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宿中,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在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

范畴规划

(或作四相)是指地火水风土,两仪生,两仪指的是阴阳,而阴阳衍生出地火水风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幽阖是的代表物,青龙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们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二十八宿中,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分别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方位,又会说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并没有四圣的说法,一般所指的四圣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个圣人。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

分类

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初夏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在我国古代星相学,指的是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分别组成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他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亦称“四灵”。如道教胜地青城山天师洞(古常道观),在巍峨的山门前面,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龙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监兵神君。

东吴时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经》里有过记载,人们为配了名字,朱雀为凌光,玄武为执名,青龙为孟章,白虎为监兵。

阴阳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生八卦“两仪”就是“阴”和“阳”。太极生两仪,是宇宙根本力量的第一变。在这一变完成以后,就产生了一个一级的“阴”和一级的“阳”。然而这两个一级的“阴”和“阳”内部仍然存在阴阳的力量的作用,还是会继续演变。这样的结果,一级的“阴”就产生了“阴中之阴”——太阴和“阴中之阳”——少阳;一级的“阳”就产生了“阳中之阴”——少阴和“阳中之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是第二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这个过程就叫做“两仪生”。

是第二级的基本元素,与印度把世界本原力量分为“地、火、风、水”不同,我国古代的则是太阴——水;少阳——木;少阴——金和太阳——火。而且还多了一个介于这之间的中间状态——土。

水、火、木、金、土就是我国传统上常说的“五行”。五行其实从本质上说,还是阴阳二气的演变和作用。前面已经说过了参见博文五行的理论基础与真实本质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在产生了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力量的继续作用,又生成了新的阴阳组合。太阳分解为太阳之阳——“乾”和太阳之阴——“兑”;少阴分解为少阴之阳——“离”和少阴之阴——“震”;少阳分解为少阳之阳——“巽”和少阳之阴——“坎”;太阴分解为太阴之阳——“艮”和太阴之阴——“坤”。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第三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八卦”。这个过程则称为“生八卦”。八象不过阴阳,不过是二物,太极动生阴阳,天地不过一阴一阳而已!

学说

《周易》,主要是讲阴阳、八卦、64卦变化的古书。

《黄帝内经》(或说《素问》和《灵枢》)中的藏象学说,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应用。

《周易》里面讲八卦、64卦的变化,没有涉及五行,这是因为,八卦系统与五行系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八卦系统与五行系统,根源都是太极、阴阳、学说。

学说之后,出现五行学说与八卦学说两个发展方向。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障,深入探究这些古老学说的本质问题。

学说的出现,有助于古人认识客观世界。

“象”,就是以“象”类物,是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是指: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分别可以代表春、夏、秋、冬;生、长、老、死等等四类事物和现象,将事物和现象分成四个阶段、四种相联系的情况。

为了更便于理解,古人又用了四种常见的事物代替上述。

这四种常见的事物就是“金木水火”。

具体代替方法就是:金——少阴;火——太阳;木——少阳;水——太阴。

“木火金水”,就是后来五行学说中的“四行”(缺少“土”行)。

“木火金水”代替“少阴、太阳、少阳、太阴”以后,就不再是具体的生活中的这四种常见事物,它们变成了“”,被人为地赋予了概念,变成了哲学理论上的东西。

以后,当古人认为其它事物和现象分别与“木、火、金、水”类似时,就可以分别被归类于“木火金水”了。

学说确立和应用后,古人就会思考下列问题:

1,四分法太粗糙,四分法之后,如何更细致地分类事物,事物类别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是什么?

2,“”分类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导致了八卦学说的产生;第二个问题,导致了五行学说的产生。太极一分为二,得到阴、阳(两仪)。

阴、阳再一分为二,得到——“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后来分别称为“木、火、金、水”。

如果用阿拉伯数字“1、2、3、4”表示,那么,根据“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分类法,其中,最大的奇数是3,可以表示阳气最多的太阳;最大的偶数是4,可以表示阴气最多的太阴。

1.2、3、4之和为10,10可分出“1、2、3、4”,所以,“10”可以看作太极。

太极分阴阳,10可分为5、5,一个为阴数5,一个为阳数5。

阳数5可分解为3和2。对应,3为太阳,为火;2为少阴,为木。

阴数5可分解为4和1。对应,4为太阴,为水;1为少阳,为金。

所以,“木、火、金、水”与“1、2、3、4”相配的结果是:

