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

2013年9月11日 14:30 云南 石寨山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文化为古滇青铜文化代表遗存。出土有“滇王之印”金印等文物近5000件,以及众多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玛瑙等。

其中的青铜器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战国至东汉初西南地区滇族的墓葬,分布在云南省晋宁县、晋城乡西南的石寨山上。

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益州郡置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 6号墓出土的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并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随着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可称之为“滇文化”。

墓室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土坑竖‘穴’,其中第6号墓有木椁的残迹。大墓一般长3~4米,宽2米左右,小墓长约2米,宽1米左右,深1~3米。

地表上面也看不到坟丘的痕迹,不知道是原先就没有,还是后来在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中,坟丘消失了踪迹。

葬具均为长方形木棺,内外都漆以黑、绿﹑朱三‘色’漆﹐并绘有纹饰。葬式均为仰身直肢,第 9号墓的骨架自腰部折断,分置为两堆,头颅置于上肢中间,上下肢骨折断的痕迹整齐明显,怀疑是被杀的殉葬者。

大件器物多放置墓坑两端及两侧,小件器物有放置于棺盖上或棺内的,各墓的随葬品多寡不等,最多的达600余件。

随葬品中以青铜器为最多,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具、乐器、装饰品、钱币等;此外还有铁器、金器、珠‘玉’制品和陶器。

青铜器类型繁多,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在合金技术、“失蜡法”浇铸、鎏金镀锡、线刻及嵌镶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铜鼓、铜贮贝器、铜葫芦笙、铜锄、铜柄铁剑、铜枕、铜俑及各种人物、动物形镂孔扣饰等,是最具滇文化特征的器物。

听到这里,古丽将军又提出来一个问题:“今天“失蜡法”,明天“失蜡法”,到底什么是“失蜡法”啊?”

牛中丑笑着说道:“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为“熔模法”。”

被粗暴打断的佘巳火,想了半天,接着说道:“许多器物,表现了滇人在农业生产、纺织、畜牧、狩猎、战争、乐舞、祭祀等方面的活动情景。

经研究,以出土的这批墓葬资料为代表的滇文化,是在本地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中原商周时期流行的无胡戈和长胡戈,在这里的早晚期墓中都有发现,并有所发展;编钟的制作,似乎也是从汉文化吸收过来的;圆茎无格短剑和巴蜀文化的扁茎无格柳叶形短剑极为近似;漆器、陶灶、陶豆、陶盆、铜烹炉等物,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相同;野兽搏斗镂空扣饰,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扣饰一样。”

除晋宁石寨山外,在昆明、安宁、呈贡、富民、澄江、江川、新平、陆良、曲靖、路南、禄丰等县、市也先后发现,大批滇文化的墓葬。其中以江川李家山墓群规模最大,仅次于石寨山,著名的牛虎铜案,就是李家山出土的。

1956年,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滇王之印”,让历史上空有《史记》文字记载,而无王印证实的古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考古挖掘中,石寨山古墓群、又出土大量青铜器制品,勾勒出一幅幅古滇王国,人类的生活场景。或许今天的人们,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考古场景已经陌生了,而石寨山古墓群博物馆,将把曾经的历史还原给大众,让子孙后代了解先祖曾经的辉煌。

在起灵左也是“滇王之印”,右也是“牛虎铜案”的埋怨声中,“郎才‘女’貌科考队”匆匆来到了石寨山。

石寨山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从远处望去形状像一条鲸鱼,因此又叫鲸鱼山。当初考古队的到来,在村子里掀起不小的‘波’澜,因为考古挖掘需要、占用村民的耕地并要求村民迁坟,而就在石寨山考古挖掘的地方,村民大大小小的坟,

居然有400余座。

在村子里有传言,此处的风水绝佳。站在石寨山的山头,视野极为广阔,四周的群山像众星拱月般、将石寨山簇拥在其中。在石寨山几百米开外,就是五百里滇池的东岸,石寨山、就像一条随时会游进滇池嬉戏的大鱼。

