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管中窥豹(二)

戴铎低头沉思了片刻,胤禛知他的脾性,也不打扰,只是自顾自斟了杯茶,又拿起一块豌豆黄,慢慢送往嘴中。年羹尧躬身在一旁侍立,也默默回味着刚才和戴铎的一番谈话。

一会儿,戴铎才又抬起头,微微笑道:“四爷方才说得在理。皇上一向推崇圣人之道,对朱理道学虽说不上奉为至上经典,但也礼尊有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四爷必然也知道,三爷沉迷理学,与此未必没有关系。可今日,皇上何故突然斥责三爷的窗课?”

胤禛点点头,道:“戴先生所思有理,我也是这个想头。只是还有些猜不透皇阿玛此举有何深意。”

戴铎起身踱了几步,道:“四爷,近几日上朝之时,皇上一直神色冷峻。四爷可知为何?”

胤禛若有所思,道“戴先生也知道,无非是熊赐履,魏象枢,王鸿绪等,再加上一些新进的翰林联署上书,再请皇阿玛收回御驾亲征的圣命。”

戴铎道:“这就是了,请四爷沿着这个思路想想?”

胤禛眼神一跳,道:“是了!皇阿玛发作必然就为了这个。皇阿玛本来就在筹划再次征讨葛尔丹的事儿,没成想,葛尔丹劫杀我朝使者,又密遣奸细来京刺探,根本就没把皇上天威和朝廷放在眼里,这一桩一件,无一不触着皇阿玛的心境。熊赐履,再加上一旁不开眼的那几个,偏偏在这个当口上上了联名折,皇阿玛怎么可能就此改了心意?皇阿玛把此折未着一字批复发回,我看也只是暂时隐忍而已。”

年羹尧与朝政不熟,所以初时还听得云山雾罩,此刻胤禛一说,便立时明白过来。在康熙朝,熊赐履是公认的理学大家,朱理一说的扛鼎之人,其他的几人也都是他的拥趸。当即,两个字浮上了心头:朋党。

戴铎一拱手,道:“四爷明鉴。以戴铎浅见,不出这几日,皇上必然要批驳熊公等所议。”

年羹尧于是也笑道:“主子何不上个折子,先驳了他们的奏本?如此,皇上必然欢喜。”

戴铎连忙阻止道:“四爷不可。”

胤禛浅笑,饶有深意地看着戴铎道:“亮工的主意也不错,先生何故觉得不妥?”

戴铎斟酌了一下,再答道:“四爷,虽然熊公所议,有违圣意,也不合时局,可四爷想过没有,熊赐履,汤斌,魏象枢,王鸿绪都是朝廷重臣。譬如熊公,数年前就致仕的人,还被皇上起复,还任以吏部尚书。魏象枢是执掌过一任刑部的。王鸿绪也是在左都御史任上被罢黜之后又起复了的。单单这几个人,就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多少科举出身的官员时他们的门生。四爷上折子,就等于得罪整个清流。再加上熊赐履,汤斌,都是南书房的师傅,又和太子走得近,四爷还要在仔细思量。”

胤禛轻轻点点头,道:“先生所虑极是,胤禛这些都知道。只是,胤禛倒是准备如亮工所言,准备上这个折子。”

看到戴铎不解的神色,胤禛笑道:“先生也知道,我本就赞同皇阿玛亲征,此刻,与主上忧虑之际,怎么能不尽人臣之义?再者,我对事不对人,想来这些理学大家总得遵一个‘理’字吧?我只在折中和他们讲理便是。”

戴铎还向再说,被胤禛摆摆手拦住了,道:“先生不必担心,我无非一个闲散的阿哥,就算得罪了这群清流,他们还能吃了我去?了不得咱以后撤了所有差使,天天价得养花斗鸟陪着福晋,这总成了吧?”

戴铎默然不语,年羹尧听了却又升起些想法:戴铎如此尽心为胤禛筹划,似乎并不止是把胤禛定位在以后寻常的亲王,贝勒。若非如此,诚如胤禛所言,戴铎何故在意胤禛是否得罪朝中的重臣和清流?难道,戴铎……,年羹尧不敢再想下去。