木——2,是少阴。

火——3,是太阳。

ωωω⊕тTk án⊕Сo

金——1,是少阳。

水——4,是太阴。

由水变化到木,是由“阴4”变化到“阴2”,是阴气渐少,阳气渐多的过程。

由火变化到金,是由“阳3”变化到“阳1”,是阳气渐少,阴气渐多的过程。

这里,“4,2,3,1”表示的是概念,不是具体比例,所以学说里,“水”与“火”的阴气与阳气比例不是“4:3”;“木”与“金”的阴气与阳气比例也不是“2:1”。

“木、火”都是由“阳气5”二分而来,所以归类为“两仪”中的“阳”。

“金、水”都是由“阴气5”二分而来,所以归类为“两仪”中的“阴”。

所以,(木、火、金、水)用于对应一年四季时,分别可以对应春、夏、秋、冬。

由春季到夏季,阳气渐升;由秋季到冬季,阴气渐升。

用于对应生命时,“木、火、金、水”分别可以代表生、长、老、死——表示生命从无到有(生),从有到强(长),从强到弱(老),从弱到无(死)的四个连续的过程。

根据阴阳理论,阴气与阳气是互根互生的。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也。

以为例,阳气分为“木、火”,阴气分为“金、水”。

“木、火、金、水”循环,就是一个阳气与阴气不断地互根互生的过程。

“水”为阴气的极点,“阴极阳生”,所以“水”变化为“木”,即生“木”;“木”阳气继续上升,变化为“火”;“火”为阳气极点,“阳极阴生”,所以“火”变为“金”,即火生金;“金”阴气继续上升,变化为“水”,金生水。

木——2,是少阴。

火——3,是太阳。

金——1,是少阳。

水——4,是太阴。

上述还可用另一种方式表示——就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生理论,用其“所生”(即产生的原因)来表示。

比如,“木——2,火——3”,都源于“阳数5”一分为二。所以木为“阴2”,火为“阳3”。

木是因为“阳5”分出了“阳3”才出现,所以“木”可以说成“阳3生木”;同理,火是因为“阳5”分出了“阴2”才出现,所以“火”可以说成“阴2生火”。在古代,阳可对应“天”,阴可对应“地”,所以“阳3生木”“阴2生火”可以说成“天三生木,地二生火。”

再比如,“金——1,水——4,”都源于“阴数5”一分为二。所以水为“阴4”,金为“阳1”。

金是因为“阴数5”分出了“阴4”才出现,所以可以说成“阴4生金”;同理,水是因为“阴数5”分出了“阳1”才出现,所以可以说成“阳1生水”。阳可表示“天”,阴可表示“地”。所以可以说成“天一生水,地四生金”。

如上所说,(木、火、金、水)的阴阳变化次序和规律就此确立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就此确立了。

已经具有明显的周而复始的『性』质了。

对应一年四季,明显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如果将植物的种子、动物的后代看作生命的特殊再生方式,那么,对应生命的生、长、老、死四个阶段,生命也是具有周期『性』的。

变化,周而复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有一般,就有特殊。

以一年四季为例,其变化规律与日月有关。日月几十亿年运行不息,是相对永恒的东西。据说地球的气候变化,7500万年是一个周期,在这个期间内,四季(春夏秋冬)变化规律是大致不变的。

对动植物生命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偶然『性』因素大为增加。以动物为例,有胎死腹中的,有幼年夭折的,有壮年早逝的——生、长、老、死四个阶段未完成就结束了。有的动物未留下后代,那就谈不上生命的再生(周而复始)了。对动植物生命而言,偶然『性』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生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其他事物变化也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有特殊变化而否定其一般规律。

在把握事物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把握和解决偶然『性』因素导致的特殊变化,是我们研究事物规律的目的。

导致一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导致发生特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需要谈到五行学说。

五行之土

“土”位于中间,不包含在循环周期内,如何正确理解“土”的含义,是正确理解与五行的关键。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将五行对应时间和过程,《周易参同契》持“土旺四季”,持“土贯穿始终”之说。

