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宸并不是一个重女色的人。娶钟氏最大的原因是,他知道钟家跟栢栢族的约定。栢栢族跟皇室有往来,这是他少年时候从太祖密事里看来的,后来母妃告诉他,栢栢族有一支力量守在皇陵里,据说是守护着一笔巨大的宝藏,但具体如何,只有历任皇帝才最清楚。
而且越宸不甚喜欢世家女,前朝覆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素位尸餐的世家大族尾大不掉。越家王朝已历经五百年,跟随高祖起事的功勋之家有些早已凋零,但有些却日益强大,一代又一代的皇亲国戚,形成了盘根错节更为复杂的世家。早在两百年前,上位的皇帝们便开始有意削减打压世家,强势如在皇位上坐了六十年的昌宗帝都没有做得很成功,反而将恶果连累到自己后两世皇帝,又直到越宸祖父这一代皇帝,才算与世家大族取得平衡。到了惠兴帝,也是以保守为主,只要世家大族们行事不过分,能给到的赏赐,惠兴帝都给了,该打压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手软,世家在惠兴帝时代并没有得到发展,反而一些已经败落的世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钟家属于新兴起来的大家庭,财大气粗,但遗憾的是,子孙不兴,除了举家进京的祖父这一辈,经营二十年,以半百之身进入官场,老当益壮,花甲之年做到了京兆尹这个三品京官的位置。只可惜殚精竭虑操劳过度,五年之后猝死于任上,当时还正在办理案情。当时惠兴帝尚未登基,隆远帝末年,对此十分感念,赐了奋勇伯这个爵位给钟祖,令钟父承爵,因此到越宸选妃的时候,钟氏才有机会入选。
只是钟氏父亲这一辈,却没有一个能当大任的人,伯爵一到手钟府反而出现式微之状。钟氏兄妹二人,兄长钟竣厦也是个没有大才的人,只余钟氏徒叹白白生为男儿身,而她一腔雄心却苦于托生为女儿身而无法实现。
在藩地的那两年和在与倭马国对战的那一年,越宸对于王妃钟氏的表现是很满意的,不愧是接受过栢栢族人的秘密训练的,想法新奇,有勇有谋。看着藩地在她多番建议中日益兴盛,越宸自己也觉得在与她的相处中,受益匪浅,更是笃定她一定是个非常合格的王妃,将来也会是一个最优秀的国母,娶到她,是他之幸。
他从来都是这样想的,也是相信她的本性,直到他后来娶了侧妃胡氏。
胡氏是他自小就认识的,因两位母亲交好,她尚在襁褓中时,他就识得她。等她长大了给你做媳妇好不好,这是大人们的一句玩笑话,他却一直记在心里。不是因为她有多漂亮,而且因为胡家的那种亲情氛围让他很羡慕。
天家情薄,他自小就懂。母亲说活在那座皇宫里,看似繁华,心却是荒芜的,那里容不下天真纯洁。在他之前,母亲曾失去两个孩子。所以母亲对他冷淡,教他无情,学会残忍。父皇也冷落他,会当庭训斥他,冷眼
看着他被兄弟们挖苦排挤,却什么也不说。他从来不觉得委屈,因为母亲说他是特别的。父皇也曾抱着他说,吾儿,苦尔心志,劳尔筋骨,空乏尔身,行拂乱尔所为,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尔所不能。
直到胡大学士成为他的授业恩师,他才真正相信,他真的是特别的,父皇母妃好似已经为他选择了一条路,正指引着他往那个方向走。胡大学士虽然领的都是闲职,偶尔在朝堂上还与皇帝政见不同,出身清流世家,性子孤傲,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皇帝的心腹,甚至留给外人看的这些印象还是他最好的保护色。所以在他六岁,声名不显的胡大学士被指名辅导八皇子课业的事,在朝堂和内廷中并未引起什么波澜。
一切按部就班。皇长子年幼夭折,皇二子就是太子,比他大十岁,他刚懂事,太子就已经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且深受皇帝喜爱。四子敏王、五子锦王也是极优秀的,且生母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身后的势力强大,而太子身后的皇后母族却日渐衰落,甚至皇后千挑万选出来的太子妃家族,都在订亲之后,极速败落下去。皇后最后又挑了两个风头正劲的世家女,作为太子侧妃来助阵。但诡异的是,几年之后,这两个世家也慢慢衰落。敏王和锦王的生母则低调聪明得多,并没有选择世家来联姻,而是从三公六卿大臣中选择亲家。
