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八章 天灾难避,人祸可防

于是远庆五年,在这个灰扑扑阴沉沉的三月,同济大师经历了一场让他啼笑皆非又惊疑不定的对话。

眼下旖景往佛国寺寻同济大师“对弈”,委实不需再寻借口,只消跟大长公主言语一声,带齐了“全副人马”,随时皆可成行。

没人在意她往佛国寺是当真与大师切磋棋艺,还是别有他图。

开门见山地一句话,就让同济张口讷言——

“大师可还记得今夏那场洪涝?”

同济:……

“只怪我当年不曾关注太多,仅记得是在并州,却不记得具体县名。”旖景轻叹。

同济:???

“怎么,大师也……”

同济心中苦笑——小施主的言辞也太难让人接下去了吧,这究竟是个什么意思?楚王世子,你和这位小施主究竟是在打哪门子机锋?只好似是而非地说了一句:“贫僧也不曾过多关注。”

便见旖景又是一声长叹,眉眼险些挤到了一起:“如此,是不能挽救天灾了。”

同济几乎忍不住追问——天灾!什么天灾?今夏有洪涝,施主从何而知?

“大师,我又有一不情之请。”

同济强自摁捺着篷勃的好奇心,合什一礼:“贫僧洗耳恭听。”

“我要借大师通阴阳之术的名声一用了,万一有人问起,还请大师转寰。”

同济当真是想刨根问底,默诵了一遍静心咒才忍住,一脸诚恳地允了这“不情之请”,又与旖景对弈一局,当然,以脑子里仿若遭了飓风袭击,险些破了多年修行的某位高僧惨败告终。

旖景心满意足地告辞。

等她的车與刚刚消失在同济的视线,高僧再难摁捺,疾声唤来了一名小沙弥——去,去楚王府,请世子即刻前来,称贫僧有十万火急之事。

一个“心止如水”“六大皆空”的佛门高僧,竟然用上了“十万火急”的词儿,虞沨自是不会漠视,飞速赶往佛国寺,当听同济大师心潮澎湃地交待仔细,虞沨也不由苦笑了——他就知道,当灰渡“坦白”了江薇那事,就会引起诸多麻烦,旖景算是应付过去了,可她将话挑开这么明显,怎么不让同济煎心似焚。

佛门高僧也是血肉之躯,遇见这么蹊跷的事儿,好奇也是在所难免。

更何况……虞沨以为,同济的“佛门高僧”只是个名头罢了。

“佛教所称六道轮回,众生皆不可逃,不知大师认为,此生终结之后,是否会有重头的可能?”虞沨眼看同济目瞪口呆,轻轻一叹:“大师,我是如此,苏五娘也是如此。”

“难怪……施主信中会那般嘱咐。”同济重新回想了一遍虞沨当日所书,这时才如同醍醐灌顶:“世间奇事,果然奥妙精深,非人力所能想像。”

“因其中有些缘故,我不欲让她得知我也经历此事,还请大师继续转寰。”虞沨又说。

“世子既知贫僧身份,看来在那一个轮回,贫僧应是……”同济咽下在劫难逃四字,想到虞沨多年之前,就劝服他放弃的那个计划,口中轻颂佛号:“只是刚才女施主称,夏季洪涝一事……”

“的确会发生,不过我已经有所安排,但望将灾情控制在最小。”虞沨却并没有多说。

前世这时,虽仍在病榻苟延残喘,但对于发生的事情,他自然要比旖景了解更多,那五县所在他是知道的,也曾犹豫过是否应该谏言,求圣上下旨,着五县百姓避险,但最终还是放弃。

这事并不简单,一来,若是请托同济以“阴阳卦算”为借口,且不说能否说服朝臣尽信,就算信了,也有无尽的麻烦——此事一旦传开,便是将同济推到风口浪尖,普通百姓就不说了,贵族们一旦以为同济能断人祸福,“风涌而至”就会带来无尽的麻烦,再有根据以往经验,世间但凡出了“洞悉天机”的高人,往往最受皇室忌惮,多数不得善终。

另有一点——要说远庆五年的并州洪涝,本身灾情并不算严重,与先帝时陇西大旱相比,受灾无论地方还是人数,范围都要小得多,而死于洪涝本身者,人数并不太多,但当年竟然有人隐瞒灾情,直到瘟疫暴发,以致并州郡城都有染疟之人,圣上方才接到奏报。

虽然圣上知情后极为重视,不仅在户部调拨巨资,还令钦差前往灾区监督赈灾,可是当年那位钦差,却是金相党羽。

朝廷耗费百万白银,只让药商一夜暴富,却致使染疫而亡者,尽达十万之巨!比受灾五县总人口还翻了几番!