村子里的老人说,这就是俗话中所说的依山傍水,鲸鱼是水里的神物,在此是为了吸取天地灵气。

尽管村民的坟墓众多,但是好在民风淳朴,当考古人员要求村民迁坟时,并没有费太大的工夫。考古队在石寨山古墓群里,先后发掘出20座古墓,从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玛瑙、青铜器还有“人牲”殉葬情况判断,石寨山的古墓全是贵族坟墓,而出土的“滇王之印”更是证明,古滇王国的国王、也将帝冢选择在此。

舒子北慢慢的说道:“哪里是什么民风淳朴,这是时代不同的原因,这几年网上这么多平坟产生的流血冲突,最能够说明问题。”

1953年的夏季,云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位古董商人手中,购买到一批青铜器。由于这批青铜器,形制‘花’纹浓厚特别,同时又区别于北方黄河流域出土的器具,引起了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尽管购买到了这批青铜器,

但考证它们从哪里来,却让工作人员费了一番脑筋。

时任博物馆历史组组长的孙太初,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从当时我们购买到的青铜器来看,在一些剑器上面、雕刻的都是青蛙的形象,这让我们初步判定是云南本土的东西。

但是在当时所见到的青铜器,在云南甚至中国的青铜史上从未有过记载,所以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这批青铜器的出处。”

经过多方辗转,在古董商提供的零星线索下,经过一年多的顺藤‘摸’瓜,1955年以孙太初为领队的考古队,才找到了他们的圣地,晋宁县石寨山。

而就是在这里,考古队员用手中的考古器材,将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国“唤醒”。

对于工作人员的苦苦找寻,在石寨山附近土生土长的村民、王从行回忆起来,哑然失笑:“我们农作的时候,常常刨出来地下的青铜器,成堆成堆的,这在村子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谁能知道这些竟然是宝贝。”

王从行介绍,村子里有种说法,地底下刨出来的东西不能带回家,否则会给家里带来灾难。

所以村民即便是刨出了现在所谓的‘青铜器’,也没有贸然带回家去的,都是随便的堆在田地里,等积攒到一定数量之后,再送到镇上当废铁卖。

就在石寨山顶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先后发掘出青铜器、‘玉’石、玛瑙上百件,还有后来闻名遐迩的青铜贮贝器。

直到今天,王从行还清晰地记得、“滇王之印”出土的场景。某一天考古队员清理6号墓时,陆续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玉’片,考古队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谨慎。

“那天已经是傍晚,大家快要回家吃饭了,我完成我的挑土任务,坐在路边休息。孙太初在不远的地方,进行当天的收尾工作,这个时候在6号墓葬里工作的、工作人员突然大叫了起来,只听见一句‘王印’,孙太初就从他待着的位置跳了起来,往6号墓葬里狂奔而去。”

随着孙太初的举动,考古现场的人们,也开始往6号墓葬聚集,“孙太初小心翼翼地、从地里将王印取出来,这枚王印没有用盒子或者锦囊装盖,就这样**‘裸’地放置在墓‘穴’中。由于是金制的,所以保存完好,除了蛇头细小处嵌有泥土,其他地方都闪闪发亮。”

王从行回忆着说:“王印拿了出来,工地上一片沸腾,我们事后才知道这个是国宝级的文物。”

强巴笑了笑说道:“这也证明了朱亥水的说法,没有什么一丝不苟的登记造册,看起来那些左刷刷、右刷刷,画图拍照的宣传图片,都是骗人的了。”

随着“滇王之印”的出土,石寨山古墓群考古现场,开始加派巡逻保安人员。不过在五六十年代,没有人会去拿,在今天看来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但是用王从行的话说,到了90年代,人们的经济头脑开始活泛了,知道这些文物是宝贝以后,打石寨山古墓群主意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

有一天晚上,负责守墓的王从行,在墓群旁的小木屋里刚刚躺下,就听见外面金属器具凿地的声音。王从行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在电筒昏暗的光线下,王从行看见五六个人手拿锄头,正在古墓群范围内的地里翻刨。

“后来我们沿着、保护古墓群的围墙巡查了一圈,在一些隐蔽的地点,有好几个大‘洞’,都是那些盗墓的挖的。”

说到这里,佘巳火喃喃自语的说道:“看起来,这真的是舒子北说的时代不同了,人心不古啊。”

