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
月末,包括蒋百里、林家民,邓飞,谢方、张敬晓、陆兆铭、吴越、李凯、李林、李轩等,甚至是专门从上海赶回来的李宗在内,可以说整个李家堡的实权人物都齐聚在李睿的办公室里。
“少爷,政党吗?”看着坐在椅上的李睿,李宗喃喃的道。
在明确了一定要在缅甸独立的目标后,李睿将自己麾下的全部重要人物都召集了起来,为的就是政党这件事情。
“光有枪炮军队也是不行的啊,还需要政党将自己麾下的重要干部乃至地盘上的名流士绅团结起来才行…”李睿并没有什么政治理念,在他看来无论是体制,只要能让华人富强就可以了,当然,那什么的还是算了吧,因为那根本就不是能够实现的,或者说,那不是现有的生产力可以实现的…同样责任内阁制也不可取,至于理由当然就是对自身的钳制太大了,李睿可不希望自己拿下缅甸以后,无论想干些什么都有无数的人在后面扯后腿…
在李睿看来最适合华人的就是帝国社会主义,因为在华人这个圈子了,民众已经适应了皇帝的存在,而且在关乎国家的重工业上,譬如钢铁、兵工、铁路方面由国家出资、兴建和掌控就可以了,但是轻工业,尤其是贴近于民生的事情上,在由国家来掌控多少就有些过了。毕竟是来自于后世,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严光也是很清楚的,那些关乎国家命脉的由国家掌控是必须的,但是普通的民营企业还是通过竞争的方式来成长比较好,这样也更健康一些…
在听到李睿提出要建立一个政党后,办公室内一时陷入了沉寂当中,过了半响林家民才带头开口道。“云中,这个政党的名字是什么?还有政治主张是什么?”
所谓的政党不光是要有名字,也要有自己的主张的,就如孙中山等人的同盟会,他们提出的主张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以说,一个政党如果仅仅只有名字,却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他和一般的帮派也没什么区别。而同盟会这样的组织之所以和帮派有区别,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主张。
而看着面前这个总是出人意料的少爷,林家民多少也有些好奇他会提出什么样的政党名称和政治主张。
“政党的名称就叫华夏民族人民党,简称人民党。政治主张就是为振兴和实现华人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并通过这种方式为中国建立起一个工业大后方,并让中国成一个富饶强大的国家…”
办公室内的诸人总算是达成了共识。随后的几天,李睿他们又对政党政纲的细节做出了一些设定,一个星期后,建党所需要的全部工作终于完成了。
“人民党。。。”这个未来的中国第一大党,最后就在李睿小小的办公室里成立了。
而在成立了人民党后,李睿为人民党主席这一职务。蒋百里、林家民为人民党副主席。还成立了以李睿、蒋百里、李大宝、李二宝、宋鼎寒、蒲殿俊、李军、李鹏、罗伦为首的九人军事委员会。李睿为军委主席,蒋百里为副主席,其他七名为委员。还成立了一所军校,李睿为校长,蒋百里为副校长。还成立了以李睿、林家民、邓飞,谢方、张敬晓、陆兆铭、沐剑屏、李凯、李林、李轩、李宗、王治、林晚浓、为首的十三人政务委员会,成立了政务院校。
除了李睿以外,人民党的第一批成员也包括了林家民,蒋百里,李大宝、李二宝、邓飞,谢方、张敬晓、陆兆铭、吴越、李凯、李林、李轩、李宗、宋鼎寒、蒲殿俊、张澜、罗纶、闻镜。李睿在成为了人民党党魁后,李睿的第一个命令就是成立人民党党校广纳党员,毕竟政党成立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凝聚力。
最终确定在果敢地区建立根据地。并派出了一百多人的军事小组和情报人员前去查探和宣传。
果敢地区主要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自治区域。18世纪,南明永历帝向西南方败退,一些汉人随南明军移入云南和今日的上缅甸。清初以来,果敢地区汉族增多,其中有一户杨姓人家迁入了科干山,成为地方势力,并效仿附近土司的作法,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1840年,杨国华因为捍卫中国边防有功,被清朝正式封为世袭果敢县令,成为中央认可的汉人土司政权,保持世袭领导权近150年。很长一段时期,果敢的杨氏土司同时向中国以及木邦进贡。1886年,英帝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同时将缅甸北方臣服于缅甸的土司也纳入英属印度。英国与中国清朝签订条约,界定了中缅两国边境传统上没有稳定归属的土司,一些被分为中国所有,一些则属于英属缅甸。经过多年谈判,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
华人在果敢聚居后,逐渐与掸族、傈僳族等本土民族相融合,实行土司制度,由杨氏家族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缅甸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期间,果敢华人遭受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御了中国回族进犯,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在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
果敢地区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死坡。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贵家者,故永明入缅所遗种也。缅劫永明时,诸人分散驻沙洲,蛮不之逐,谓水至尽漂矣。已而水之,洲不没,蛮共神之。百余年生聚日盛称贵家。兵力强,群蛮畏之。厂力弱不能支蛮者,乞请即往。(师范《缅事述略》《皇朝经世文编》卷87兵政)
据果敢地区杨氏、罗氏和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谱及碑铭记载,果敢族先民乃中国明末清初流落缅甸境内的明朝官军。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追击下,被迫带领官兵及随从自昆明仓皇西逃,于次年2月遁入缅甸避难。公元1662年1月,缅王莽白慑于清军声势,将永历帝拘禁后执献给清朝将领吴三桂。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为免遭劫掠,四处逃散,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逃离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曾经统治果敢近百年的杨氏家族,其祖先杨高学即为当年追随永历帝逃难缅甸的明朝将领。永历帝被送交清廷后,杨高学率领部下及家眷逃至中缅边境科干地区(注:杨氏家谱和彭氏祖先碑铭中均有“科干”记载),见该地远离中缅两国中央政府,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遂在此与掸、傈僳等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其后,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兵相继来投,迫于生计的中国流民也辗转到此定居,还有许多马帮商队也往来不绝,逐渐在科干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华人聚居区。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
华人在果敢地区聚居后,一直归属中国清朝管治。这可根据杨氏家谱记载:“雍正七年,杨高学长子杨映曾被清朝赐封为‘世袭果敢县知县’”,以及遗留下来的果敢土司衙门官印“世袭果敢县正堂”得到佐证。果敢华人虽然归属清朝管治,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效力较为薄弱,实际统治权长期由土司杨氏一姓世代相袭。1885年,英帝国占领缅甸,果敢华人的归属问题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当时,中缅边界尚未明确界定,边民互市通婚习以为常,同时也滋生出诸多边界纠纷。为划定边界,减少纷争,1894年3月1日,中英双方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其后,英帝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遂于1897年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将果敢地区划归英属缅甸,并入缅甸版图。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将果敢华人认定为原住民族,在法律上确定为缅甸的合法民族和公民,称其为果敢族。从此,果敢华人作为缅甸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果敢族”。
现在李睿就是想要在果敢地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再图谋整个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