当年金相党羽,只将责任尽数推到那几个县令身上,称并州近百年来,并不曾发生洪涝,应是县令们监查不利,以致堤坝年久失修,才导致了这场灾祸,而若不是县令担心朝廷降罪,隐瞒灾情,也不致让瘟疫横行。

虞沨直觉其中必有极大的蹊跷,但他查阅并州历年州志,发现金相有一言却是不差,近百年来,并州的确不曾发生过如此重大的洪涝水灾,即使哀帝末年,曾有暴雨接连月余,以致定河水患,受灾之地却集中在朔州、直隶一带,并州安然无恙。

何故如此?

假若不查明其中隐情,根除隐患,即使能避免这一回水灾,却终究还是避不过将来。

他并不能洞悉天机,远庆十年之后的事情,他一无所知。

所以,虞沨打算借着这次机会,将并州水患一事,查个清楚明白。

要说早些年前,虞沨就心系此事,当时楚王府里有个幕僚,颇通水利,虞沨便遣他去并州一行,看沿河五县的堤坝修筑情况,是否存在隐患,哪知那人却晦莫如深,只说——就没有洪水冲不毁的堤坝,任何防堤都不是十成保险。

这回答似有深意。

可无论虞沨如何追问,那幕僚却闭紧了嘴巴,再不肯言,最后竟然不辞而别,不知去向。

而前年回京之后,虞沨也曾询问过工部辖管的水部,那负责官员却说并州沿江堤岸年年依时维修,与别处并无区别。

而灰渡遣人所查,那五县县令的确甚是重视防涝一事。

那何故远庆五年不过连续了十余日的降雨,就会引发洪涝?

虞沨也觉得一筹莫展,所以,他才悉心打听出隐士幽潭为数不多的门生中有个乔寄众甚懂水利,并委托魏渊请他出仕,暂入天察卫。

那人颇有些固执,虞沨亲自访过几回,都被他拒绝了,只希望魏渊能最终说服乔寄众。

可是魏渊却也受了拒绝,无奈之下,只好先完成虞沨安排的另一任务。

这个人不知究竟能否在水患一事上发挥作用,但显然,眼下工部的主管官员却不是十分可信。

所以,还当竭力再争取一回。

且说眼前,当世子得知旖景竟然也在关注此事,让灰渡一番暗察,得知她十分有针对地指向了“黄花蒿”,心里倒是有些惊喜,猜测着她应是本金不足,将算盘打到了大长公主身上,这才串通同济“行骗”,又想这事,对于他的筹谋也好,更或是旖景本身,甚至国公府都是有利无害,便不欲插手,且由得旖景发挥。

旖景这时早已回到国公府,在远瑛堂“怔忡”了好一阵儿,大长公主正与玲珑说话,询问着世子夫人董音最近可还顺利——原来自从正月,元宵节时饮宴时始,黄氏就让董音跟在她身边儿熟悉庶务,最近更是将针线房与厨房采买两处事务交给了董音监管,大长公主对黄氏这一行为自是满意的,却又担心董音年岁尚轻,又是个新妇,威望上怕有不足,受底下那些个仆妇暗中刁难,时常便有过问。

说话间中,大长公主却也留意到旖景的心不在焉,难免有些孤疑,当问得一切尚还有条不紊,便摆了摆手,让玲珑传上几昧粥点,才笑着道:“景丫头今儿个是怎么了,出门时还兴冲冲的,回来后竟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儿,独自发什么愣,难道又是吃了败仗,这才不甘?”

