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章 招工与土地承包

金陵城门口,工部尚书霍维华率先贴出了招工告示,最初应征者倒是寥寥无几,但当得知一报名就可以预付一月工钱,且工钱比织造作坊工价还高两倍时,开始来应征的便越来越多。等到三天后,整个城门口就已经占满了人群,队伍甚至都排到了江边上。

修建两京之间的国道最难的是桥梁的架设和松软土层的夯实,但其他的则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身力气就行。

因而对报名百姓招收难度倒也不高,很快光在金陵城吉招到了五万壮丁。

同时在苏州、杭州等地也共招募了五万壮丁。

对于十万壮丁和如此浩大工程的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这难不倒工部尚书霍维华,从掌管全国大小水利工程以来,霍维华有自己的一套骨干和管理经验。

他并没有把各地招募的壮丁集合起来,而是直接派遣自己的属下骨干分赴各地,然后以多点作业的方式在国道各段上负责建设。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考虑各类因素后确定了两京国道的必经路线,且已经将指令直接下达到各段的负责人,命各段负责人各自承担起路段上的建设难题。

一时间,整个江南到江北,就如遍地开花一般,每隔百里就能看见大明的施工队戴着特制铁帽,拿着工兵铲在一些灌木丛或街道旁作业。

载着土方的斗车一车车的被壮丁们往国道两旁倒着,且一个个干的热火朝天,因为工钱是按照运载的车数计算的,如果勤快一点的,甚至能一天挣到一银元,所以一个个是抢着干,上百斤的土方硬是小跑着去小跑着回。

而在大明,尽管是在江南,人口密集度还是不高,因而在建设两京国道时倒也不必为拆迁民宅或其他建筑付出多大的成本。

不过,工部尚书霍维华还是准备了一定的金额以应对拆迁和对田地的占用,而且赔付额度也不小,因而聪明的百姓们如今倒也是巴不得朝廷建设大道时来占了他家的房或者田地。

当然,工部的人也不傻,如果你讨价还价想要更高的价,直接就转变路线,而且霍维华也着令各段作业负责人尽量规避对百姓们的干扰。

除了两京大道的建设已经招募了数十万民工外,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织造局也开始招募学徒。

但这两家却不同霍维华一样挑人,你有把子力气就能收进来,皇家工业公司青睐各类手工业者或者有一定识字能力至少智力不错的年轻人。

年轻人善于学习新事物,匠籍百姓能好的在短暂培训上手。

而皇家织造局则只招收织工,且不限定男女,这倒是引起了舆论哗然,但尽管无数人于大明日报上喷皇家织造局为赚钱太过无耻,善尽天良,坏女子贞洁,有伤风化。

但仍然有不少本就善于女工的贫苦女孩进入皇家织造局,因为皇家织造局的待遇实在是太过丰厚。

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织造局与工部的招工不同,这两家招收的是要长期利用的员工,每个员工都有一整套的福利体系,除了高额的工薪外,还有诸如各类过节费、团体旅游、住房与饭补,甚至直接纳入内部晋升体系,一旦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监生的资格,这搁在现代就代表着有了编制。

这样一来,自然诱惑着大量的原本被人瞧不起的匠籍工人来报名面试成为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织造局的员工。

而看着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织造局两家公司的代表员工在面试处身穿整齐而又洁净漂亮的员工服和自信满满的气质时更是吸引人着无数人想来这两家公司做工。

其实,这次虽然江南的许多失业百姓对皇家织造局痛恨不已,但反皇家织造局也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原因在里面,他们亲眼看见一些在皇家织造局工作的人在没多久就能在金陵地面上买处房子,而自己在织工作坊辛苦了一年在被作坊坊主鸡零狗碎的一扣后就只能混个温饱,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眼红皇家织造局的工人待遇。

但偏偏皇家织造局一直对招收新员工有严格的要求和限额,且考核的难度很高,有时候不亚于考秀才。

如今皇家织造局和皇家工业公司相继扩招,而且一扩招就扩招上万人,且专门针对江南百姓,这对江南百姓而言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般的好事。

更何况,当今陛下朱由校还特地成立总工会,以魏国公徐弘基为大明总工会尚书,而内阁大学士李明睿和南京镇守监魏忠贤为总工会侍郎,如张岱、文征明曾孙文震孟等江南还没有被安排到西部山区去支教的民间知名人物则被安排总工会会员。

目的是为了维护大明全国的工匠的权益,但在这个商品经济还不够达的时候,这个总工会也算是个摆设,不过朱由校相信在以后或许能成为大明朝廷与新生阶层之间一个沟通的桥梁。

而在成立总工会的同时,朱由校还直接命令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织造局率先遵循十小时工作制和逢十休一天的休假制度。

朱由校作为大明最大的资本家也有些奸商的潜质,且急于让大明短期内获得强大国力,因而没有直接用八小时工作制和周休的制度。

但每天十小时和十天还能休一天,还能有这么高的工钱和待遇以及展前途,这对于大明的工人们来言已经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了。

