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清廷北逃

康熙五年九月,从南京准备撤往北方的二十五万大军行军至安徽和江苏交接的东葛西葛的时候,遭到了中华军的阻击,清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驱散了中华军的阻拦,却被中华军的主力部队追上,双方在两省交界的地方爆发了激战,战斗从早上打到晚上,清军苦战无果,终不敌中华军的进攻,大军向北溃散,主将鳌拜阵亡,二十五万大军之中有十五万被中华军歼灭,剩下的十万人最后相继逃到河南、直隶、山东几地。

而在接到南京军队溃败之后,驻守在河南的十万清军则立刻放弃了河南,准备向北撤退,却在巨鹿附近遭到了山东的中华军进攻,双方大战一场,不分胜负,但是眼见着江南的中华军主力已经逐渐近,清军主将不敢继续和山东的中华军纠缠,于是选择连夜向北逃亡,中华军在后面穷追不舍,硬生生的将十万军队拖垮到了只剩下三万人进入了北京城,汇合着从陕西退回来的四万军队,清廷这个时候还有十七万大军,康熙皇帝不敢再延误,立刻率军离开北京,向北进军,同年十月中旬抵达了辽东的盛京。

至此,距离明朝灭亡满清入关过后二十二年的时间,北京城终于被汉人收回来了。

由于接到了前线的捷报,于是项玉也从泉州出发,乘坐军舰从海路抵达了大沽,再从这里径陆路抵达北京城。

北京城在清军离开的时候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内的商铺和局面都遭到了掠夺式的洗劫,而且城中的居民家里的粮食也几乎全都被搜刮一空,为了解决城内的六十多万百姓的粮食问题,中华军这个时候只能从南方调集粮食过来,而且在粮食调来之前还要先将军粮拿出来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清军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阻断中华军的追击,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的战线拉得很长,所以根本也没有继续追击的能力,项玉的策略一向是占领一地。消化一地,巩固一地,这个时候北方的这么多地方新光复,光是地方的居民安置民生问题都有一大堆。他没有精力在考虑去追击清军。

有了粮食,北京城的局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不过这个时候却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处理,那就是在满清撤离的时候,很多汉人大臣不愿意去塞北的苦寒之地。于是便留了下来,而在中华占领北京城之后,受够了清军暴行的居民很快就将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汉人大臣给揪了出来,有一些还没来得及被中华军接收,就被城中的百姓活活打死了。

不过项玉对于这些人显然是一点都不同情的,汉j的传统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过满清入关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显然是非常严重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因为满人最终被汉人给同化了,所以后世在对待满清入关的时候并不将其看作是异族入侵。但是如果满清的行为跟后世妄图占领和统制中国的日本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所以对于这样的投敌的人,项玉心里的想法自然是杀了算了,杀了多么解气,不过他这个时候已经是一国之君了,所谓p股决定脑袋,他既然处于这个位置,就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一些事情,必须要顾及到其严重的后果,而对于这些投降满清的汉人而言。也不能简而言之的一概论处,杀了显然是不行的,因为那样势必会引来很多祸事。

于是这些人先被限制住了,只要没有太大的罪行或者是做出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中华军一般都能对他们宽大处理,毕竟这个时候中华帝国的摊子大了,正是用人之际,只要这些人能够为我所用,那就吸收进来好了。

不过对于那些为虎作伥之辈,尤其是之前跟随清军到处屠杀欺压汉人的汉j。这样的人中华军绝对不会姑息的,而且即便是他们再有才项玉也不敢用他们。

这个时候虽然清军退到了关外去,但是他们的实力毕竟还是很强大的,所以项玉派遣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前去收回山海关,这个关卡对中华军而言意义不大,项玉并不指望依靠它来防御关外的敌人,但是若是这个要塞落到了清军的手中,那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了。

明朝末年的时候,由于各地的农民起义加上黄河流域的天灾,使得人口数量大减,后来又遇上席卷北方的闯王军队如蝗虫过境一般,使得这些地方更加凋敝,清军入关之后又和大顺军追亡逐北,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恢复生产建设,而大量的田地荒芜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减产。

