崩,却也没忘记给汉家留下一场诸吕之乱。

那一年,公孙弘才刚及冠。

那一年,二十岁的公孙弘自学成才,成功从牧猪场‘出栏’——学成入朝,担任博士!

曾几何时,公孙弘牧猪为业,尚可自学经书典故,以为博士的故事,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勉励自家子弟努力治学、积极上进的正面案例。

但时至今日,回首往昔;

对于自己的过往——尤其是在功成名就的二十岁后,到再度入朝的现当下,这三十多年的往昔记忆,公孙弘有的,只是一声满焊苦涩的唏嘘、感叹。

——《春秋》博士贾谊,早在太宗皇帝年间,就已抑郁而终;

后来,借儒皮以饰法骨,披着儒家的马甲混进太子宫,终得以‘潜邸从龙’的《尚书》博士晁错,也已在先帝三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当中,成为了先孝景皇帝的弃子。

还有当年的中大夫袁盎;

廷尉张释之;

将军张武、丞相张苍,御史大夫申屠嘉……

等等等等。

曾经的故人,如今可谓是一个不剩。

唯一能让公孙弘感觉到熟悉,庆幸‘朝中还有自己认得出来的人’的,也恰恰是曾经,最不为公孙弘待见的:曲周侯郦寄,以及弓高侯韩颓当。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

在二十岁的年纪,担任二千石级别的《诗》博士,与太宗皇帝刘恒,丞相陈平、周勃、灌婴、张苍,御史大夫申屠嘉、廷尉张释之、少府岑迈等人共事;

到了五十多快六十岁得年纪,再度入朝,坐在皇位上的,却已经变成了太宗皇帝的长孙。

丞相刘舍——至今都还让公孙弘深感不齿的小人;

御史大夫窦婴——曾几何时,连千石官职都绝不能担任的幸佞外戚;

还有廷尉赵禹,俨然一个酷吏,和曾经的张释之根本就没得比。

尤其军方,更是成了俪寄、韩颓当等小人,以及程不识、郅都等一众毛头小子的欢乐场。

——这就像后世新时代,一个昏迷多年的人,一下子从国家困顿的七八十年代,瞬间来到了国家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2025年!

公孙弘觉得,世界变化太大;

大到自己,都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

“臣离京之时,曾于长陵邑,于田何——子庄公拜别;”

“不知如今……”

听出公孙弘话里的意思,刘荣只叹息着摇摇头。

“先孝景皇帝元年,田子庄于自居病故。”

“先帝敬重子庄公之才学,特赐与冥灯、棺椁等丧葬用具若干。”

“后又遣奉常登门,欲要其子入朝,为二千石《易》博士。”

“然其子辞曰:亡父临终有诲,田氏《易》一脉,不入朝、不为官、不食禄……”

话音落下,刘荣与公孙弘——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天子,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学究,便隔着一张御案,以及几级御阶,遥相长吁短叹起来。

前文曾提到过: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最稀缺的,就是治《易》的人才——尤其是融会贯通的顶尖人才。

而田何田子庄,便大致是太宗、孝景二朝,汉室最顶尖的《易》学大师。

说来,这位田何、刘荣口中的‘子庄公’,那也是大有来头的人物。

——田何,既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田齐王族,同时,也是孔夫子所传《易》第六世传人!

而且是能顺藤摸瓜,一代代捋清传承的那种!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周敬王匄在位期间,孔夫子传授《易》于鲁人商翟——商子木。

后,商翟传《易》于鲁人矫疵——矫子庸。

矫疵传与楚国江东人𫘛臂——𫘛子弓。

𫘛臂传与燕人周丑子——周子家;

周丑子传与东武人孙虞——孙子乘;

孙虞传与田何——田子庄。

作为田齐王族,田何治学,可谓是顺风顺水——除了专心做学问,其他什么是都不用操心。

只可惜,随着秦一统寰宇,连带着田氏齐国在内的关东六国,都被秦所兼并,田何以王族身份安心做学问的闲暇生活,便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及至始皇即立,颁发《焚书令》,田何所代表的《易》,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