将五行对应地理四方,《周易参同契》持“土主中宫”之说。

在这里,“土”是太极,是可以分出阴阳的太极。

我赞同《周易参同契》的上述观点,持“土为太极”之说。

“土旺四季,罗络始终”。正是因为有了贯穿始终的“土”,有了时间和过程的始终,一年才可以划分出“春夏秋冬”;生命才可以划分出“生长老死”四个阶段。

《周易参同契》“皆秉中宫,戊己之功”。“土”指中央,有了中央,人们才可以区分“东南西北”四方,“东南西北”四方才可以长久存在。

《周易参同契》“土旺四季”,因为有“土”,四季才可以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中医支持“土为太极”的说法。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为土。人食五谷经过脾胃的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即为后天之气。传统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之气为后天太极,是生命所必需的。中医有“补脾胃,养五脏”的治疗法则。

古代有土生万物、土养万物、土载万物、土纳万物之说。这万物自然是指可以归类于“木火金水”的万物。实质就是——土生木火金水,土养木火金水,土载木火金水,土纳木火金水。

“木火金水”的产生都来源于“土”,其继续存在也依赖于“土”。

“木火金水”的产生都来源于“土”——这个“土”是先天之“土”。

“木火金水”的继续存在也依赖于土——这个“土”是后天之“土”。

将五行对应一年四季,“木火金水”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土为阴阳(合则为太极)——就是日月。日月分则为阴阳,合则为太极。有日月,才有春夏秋冬四季。将来,太阳月亮的寿命到了尽头,日月没有了,“春夏秋冬”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因为后天太极变化了。

将五行对应四方,“木火金水”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土为中央。中央可以无限小,小到一个点;可以无限大,大到与天地相同。“土”,可以理解为就是“天地”——有天地才有四方,没有天地就没有四方。其实,即使简单的只将“土”理解为“中央”,四方也是由中央生发的,没有中央原点,根本无法划分东南西北四方。

在五行中,“土”为太极,太极分两仪,就是阴阳(也可说是阴土,阳土),阴阳分,就是“木火金水”。

“土”不一分为二时,是“太极”。

“土”一分为二时,是“阴,阳”,是“阴土”和“阳土”。

“土”可四分为“木火金水”,是太极(阴阳)分为;“木火金水”可以合为“土”,是统一回归到太极。——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实质,本质。

来源

星宿来源

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中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黄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这种“”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如东方苍龙,角宿象龙角,氐、房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南方朱雀则以井宿到轸宿象鸟,柳宿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嗪,翼为羽翮。后来古人又将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说。后又将其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如《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

道教之本

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代表涵义

青龙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之一。为三十五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古人以太阳经行之黄道为参照,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组,分别以四灵命名,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为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为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为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为玄武。四灵青白等『色』,出于五方五行五『色』之谈。《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道教演衍其说,作为老君护卫神,如《抱朴子?杂应》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道观山门有门神,左为青龙,右为白虎。道教修炼又有存神之术,以为存思神灵形象名字等,可得神灵护卫,如《北极七六紫庭秘诀》:“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逢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周迎数千万重。”四方神是存思身外神灵的主要对象,但所说形象名字等不尽一致。宋以后的斋醮道场,则有合役二十八宿降妖除魔之说。

青龙为星名,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其状如一条龙,又称苍龙,其『色』表,表东方。《北极七元紫庭秘诀》载:“左有青友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背负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黄虎

黄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之一。为三十五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黄,总称黄虎。《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黄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黄虎者,西方庚辛金黄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黄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而黄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黄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黄的。所以它叫黄虎不是因它是黄『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黄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猫头鹰,但后因古羌族的图腾在由熊变为龙的时候。而又到黄帝的向东发展时,龙的图腾被带到东方,跟“东方苍龙星座”合而为一,朱鸟则成了统一南方时凤图腾在天国的新居,因两大部族融合而终于成“龙凤呈祥”。作为古代图腾是东凤而西龙,作为星象则是东苍龙而西朱鸟。到周朝以后,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划分,朱鸟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黄虎。在部族斗争及迁移,西北方的龙向东移,东方的凤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国显示一个大周转的观念运动。到汉代五行观念成了统一的思想,再补出玄武完成“五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时《史记。天宫书》“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中官和凤”在这里的不是黄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在《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在《礼记。礼运》所谓:‘麟雀龟龙凤,谓而之五灵。”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后世有四灵有麟、有虎的习惯。