要知道,以前的大明各个私人作坊或多或少还有点原始资本的味道,从来都是从早工作到深夜的,所以现在,趋之若鹜而来的百姓自然不少,甚至还有许多从江西、福建等外地省份赶来,其中有不少还是读书的童生甚至还有秀才。

这年头,不是谁读书就能一定中举做官,也有因为读书蹉跎了岁月,耽误了一身的人,而恰好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织造局是除了考科举和进行科研以外第三条步入仕途的途径,所以才能吸引了不少对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前来报名面试。

皇家银行也开始招人,但他招的人的要求却更高,很多时候还要求必须能习得算术或者取得了童生以上身份的,这简直就算是很高的要求了,就好比在后世五百强招人必须是本科甚至要211以上才行一样。

但在皇家银行的招人广告被刊载在大明日报上和各级官府衙门以及城门告示或其他显眼处后,应招而来的童生或秀才依旧是门庭若市。

古人也不笨,直到进入银行这种金融系统是很好的工作,不但有钱来而且只要一进来就直接获得将仕郎兼户部观政的官身。

但能成功面试通关者则是少之又少,甚至还出现一旦通过者还出现考乡试中举一般时有专门的报喜人去主人家报喜。

江南各大城镇的市井百姓因此有了生存之根,整个江南就再次活跃起来,由于十天一休和十小时的工作制,再加上高额的工钱,使得很多文化产业也跟着达起来。

虽然最火爆的还是秦淮河畔的阁楼和画舫,每天有无数工人将辛苦了一天的工钱和自己的亿万子孙以及一天的疲倦劳累在这里留到了女人肚皮身上。

但大明日报的销量也跟着翻了好几倍,说书人的生意也是大涨,名牌说书人柳敬亭的身价更是高涨了数十倍。

而其他话本小说和戏曲也跟着大热,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很多写作者和戏剧演员开始去刻意迎合这些底层百姓的需求,其中虽然不乏黄o色o暴力的东西,但很多也着实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生活,很多作品开始学着去接地气,去展示普通百姓间的冷暖,而不再一味的去展示王侯将相。

给朱由校歌功颂德的文化载体也越来越多,当然对当今大明很多不好的社会现象也开始进行着无情的揭露。

朱由校没有去刻意阻止江南文化界的展,除了忠君爱民、心系社稷、尊崇华夏等大的方向没有错,朱由校甚至可以不去在意哪个大胆的创作者还把自己拿出来插科打诨。

而在江南的乡村,对于这一带的农民或者滞留在城镇的农民工而言,最值得他们开心的是,无疑是皇庄居然可以分给他们土地。

在松江华亭,华亭县县令武德荣和皇庄派往华亭的南京内宫监少监赖德凯等正带着南京公共安全部队在董家大院进行董家田产现场承包交割。

来自江南十府的无地百姓将在这里接受皇庄的承包责任制,承包朝廷从董家抄得的三十万亩田地。

其中不乏当初还在游行中为董其昌伸冤过的百姓,但现在,他们同朝廷所说的以及大明日报所刊载的一样,一致认为董其昌是死有余辜!

除了大明日报利用大量证据给董其昌定性外,更多的原因则是百姓们既然想要合法承包董家的三十多万亩肥田好地,就必须跟着朝廷中央走,认为董其昌是错的!

“赵老四,华亭村下水村人,家中人口五人,劳动力三人,承包十亩水田和四亩旱地,对吧。”

临时被抽来做协助工作的华亭县户科书办胡增辉对着一个看上去有些精干的小伙子念了几句后,就将手中的承包协议书递给了他。

赵老四上过半年私塾,认得几个字,在大概看见上面写的自家要承包田地没错后才笑道:“没错的,胡老爷,我爸和我那兄弟还有我都有的是力气,再承包四五亩也不是问题,你看。”

“朝廷给我们下派的指标时满足不少于三万人的土地承包,给你多承包点,我们还怎么交差,没看见我背后的都是些人吗,东厂的人!老子要是敢打半个马虎眼,脑袋马上就搬家了!”

这胡增辉和赵老四是同一个村里的人便多说了几句,但尽管是老乡且是小,他也不敢开半点后门飞的盖上公章后就让赵老四离开。

除了董家的三十万田亩被百姓分割承包,整个江南其他各大犯事官员和士绅家的共计数百万亩土地也相继被分割出去。

吃进嘴里的肉很难再吐出来,无数儒林中人虽然哀叹从此以后没办法再蛊惑江南百姓闹事时,但也不得不承认朱由校此举算是彻底打击了土地兼并。

农民一旦有了自己的地,就如同有了儿女般是倍加的珍惜。

据东厂向朱由校汇报,在大量地主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后,很多农民在天不亮开始就主动去了自己新分的土地松土播种。

朱由校只让皇庄尽快将手里的土地分别承包给百姓,而并没有鼓励百姓去大力推广种植新作物如马铃薯和红薯。

在朱由校看来,让百姓大力推广新作物,虽然可以解决饥饿危机,但朱由校不愿意在没有获得足够的营养前,去靠着这两样东西成为主食,因为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国民素质。

