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娥笑着说:“爷,你放心,这事就我们家人晓得,还有张家小儿晓得。”
杨树根一拍脑门,懊恼道:“对啊,我咋个又忘了他呢,他跟你一块从城里回来,又帮你拿这些东西,也就是说,他是支持这个投机倒把的事的。”
杨树根老脸终于露出了笑,“哎呀!张家小儿是部队里的,你敢投机倒把的,他都没说啥,那这政策百分百真的了!”
杨树根欣喜的去翻买来的东西,咋个看咋个心里美滋,“这大米很贵吧?多少钱一斤?”
杨小娥一边腌肉,一边回,“三毛钱一斤。”
“三毛钱一斤?这贵!你买的这得多少钱的?几斤?”
“两块钱买了七斤。”要不是看张家小儿单车都挂满了,她非得买十斤不可。
杨树根忍不住惊叹,“七斤大米,这可是过年了才舍得买的数啊!小娥,这玉米面又是多少?”
“五块钱买的,一共二十五斤,对了,我已经分出来了,你旁边小的拿包是十斤,等会你拿去还给老婶家。”
“成,成,免得李大嘴那老东西见着面就提一天多还二两面的事。那这肉呢?”
“共五斤,两斤瘦猪肉,三斤肥猪油。”
“这些一共花多少了?”
杨小娥偏着脑袋想了一下,“好像是……十五块钱。”
杨树根停下翻的动作,埋怨的望向二孙女,“这么多钱,可惜了,够咱家两个月的开支了,你这娃娃,咋个不存点呢?”
杨小娥手里的肉已经腌好了,把木盆搬进厨屋里,搁在炤台上,对爷回,“赚的钱就是拿来花的,再说了,都是花在需要的地方,而且给家人花的,不可惜。”
杨树根还是一脸的心疼,“那你这次一共赚了多少?”
杨小娥也没想着隐瞒,“共挣了二十一块六毛钱。”
“这么多?”杨树根吃惊极了。
杨小英再一次停下洗衣服的动作。
杨小娥笑着说:“一双小孩毛鞋卖三块,城里的那些人都喜欢,都全买了。”
杨小英惊愕不已,城里人都不讲价的吗。
杨树根也问,“咋个一双三块都买?你搁上面镶了银了还是啥?”
杨小娥解释,“小军小吧,在家里是不是大家都心疼他,想要啥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这也是其他人的心里想法,更何况城里人了,他们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二十多,除了吃的喝的,大多花在孩子身上,宠着呢,当然,我织的毛鞋质量好,样式新意,一分价钱一分货。”
杨小英听了后,认同的点了点头。
杨树根赞赏的目光望着二孙女,这丫头,果真被她爹说中了,平常闷声不吭,话不多,但脑袋瓜机灵,想的都是些别人没想到的东西!
一双毛鞋卖三块,杨家脱穷的日子屈指可数啊!
只是可惜,二孙女马上要嫁到张家了,挣的钱就不全是杨家的了。
杨树根摸着胡子,心里盘算着主意。
杨小娥收拾好厨屋,要忙去织毛鞋了。
杨小英也开始晾衣服了。
杨树根将分好的十斤玉米面拎起来,走过三孙女身边时,严肃的吩咐,“洗完了跟你二姐学织毛鞋去。”
“知道了。”杨小英应着,手里没停的把衣服搭在万年青树枝上。
杨树根心里满意,三孙女跟着学会挣钱,就不怕二孙女嫁过去。
杨小娥擦了擦手,然后从布袋里拿出毛线和针,现在把爷说服了,就不用遮遮掩掩的织了。
正好下午暖阳舒服,杨小娥抬了一把破椅子搁在里屋门口,麻利的挑选黑色和黄色线,然后放在一个簸箕里备着。
过两天就是重阳节,也就是老年节,节日意义为敬老感恩,所以得加紧织出老年人穿的毛线鞋,鞋面添一些寿字,福字就行。
重阳节又有赏菊,插茱萸这些丰富活动,小孩子毛鞋,就以两种植物为图案织。
为了织得更流畅,杨小娥放下簸箕,去三妹住的房屋翻找上学时没写完的本子和笔,找到后返回里屋门口,她一边边晒着太阳,一边把脑海中幻想的图案画下来。
杨小军就坐在二姐旁边,嘴里吃着水果糖,手里捏着泥巴小人儿,姐弟俩画面温馨。
杨小英晒好衣服,踌蹴着要怎么跟二姐开口加入。
杨小娥画好后,将本子和笔搁在簸箕里,不经意见三妹站在万年青树下,时不时的抬眼望向这边,双手紧紧的扣着。
杨小娥知道三妹心性一向高,自个有些地方跟她也是一样。
杨小娥拿毛线和针的时候,抬头望向三妹那边,用邀请的语气说:“小英,你下午没事的话,要不跟我一块织毛鞋吧,挣的钱是你的。”
“好。”杨小英没想二姐竟然开口,立刻就应了,心也松了,然后又加一句,“卖的钱你拿这补贴家用,我不要。”
“也行。”杨小娥俏脸难掩的高兴,隐约地觉得,自个跟三妹的隔阂薄了一点,穿线勾线的动作也轻快了许多。
杨小英去厨屋搬了把破椅子,在二姐跟前坐下,她没经验,毛线跟针都是第一次摸。
杨小娥很想立刻就织一双,但无从下手,只能在边上观察着,希望对自个有所帮助。
杨小娥一边织,一边比划的教,“首先在底上面钩上线,这里,钩四行,脚跟不用钩四行。”
杨小英听得一脸茫然,“哪里啊,哪里打啊?”
杨小娥停下动作,指着位置,“就这,看到了吗?钩四行,脚跟不用钩四行。”
杨小英看得似懂非懂,杨小娥又继续说教,“看到这了没?用两根针,照着底的形状织,织第二行时,两边各加一针形成圆角。”
杨小英秀眉锁紧,完全不理解。
杨树根从李家回来,看到这一幕,心里头着急就喊,“细心点啊,别发神啊,看着你二姐的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