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通商条例

“你们总是小瞧这些法国人,殊不知其实他们才是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荷兰虽然盛极一时,但是一旦等到他周边的陆地上的威胁开始增大的时候,荷兰人势必会后继乏力,自然也不可能继续在海上和你们分庭抗礼了。”

项玉的话让海登有如醍醐灌顶一般,借助别人的思考的角度去看问题确实是大不一样,英国人这个时候普遍都担心荷兰人的发展会威胁到他们的霸主地位,因此拼了命的打压荷兰人,而且对老牌帝国西班牙以及百年世仇的法国人都心存怀疑,但是国家的实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同时防范这三个国家的时候,英国人自然很容易就发现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了。

项玉见他若有所思,也没有继续再说下去,英国人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出路,这并不仅仅是跑到遥远的东方来联合自己,中华帝国目前虽然海上实力强大,但是并没有什么能力去帮助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位置,顶多在南亚一带帮他们料理一下荷兰人在这里的势力,对其本土的争端实际上没什么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欧陆大陆上面有一个新崛起的国家,这个就是日后两次搅动世界的德意志帝国,当然了,这个时候还不存在这一称呼,只有一个刚刚脱离波兰人的庇佑的普鲁士公国,但是普鲁士人在军事上的文明却也是举世皆知的事情。

但是项玉并没有必要为英国人点出来这一点,这个时候的普鲁士公国还是一个刚刚脱离宗主国的小国家,在几个大国之间夹缝求生存,要是自己贸然的说这个国家日后会强大起来并且统一整个德意志地区,只怕是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这种论证这个时候毫无根据,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出来。

英国人强大与否中华军这边根本就不关心,两强相争渔翁得利,欧洲人自己陷入到自己的战争之中,中华帝国这边发发展反而会受到最少的干扰。这一点对于目前的中华帝国来说显然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海登见到项玉见识不凡,自然也是十分的折服的,于是便暗自揣度他的气量肯定也是不同寻常的,因此便趁机提出来要求中华军这边给予他们特别优惠权。英国人总是喜欢创造性的发明一些词汇,比如说他们就是想要中华军这边给予他们赊账的待遇,但是却又不明着说,偏偏要搞出一个什么特别优惠权,眼下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少之又少。这一种条约看起来毫无意义,其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两国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双方通商的过程之中,给予彼此特别优惠的税收待遇,比如说大幅度的降低关税,简化审批和监管流程等等,而且还特别提到要求允许赊账,这一点中华军这边自然是不同意的,这个时候的海上贸易风险巨大,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的。万一我这边给了你赊账的待遇,但是你在海上出了什么意外,或者是遇到了事故,或者是遭了海盗等等的原因,以至于到了后来你没有能力支付我的账务,那岂不是我这边的损失也是非常重大的。

英国人对于中华军方面的表态自然是非常失望,他们的这一提议如果没有通过的话,那他们想要将蒸汽机运回国内的企图就要告吹了,不过英国人的眼光看的比较远,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和对岸的大清帝国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双方之间肯定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以他们所知道的大清帝国的实力,双方之间的战争恐怕要持续十数年之久,老实说海登并不看好中华帝国能够击败清廷。因为对方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这个是的清廷是采取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大大损害了欧洲人的贸易活动,因此英国人在心里也希望中华帝国这边能够击败清廷,这样一来他们就是第一个和这个新生的超级大国签订了贸易条例的国家了,而且按照目前中华帝国和荷兰人之间的矛盾,荷兰人想要从中插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等于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而中华帝国这边和英国人签署这样的协定也还算是划算,这种贸易条例说到底就是双方之间互相倾销商品,虽然这个时候英国人的商品贸易更胜一筹,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的提升,是呈几何倍数的提高的,远不是英国人通过增加工厂扩大人手就能够赶得上的,所以中华帝国势必虎仔双方的贸易之中占据优势,而这个时候英国人在海湾的殖民地则都将成为中华帝国的商品的倾销地。