1996年,古墓群最后一次考古发掘后,过去的挖掘现场已经被土壤回填,5000平方米的山顶,逐渐长出了植被,曾经由砖土搭建起的围墙,也改换成了更为美观的铁栏杆。

据晋宁县文物管理所吕所长介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石寨山古墓群遗址,虽然不对外进行正式开放,但每年都会有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为了让古墓群遗址、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晋宁县从本世纪初开始便做出规划,抢救保护石寨山古墓群遗址内相应的文物,还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在原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们打算在石寨山保护区内,复原1996年以前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发掘墓葬,从南大‘门’开始、修筑一条供游人游览的道路,通往墓葬展示区。

我们根据石寨山具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古墓葬两种文化内涵的特点,将种植两种对比鲜明的植物,进行装饰和点缀。

另外就是在石寨山保护区、南大‘门’附近建盖‘石寨山陈列室’,陈列石寨山出土的器物及相关图片资料,集中展示以石寨山为中心的、古滇国灿烂的青铜文化。”

佘巳火神情向往的说道:“如果资金允许的话,我们更想将其建成,像兵马俑一样的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这块土地曾经的辉煌。”

在古墓群遗址现场,王从行老人带着大家四处走了走,不时的指着某一地告诉大家,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老人高兴说道:“我在这墓群旁待了一辈子了,从村里队长的位置退下来以后,我又继续守在这里。

快60年了,现在这里就要建博物馆了,我还守着它,有时间你们也多来玩玩,让更多的人来玩玩,有钱没钱来这儿过年。”

第125章 相思相见知何日第18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第102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第146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第54章 世事蹉跎成白首第29章 烟涛微茫信难求第9章 此恨绵绵无绝期第14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第8章 笑问客从何处来第98章 日照香炉生紫烟第155章 已是黄昏独自愁第38章 明朝散发弄扁舟第64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第96章 闻郎江上唱歌声第9章 此恨绵绵无绝期第169章 笑谈渴饮匈奴血第97章 天门中断楚江开第37章 人生在世不称意第133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第91章 明月梅花同一梦第64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第31章 且放白鹿青崖间第72章 燕归帆尽水茫茫第19章 心轻万事皆鸿毛第108章 夕阳西下几时回第44章 龙媒去尽鸟呼风第162章 欲与天公试比高第5章 人间能有几回闻第175章 漫卷诗书喜欲狂第73章 **一刻值千金第154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第158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第126章 云破月来花弄影第14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第37章 人生在世不称意第30章 古来万事东流水第158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第92章 山色空濛雨亦奇第80章 枉入红尘若许年第8章 笑问客从何处来第33章 昨日之日不可留第40章 古来青史谁不见第46章 途穷反遭俗眼白第86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第18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第85章 一帆风雨路三千第105章 三万里河东入海第139章 拟把疏狂图一醉第117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第107章 水光潋滟晴方好第135章 南湖秋水夜无烟第138章 羌管悠悠霜满地第124章 此花真合在瑶池第20章 有时空望孤云高第104章 劝君更进一杯酒第159章 易水萧萧西风冷第149章 山长水阔知何处第16章 小山重叠金明灭第39章 平沙莽莽黄入天第21章 四座无言星欲稀第168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第8章 笑问客从何处来第61章 拔剑四顾心茫然第25章 鹿门月照开烟树第150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第76章 为君持酒劝斜阳第141章 手把红旗旗不湿第91章 明月梅花同一梦第130章 悠悠梦里无寻处第174章 霜叶红于二月花第2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4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第2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173章 谁道人生无再少第21章 四座无言星欲稀第52章 天明独去无道路第147章 小园香径独徘徊第144章 四面边声连角起第137章 山映斜阳天接水第112章 巴山夜雨涨秋池第160章 何事长向别时圆第2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154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第148章 满目山河空念远第25章 鹿门月照开烟树第164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第158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第69章 去住彼此无消息第47章 鸿飞冥冥日月白第15章 何当共剪西窗烛第5章 人间能有几回闻第138章 羌管悠悠霜满地第90章 衰草寒烟无限情第48章 古来材大难为用第147章 小园香径独徘徊第118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21章 四座无言星欲稀第47章 鸿飞冥冥日月白第154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第91章 明月梅花同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