清军入关的时候只是打算占据黄河以北的地区,并没有想过要占领整个明朝,但是后来发现北方的地区虽然土地广袤,但是这个时候受到兵灾的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这些地方所生产的粮食甚至都不足以维持军队和入关的八旗人民的基本生存,而这个时候无论是大顺军还是南明的军队,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都让清廷看到了希望,认为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足以统一全国,而南方的水稻的产量和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正好可以通过运河来支持北方的恢复。

这也就是为什么鳌拜的三十多万人的军队的粮食供应在僵持了半年之后,就开始变得难以为继了,虽然有中华军占领了山东,阻断了清军从运河运输这一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北方的粮食不够用,运粮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在失去了南方的粮食供应之后,北方不具备支撑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的能力,这才有了清军的一败涂地。

而反观中华军这边,因为项玉在台湾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重视粮食的生产和储备了,所以每一次出兵之前无不都是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备用,而在拿下福建的过程中,吕宋和南洋诸岛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尤其是吕宋岛,为中华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使得中华军顺利的占领并且消化了福建地区。

而在拿下福建之后,中华军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恢复农业生产,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江西进行的清土地,分田地的政策,还是发动各地的百姓兴修水利、开垦田地,都是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保证军队手中的粮食充裕。

这个时候,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定下来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了,这些地方的土地分配问题早已解决,各地的农业恢复情况都很不错,眼下正值南方的水稻收割的季节,只需要在等上半个月,就会有大量的粮食从南方运过来,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北方的粮食短缺的局面,而且也能够给中华军提供充足的粮食继续作战。

第369章 难以应对第232章 冲出重围第98章 发展战略第175章 邀请加入第60章 激战荷兰人第310章 海登的心思第240章 兵临城下第264章 谋划海南岛第52章 消失的荷兰人第124章 日军逃走第49章 成功突围第387章 统一南方第408章 后宫琐事第160章 千炮齐发第163章 马尼拉的情报第413章 锦州之困第9章 粮食危机第126章 云聪献计第128章 偷袭开始第96章 项玉回府第308章 远渡重洋的英国人第83章 抓获细作第208章 滔天火海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第106章 城中决战第15章 送上门来的葡萄牙人第377章 骑兵?奇兵!第123章 陆上交战第278章 势不可挡第201章 海上残骸第177章 海商第151章 一边倒的战斗第344章 海澄攻防战(七)第347章 外围失守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209章 全歼第351章 击败清军第178章 尚可喜的“商人”第125章 北琉球国第151章 一边倒的战斗第125章 北琉球国第246章 战后的巨大影响第19章 涂岭大战(二)第10章 临危受命第398章 罗刹国犯境第300章 舟山群岛的建设第210章 安置第384章 广州激战第45章 厦门风云(四)第227章 攻城战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争议第403章 平定准葛尔(二)第184章 海湾炮战(上)第36章 攻城困难第136章 围困第302章 尚可喜的怒火第25章 炸药包实验第8章 枭雄相会第264章 谋划海南岛第162章 筹建安北市第83章 抓获细作第279章 百万劳力第23章 山谷伏击第19章 涂岭大战(二)第310章 海登的心思第256章 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一)第393章 去而复还第331章 江户大火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364章 小皇帝怒了第273章 兵临城下第412章 一战定蒙第44章 厦门风云(三)第418章 灭清第32章 出兵台湾第80章 刘吴联合第367章 项玉登基第40章 下一步计划第89章 风波平息第244章 台南海战(三)第319章 通商条例第169章 部落的战争(上)第379章 出兵湖南第351章 击败清军第53章 拜访渔村第255章 清廷的封锁(二)第336章 清军的反扑第422章 沙俄退军第365章 丈量土地第300章 舟山群岛的建设第360章 浓雾偷袭(三)第84章 战前布局第35章 击溃荷兰舰队第97章 人口计划第299章 到嘴的肥肉不吃?第250章 人才问题第286章 初战告捷第211章 清廷的警觉第170章 部落的战争(下)第115章 大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