最终,凭借整个阴阳家的通力斡旋,由田子庄传承下来的《易》,才得以凭借其‘卜筮’这一分类而逃过一劫,并得以顺利传承下来。

——始皇《焚书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列。

田何的《易》,为了度过那段黑暗岁月,不得已,被整个华夏学术界归入了‘卜筮’这一类别,并就此,成为了神棍、骗子们标榜自身的挡箭牌。

再后来,汉室鼎立,太祖刘邦一手陵邑之制,广迁天下豪杰入关中。

田何田子庄,便跟随田齐王族一大家族,被强制迁移到太祖刘邦的长陵邑,并就此扎下了根。

说来,田何田子庄与长陵田氏——也就是现胶东王刘彻的母族外戚田蚡,也算是远房亲戚。

只是在被强制搬迁到长陵后,田氏一族选择走上商道,田子庄则分门别户,找了处僻静的小院独居,继续专心搞自己的学问。

太祖刘邦求贤若渴,再三派人征辟,最终结果也还是和商山四皓拒绝征辟一样——田子庄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征辟。

好巧不巧,和商山四皓不愿仕汉,却愿意支持孝惠皇帝一样——长陵田子庄,也接受了彼时的太子储君、后来的孝惠皇帝刘盈的拜师礼……

后来的孝惠皇帝年间,以及吕太后掌权的前、后少帝年间,田子庄都在自己的小院安心搞学问,并收徒授业。

等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公孙弘与贾谊、晁错、袁盎等一干青年才俊入朝,长陵田子庄,便成了公孙弘少有的忘年交。

——公孙弘很尊敬这位自秦时,就因精《易》而名扬天下的老先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孙弘甚至能算得上田子庄的‘不记名弟子’——毕竟公孙弘,也曾想其请教过有关《易》的问题。

此番入朝,知道那位故人,大概率活不到一百岁,所以公孙弘一直都在逼自己别去想、也别去打听。

直到此刻,和刘荣聊起往昔,公孙弘才终是按捺不住,问出了口,也得到了那个公孙弘早有预料,却始终不敢面对的答案……

“子庄公~”

“唉……”

“臣尚还记得,子庄公有一得意门生,名曰:丁宽?”

闻言,刘荣当即微点下头:“然。”

“梁人丁宽,子庄公唯一嫡传弟子。”

“太宗皇帝后元三年,丁宽学成出师,为子庄公遣去关东,以精进其所学。”

“丁宽东出函谷,至梁都睢阳而止,从周王孙习学古义《周氏传》。”

“——孝景元年,子庄公离世,丁宽远来奔丧,朕,也曾代父皇登门吊唁,见过那丁宽一面。”

“后吴楚七国之乱,丁宽自请为将军,助梁孝王固守睢阳,号:丁将军,颇有斩获。”

“今岁科举,朕也曾遣人相问于丁宽:可有门徒德才兼备者,愿入长安以襄盛举?”

“丁宽谢辞曰:家师遗命,田氏《易》一脉,不入朝、不为官、不食禄……”

说到这里,刘荣、公孙弘二人,便又是一阵长吁短叹。

——作为儒家六经当中,实用性最强、珍惜度最高的一脉,《易》一脉的人才为何会如此稀缺?

答案便是凡治《易》者,几乎无一例外,全都在追求宇宙最终的奥秘。

他们占卜、卦算;

他们观星、测算。

甚至于如今天下,最闻名遐迩的‘日者’,也就是占卜大师、《易》学大拿司马季主,也同样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到头四处乱跑,根本找不到人。

你为他去干吗?

追星星。

追赶星辰运转,观察、记录、测算……

对于这样一群天文学家、神学家而言,入朝为官?

一年到头都在固定的地方坐班工作?

想都别想!

就这帮疯子,能隔个一二十年,甩一个没培养好的边角料出来,到长安来做观星官,刘荣都得谢他八辈儿祖宗……

“公故为博士时,朕虽尚年幼,然于长安、于庙堂之高,公,也算是故人了。”

“今日策问,便不讲其他——便已今我汉家之大弊为题,请公,畅所欲言。”

一阵寒暄、唏嘘过后,刘荣终还是把话题拉回了正规。

——策问!

用后世人更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面试。

至于先前,公孙弘等人考卷进谏?

