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以后我带着自己做的手套去炫耀,她们肯定会羡慕的紧。”刘仙励志的说道。
“娘,正月十六一早,我们会去镇上,差不多巳时能到镇上,到时我们锦罗坊碰头,婆婆带你们认识一下锦罗坊的人,这以后你们想做就可以自己来拿材料了。”刘花说道。
“好好,花儿,亲家实在太客气,你可要好好孝顺你公婆。”刘石氏教育道。
“娘,我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刘花说着嗔怪的看刘石氏。
“呵呵,我们花儿那是顶好的。”刘石氏一脸以女为荣的样子。
聊聊天,时间过的很快,吃过晚饭,刘成一大家子开始忙碌起来。
余大伟和刘花都有做豆腐的经验了,在他们的指导下,刘强磨着磨;刘东往磨眼里加黄豆舀清水;刘进夫妻在下面拉着纱布兜豆渣,豆子磨好后,由男人把豆渣里的浆水挤得一干二净。
浆水下锅煮,刘花已经准备了碗并在里面加了糖,等着盛豆浆。
浆水滚了,让灭了火,刘花先把豆浆上的凝结的膜先给捞出来,然后给家里人一人舀了一碗,“这东西晒干后是豆腐皮,很好吃的。娘,要做这生意,我们自个儿都先尝尝味,喝喝豆浆。”
刘石氏一脸肉疼的表情,这可是糖啊,不过想着一年到头的,也就没多说,“好,热乎乎的,大过年的一人喝一碗,不仅尝鲜还能暖身子。”
“娘,这豆浆滚了之后要凉一会儿,我们先喝豆浆。”刘花说完端着碗小口小口的喝起来。
“哎哟,这味道老好了。”刘石氏喝了豆浆后一脸惊喜,这除了豆腐,还能做了豆浆卖。
一大家子都喝的很是满足,“娘,我还要。”刘仙把空碗递出。
“少喝点,不然大晚上的要起夜。”刘石氏说,“以后喝的机会多着呢。”
刘仙一听是这个理,就放下碗。
刘花把豆浆上面再次凝结的膜拿下里,然后舀了醋,“娘,你们看仔细了,做豆腐这个最关键。”
一大家子人都紧盯豆浆锅,刘花一边放醋,一边那饭勺搅拌豆浆,醋下去没一会儿,锅里就起了白花花的东西,越搅拌越多。
“这是,这是……”一大家子看的很是惊讶。
“这是豆花。”刘花解释道,搅拌的差不多了,刘花就停手了,“娘,这样放一炷香的时间。”
大伙儿都耐心的等着,生怕漏了什么。
一炷香的时间后,刘花先拿碗舀了几碗豆花出来,“娘,这豆花也可以直接吃,爱吃甜的加糖,爱吃咸的放咸菜酱油。”这些都是余青梅告诉刘花的。
刘石氏先做了一碗甜的和一碗咸的,尝尝甜咸,这以后要卖,自己加料要有数。见味道正好,就又做了三碗甜的和三碗咸的,让大家伙儿都尝尝味。
整个厨房充斥着吞咽的声音。
“味道真好,甜的、咸的都好吃。”刘仙摸着自个的肚子满足的说道。
刘石氏很是惊艳,真是一身的宝。
木箱子下面已经垫了盆子,里面铺了纱布,刘石氏和儿媳把豆花舀到木箱子里,勒紧纱布盖好,最后在上门压上干净的大石块。
“好了,接下来等个一盏茶的功夫就好了。”刘花笑着说道。
“这样就好了?那做法还是简单的。”刘石氏说道。
“嗯,就是这醋是关键,不能让别人知道,不然就不是新鲜货了。”刘花交代道。
“知道,这可是秘方!”刘石氏成就感油然而生,自家也是有秘方的人家了,额……“这可是亲家的秘方,哈哈。”刘石氏突然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女婿在旁边呢,自个儿不知在瞎说啥。
余大伟是个老实憨厚的男人,自家老娘说给妻子娘家做,可这秘方什么的没提起过,自个儿也不能乱说,“岳母,你们就安心做着这豆腐生意,我们也就自家做点吃。”
刘花在一边听了虽然没什么意见,但心里还是有点别扭,既然生意给自家娘家做了,这秘方应该也是给娘家的,难道婆家以后还要和娘家抢豆腐生意不成,不过这话也就心里想想,万不能说出口的。
一盏茶的功夫很快就到了,刘成和儿子们把压豆腐的大石块搬走,刘石氏则和儿媳们把箱子里的纱布扛出来放在桌上,掀开纱布,露出里面还带着热气的白白的整板豆腐。
“哎哟,这豆腐白嫩嫩的可真是好看。”刘石氏越看越喜欢,这可是以后自家赚钱的东西呢。
“娘,现在天寒地冻的,这豆腐不去卖,吃不完的,可以放在外面,冻上一个晚上,就可以放很久,什么时候吃都行。”刘花说道。
“好,不过这个不冻上,明儿我就去村里问问有没有人家要买的。”刘石氏心热乎着,想马上挣银子,“不过这怎么卖?”
刘花把之前余青梅交代的话说了,“娘,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到时一块一块卖。”
“论块卖,那多大一块?半斤、一斤?”刘石氏拿不定主意,问道。
“娘,当然是越小块越好啊,这样才能卖的钱多。”刘仙发表意见。
“越小块越好?你当人家傻呀,小块的你卖的贵肯定没人买的。”刘花反驳说。
“那半斤一块这样卖吧,大小合适,也够一家子吃的。”刘石氏敲定主意。
“娘,那卖多少钱一块?”何惠问道,这可事关自家利益,大伙儿心里都着急。
“一文一块,半斤,怎么样?”刘石氏问道,这个价不高不低,比较适中。
刘花刚想附和同意,之前青梅也说的这个价,不过还没说出口就被小妹刘仙抢了话头,“娘,一文一块太便宜,这可是别人从来没见过的豆腐呀。”
刘石氏和家人都陷入沉思,“娘,我觉得小妹说的在理。”何惠和刘静静都附和。
刘花一想也觉得是这个理,自家小妹难得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娘,我看可行。”其他人也都点头附和。
刘石氏就敲定了,“那就两文一块,一块半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