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山狩猎宣告结束,宏大的场地,景帝正坐正中央,旁侧相关官员如背稿子一样,庄严肃静地吐出一些冠冕堂皇之词。
与来时无二,顾长歌安分地待在太皇太后身旁,无视老妖婆的冷刀子,待那官员念完,便开始启程回京。
许是听了太后的劝,狩猎的这几天里,太皇太后并没苛刻地揪她错处,只是言辞刻薄了点,她倒也能忍受。毕竟是他父王的亲生母亲,看在父王的面子上,只要她不过分,顾长歌就能忍。
回京途中,慧敏长公主曾来太皇太后步撵前请安。
太皇太后淡淡让平身,并无多表示。除却她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先帝同辈的庶子庶女们,太皇太后不刁难,却同样不热络,只要他们安分听话,她乐意让他们日子舒坦。
一行众人,很快驶入京城,陈王夫妇老早迎接,景帝大悦,夸赞顾存毅少年英雄,金银珠宝更是如流水般赏赐出去。
帝王与重臣回京的热度,一连几天都在京城高居不下。
待这番热度过去,齐莹抓准了机会捐嫁妆。她是齐国公府嫡女,出嫁还能少嫁妆?压根就不缺李倩儿的,且死者晦气,带李倩儿的东西嫁入夫家,是想引起夫家不喜,让外人看了笑话?而且这份嫁妆,也意味着齐莹曾被文恩伯步步相逼的屈辱。
与其留它闹心,倒不如捐出去,博得一个好名声。
于是乎,齐莹的名字被京城百姓、甚至北燕百姓连连传颂,朝中御史多有称赞,连带着齐国公府都沾了光,一时间齐国公府水涨船高,好不畅快。
然而,这些,并没有减轻齐莹的处罚。
安城大长公主的院子里,齐莹跪于厅里,周围是两房女眷的夫人小姐们。齐二夫人微微红着眼,知齐莹今日逃不过罚,别过脸,不忍看她。齐茹娇小地坐在安城大长公主身旁,低头没说话。
赵姨娘是妾,且还是安城大长公主不喜欢的妾,所以她没资格进这间房间,然而齐芬却来了。见齐莹如此,心越发乐得厉害,暗叹你是嫡女如何,你随圣驾狩猎如何,现在还不是要跪在这里受罚。你捐嫁妆博的名声,虽让国公府受益,却仍旧改变不了你即将受的惩罚。
慧敏长公主冷眼旁观,齐芫却不忍她受苦,主动开口:“祖母,六姐已经跪了很长时间了……”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底气越来越不足,至安城大长公主目光瞥向她时,已吓得说不出话来。
慧敏长公主拉住齐芫,不让她再出声,自己说道:“芫儿不懂事,母亲别气坏了身子。”
安城大长公主瞥了她一眼,淡淡警告:“不懂事就别开口,别逼本宫罚你多嘴。”
慧敏长公主看向齐芫,齐芫只得小声应道:“芫儿知道了。”
“至于你……”安城大长公主对齐莹道:“这么几日下来,可知错了?”
齐莹真诚认错,“孙女已知错。”
“何错?”
“孙女不该心软应李二小姐所求,惹这麻烦,不仅差点毁了自己,更影响国公府的声誉。此事孙女已知错,祖母之罚,孙女心服口服。”
安城大长公主看她神色不似作假,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去佛堂待一晚,抄写佛经静静心,另从明日起,禁足一月。”
齐莹恭敬拜谢安城大长公主轻罚,继而随邱嬷嬷离去。
“齐芬……”
不想安城大长公主竟会主动叫她名字,齐芬有些受宠若惊,忙应声,“祖母,孙女在。”
安城大长公主却没看她,对慧敏长公主道:“侍郎府的婚事准备的如何?”
齐芬面上讪讪,只听慧敏长公主回道:“大体已准备妥当,只等两府约定好的下月初十成婚便可。”
安城大长公主点点头,“你办事本宫放心,只别因着五丫头是庶出便委屈了她。”
这是看她前段时间和齐莹走得近而对她的警告?慧敏长公主苦笑,婆婆是不明白,现在她对齐莹已大不如从前,若非成染需要齐莹这个盟友,恐怕在她眼里,齐莹还不如齐芬这个庶女呢。
慧敏长公主表示自己绝不会委屈齐芬,让她放心。
安城大长公主点头,不经意间,却见齐芬得意洋洋的脸,不由心中寒恶,这等小家子气,果然是庶出的命,较之齐莹的气度,怕是连手指头都赶不到。
又想到她身旁的齐茹,在她眼里,齐茹什么都好,可就是身份差了点,若能……不知不觉间,安城大长公主已将主意打到齐二夫人身上。
待散场时,邱嬷嬷找借口留了齐二夫人。
安城大长公主与之同堂,随后,屋内似乎发生争吵。
不多时,齐二夫人愤愤而出。
安城大长公主怒沉着脸,狠狠拍案,“才熬了几年,就自以为媳妇熬成婆,竟不听话了。若不是茹儿年纪在这儿,本宫定让老二换个妻子,以全茹儿身份。”
齐茹再旁低头委屈着。
邱嬷嬷劝道:“二夫人性子烈,不若让六小姐劝劝?”
“齐莹?嗯,她倒是听齐莹的话。”安城大长公主想了想,点头道:“那就这般,待今晚过去,你便去吩咐齐莹,就说若成功说服,便将功抵过,再不用那一月的禁足。”
邱嬷嬷点头应声。
齐二夫人回到房间哭了许久,张氏端了参汤来,轻轻敲门。齐夫人唤进,两婆媳开始长谈。
“婆婆是说,祖母想十小姐记在您的名下,将来以嫡女的场面出嫁?”
齐二夫人点头,张氏惊叹,安城大长公主的打算真真好啊,处处为齐茹着想,好似齐茹才是亲生的,她们这些正经嫡孙嫡孙女都是捡来的。
这人的心,偏的还不是一点半点。
张氏想了想又问:“那母亲的意思?”
齐二夫人咬牙道:“齐颜那贱人当初如何嚣张,仗着你们祖母撑腰,不是嫡妻却摆嫡妻架子,还想让我为她女儿抬身份,做梦!”
“可母亲不应,祖母势必不喜。”张氏叹了声,又劝道:“不若母亲应下,左不过是个庶出,抬了身份也只个女儿,与恪儿并无威胁,且婆婆应下,不定祖母能承母亲的好,日后帮衬夫君与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