胤禛倒是另外有几层意思,只不便于说于这二人听:其一,自己准备上密折,力主皇帝亲征。按着康熙的心性,若是有意回护自己,必然留中不发。如此,也不会得罪清流。即便明发,也无大碍。此刻太子的位置还稳固,反正一时半会也不可能与太子以争短长,就算与那些重臣,翰林稍有嫌隙,几十年后,谁知道他们还在哪里?其二,胤禛就是想让康熙明白,康熙既然只看重忠直,那自己便做一个忠直的臣子,一个这只忠于皇帝的孤臣。如此,太子也不会对自己防范过甚。孤臣一个,谁会在乎呢?胤禛要得便是如此。其三,戴铎替自己经营太过瞩目,俨然要为自己谋取太子的位置。胤禛虽然相信此刻两人的忠心,却也不得不稍加防范。这些谈话若是传将出去,别说储君之位,自由之身也难保。其四,胤禛也不想让戴铎以为他自己真是算无遗策的诸葛孔明。其实,之前戴铎和年羹尧的那番窥豹之谈,胤禛也听到了七八分,不点明只是因为胤禛相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些事情,还是装聋作哑的好。

三人于是就这般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在一起用了晚饭,又闲聊了一番后才散了去。

第二日,胤禛便上了密折。如同自己所料,康熙果真阅后留中不发。再数日后,康熙下令于菜市口斩杀了赛特等六名奸细,并令百官观刑。又过一日后,康熙召试翰林诸官员,考题为“理学真伪论”.阅罢试卷,康熙在乾清宫召集诸臣会议,令大家意外的是,康熙并没有就试卷本身训示,而是言辞犀利,直指前些日子上书的几位大臣。以当日起居注所记,帝曰:“原任刑部尚书魏象枢即为讲道学之人,先年吴逆叛时,着议政王大臣议奏发兵,魏象枢云:‘此乌合之众,何须发兵,比舜诞敷文德,舞干羽而有苗格,今不烦用兵,抚之自定。’与索额图争论成隙。后康熙十八年地震时,魏象枢密奏:‘速杀大学士索额图,则于皇上无干矣。’朕曰:‘凡事皆朕听理,与索额图何关轻重。’道学之人,果如是挟仇怀恨乎?又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熊赐履著《道统》一书,过当之处甚多,王鸿绪请刊刻颁发学宫.道学之人,又如此务虚名而事干渎乎!”

此训一出,群臣惶惶。康熙不仅批驳了理学之中,不论现实状况,崇尚对叛逆之众,一概以德服之的谬论,而且言辞不乏对这些所谓的理学大家人品大加挞伐,竟然连当时魏象枢的密折事都翻了出来。这一击,让熊赐履等人登时辩无可辩,灰头土脑之极。

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一)12 郊迎二第375章 风云渐起(二十一)第74章 从军(五)第336章 父子兄弟(六)第343章 父子兄弟(十三)第322章 一波又起(八)第262章 尘埃落定(五)第252章 议储(五)第247章 浑水(二十八)第293章 多事之秋(五)第173章 南巡(四)第162章 河务(五)第114章 家宴(二)第89章 首战葛尔丹(五)第121章 波澜横生(四)第200章 风雷涌动(七)第138章 二征葛尔丹(五)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165章 国事家事(三)第177章 南巡(八)第378章 问鼎(二)第185章 科举弊案(七)第81章 出征(四)第279章 督抚之争(五)第226章 浑水(七)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第208章 惊变(四)27 伤逝一第381章 问鼎(五)第248章 议储(一)第148章 二征葛尔丹(十五)第283章 督抚之争(九)第236章 浑水(十七)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79章 出征(二)第53章 初识愁滋味(七)第193章 风雨欲来(六)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185章 科举弊案(七)第176章 南巡(七)第201章 风雷涌动(八)第188章 风雨欲来(一)第275章 督抚之争(一)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121章 波澜横生(四)第344章 父子兄弟(十四)第113章 家宴(一)第245章 浑水(二十六)第247章 浑水(二十八)第169章 封爵(二)第314章 一波未平(四)第145章 二征葛尔丹(十二)第114章 家宴(二)第145章 二征葛尔丹(十二)第151章 冷暖自知(二)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15 家祭二第57章 谁言寸草心(一)第103章 父子兄弟(九)第310章 一波未平(一)第163章 国事家事(一)第192章 风雨欲来(五)第132章 管中窥豹(一)第211章 惊变(七)第279章 督抚之争(五)第143章 二征葛尔丹(十)第281章 督抚之争(七)第274章 尘埃落定(十七)第379章 问鼎(三)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70章 从军(一)第132章 管中窥豹(一)第347章 父子兄弟(十七)第78章 出征(一)第164章 国事家事(二)第96章 父子兄弟(一)第363章 风云渐起(九)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84章 出征(七)第62章 何去何从(三)第30章 八阿哥(一)第376章 风云渐起(二十二)第165章 国事家事(三)第218章 惊变(十四)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第56章 初识愁滋味(十)第324章 万寿(一)第326章 万寿(三)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151章 冷暖自知(二)第184章 科举弊案(六)第106章 嫌隙(一)第37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七)第232章 浑水(十三)第387章 问鼎(十一)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253章 议储(六)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