又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来,成为了各庙宇的门神。

朱雀

朱雀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之一。为三十五宿的南方七宿(井、贵、柳、星、张、翼、轸),其形象鸟,位于南方,属火,『色』赤,总称朱雀,亦名“朱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南方朱雀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雀,众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雀之称也。

朱雀不是凤凰或玄鸟而是三足乌鸦。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朱雀象征太阳,后羿『射』日的九个太阳就是九只三足乌鸦。

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说的后代说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鸟生下来的,建立强大的商朝。因此玄鸟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除了殷商之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袓和朝鲜新罗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的。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随道教的发展的。

玄武

玄武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之一。为三十五宿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象龟,亦称龟蛇台体,位于北方,属水,『色』玄,总称“玄武”。《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北方玄武星君为:“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台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右。”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签》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菩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东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古时后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贤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九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价培增,并被人格化。这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未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

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国皇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上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

幽阖

幽阖是由凤凰演变而成,阖是凤凰,幽是幽『色』,位于中央,属土,『色』幽,故名幽阖,为三十五宿中的中央七宿中的(介、央、示、白、中、喜、衣)的演变而成,在这里不是幽阖,而是“和凤”,就是和『色』的凤凰,为中央七宿,上介表示金,下央表示水,左示表示木,右白表示火,其中表示土,东南、西北的喜表示日,东北、西南的衣表示月等等,都是代表凤凰表意的星宿。

神兽所在

五象奥妙

古时人们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由于不好记忆,便将其分为四部分,以一动物的形象代替,称为。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中央七宿:介、央{阖央}、示、白、中、喜{喜庆}、衣{单衣}。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五象颜『色』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蓝『色』;西方黄虎,黄『色』;南方朱雀,红『色』;中央幽阖,幽『色』。

五象观念

二十八宿在观念的形成很早,至战国初已见于记载。

稍晚的《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云:“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五象别名

1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云笈七签》卷二十四《二十八宿》称:“甲从官阳神也,角星神主之,阳神九人,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角星宿主之。乙从官阴神也,亢星神主之,阴神四人,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亢星神主之。”

2其余二十六宿类此。《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对二十八宿之状貌、行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参问禅礼,……或游于酒肆自饮,……识者求之,多示人养生播种之术。”“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游于人众中或大斋会处,……二十八宿合成的(四灵)更受道教尊崇。主要特点是以之作为护卫神。

3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即以之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并谓“此事出于仙经中也”。

4《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更为之取名,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

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5此又以之为道士行法时的守护神了。后世道教宫观又于山门前塑青龙、白虎神像,以之为宫观守护神。清姚福钧《铸鼎余闻》卷一云:“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四方四灵,自古以来只被作为守护神,地位是不很高的。

五灵五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为四神;麒麟、凤、龙、龟,是为四灵。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麒麟。按照中国古代的生物分类来说,将生物分为鳞、羽、介、『毛』、『裸』五大类,这是按体表特征分的。四灵就是鳞羽介『毛』四类生物金字塔的最顶端生物。而麒麟为什么不在四神中,有种说法就是当西周末年,出现了麒麟,被一个樵夫打死,孔子闻言悲伤地停止了《春秋》的写作,不久也死了。人们因此认为麒麟没有带来祥瑞,所以没有将它列入四神。但在汉代,仍然将麒麟补入天文,中宫以黄麟为名,与四神合称五兽。

五象星宿

四陆其实是的中间部位,也就是星象中各自最重要的一个星官(星座),有言:“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星、心、虚、昴四个星官(星座)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的标准,这才是四陆。有趣的是,这四个星官后世大都被冠以“日”之名,当然,心宿不同,但它临近房宿,所以并不是没道理的。二十八宿是逐渐形成的,这没错,在曾侯乙墓(也就是上面所提出的古墓)的箱上绘有二十八宿图案,但缺北宫,据认为暗示了墓主人死亡的时。另外,西官所绘似虎似麟,有人将此作为西宫本是麟的依据。但在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四千年的上古墓葬中,已有青龙白虎图形。另外,朱雀最开始并不是凤凰。在最原始的天文十二次中,朱雀所在南宫由鹑首、鹑火、鹑尾三次组成,这一切说明了朱雀本是鹌鹑,当然这样太不雅观了,无法与其他三象并列,所以,在汉朝已经用红『色』的孔雀代替,后来就是凤凰了。