谁都知道,马铃薯和红薯的主要成分是多糖淀粉,根本就没有淀粉,而作为中国传统主食无论是大米还是小麦都富含有数种必须氨基酸。

朱由校不愿意以解决粮食危机为理由,让整个汉人因为长期使用营养缺乏的土豆和红薯而导致基因水准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的智商。

所以,朱由校干脆就没要求百姓种什么,给他们很大的自由。

这样一来,有的开始自觉的克服在城里靠乞食度日的懒惰和陋习,变得勤恳起来。

当然,土豆和红薯作为贫瘠之地最易种植和生长的充饥作物还是不知不觉间被农民用在了贫瘠地上,也算是弥补了在未收获大米和小麦期间经常带来的饥荒。

而正因为此,江南的农民对朱由校这个皇帝陛下也更加崇拜,且在大明日报和皇庄的有意推动下,朱由校开始在民间的威望逐渐高了起来。

也不知道是何人开始兴起,有人居然开始种植起了鸦片,这可谓是出乎朱由校的想象。

但朱由校也立即做出了明确的旨意,要求对烟农做限制,且严令不得在国内售卖和吸食,一旦现直接处斩,但允许贩卖到东洋倭国、南洋诸国甚至朱由校下旨,若能售卖到大不列颠,则还可以获得朝廷的奖励。

第四章 计行险招第两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两百五十六章 收获民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肮脏的孔府第八十四章 让朱由检当监斩官第一百五十九章 御前军事会议第四百七十四章 带毒酒见布木布泰第四十一章 秦晋百姓若反,则孙承宗必死第四百二十七章 进军爪哇国(第六更)第四百七十六章 多尔衮气得吐血第三百三十三章 习惯了就好了第三百九十六章 两广总督见伽利略第八章 皇后第六十八章 皇家工程院的爆炸第一百二十二章 弹药将竭第三百三十章 兵围盛京以胁皇太极第三百章 入学就挨打的学员与总兵当班主任第一百八十七章 闯驾第三百一十章 检阅禁卫军第两百零六章 孔闻诗欲留遗言第五百一十五章 突然行帝王权 (第二更)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儿郎第五百一十六章 身首异处 (第三更)第五百一十九章 改造的如何第三百八十一章 朱由检不能再留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朕比皇太极更大方第一百零七章 大风起,胡乱始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周祚再亮屠刀第六十七章 不给力的宋应星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周祚再亮屠刀第三百四十三章 郑芝龙归附的条件第一百五十章 阁老纳小妾(二) 求订阅,还差三百第两百一十二章 包围孔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科学研究制度化第五百三十七章 要把鸦片卖到西洋去第三百八十八章 当哥萨克遇见毒气弹第一百二十一章 开始怀疑人生的皇太极第五百三十四章 船舶运输业的兴起与怀念第一百一十三章 请君入瓮第四百零四章 战车碾压第一百九十章 欲盖弥彰的孔衍圣公府第七十六章 我只是陛下走狗第九十四章 举子闹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军事上高压经济文化上低压第四百一十章 毒酒杏花春第五章 朱由检最后的请求第两百八十九章 活捉左良玉第四十一章 秦晋百姓若反,则孙承宗必死第三百八十九章 事情变得更糟糕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学士与兵部左侍郎视察津门第八十一章 巡查禁卫军第四百三十七章 被虐的不轻的皇太极第两百二十八章 一言不合就开杀第一百四十章 朝会(二)第四百章 朱由校要当好皇帝第五百八十九章 团灭威尼斯共和国陆军第五百六十七章 伦敦条约签订第四百七十四章 带毒酒见布木布泰第三百一十四章 宣旨(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宁远城外筑京观第五百一十六章 身首异处 (第三更)第五十一章 举案齐眉第十四章 都来弹劾我吧第三百四十四章 别开生面的经筵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开宴会第三百四十四章 别开生面的经筵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门居住权第一百四十六章 皇家工业公司第十章 孙之獬献宝第三百四十一章 看似平静的天启九年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对城里汉人动手第两百四十七章 游行第九十章 火炮第三百二十一章 微生物发酵在军事上的运用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门居住权第一百零六章 信心满满的鞑子第四百四十七章 活捉皇太极第两百一十三章 朕不希望孔府有一个活口第三百三十九章 无心处理政务的朱由校第一百二十八章 暴怒的吴三桂第五百七十六章 内阁又添新人第六十六章 软禁与威逼第一百二十七章 朕比皇太极更大方第两百八十二章 胡编乱造第三百五十六章 顾三麻子的住院生活第三百二十九章 科尔沁被灭第五十三章 廷议第五十九章 除夕第一百五十九章 御前军事会议第一百九十六章 跟衍圣公关系甚大第两百零七章 面对祖坟被挖的孔闻诗第一百零四章 酷吏钱谦益第八十七章 挑拨第两百五十四章 让阎应元来做巡抚第两百九十八章 凤阳发生新变化第两百一十八章 文庙前行刑第五百九十五章 占领马赛第四百七十一章 剑指布木布泰第九十三章 会试第一第两百四十七章 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