那十年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着胡大学士布置的所有课业,策论、国史、博弈术等等。上午学文,下午习武,晚上看书,偶尔父皇会过来,指点一番。外朝风波横生,太子与成年的敏王、锦王朝堂上明争暗斗,内廷里也不安静,皇后与敏王、锦王的生母欣妃、容妃斗得风生水起。父皇有时会把外面的争论说出来问他的意见,母妃这时候却教他知人善任,笼络人心,暗插眼线。
对于那些不涉及国本的争锋,父皇却始终保持中立,不阻止不抵-制,甚至还有点喜闻乐见的感觉,而向来知道明哲保身的娴妃就更是事不关己,只在自己的彰德宫里过好自己的日子。
很快就到了他离宫开府成家的日子。他早晚知道会有这样一天,早就开始有意无意打听公侯世家的适龄女子。胡氏他是偶尔会在宫中遇到的,看着她的性子一如从前,好似从没长大一般,而胡家的两兄弟,也在母妃的示意下,安排了活计。表面上依旧浪荡不羁,一个暗地里掌握着他们暗暗安插在各处的眼线,将各种消息分门别类记录在案,一个掌握着他们分散在各处的铺子银钱往来。母妃说没有消息、没有钱、没有人,就干不成大事。
所以在母妃选出来的女子里,他没有看到胡家小妹,他知道自己不是良人,原是打算就此放弃而选择了钟氏。谁知三年后,母妃说你娶阿芜吧,一如两年前他离京就藩时,母妃淡淡说最多三年,三年之后你回来,格局就不一样了。而母妃只用了两年,就
让他再次回到了京城。
所以母妃说娶胡氏,他虽然欣喜,但到底他还念着钟氏对自己的相扶之恩,并没有应下来。
但是母妃要做的事,从来不会做不成。甚至还请了圣旨,将钟氏三年无所出,妨碍皇家子嗣为由,请立胡氏女为侧妃。他便知道钟氏数次在母妃面前强出头,并对由胡氏兄弟主管的暗部和商铺起了觊觎之心,让母妃起了嫌恶之心。
钟氏对他说,她早有心理准备,尽管她爱他,尽管她对他有诸多帮扶,也掩盖不了他皇子的出身,以及将来问鼎江山,他身边的女人只会越来越多,绝无独守她一人的可能,她只求他能记住她对他的心,嫡妻之位不容动摇,以及……最后一句终究没有说出口。
后来他才知道,她咽回去的那句话是要他保证由她生下嫡子后,才能让胡氏怀孕,暗地里更是假传他的意思,将含有麝香、红花等药物研碎了加在胡氏的饮食里。如果不是胡氏嘴刁,吃出异味,悄悄让身边懂医理的嬷嬷查了,也许平胜就不会出现在世上了。
他不怪她有那种心思,但是她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他?成婚三年仍没有孩子,且倭马、东夷蠢蠢欲动,大战一触即发,他为了名正言顺坐上那个位置,是一定要领兵出战的,虽然知道他不会输,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了意外,他连一点血脉都没有留下,教他如何慰藉母妃?除此之外,他生气的是她竟然如此做了,还假传他的意思。胡氏是个息事宁人的性子,本没计较,也没有透露给他,而她竟然还不领情,自己将此事捅了出来。
实在是不可饶恕!
大战比他意料之中来得更快。父皇果然是想战的,甚至还期望要么就不战,要战就得战得倭马国最少十年之内无壮丁无将才,再不敢犯边。他当庭请求担任平倭大帅,毫无疑问的父皇就准了,而母妃早已给他准备好了盔甲,钟氏也迅速收拾好了东西,请求跟他一起上战场。
他原本不同意,转念一想留下钟氏在京城,没有他从中调和,不是胡氏被她弄死,就是她被母妃弄死。
那一战打了快一年,真如父皇所期待的那般,屠尽倭马国所有男丁,只留下妇孺,直打得倭马国首领前来求和,立下永不相犯的誓言,而此时他也得到了胡氏产下一女的消息。同时还有的消息是,留在后方的钟氏,已查出有三月的身孕。
半年之后,钟氏诞下麟儿,他终于儿女双全,且父皇在国事上日益依赖于他,他便知道属于他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
只是在京城平静的生活里,钟氏却将她战场上血腥残忍的一面悉数带了回来,用在了后宅之中,丝毫不顾忌另一个女人也是他的妻,那个女-婴也是他的女儿。
钟氏的自私自利最终导致他与她的心渐行渐远,直到最后不可调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