旖景从一旁的锦墩上起了身,挨着坐在炕沿,先是一笑:“祖母这回可说错了,我总算赢了一回。”

“那还烦恼着什么,说出来我给你拿拿主意。”

旖景就等这句话呢,神秘兮兮地问道:“祖母一贯不信鬼神之事,可相信世上真有奇人,能通阴阳卦术?”

大长公主轻笑:“卖什么关子,还不从实招来。”

“我原本是听沨哥哥说起,同济大师身怀异术,起初还半信半疑,今日便借着切磋棋艺,与大师打了个赌,若是饶幸赢了他,便让他卜上一卦,预测一番这年会有什么大事……结果,大师就说今年夏季,华北地区会有暴雨不断,似乎还会引发洪涝,并州等地还会滋生瘟疫。”旖景依计而行。

她虽说有了一些打算,可心里委实并无十成把握,便是因为深知祖母最不信那些鬼神天意之说,往常虽多有行善之举,却不像别家那般将神佛贡奉,不知用这个理由,究竟能否说服。

“我是不信鬼神之说,但这世间万事,玄妙之处却也非凡人能解,不过是以为若真是奇人异士,必不会广为张扬,蛊惑人心,有那些自称能通阴阳者,多数是为了谋求钱财或者权术罢了。”大长公主果然半信半疑。

“大师是不肯轻言的,可是耐不住我一番纠缠。”旖景紧跟着便说了江薇那一桩事为佐证,见祖母又信了几分,一鼓作气地说道:“要说来,从冬季开始,气候就很是怪异,孙女儿还听说南边许多地方发生了春旱,前些时候听朱伯提起,就是管着药铺那位,因着南边干旱,枯死了多数的黄花蒿,朱伯尚还庆幸,称自从大隆建国,多年来风调雨顺,天灾并不太多,也没有大规模的瘟疫发生,否则一旦疟疾暴发,缺了这昧要紧的药材,可就是一场灾祸了。”

大长公主却又有些糊涂:“难道市面上竟没有存药不成?”

“朱伯说虽然有,但就怕灾难一起,药商们坐地起价,将这普通的药材炒卖起来,受难的还是平民百姓。”旖景又说:“我起初还不以为意,道朱伯杞人忧天呢,大隆建国以来,就没听说过暴发瘟疫,不曾想今日去佛国寺,就听同济大师有了这番断言……祖母,孙女儿记得,并州似乎是您的食邑……”

大长公主这时却也有些重视起来,沉吟一阵,才问旖景:“你又何打算?”

“孙女儿是想,莫不如趁着这时黄花蒿价格尚低,从各处收购一些,若到时真有天灾,也能救人性命。”旖景总算是说出了这话。

“鬼神之说虽不能尽信,但这事却也不算什么,大不了就是做笔赔本买卖罢了。”大长公主本就是通透人,虽隐约觉得其中颇有蹊跷,但因着信任旖景,再兼着这事的确也不算大,倒轻轻易易就点了头:“这事你去办,先看看能购入多少,需要多少本金。”

事情竟这般顺利,旖景方才吁了口气,这才一扫闷闷不乐,正欲告辞,立即请朱掌柜入府商议呢,却又被大长公主叫住了:“你今日不在,辰儿早前却回来了一趟。”

“大姐姐?”旖景甚是讶异:“既然回来了,怎不等一等我,我可想她了呢。”

“是与福王一同,为的是正事。”大长公主想到旖辰那些话,略微一蹙眉心,不觉眼睛里划过一丝凌厉,当见旖景满眼关注,甚至紧张得拽牢了裙上的玉佩,大长公主方才将丽嫔的盘算囫囵一提,只嘱咐着旖景这段时日出入赴宴时要更加仔细,防着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算计,末了终是一叹:“我的景儿,转眼就要及笄了呢。”

