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当年不肯嫁春风(二)
阿碧见大厅那么多好吃的,也不知沈璧给她留了什么没有,偷偷露出脑袋打探,沈璧见苏络身后出现半张脸,吓得把排骨吞了下去,旋即像没事人一样,遣人把几样新鲜的菜拾弄在干净的碗碟里,给各房的人问了安,才退下。
“小姐!小姐!我在这儿!”阿碧兴高采烈地对她招手。
沈璧掐了掐她的脸:“除各房除内侍女眷,其余不得入前厅,这规矩我可是教过你的。”
阿碧撇开沈璧的手,揉揉脸颊,刨开食盒,见盘子里摆弄各式各样她爱吃的菜,乐得嗷嗷大叫,丝毫没听进沈璧说什么。
沈璧无奈白眼,像个狗子,越看越像只狗子。
“我待会要去太老庙放孔明灯,你就先待在家里,不许随便出门,知道了吗?”沈璧叮嘱道。
阿碧转脸看着沈璧,塞了满嘴不知是鸡鸭鱼肉,还是其他什么东西,满脸是油,瞪大眼睛呜呜说道:“我……我跟你……一切去哇!”
样子着实让人哭笑不得,沈璧点点她的鼻子:“好好吃饭,我去去就回。”
阿碧虽不放心,但若放弃了那么大堆好吃的,她也不甘心,沈璧?吃的?这两个念头在阿碧的小脑袋里疯狂来回纠结,竟有些懊恼起来。
最终她舔了舔嘴唇,说道:“那小姐,你早去早回!”
沈璧笑了笑,拿方巾给她擦拭嘴唇,见她嘴角覆着的粉丝,把粉丝捏起来,示意她张口,粉丝被阿碧吸了回去,“呲溜”一声,惹得沈璧捧腹。
沈璧着了男装出,阿碧捡了吃的,欢快回到舒云台,路上听闻其他婢女要去太老庙放孔明灯,阿碧好奇问:“为什么要除夕去放孔明灯?”
那些婢女偷偷笑笑:“除夕正是团圆日,哪有除夕去放孔明灯的,即便想去,太老庙也不开门啊。”
“那……什么时候去?”
侍女说道:“初一才去得。你不知道吗?也难怪,这是去年才兴起的玩意,好些人不知道去凑热闹,白走一遭。”
“什么?初一才去!”阿碧只觉五雷轰顶,着急放下食盒,没错,她又被沈璧给骗了,她可不信沈璧不知道这事。
……………………………………………………………………
夜风微凉,沈璧找了许多妓馆也没寻到叶明启的影子,她心里迷茫,不知为什么还要去找他,当初她叫叶明启再也别来找她,可听闻阿碧那天说辞,知道他现在日渐消沉,心里倒还放不下了,只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叶明启的前程,非得把他找出来,当面问个清楚。
只是青楼酒肆夜夜笙歌,好不热闹,即便在除夕之夜,也踏破门槛,正要放弃,见城门边还有一家昏暗的妓馆,人丁稀少,想必生意是极不好了。沈璧摇头,叶明启何等尊贵的侯府三公子,怎么会潦倒到去逛这么不入流的场子。
却还是按捺不住,想着这间若再找不到,那便打道回府。沈璧踏进妓馆,她着了一身蓝色男装,梳了发髻,像个未经人事的清俊的公子。
进了内间才发现妓馆空无一人,她只觉奇怪,不到一会儿老鸨便穿戴好衣物出来接客,笑道:“对不住了客观,今日我们妓馆不接客,场子被另一个公子包下来了。”
沈璧点点头,“包了几天?”
老鸨数了数手指头,说道:“都包了半个多月了。”
沈璧说道:“老板娘若方便,就随便找个能看得过眼的服侍,赏钱只会多,不会少。”说罢,沈璧从钱袋里掏出一粒金豆,老鸨拿过咬了咬,纯金的!
老鸨眼里冒着精光,立马殷勤起来:“小公子客气,来人便是客,他一人叫了那么多姑娘,想必也未必个个都宠幸,我这就叫我家桃灿来招呼你。”
龟奴把沈璧邀到东厢里,西厢里倒是灯火通明很是热闹。
她倒好奇是哪家冤大头包下来这潦倒妓馆,也好奇叶明启为什么要流连烟花场所。
进门接待她的女人叫桃灿,人如其名,面若桃花,人又纤瘦,说话的时候带着南方语调问道:“这位小公子,是哪里来的?”
沈璧不语,强作镇定,她不喜欢别人碰她,就算是女人,她抓住桃灿不安分的手,问道:“你来青楼想必有些日子,最难服侍的是什么人,最好服侍的又是什么人。”
桃灿瞅着眼前男人,着实奇怪,却也见怪不怪,说道:“天底下最难伺候的多了,有咬你的,打你的,还有骗你的,白嫖倒还不算,还有倒贴着让人嫖,最杀千刀的就是答应拿钱回来赎你,最后拍屁股走人,简直猪狗不如。”
沈璧深吸一口气,知道青楼里向来乌烟瘴气,最为龌龊,可听她这么一说,最龌龊不是妓馆,反而是男人的心了。
“你倒会说话,再说与我听听。”沈璧沉声道,掏出一粒金豆递给桃灿。
桃灿见钱眼开,来了兴致,给沈璧倒酒,继续说道:“这最好服侍的,我这倒有一个,百年难得一见,别人来妓馆吃花酒,就他专门过来喝闷酒,叫了一堆子姑娘给他唱歌跳舞,还要逼人家讲故事,夜里还不要我们伺候,这白花花的银子像跟他有仇似的,说打发走就打发走,还叫我们别吵他睡觉!”
桃灿笑开了嘴,沈璧却狐疑起来:“你说的这个客人现在在何处?”
“就在西厢!”桃灿指着那间厢房。
沈璧倒吸一口凉气,心生不好的预感,蹙眉问道:“你可知,他叫什么名字?”
桃灿乐开了花,捏着兰花指,带着戏腔说道:“官人风流倜傥,人前潇洒,挥金似土,乃侯府三公子,叶明启是也!”
“砰!”沈璧手里的茶盏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惊得桃灿一愣,徒手在她眼前晃了晃,问道:“公子,你,你还好吗?”
可沈璧却像魔怔了,愣愣坐在圆凳上,听见对面西厢里响起了昆曲,缠绵柔婉,正是那首家喻户晓的《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