双方各自打着小算盘,最终签署了《中英通商管理条例》这是世界上东西方国家之间签署最早的条例,它的出现为日后中西方的商业往来提供了样本,引来众人的模仿和借鉴。

条例虽然签署成功了,海登也松下了一口气,他至少完成了财政大臣临行前的嘱托了,但是这个时候要考虑到海军大臣的嘱托,只怕是这件事情不太好处理,按照眼下中国人的态度,他们不太可能在这件事情送松口的。

海登试探性的说了一下关于果阿和锡兰一带的荷兰人的问题,这件事情中华军这边早已给了他们明确的答复,那就是这些地方都将是中华军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其他外来国家插手,无论是荷兰人也好,英国人也好,都不能涉足此地,否则就会被视为是对中华军的敌对行动。

海登最终还是得到了一样的回答,不过中华军这边却提到了另外的一个地方,这里同样蕴含商机,只要能够打开其国门,向其国内倾销商品自然是水到渠成,这个地方就是基隆北边的日本。

日本闭关锁国之后只允许两个国家和其通商,一个就是中国,而另外的一个国家就是荷兰,只不过这个时候荷兰人的势力已经退出了东亚甚至是整个东南亚一带,其进入东亚的水路基本上已经被中华军从海上给切断了,所以这个时候只有中国能够和日本人通商。

但是这里的中国显然是指的大清帝国,不是中华帝国,而在这之前中华帝国曾借助着自己汉人的身份和日本人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通商,但是自从中华军这边开始和清军发生直接的交锋之后,大清朝廷便派遣使者抵达日本去,要求日本人切断这一条贸易线,这样一来中华帝国这边和日本的贸易也被切断了,虽然目前因为中华军打下来了大批的土地还有待消化,也给商人们提供了一处商品倾销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利的影响正在逐渐的加重。。

第294章 骚乱第282章 作战分析第290章 两难抉择第285章 再攻镇海第125章 北琉球国第310章 海登的心思第289章 炮击杭州第299章 到嘴的肥肉不吃?第296章 意外收获第387章 统一南方第5章 弃守安溪第274章 难题第38章 爆破城墙第162章 筹建安北市第23章 山谷伏击第163章 马尼拉的情报第198章 对付海盗第278章 势不可挡第24章 明军的出路第260章 定海和镇海第287章 再歼援军第331章 江户大火第359章 浓雾偷袭(二)第261章 夜袭镇海(一)第143章 派人和谈第124章 日军逃走第185章 海湾炮战(中)第248章 谣言四起第164章 西班牙人的侦察船第131章 伤亡惨重第94章 安置俘虏第71章 引蛇出洞第414章 破城第379章 出兵湖南第306章 皇家海军远征队第八十五 湖边郊游第39章 激战台湾城第278章 势不可挡第35章 击溃荷兰舰队第57章 伤兵营第86章 筹备货币第301章 移民问题第180章 海战爆发第290章 两难抉择第231章 包围圈第414章 破城第1章 战败的将军第249章 游逛基隆第359章 浓雾偷袭(二)第55章 金门海战第273章 兵临城下第248章 谣言四起第200章 搜寻海盗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49章 成功突围第388章 划江而治第268章 经略南洋第202章 西班牙人遇袭第194章 西班牙人的方案(一)第165章 俘获蒂亚戈号第251章 粮食战略第84章 战前布局第384章 广州激战第132章 火烧连营第382章 三水议兵第186章 海湾炮战(下)第244章 台南海战(三)第2章 穿越的苦恼第149章 土着人,开战!第384章 广州激战第295章 天罗地网第421章 西伯利亚对峙第366章 莫卧儿人买炮!第36章 攻城困难第428章 决战沙俄(四)第79章 承天府军议第334章 同意出资第270章 打到荷兰人的家门口了带一百零二章台中攻城战第280章 如何破局?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260章 定海和镇海第177章 海商第388章 划江而治第254章 清廷的封锁(一)第328章 问计第420章 费扬古南下第335章 春季作战第72章 海上大火第80章 刘吴联合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228章 攻城战(下)第128章 偷袭开始第247章 巩固海权第65章 粮食危机第21章 连夜撤退第144章 倒霉的岛津肆光第12章 整顿乱军(二)第209章 全歼第45章 厦门风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