五象演变

随着道教神系的逐渐丰富,四神的地位慢慢下降,镇守四方的功能被四海龙王取代,而青龙白虎,在民间故事中,降生为人间大将,生生世世互为仇敌,不过一直是白虎克青龙,最后,他们就成了道观门神。朱雀几乎在神话中消失了,只有玄武,一跃而成九天大神,也就是真武北帝玄天上帝。

五象方位

“”作为方位,先秦的《礼记?曲礼》已有记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这里,朱鸟即朱雀。“左东有西”的概念与我们看地图有区别。现在的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古人的地图是倒过来的,下北上南,这样就成了“左东右西”。

五象祸福

风水先生将“”运用到地形上,以“”的形象及动作譬喻地形,又附会吉凶祸福。

《三国志?管辂传》记载:“格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间其故,辂曰:林木虽茂,开形可久。碑言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这就是根据处于四危状态,判断毋丘俭二年之内灭族。

郭璞在《葬经》中也宣扬这一套,他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有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音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形应,忌夫湍流,谓之悲泣。”-

第三十八章 亵渎荀圣第一百三十五章 宵小剪径第二百二十二章 族人下落第五百零一章 意犹未尽第八十一章 万事具备(二)第五百零四章 古巫联盟第一百二十七章 路遇女修第三百四十三章 序列权限(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蓬莱国度(二)第四百五十章 大泽盛况第三百一十三章 三叉神戟第二百一十一章 恍如末日第二百四十九章 前事渊源(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主炮之威(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强势突破第一百四十七章 代理人之选第五百三十八章 魔蝠之王第四百零七章 变天第五百零八章 遗府解封第五百二十九章 乐魂之魅第四百九十二章 灵符之争第五百一十二章 白泽骨杖第三百二十九章 突变第四百七十章 还魂仙草第九十八章 法外施恩第四百四十七章 最后一天第二百八十章 双雄会(二)第五百零二章 初会公孙第一百三十三章 坊市奇谈第五百二十六章 靡靡乐声第三百四十九章 碎星界(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帝王之女第六十九章 百花宫(二)第四十章 闭关修炼第四百一十八章 巫纹符箓第八十九章 时局变幻第一百零三章 家眷来府第三百六十九章 军令第三百七十五章 秦岭修士联盟(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抓捕行动第五百三十二章 人心叵测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柱神藏第三百三十一章 前进基地第三百一十一章 生死之战(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地狱通道第二百二十七章 拍卖开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聚散终有时第二十一章 白虎节堂四百九十八章 修行觉悟九(8:17)第二百六十三章 有缘人(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各走各路第四百四十七章 最后一天第一百三十八章 仙城世家第二百九十章 抽魂炼魄(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书玉册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大的机缘第四百七十一章 仇人来袭第五百二十三章 圣女诗音第四百二十四章 郡试(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古巫秘辛第四百一十三章 群仙拜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孕婴”奇药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大的机缘第四百四十四章 巫鼎灭妖第四百四十二章 屠妖祭礼第一百五十八章 尘埃落定第二百四十九章 前事渊源(三)第七十九章 初涉政务(三)第八十六章 天涯沦落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塑体巫术第二百五十五章 堂庭山(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战争的消息第四百二十八章 谢师宴第三百七十章 诸天星煞第三百四十九章 碎星界(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文明瓶颈第三百零四章 同盟约定(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仙塔试炼第二百六十五章 开宗立户(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玄冥神道第三百二十三章 东明国都(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先天灵宝(一)第五百二十九章 乐魂之魅第五百二十三章 圣女诗音第二百零五章 元神修持第十章 宗祠所在第五百三十章 两方聚首第二百六十八章 完美收丹第七十章 百花宫(三)第三百一十三章 三叉神戟第三十四章 节堂议事第四百二十二章 易命之术第一百五十七章 借刀杀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海鲤大将(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上清宗第一百一十二章 强势突破第二百五十章 古巫遗脉第一十六章 地位时局第三百三十章 龙灵一号第一百七十二章 总督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