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公元前1403—前1384年。
生卒年:公元前1453—前1384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相邑(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东南)。
迁都:邢邑(今河北邢台市)。
年号:祖乙元年(己亥,前1402)。
————————————————————————————————————————
商王子祖乙,姓子,名滕,又作胜,号祖乙,殷墟甲骨文作祖乙、下乙、高祖乙、中宗祖乙。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十四任王。
子滕的祖父是商王朝十任王子太戊,父亲是商王朝十一任王子仲丁,十二任王子外壬和十三任王子河亶甲都是他的叔父。有的人以为子滕(子祖乙)排名在河亶甲之后,就是河亶甲的儿子,那就错了。
子滕生于太戊五十八年(戊申,前1453),出生在商都郑亳,是子仲丁最小的儿子,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动乱年代度过的,因此他对时局和国政都很关心。特别是他叔父子河亶甲执政时,不畏强暴,南征北战,成功地运用胆略和智慧,仅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危机四伏、国力衰弱的国家改变过来,使他深受鼓励。他认识到: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作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子滕在政治、军事、品德等诸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他积极帮助叔叔子河亶甲出谋献策,多次带兵平叛,在同辈兄弟中成为佼佼者。子河亶甲认为子滕有帝王之德,临终前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把一王位传给了他。
公元前1403年,商王朝十三任王子河亶甲去世,子滕在相邑王宫继承了王位,号祖乙,以己亥年(前1402)为祖乙元年。
子祖乙即位后,任命彭侯和韦侯为侯伯(诸侯之长),任命他的儿子子旦为将,掌管军队,并辅佐他治理朝政。
祖乙元年夏天,卫河水泛滥,冲毁国都相邑城郭,许多民房倒塌,王都损毁严重。子祖乙和大臣们商议,准备将王都北迁至商先祖的故居之地。
祖乙二年(庚子,前1401),商王朝再次将国都迁于邢,这是第四次迁都。
《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
“庇”即“
邢”,也作“耿”。有的史书上记载,认为“邢、耿、庇”是三个地方,经专家考证,此说有误。迁都并非儿戏,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子祖乙是个聪明的帝王,他会慎重考虑迁都的地址,不可能一迁再迁。更何况子祖乙在位不满二十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怎么可能有三次迁都呢?史学家丁山先生曾在《商周史料考证》中,从音韵学角度证明“邢、耿、庇”为一地,这个结论是合理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子祖乙在位时只有一次迁都,那就是邢邑。
关于“邢”的地望,《括地志》载:“邢国故城,在邢州外西南角。”
《十三州志》云:“殷时邢国,周朝时封周公旦的儿子为邢侯,都此。”
《元和郡县图志》也说“邢州,亦古邢侯之国。”
以上所说的邢州和邢国,就是商朝时的邢邑。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考古资料中得到印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北邢台市发现了贾村、尹郭、曹演庄、葛家庄等十余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经考古分析,其时代都在盘庚迁都以前的商代早期,和祖乙迁邢的时代基本一致。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及科学论证都证明:祖乙迁都于邢(庇)的地望,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市。
迁都前的邢邑还只是个稍大些的村镇,一些大臣建议先按王都的标准动工修建,宫室和城墙都建造完毕再迁都。子祖乙没有同意,他主张先迁都,然后再动工修建。便下令将当地的居民迁走,使人临时修建了简易的宫室,便搬迁了过去。
祖乙三年(辛丑,前1400),子祖乙任命巫咸的儿子巫贤为卿士(相),并负责督建邢邑的王宫和城墙,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次修建王都,子祖乙没有向全国征调大量的民工和摊派许多钱粮,而是就近组织了一支专业的工程队,所用钱粮一律由国库支付。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位节俭的帝王。事实上,新的王宫修建得也是金碧辉煌,极为豪华。王宫的建筑一直持续了五年,直到祖乙八年(丙午,前1395)才竣工。
祖乙十五年(癸丑,前1388),子祖乙任命高圉为邠(bin)侯,封于邠(今陕西咸阳市彬县)。高圉姓姬,字侯侔,他的始祖是帝喾的儿子弃,帝尧时封于邰(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号后稷,赐姓
为姬。西周的开国帝王姬发就是姬高圉的后人。
祖乙十六年(甲寅,前1387),他的儿子子祖辛在邢邑王宫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孙子。子祖乙亲自为长孙起名,称作新。子新就是后来的第十七任商王子祖丁。
子祖乙下令宫廷内外大摆酒宴以示庆贺。
子祖乙统治时期,商王朝的国运再次复兴各行各业稳定发展,国家经济好转,百姓安心于生产,各诸侯国都如期纳税,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
子祖乙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今本竹书纪年》),于祖乙十九年(丁巳,前1384)病逝于邢邑王宫,终年约75岁,死后葬在商王祖乙墓(地址不详)。尊号高祖乙、中宗祖乙,谥号帝祖乙,庙号“祖乙”。
…………………………………………………………………………………………………
祖乙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1402(己亥)…………元年……
前1401(庚子)…………二年……
前1400(辛丑)…………三年……
前1399(壬寅)…………四年……
前1398(癸卯)…………五年……
前1397(甲辰)…………六年……
前1396(乙巳)…………七年……
前1395(丙午)…………八年……
前1394(丁未)…………九年……
前1393(戊申)…………十年……
前1392(己酉)…………十一年……
前1391(庚戌)…………十二年……
前1390(辛亥)…………十三年……
前1389(壬子)…………十四年……
前1388(癸丑)…………十五年……
前1387(甲寅)…………十六年……
前1386(乙卯)…………十七年……
前1385(丙辰)…………十八年……
前1384(丁巳)…………十九年……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