第两百七十二章 冤鼓敲响,是为何人第两百零一章 远人才归,又将外行第两百五十六章 当众明辩,不惧群情第一章 醒来豆蔻,爱恨重头第四百六十四章 搬得靠山,杀回王府第五百六十一章 期盼入宫,卫昭之愿第七十八章 左右为难,便失姻缘第七百三十四章 罪证“确凿”,如何脱罪第六百三十五章 神医卫曦,再见故友第四十八章 忠勇婢女,引发传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早有忌防,更深怀疑第七百零四章 谏言立储,慈安顿悟第十六章 婉弱母亲,强势女儿第五百二十四章 早通款曲,乐阳之谋第四百四十四章 纳妾之争,姑姑说教第六百章 临别之遗,除夕时察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谋而合,双管齐下第七十章 拈花识香,实有内情第七百零七章 子若心急,黄氏被斥第五百六十一章 期盼入宫,卫昭之愿第三百九十七章 皇后问责,除族离家第两百四十九章 隐情不浅,世子出场第七百七十九章 近卫臣服,胜局奠定第八章 一个幕僚,一个败类第五百一十六章 太后训言,秦妃居丧第六百三十章 美名恶名,全靠舆论第两百九十六章 夺秒赴险,争分劝谏第三百零一章 解剑待缚,听之任之第六百七十六章 卫冉“入仕”,子若为奴第两百五十一章 再访乔县,攻心为上第四十二章 巴掌甜枣,俱都给之第两百二十章 不知不觉,已有行动第三百三十八章 依偎之间,细数疑惑第四百六十七章 “神医”出场,气焰熏天第五百九十二章 恩断情绝,同日赴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觉之间,环环陷井第五百六十五章 当真同心?十分未必第四百零五章 百变皇子,何为真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传花击鞠,旧怨新仇第七百七十三章 针对防范,何愁不胜第五百六十二章 姐妹管家,刁奴犯横第两百八十章 一人醉死,一人遇刺第四百五十三章 前世轨迹,今生陌路第三百六十七章 两条暗线,完成拼图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不瞑目,突有“生机”第三百九十三章 良策蠢策?各有见解第三百三十八章 依偎之间,细数疑惑第五百零六章 安排得当,洗脱污名第一百零二章 你若释怀,我便心安第七百三十五章 当众揭发,子若强辩第五百三十八章 数桩喜事,又有恩封第两百四十三章 突然生变,生死危机第三百一十二章 兵祸消弥,风平浪静第四十三章 故作懵懂,擢升樱桃第六百九十八章 皇后劲敌,颇有内秀第三百一十二章 兵祸消弥,风平浪静第四百四十章 脸面尽失,勇闯青楼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变动,市坊传言第一百六十章 虽未携手,早已并肩第一百一十章 苏氏七娘,爽郎大度第三百零二章 佳人及笄,玉佩为赠第五百八十章 威逼抉择,暗潜归国第六百八十九章 凤阳来人,刁难候府第二章 焚书明志,疑惑难解第五百六十八章 操纵变局,金蝉脱壳第两百四十九章 隐情不浅,世子出场第七百八十章 胜负落定,废位收场第三百三十九章 人事安排,齐心协力第五百四十一章 德妃教媳,安瑾训妾第两百一十二章 苏直归来,强势清算第一百九十四章 一步接近,隔世十年第四百一十一章 得知真相,却有巧遇第四百零九章 风云突生,顺势嫁祸第八十九章 一门姻缘,皆大欢喜第五百七十章 虞栋陷狱,皇子索恩第七百四十二章 关键在于,谁将上位第一百四十九章 未雨筹谋,实难料定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恶浪暗来第四百六十五章 兴师问罪,虎狼之心第七百二十二章 陈妃得宠,秦家获恩第六百一十四章 暂时“和谐”,苦无良策第两百九十九章 人已谋事,未知天意第六百七十章 尴尬王爷,抛之脑后第五十五章 将军护女,痛责莽子第四百二十章 归化遇袭,一个时机第一百三十三章 步步紧逼,欲揭真相楔子第六百三十四章 墙里墙外,暂不得见第三百五十六章 改制在即,谁将作乱第十一章 当年学堂,惊见旧迹第四十九章 温言安慰,巧救腊梅第七百六十四章 再行试探,将要团圆第七百零三章 早有关注,风浪将来第八十三章 一时善意,却结恶缘第三百五十二章 宽慰亲怀,江薇辞行第六百三十章 美名恶名,全靠舆论第七百五十四章 不仅泄愤,关系大局第四百零五章 百变皇子,何为真心第七百七十五章 领兵出城,直面生死第四百九十五章 秦妃挑衅,旖景不忍