刘荣表示很高兴。

能有人——尤其是还没进入朝堂、半点权势都没有考生,敢在科举考场上,用试卷给自己写谏书,刘荣非常高兴。

尤其此番,本就是刘荣故意卖个破绽,来看这些考生们的反应。

最终结果让刘荣非常满意。

眼下,若是换做其他的年轻人,如郑当时、主父偃之类,刘荣或许还会玩儿一玩儿恩威并施,稍微吓唬一下年轻人。

但对公孙弘,却完全不需要。

——估计公孙弘从始至终,都知道刘荣如此作为的目的;

乖乖奉上那纸谏书,也不过是配合刘荣表演而已。

接下来,才是今日殿试真正的戏肉。

刘荣也将凭借这个时代特有的策问,来考验一下考生们的成色。

当然了;

近千名考生,刘荣根本见不过来。

所以,就见一见这几十个大概率有天赋、未来会有成就的杰出者,也就可以了……

“呵……”

“当真如传闻所言;”

“陛下,还真是雷厉风行……”

刘荣一出题,公孙弘便不由为之一愣。

片刻后,又哭笑着摇摇头,似是友人般,戏谑调侃了一下刘荣的单刀直入。

又眨眼的功夫,公孙弘身上,那好似邻家老爷爷般和蔼、慈祥的气质,便已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刘荣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一股令人本能直起腰杆、绷起面容的肃穆,和庄严。

“臣,愚见。”

“今汉家之弊政,内外各三。”

“——于内,首为宗藩割据,次为吏治混沌,再,为苛捐杂税。”

“于外,首为北蛮匈奴,次为岭南百越;”

“再,则为东北朝鲜……”

铿锵有力的一番话,便算是拉开了这场史诗级策问的序幕。

而公孙弘的政治智慧,也随着这看似平平无奇,任谁都知道、都说得出来的几个‘问题’被提出后,逐渐被完整展现在了刘荣的面前……

第430章 人才啊第262章 杀人放火金腰带?第81章 天下皆反?第267章 宗亲凋敝第336章 下一步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439章 新体系,新气象第162章 记住了?第419章 考题第214章 蛇鼠一窝第178章 为子孙后世计第276章 嫁为天子妇,为汉椒房主第333章 农耕文明的畜牧业第153章 长安急报!第166章 内帑够不够?不够再加上国库!第125章 矫枉,不可不过正!第286章 老刘家的男人呐第109章 刘濞老贼!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69章 王孙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第290章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第363章 黑土地第324章 试探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339章 武夫当道第311章 幽冥第367章 赏善罚恶,赏功罚过第309章 武夫当国!第437章 御前秘书处第225章 母后来了啊第301章 就先这样吧第413章 赵禹之怒!第445章 为后世开先例第92章 出师不利第309章 武夫当国!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256章 死灰复燃第375章 真这么搞?睡一觉第222章 不远了第31章 不尽然吧?调整一下状态第350章 常备野战军第266章 言于朝,则斩于阙!第218章 天子启的异常第93章 儿,斗胆第111章 寡人已为东帝,尚何谁拜?第328章 王朝周期律?第226章 朕!第48章 皇祖母,误会了第414章 各学派的顾虑第25章 别这么看我啊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仪事!第395章 历史教训第234章 进退两难呐第380章 魔改第55章 老娘长进了?第420章 新的怪物诞生了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83章 你不卖?我还不吃了呢!调的一手好作息第371章 盐铁第328章 王朝周期律?第320章 卫青第86章 王孙,且去第121章 周亚夫:我功劳太大了第98章 陛下口谕!第129章 请周亚夫开始表演第108章 誓师第428章 唯才是举?第219章 万石君?机器人!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2章 荣,言尽于此第267章 宗亲凋敝第265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第61章 陛下!第8章 命可真好第328章 王朝周期律?第117章 寡人是在颁王诏!第331章 妥协的艺术第395章 历史教训第110章 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第452章 还得先看看高阙第200章 恐复为吕氏!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377章 围三缺一第127章 父死子继,可歌可泣第305章 战争机器启动第275章 落毛的苍鹰?第351章 新军!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长安第363章 黑土地第61章 陛下!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68章 好戏,开场了第407章 四两拨千斤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7章 梁《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